陕西省岐山县概况
岐山县,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位于陕西省西部,宝鸡市东北部,界于东径107°33′~107°55′,北纬34°07′-34°37′之间;北接麟游县,南连太白县,东与扶风、眉县接壤,西同凤翔、陈仓区毗邻,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全县总面积856.45平方公里,下辖9个镇,户籍人口47.09万(2017年末)[1]。
黄帝时代,岐伯就居于岐山之下。1949年,属陕甘宁边区宝鸡分区。1956年,隶属陕西省。1961年,隶属宝鸡专区。1971年,属宝鸡市。1980年,撤宝鸡地区并入宝鸡市,岐山县为宝鸡市辖。
岐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民族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宏著《 周易》诞生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享有“ 青铜器之乡”、“ 甲骨文之乡”的美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荣获“第20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最具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等殊荣。
2018年6月12日,农业农村部确定“2018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岐山县入选。
历史建制
岐山县以境内有岐山而得名。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境内渭河、雍河、横水河及沿北山一带有新石器时代遗址19处,当时已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黄帝时代,岐伯就居于岐山之下。
夏禹治水,遍识山川,岐山地区属雍州。
商沿夏制,岐地仍属雍州。商末,周部族由彬县、旬邑一带迁至岐山,岐地就成了周部族的属区。纣辛十九年,西伯姬昌迁都于丰(今西安),岐地东部为周公旦所辖,西部为召公奭所辖。
西周仍沿九州之制,岐地属王畿的周、召两国,由周王朝直接管辖。
周平王东迁洛阳(前770),秦襄公率兵护送有功,赐岐地为襄公所辖。
秦(前221~前206)始皇统一六国,废封建设郡县后,岐地属内史郡。
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划长安以西凤翔府为右扶风,领县二十一。岐地南部分属武功县、眉县、虢县、西部属雍县,东部属美阳县,北部属杜阳县。[2]
东汉时期(25~220),岐地南部分属眉县、武功县,其余所属未变。
三国(220~280),改右扶风为扶风郡(郡治在槐里——今兴平县境内),岐地分属亦旧。
西晋(265~316),州辖郡,郡辖县。岐地西属雍县,南属眉县,东属美阳县,为雍州(州治在今泾阳县西北)扶风郡(郡治在今长安县)辖。
十六国(303~420),岐山地区曾是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和夏的领域。除夏隶北秦州(州治在今武功县境)外,其余均属扶风郡。[3]
岐山县图册(2)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设岐州(州治在今凤翔县南),领3郡、9县。平秦郡(郡治在今凤翔县南)的周城县(太平真君六年置)辖岐地东部,横水县(太平真君十年分周城县置)辖岐地西部,武都郡(郡治在今宝鸡市东50里)的平阳县(太平真君六年置)辖岐区南部,武功郡的美阳县辖岐地东北部。
西魏大统四年(538),改平秦郡为岐山郡、改平阳县为眉城县,岐地分属未变。
北周(557~581),武帝天和四年(569)分泾州鹑觚县南境置三龙县,县以山得名,治岐阳镇(今岐阳村)。属岐山郡。
隋(581~618),改岐山郡为扶风郡,开皇十六年(596)移三龙县治于西40里(今凤鸣镇),改名岐山县。大业九年(613)又移县治于东北8里(当今故郡寺、渚村一带)。[4]
唐(618~907),撤扶风郡设关内道凤翔府,岐山为其所属。武德元年(618)移县治于张堡(一说张堡垒,今地不详)。三年(620)分岐山县东部置韦川县(今扶风县)。七年(624)移县治于龙尾堡。贞观七年(633)分岐山东北部及上宜县(今乾县西北)置岐阳县(县治在今岐阳村)。八年(634)废虢县入岐山县,移县治于今址。
五代十国(907~960),岐地仍属凤翔府。[5]
北宋熙宁五年(1072)分陕西路西部置秦凤路,岐山县属秦凤路凤翔府。
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置凤翔路,岐山县属凤翔路凤翔府。
元(1279~1368),废凤翔路,岐山县属陕西行中书省凤翔府所辖。
明(1368~1644),改陕西行中书省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凤翔府未变,岐山县仍属其辖。
清(1644~1911),岐山县属凤邠道凤翔府。[6]
民国(1912~1949),废府留县。先属陕西关中道,至二十二年(1933)撤道,设行政区,岐山县属陕西省第九行政区(其治先在凤翔县,后移宝鸡县——今宝鸡市)。
解放以后
1949年7月14日岐山县解放,属陕甘宁边区宝鸡分区(1950年10月1日改为宝鸡专区)所辖。
建国以后
1956年10月宝鸡专区撤销,岐山县隶属陕西省。1958年12月10日,岐山县并入凤翔县。1961年9月恢复宝鸡专区及岐山县制,岐山县隶属宝鸡专区。[7]
