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倘或的意思(水浒传)(倘或的意思)

倘或的意思(水浒传)(倘或的意思)

树东说文解字“或”,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智者千虑或有一失的启示

一、“或”字的演变

二、“或”字的本义

【代词】(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用本义时读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或,有也。——《小尔雅·广言》或跃在渊。——《易·乾》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庶或饷之。——《礼记·祭义》或赐二小人酒。——《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或说处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或立或卧。——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又如:或人(某人。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或日(某日,有一天)【连词】用作虚词〖or〗(1)∶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或者(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如:有病或无病,他不都应该在这里(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4)∶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或尽粟一石。——唐·韩愈《杂说》君实或见恕。——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或异二者之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又如:跌下悬崖或峭壁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if〗。如:或若(假使,倘或)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或许。或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或然。或则。某人,有的人:或告之曰。稍微:不可或缓。不可或缺。或者

【副词】

【动词】通“惑”。迷惑〖puzzle〗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墨子·备蛾传》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擅创为令,迷惑其君。——《管子·回称》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盐铁论·错币》贫贱吾恐其或失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别从东道,或失道。——《汉书·霍去病传》惟恐或后。——清·周容《芋老人传》又如:或或(迷惑。或,通惑);或乱(昏乱;惑乱);或疑(怀疑,疑惑;有人怀疑)【语气词】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莫或兴之。——清·黄宗羲《原君》莫或除之。或许∶可能但不肯定;也许他或许没有赶上火车〖maybe〗∶不一定

保卣

三、带有“或”字的成语

不可或缺、多言或中、呼之或出、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智者千虑,或有一失、行或使之

邓石如

四、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智者千虑,或有一失给我们的启示

出自《晏子春秋》,后被《史记 ·淮阴侯列传》引用

让之

原典: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说文:

智者之虑:虑,思考、考虑。意为精明的将帅考虑问题。

杂于厉害:杂,这里指兼顾。利害,指利和弊两方面。意为应充分权衡利与弊两方面的关系。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心,通“伸”,伸行、发展的意思。此句指在不利条件下考虑到有力的因素,战事就可顺利进行。

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患,祸患。此句是说在有利条件下能考虑到不利的因素,祸患就可以及早解除。

屈诸侯者以害:屈,屈服、屈从,这里引申为制服。诸侯,指敌方,敌国。害,致命之要害。此句是说要利用敌国的致命之处使其屈服。

役诸侯者以业:役,驱使。业,事情。意指以各种事情烦劳敌国,使之穷于应付,不得安宁。

趋诸侯者以利:趋,奔走。这句话是说,用小的利益引诱调动敌人,使其疲于奔命而无暇顾及其他。

齐侯钟

所以,智慧明达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把利于害一起权衡。在有利的条件下考虑到不利的一面,战事就可以顺利的进行;在不利条件下考虑到有利的因素,祸患便可及早排除。这就是要以祸患威逼敌国屈服,以各种貌似正经的大事来役使敌国,用各种小利来引诱敌国使其归附

武大郎千防万防,没防住中毒,潘金莲手段之高,并不逊智多星吴用

杨角风谈水浒系列第57期:

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如今想来,还是很有道理的。

《水浒传》中有关犯罪的描写,实在是太过真实,真实到让人不寒而栗的地步,对青少年的影响极大。而《三国演义》里面讲述的全都是权谋之术,老人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阅历,再对年轻人施展一下权谋,岂不是成了老奸巨猾?

而《水浒传》中的细节描述,已经到了令人恐怖的地步,让人不得不怀疑施耐庵,究竟都经历些什么啊?

若把这一个个的英雄好汉故事拆开来看,它们并不像故事,更像是一卷卷刑事案件的案宗,今天就单讲一下武大郎中毒案。

杨角风谈水浒系列第57期:潘金莲的作案手段,并不逊于吴用,她给武大郎下毒的手段,实在是高!

