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民政府旧址:曾经的两广总督府署,百年后仅存“冲天门楼”
80后文旅作家,热爱广州
专注广州文物古迹、历史建筑
欢迎关注➕了解更多
【广州“老房子的故事”之八】
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1926年迁入武汉。那么,存在了有一年多时间的广州国民政府,你知道它的具体位置(旧址)在哪里吗?
国民政府旧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8号,原为清朝两广总督府署衙门,原建筑仅剩一座满清建筑风格的古典门楼,现保留有原大门口的四根门柱,孤零零地矗立在原地,与周边现代风格的高楼大厦显得格格不入,似乎见证着它昔日的辉煌。
1911年的第一次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这里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原来门前的两只石狮子,身上留下了23处弹痕。现在他们被移到“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中,成为“镇馆之宝”。
这座仅存的大门形似三间四柱的冲天式门楼,虽然经历了百年沧桑,至今看上去仍然巍峨壮观,给人感觉威严之极,不愧是历史上曾经叱咤风云、赫赫有名、威震南天的两广总督府署。
这外形酷似清代武官帽子
这四根遗留的门柱平面呈方形,中间两大柱为八角攒金顶,蓝色琉璃瓦,高约10米;两次间的小柱为四角尖项,蓝色琉璃瓦,两次间尚保留有高3.5米的围墙,墙帽为蓝色琉璃瓦,看上去显得格外珍贵华丽。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原在一德路的两广总督府署(现石室圣心教堂)被列强夷为废墟并强占建了教堂,才迁入现址,作为总督办公和居住之所。清代共任命89任两广总督,其中包括著名的林则徐、张之洞。直到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广州起义时,最后一任两广总督张鸣岐在这里差点丢了性命。
黄兴领导的“三·二九”广州起义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半,起义副总司令黄兴亲率海内外100多位革命党人组成的“选锋队”(敢死队),从离总督署不远的小东营5号起义指挥部出发,攻打两广总督署,放火焚烧了总督署衙门,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役。
革命党人冲入总督署后,不见两广总督张鸣岐,遂分三路突围:一路由黄兴亲自带领,从大南门冲出,与倾巢而出的清军在双门底激战;一路由刘梅卿、马侣率领,攻打督练公所,后退至洪桥街;一路由徐维扬、莫纪彭率领,攻打小北门,后退至广州城北三元里。经过一夜激战,终因敌众我寡而失败。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这里曾短暂做过中华民国广东省省长公署办公地。1923年至1924 年期间,国民党元老廖仲恺担任广东省长期间曾在此办公。
1925年7月1日,廖仲恺担任财政部长,聘请鲍罗廷为高级顾问,国民政府设财政、外交、内政、司法、教育、交通、商民、军事等部,并在此发表了《国民政府成立宣言》《国民政府之组织法》。
国民政府雄踞广州,逐渐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领导了北伐战争。1926年12月,北伐节节胜利,国民政府迁往武汉,广州国民政府停止办公。此处成为20出纪30年代的广东省政府所在地,如今依然是省级政府驻地——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社会组织管理局机关(附近就有广州市政府、广东省政府机关)。
总督府前的黄葛古树
原总督府大门前的石狮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大门前的两棵超过百龄树龄的苍天古木黄葛树,依然静静地守望着它的“主人”,而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已不是原先的石狮,原先的两只石狮“负伤”后被“请进”了“笼子”里——不远的小东营5号——“三·二九”(黄花岗)起义指挥部旧址里供游人参观,似乎在诉说着先烈们的英勇故事。
杨家祠(杨匏安旧居)
越华路小东营5号
中山纪念堂
“广州国民政府旧址”旅游指引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8号广东省民政厅南门
交通:附近有地铁1号线或2号线公园前站G出入口,2号线纪念堂站D1出入口
附近红色旅游景点:杨家祠(杨匏安旧居)、“三·二九”(黄花岗)起义指挥部旧址、中山纪念堂
版权声明:本文根据真实史料创作,为慕遇城迹作者郑望学原创作品,头条首发,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