1968年2月28日成立宝鸡专区革命委员会,1969年10月1日改宝鸡专区为宝鸡地区,岐山县随其所属。1971年12月8日撤销宝鸡地区,辖区归宝鸡市,岐山县属宝鸡市。1979年复设宝鸡地区,岐山县归其属。1980年8月1日撤宝鸡地区并入宝鸡市,岐山县为宝鸡市辖。
2011年7月7日,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岐山县撤销原五丈原镇、曹家镇、安乐镇并入蔡家坡镇,将故郡乡、京当乡改为故郡镇、京当镇。
地理位置
岐山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东径107°33′~107°55′,北纬34°07′-34°37′之间,北接麟游县,南连太白县,东与扶风、眉县接壤,西同凤翔、宝鸡县毗邻。东起七里河,西到凤鸣沟,南自瓦房沟,北至孟家山,南北长53.5公里,东西平均宽30.5公里,总面积856.45平方公里。
《封神榜》中的西岐和朝歌,在如今的什么地方呢?很多人都误解了
我们经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但这个五千年是个概数,而且这五千年还包括了尧舜禹时期大约八百年的时间。而因为缺少相关的史实与资料,实际上被世界所承认的的信史大概只有从商周以来的3800年时间。
尽管如此,由于商朝与周朝距今的时间实在是太过久远,哪怕已经有着甲骨文的佐证,我们对这两个朝代的了解依旧不够深入,它们的历史仍是充满着神秘色彩。
所以商朝的都城朝歌与周朝的都城西岐,究竟坐落于现今中国的何处,仍是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
周原景区
我们先来说说西岐。周武王姬发的父亲姬昌本是商代的西伯侯,姬昌被商朝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后,依照宗法制的原则,姬发继承了父亲的位置,成为了新任西伯侯。而西岐就是他的封地。
关于西岐,还有着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典故"凤鸣岐山"。相传姬昌还未打败商朝时,一直居住在周朝都城西岐。西岐附近有一座山,名曰"岐山",山上时常有凤凰栖息,所以这山也被称作"凤凰山"。
凤凰栖于高山之上,鸣声阵阵,附近的村镇也经常可以听见其叫声,所以旁边的小镇又被称为"凤鸣镇"。《国语》中就有记载在周朝兴起之初,有凤凰之类的鸟儿在岐山上盘旋鸣叫。而《诗经·大雅》中也有着"凤凰于飞,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的诗句。
也正因如此,周代的器物上经常可以看见凤凰的纹饰,凤凰更是被视为周朝的祥瑞之鸟。
再加上岐山这个地名多年来一直传承着种种传说与文献资料,我们不难推断出周朝时的西岐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岐山县。
而与西岐相比,朝歌的位置确定可就让考古学家门有些"头大"了。西岐作为周代文明的发祥地,一直有着很好的传承与保护,特别是在西周近四百年的统治时间内,西岐更是得到了完善的保护与治理。可是朝歌作为商代的都城,本身文字资料就要少于周代不说,它自己本身就经历了不小的变迁。
武丁即位后,开疆拓土,吞并了四周不少实力较差的小国家。而到了商朝的周后期,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也逐渐得到了开发。再加之武王伐纣对朝歌的损害,还有人口的大量迁徙,朝歌的真实位置很难得到确定。
在上个世纪,人们普遍认为朝歌应该就是淇县城,也就是卫国的都城。不过在1998年的夏商周断代考古工程完全否定了这一说法。现在人们的观点认为,如果朝歌"真实"存在过的话,应该也如殷墟一样,坐落于淇水边上。
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封康叔为卫军,居河、淇间故商墟。"从此可知,在汉代的时候,人们就认为朝歌应处于黄河与淇水之间。而《浚县志》中也明确说明了朝歌和鹿台在黄河与淇水之间。
并且在《竹书纪年》中更进一步的记载了商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我们要说明一下,鹿台就是商朝的国家钱库,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商纣王大力征收赋税并且把它们都收集存放在了鹿台里。
于是根据这些记载,考古学家又专门在河南省进行了一次考察。由此在鹤壁市新区内的一处地方,发掘出了大量建筑遗迹、生活用品和钱币武器。在2000年的时候,河南省政府确定了河南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鹿台遗址。
并且在鹿台遗址西北处的淇河岸上有一个叫"唐庄"的地方,现今仍存在着两块嘉靖年间的石碑,依照上面所述,唐庄就是当年朝歌的"宫堂"所在,也就是所谓纣王的后宫。当然,既然有了后宫,那就肯定会有前宫,而且二者相距肯定不会太远。但纷飞的战火早已将纣王宫毁灭,如今再难寻踪了。
但在考古学家的不断发掘考证之下,现在依旧存在的纣王宫遗址大概有二十四平方公里,东西宽四公里,南北长六公里,而整个纣王宫的四周周长大约有二十公里。基本确定了现在鹤壁市新区南部的鹿台遗址及其附近,就是商朝纣王时期朝歌的遗址。
鹤壁市朝歌文化园
"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这是对朝歌曾经盛景的生动写照,朝歌与西岐都曾是盛极一时的大都市。然而战火纷飞,岁月无情,繁华落幕后,留下的只有断壁颓垣给予我们的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