一、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曾经在钱塘(杭州)当过三年官,后来还跟着张士诚出征过。我强烈怀疑,他曾经侦办过几起比较大的刑事案件,也带兵打过仗,且经验丰富。

书中有关杀人的描述,实在是数不胜数,除了前几次杀人,作者给添加了细节描写,后面的杀人,基本就全是捅心脏,以及割头了。

有关细节这一块的把握,那是相当精彩:

开头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三拳打下去,郑屠就只剩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鲁达以为他装死,还想再打:

“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

事实上,人一旦去世,一分钟之内,脸色确实会变的。

再有宋江杀阎婆惜:

“婆惜却叫第二声时,宋江左手早按住那婆娘,右手却早刀落,去那婆惜颡子上只一勒,鲜血飞出,那妇人兀自吼哩。”

就宋江这干净利索的手段,绝对不是第一次作案了,再联想到本人三天两头跟陈三郎的棺材店打交道,足可见他这是一条龙服务啊,还没人查他。

阎婆惜为啥会“兀自吼”呢,就是因为大动脉和喉管被宋江割了,才有鲜血飞出来,气流从气管中流出,已经无法发音,只剩下咕噜咕噜的低吼声。

还有武松斗杀西门庆的一段描写:

“只见头在下,脚在上,倒撞落在当街心里去了……直挺挺在地下,只把眼来动。”

我们村有个人,年轻的时候去河里游泳,没有搞清楚状况从桥上头朝下扎下去,结果伤到了脊椎,除了左胳膊能动,全身瘫痪。西门庆被武松从狮子桥酒楼二楼头朝下扔下去,大概率摔断了脊椎,只剩下眼珠子能动弹了。

二、

毕竟这是前几起杀人案,作者精力充沛,描写得就比较详细,后面再有类似的案子,基本就是一刀捅了,甚至直接割头:

比如武松血溅鸳鸯楼时,基本就是直接砍头了:

“武松赶入去,一刀先剁下头来。”

“武松左脚早起,翻筋斗踢一脚,按住也割下头。”

包括李逵杀李鬼,也是上来就割头:

“李逵捉住李鬼,按翻在地,身边掣出腰刀,早割下头来。”

而武松血溅鸳鸯楼这段描写,怎么看怎么不像个故事,更像是一刑事案件的卷宗,像是一个人的口供。

里面包含几点进去的院子,先杀的谁,后杀的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最后出来的时候几点,等等等等。

若是这些典型案件都有原型的话,那么,无疑潘金莲给武大郎下毒这一段,最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潘金莲、王婆、西门庆合伙害死武大郎,确实是心眼儿大大的坏了,最后被武松报仇,真是死得一点都不冤。

但武大郎本身也有很大的问题:

一是,他们这段婚姻本来就不被人们看好,完全是因为那个大户发泄私欲,故意不要一分钱把潘金莲嫁给县里形象最差的一个。俗话说,不是我的我不要,不爱我的我不爱,武大郎根本驾驭不了媳妇,非要强扭瓜。

二是,武大郎本身又比较懦弱,要是有大男子主义,能强压潘金莲一头也行,毕竟那个年代,家里丈夫说得算,可惜武大郎并没有,事事都是潘金莲当家。

三、

当然,前两点问题,还不会致命,关键是后面三个问题,要了他的老命:

先是交友不慎,因为潘金莲,武大郎搬离了家乡清河县,等于是抛弃了亲戚们。到了阳谷县,结交了一个郓哥,可惜郓哥家里穷,他眼中只有利益。这也导致他得知西门庆跟潘金莲搞在一起后,先想到的是勒索西门庆一把,最后被王婆打出来,才找的武大郎,甚至讹了顿酒,还有银子。

再就是自不量力,武大郎得知西门庆跟潘金莲搞在一起后,非要自己去捉奸,人家都告诉他了,西门庆有功夫:

“那西门庆须了得,打你这般二十来个。”

但他却把武松的话抛到脑后,以为自己能搞定,结果……

最后是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想法,自己被踢到卧床不起时,明明有求于人家潘金莲,却还用威胁的话来激:

“我的兄弟武二,你须得知他性格,倘或早晚归来,他肯干休……你若不肯觑我时,待他归来,却和你们说话。”

这才导致了潘金莲产生了杀心,并伙同王婆、西门庆,定下了毒杀武大郎之计。

当然,武大郎之所以说出威胁的话,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此时的他卧床不起,潘金莲却不给他饭吃,不给他水喝:

“武大一病五日,不能勾起。更兼要汤不见,要水不见,每日叫那妇人不应。又见他浓妆艳抹了出去,归来时便面颜红色。”

武大郎又不傻,潘金莲这种行为明显就是要活活饿死他啊,那他怎么会傻到喝毒药呢?

