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隽秀什么意思?
六上语文第七单元语文园地知识点
课本111页词句段运用: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1亮相:①戏曲演员上下场时或表演舞蹈时由动的身段变为短时的静止的姿势,目的是突出角色情绪,加强戏剧气氛。②比喻公开露面或表演。③比喻公开表示态度,亮明观点。
2行(háng)当:①行业。②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主要根据角色类型来划分,如京剧的生、旦、净、丑。
3压轴(zhòu):①把某一出戏排为一次戏曲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节目(最后的一出戏叫大轴子)。②一次演出的戏曲节目中排在倒数第二的一出戏,现也指一场演出排在最后的较精彩的节目。
4行(xíng)头:行头:①戏曲演员演出时用的服装,包括盔头、靠、衣服、靴子等。②泛指服装(含该谐意)。
5跑龙套:①在戏曲中扮演随从或兵卒。②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6唱白脸:在传统戏曲中勾画白色脸谱扮演反面角色,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跟“唱红脸”相对)。
7花架子:①指花哨而不实用的武术动作。②比喻外表好看但缺少实用价值的东西,也指形式主义的做法。
8对台戏:①两个戏班为了互相竞争,同时演出的同样的戏。②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对的行动,
来与对方竞争或反对、搞垮对方。
9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10字正腔圆:说或唱字音准确,腔调圆润。多用于戏曲或曲艺。
11有板有眼:板、眼,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板眼”也借指条理和层次。形容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12科班出身: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专业训练的资格。
补充:
13打圆场:戏曲人物在舞台上按规定的圆形路线绕行。调节纠纷,缓和僵局。
14曲终人散::乐曲终了,听众散去,比喻事情结束,人们各自离去.
15捧场:原指特意到剧场去赞赏某位戏曲演员的表演,今泛指特意到场对别人的某种活动表示支持,或对别人的某种活动说赞扬的话。
造句示例:小羽知道丁丁故意跟自己唱对台戏,只好请老师出面打圆场,这才化解了矛盾。
其他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唱念坐打 长袖盈风 梨园世家 功底深厚 唱腔圆润 扮相秀美 云鬓珠花 霸王别姬 贵妃醉酒 赵氏孤儿 京腔京韵 假戏真做
112页日积月累:
1高山流水:指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2天籁之音:形容声音悦耳动听。天籁:指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
3余音绕梁: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回味。
4黄钟大吕:黄钟,指古乐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指古乐十二律中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后遂以“黄钟大吕”借指正大、庄严、高妙的音乐或文辞。
5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6行云流水:飘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
7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8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9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10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11妙笔生花:形容文笔好,善于写作。
12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补充:与艺术有关的成语
音乐:三月不知肉味 响遏行云 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 繁弦急管 绕梁三日 珠落玉盘 珠圆玉润 铿锵悦耳 不绝如缕
书法:入木三分 颜筋柳骨 力透纸背 汪洋恣肆
建筑: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精雕细刻 琼楼玉宇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
绘画:跃然纸上 笔底春风 呼之欲出 绘影绘声 活灵活现 妙手丹青
形容知音、友情的词语:
比翼双飞 秉烛夜谈 促膝长谈 八拜之交 白首同归 道义之交
109页“口语交际”相关书法知识: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代赵孟頫(fǔ)(赵体)。
1.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 颜真卿(709-784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多宝塔碑》。
3. 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今陕西铜川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楷书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结构精妙。“柳骨”形容他的书法瘦硬挺拔,骨力遒劲。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129页“书写提示”)
4.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书法“二王”:
后人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