四、

躺在病床上的武大郎已经是求助无门了,此时只能寄希望于武松,希望用二弟来威胁潘金莲就范。

果然说了武松回来不会饶了你们后,潘金莲怕了,随后就从西门庆那里拿到了砒霜,而王婆接过砒霜后干了这么一件事:

“王婆把这砒霜用手捻为细末,把与那妇人拿去藏了。”

这是一个作案细节,记录在案宗中了,事实上砒霜确实是结晶状固体,质地比较软。那时候提纯技术不太好,其实是带颜色的,但是捻成粉末后,颜色会变白,且有利于溶解。

可是,武大郎已经在防着潘金莲了,她怎么把这毒药灌进武大郎的嘴呢?

这时候,她的高超演技发挥了作用,她仿佛被武大郎的话给威胁住了,开始忏悔自己的行为:

“那妇人坐在床边假哭,武大道:‘你做甚么来哭?’”

她首先通过假哭来引起武大郎的注意,毕竟她们之间早就没啥情分了,早不哭,晚不哭这时候哭起来,武大郎肯定起疑啊。

随后潘金莲开始忏悔,说自己后悔了,不该跟西门庆鬼混,现在发现自己被骗了,所以想好好帮你养病:

“我问得一处好药,我要去赎来医你,又怕你疑忌了,不敢去取。”

随后,潘金莲便说出,自己问到了一处好药,但心里也知道武大郎会猜忌她,所以问他要不要喝。

这还用说吗,武大郎已经命悬一线了,他当然要喝了,但是药方还是要看的。

五、

那么,潘金莲取来的药方和药材有问题吗?

没有问题,这个药方确实是对症的,对武大郎的心口疼,毕竟当初西门庆一脚正好踢到心窝这里。

潘金莲买回药来,武大郎要亲自检查,要看看这个药方有没有问题:

“去赎了药来,把到楼上,教武大看了。”

这个药是没问题的,问题是潘金莲说医生讲的药要半夜吃,吃完了蒙上被子一睡,汗一出就好了。

这一点,武大郎就起了疑心了,半夜黑灯瞎火的,潘金莲要是把药方调换了咋办?所以,他并没有把药材还给潘金莲,而是枕在了自己枕头下,让潘金莲烧好水后,自己亲自泡着喝。

“生受大嫂,今夜醒睡些个,半夜里调来我吃。”

等到了晚上,潘金莲特意烧了一大锅水,水里还煮着一条毛巾,这条毛巾也是作案工具,后来用于擦拭武大郎中毒后吐的血。

毕竟是晚上,那时候又没有电灯,潘金莲点了一个碗灯,这种灯有个问题,就是能往上照,但照不到底下。

随后,她端着两个器具到了武大郎床边,一个是碗,一个是盏。其实就是一个大碗,一个小碗,大碗里装上了热水,小碗里铺上了一层白色粉末(砒霜)。

这时候,武大郎其实也挣扎着坐起来要确认一下进嘴的东西有没有毒,首先药方和药材是没问题的,他有一晚上的时间检查真假。

“那妇人先把毒药倾在盏子里,却舀一碗白汤,把到楼上,叫声:‘大哥,药在那里?’武大道:‘在我席子底下枕头边,你快调来与我吃。’”

六、

其次,潘金莲端给他的热水也没有问题,他会闻闻味道,甚至舔一舔看看有没有异味。

其实古代的毒药没那么复杂,比如砒霜,其实味道相当大,为啥每次砒霜下毒总喜欢下到中药或白酒里面啊,其实就是为了遮挡气味。

这一点,武大郎不傻,能尝得出来,所以,水是没问题的。

药没问题,武大郎自己保管的,水也没问题,武大郎闻过了,而粉末状的砒霜铺在了盏子底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而且当时又是晚上,点的是碗灯,武大郎躺着的床,总要比桌子矮一些,所以这里他确实疏忽了,没看到。

武大郎是亲眼看到治心口疼的药倒进了盏里,又亲眼看到热水冲进了盏里,这才放心,摆出要喝药的姿势。

结果没想到,潘金莲直接就要灌啊!

“左手扶起武大,右手把药便灌。武大呷了一口,说道:‘大嫂,这药好难吃!’那妇人道:‘只要他医治得病,管甚么难吃。’””

即使这样,武大郎还是不太放心的,他仅仅是呷了一口,也就是抿了一口,先尝尝味道,果然味道不对,他当时就提出来了。

但听到潘金莲这样解释,他又在怀疑自己的味觉,于是决定再抿一口试试,结果这一试,没提防潘金莲:

“武大再呷第二口时,被这婆娘就势只一灌,一盏药都灌下喉咙去了。”

本来武大郎想再抿一口判断一下,这个药究竟有没有问题,结果没想到被潘金莲直接灌下去了。

武大郎是万万没想到啊,自己事事小心,怎么还是着了潘金莲的道儿呢?

虽说,潘金莲的所有计谋都是王婆出的,但是就像演员演戏一样。演员不行,多好的剧本也是糟蹋,演员要是牛叉的话,烂剧本都能给演活。

由此可见,潘金莲的手段可一点都不低,这小婆娘,心狠手辣,演技到位,抓住了武大郎多疑的性格,要了他的命。

其实,《水浒传》中给人下药的,不仅潘金莲一个,在智取生辰纲时,吴用他们也是设计给杨志他们下药。

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像白胜的人设是挑着酒卖给酒馆的,路过黄泥冈,所以也就不带喝酒的家伙,就算杨志去查他底细,也查不出问题。晁盖等人是卖枣子的,枣子是按斤称的,所以随身携带两个瓢也合情合理。

不管事态怎么发展,酒和瓢总会碰到一起,就算杨志等人死活不喝,吴用他们也有办法让他们强灌的,就跟潘金莲给武大郎灌毒药一样。

鬼知道施耐庵究竟经历了什么,怎么能写出这么精妙的作案手段?

我叫杨角风,换一种视角看水浒,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请关注吧!

水浒传中,燕青为何主动要求去打擂?燕青有三苦,他不得不如此做

一、燕青有三大优点

对于《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来言,笔者最欣赏的便是浪子燕青。概括说来,燕青有三大优点,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学习和借鉴!

其一是“智”:关于这一点读者都知道。如几次救助卢俊义,尤其是最后一次,就差提溜着卢俊义耳朵吼:你回去必死无疑。奈何卢俊义是所谓的“主人”,燕青碍于主仆身份不能明说。只得无奈下,留下一封书信,逍遥而去。

所谓的智者,不是说如吴用、宋江那样算计人玩。须知任何事都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聪明反被聪明误”便是如此。

故而真正的智慧,应如燕青这般“无害”。如明明燕青武功很厉害,尤其相扑和弓弩都属一绝,但他却根本不走“以武显荣”这条路,竞争太厉害了。反而选择了梁山最稀缺的“外交”,一举入选梁山36天罡,成为 “领导层”。

而最后劝说卢俊义也是如此,分寸把握的非常恰到好处,因而虽偷偷离开,反成了最体现燕青智慧的地方。

其二是“和”:万事和为贵!这点是咱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在燕青身上就体现的非常完美。但需要说明的是,“和”可不是一方的事情,强调的是双方!倘若你一味想“和”,反而会容易被踩在脚下,“斗争中求团结”,就是对“和”最经典的表述。

如燕青和李逵,你就瞅吧,梁山上谁愿意跟李逵搭档?也只有燕青!而且燕青还能跟李逵相安无事,甚至主导李逵后,李逵还美滋滋的——这就是“和”的精髓或说“可贵”。

若李逵实在无法控制怎么办?燕青也总能及时跳出,不被李逵带到沟里去。如李逵砍倒梁山“替天行道”大旗时,燕青虽跟着经历了,但却及时撤身事外。而且事后还帮助李逵,捉拿住了假扮宋江的人,一举洗脱了宋江的“冤情”,也助李逵逃避了惩罚。

这就是燕青“和”得厉害之处——分合之间,才有“和”。分是反对,合为团结,如此才有“和”!

其三是“能”:这就是笔者本篇,要着重讨论的问题。笔者选取了《水浒传》中,燕青泰安州打擂这一章节,因为此事,把燕青的“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燕青为何主动去打擂

燕青泰安州打擂这事,被影视剧《水浒传》改得脱离了原神。影视剧改编成了,官府为了消灭梁山好汉,所以由泰安州的官府牵头,选出相扑高手任原,设置了这个“擂台”,并还让手下假扮宋江,让任原在擂台上爆锤,以此败坏梁山名声。因此燕青气不过便去了。

实则原著中说得很清楚,梁山抢劫过往行人时,“拿到一伙牛子,有七八个车箱,又有几束哨棒”。而且这一伙过往人员,还是“彪形大汉”。于是宋江就要看看,一问才知,人家是“从凤翔府来,今上泰安州烧香,今三月二十八日天齐圣帝降诞之辰”。

意思就是说,人家是打把势卖艺的,去赶泰安州的庙会想挣点钱。随后与告知宋江“今年有个扑手好汉,是太原府人氏,姓任,名原,身长一丈,自号“擎天柱”口出大言,说道:相扑世间无对手,争交天下我为魁。”

瞅瞅,任原在泰安摆擂,跟梁山好汉实则没一毛钱关系的。自然此刻人们就都要问了,既然这样,燕青为何还要主动提出去打擂?他吃饱了撑得吗?

其实,根本就不是燕青吃饱撑得,而是此刻的燕青有“三苦”,他必须要用打擂这件事,显示其能,否则无论燕青还是卢俊义,在梁山上的日子会很难。

三:苦于宋江猜忌

为何这么黑宋江?不是黑不黑的问题,而是你看看燕青泰安州打擂之前,到底发生过啥事?正是李逵、燕青回梁山时,投宿到一庄内,却听闻宋江和柴进,抢人家女儿当压寨夫人。

于是李逵不问青红皂白就信了,根本不听燕青给他分析,便闯回梁山,不但砍倒了“替天行道”大旗,还要劈死宋江!虽这事最终搞明白了,是有人假冒宋江和柴进。但问题是 你若是宋江,会如何想这事?

就算你再胸襟开阔,恐怕也会有些怀疑聪明人燕青吧。就算宋江不这么想,那么此事对燕青会造成啥影响呢?李逵可以不想,燕青必然会想。

故而为了表白自己,燕青就必须要找一个机会。恰好任原摆擂,号称“相扑世间无对手”,而燕青的相扑功夫,梁山尽知。当年活捉高俅上山后,他都把高俅给摔了。

于是燕青就找到宋江表示,自己要求。理由是“小乙自幼跟着卢员外学得这身相扑,江湖上不曾逢著对手”,先告诉宋江,不是我争强斗狠,而是专业对口。其他梁山好汉,自然也就不会有啥想法。

为何要这么做?燕青给宋江的解释是:若是输了颠死,永无怨心;倘或赢时,也与哥哥增些光彩——输了算我自己,赢了是你宋江和梁山的光彩!这就等于是燕青主动给宋江脸上贴金,以弥补李逵那档子事的影响,自然宋江高兴并同意。

因为你若是宋江,见燕青如此说话,必然会觉得燕青太亲了,心里有梁山,有我这宋大哥。此刻就算还有李逵那档子事的影响,也必然烟消云散了——啥最能打动大哥,一是忠,二是能!燕青此刻全占了!

四、苦于卢俊义无根

燕青无论再厉害,但也只能从属卢俊义势力!这谁也没办法。只可惜卢俊义这位主人,却是被“赚”上梁山的。一个“赚”字,就证明了卢俊义吃了大亏,赔大发了。因此他在梁山上,除了燕青外,就只能顶着“二哥”的空帽子晃悠了。

卢俊义都这种地步了,燕青岂能好受得了?别听梁山上都高唱“兄弟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必有各种争斗!

因此燕青主动提出打擂后,先是说明,我这本事是卢俊义教的,抬高卢俊义。故而此刻,你再看卢俊义,他说:“我这小乙,端的自小学成好一身相扑,随他心意,叫他去。至期,卢某自去接应他回来。”

这就是主仆双双露脸!燕青搭台,卢俊义唱戏!只要打擂这事成功,卢俊义和燕青得实惠,宋江得脸面!

卢俊义为啥最好会死?他就离不开燕青!只要有燕青,卢俊义就是爷,没有燕青,卢俊义就是笑话——这就是燕青之能!

五、苦于自己无功

此刻的燕青,还没有进入宋江的法眼,虽跟着宋江出差汴梁,去见李师师。但这次的主力人员是人家柴进!而燕青的主要任务却是“看好李逵,别让他惹事”。结果燕青还是没完成任务,李逵先闹东京,后砍梁山大旗。

因此燕青必须要,尽快展现自己的本领,能耐!而打擂揍任原,就成了最好的途径!

前面说过,燕青的相扑功夫,梁山同事们都知道,属于独一份,人家的专业!所以燕青提出没人会有歪想法,阻力也最小化。

如此一来,大哥宋江同意,主人卢俊义支持并敏锐看出此处有掌声,也跟进,梁山同事全无阻力——啥叫能?看出来了吧!不仅只是本事等,在燕青这里,还综合了“智”跟“和”,这种“能”,自然是威力巨大。

所以《水浒传》是一部“生存智慧”,越是打打杀杀的江湖就越险恶,最终生存下来的人,都拥有非凡的才能和智慧,因此笔者才最推崇燕青。

施耐庵 ||《水浒传》之——景阳冈

《景阳冈》是人教版《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课文,作者施耐庵。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景阳冈位于山东省聊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处的张秋镇境内,为《水浒传》描述的武松打虎故地,也是大型龙山文化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浒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

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此去离县治还远。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武松入到里面坐下,把梢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来吃。”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一碗酒来。武松拿起碗,一饮而尽,叫道:“这酒好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酒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盘子将来,放在武松面前,随即再筛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又筛下一碗,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来筛。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酒家道:“客官要肉便添来。”武松道:“我也要酒,也再切些肉来。”酒家道:“肉便切来,添与客官吃,酒却不添了。”武松道:“却又作怪。”便问主人家道:“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酒家道:“客官,你须见我门前招旗,上面明明写道'三碗不过冈’。”武松道:“怎地唤做三碗不过冈?”酒家道:“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唤做'三碗不过冈’。若是过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更不再问。”武松笑道:“原来恁地。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酒家道:“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做'出门倒’。初入口时,醇酿好吃,少刻时便倒。”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酒家见武松全然不动,又筛三碗。武松吃道:“端的好酒!主人家,我吃一碗,还你一碗钱,只顾筛来。”酒家道:“客官休只管要饮,这酒端的要醉倒人,没药医。”武松道:“休得胡说!便是你使蒙汗药在里面,我也有鼻子。”店家被他发话不过,一连又筛了三碗。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来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酒。武松吃得口滑,只顾要吃,去身边取出些碎银子,叫道:“主人家,你且来看我银子,还你酒肉钱勾么?”酒家看了道:“有余,还有些贴钱与你。”武松道:“不要你贴钱,只将酒来筛。”酒家道:“客官,你要吃酒时,还有五六碗酒哩,只怕你吃不的了。”武松道:“就有五六碗多时,你尽数筛将来。”酒家道:“你这条长汉,倘或醉倒了时,怎扶的你住?”武松答道:“要你扶的不算好汉。”酒家再筛了六碗酒与武松吃了。绰了梢棒,立起身来道:“我却又不曾醉。”走出门前来,笑道:“却不说'三碗不过冈!”手提梢棒便走。

酒家赶出来叫道:“客官那里去?”武松立住了,问道:“叫我做甚么?我又不少你酒钱,唤我怎地?”酒家叫道:“我是好意。你且回来我家看官司榜文。”武松道:“甚么榜文?”酒家道:“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官司如今杖限打猎捕户,擒捉发落。冈子路口两边人民,都有榜文。可教往来客人,结伙成队,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其余寅、卯、申、酉、戌、亥六个时辰,不许过冈。更兼单身客人,不许白日过冈,务要等伴结伙而过。这早晚正是未末申初时分,我见你走都不问人,枉送了自家性命。不如就我此间歇了,等明日慢慢凑的三二十人,一齐好过冈子。”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你休说这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酒家道:“我是好意救你。你不信时,进来看官司榜文。”武松道:“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我?”酒家道:“你看么!我是一片好心,反做恶意,倒落得你恁地说。你不信我时,请尊便自行。”

那酒店里主人摇着头,自进店里去了。这武松提了梢棒,大着步自过景阳冈来。约行了四五里路,来到冈子下,见一大树,刮去了皮,一片白,上写两行字。武松也颇识几字,抬头看时,上面写道:“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广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武松看了,笑道:“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我却怕甚么!”横拖着梢棒,便上冈子来。那已有申牌时分。这轮红日,厌厌地相傍下山。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行到庙前,见这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武松住了脚读时,上面写道:

“阳谷县示:为这景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近来伤害人命。见今杖限各乡里正并猎户人等,打捕未获。如有过往客商人等,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冈。其余时分及单身客人,白日不许过冈。恐被伤害性命不便。各宜知悉。”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发步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且只顾上去,看怎地!”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梢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梢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梢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

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疏软了。

武松再来青石坐了半歇,寻思道:“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我却怎地斗得他过?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就石头边寻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下冈子来。

《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古代长篇小说,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众多梁山好汉的故事。武松是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排行第十四位,人称“行者武松”。景阳冈打虎之后,他被阳谷县令任命为都头。后来,他历经波折,在逃亡途中投靠梁山,成为十大步军头领之一。

树东说文解字“或”,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智者千虑或有一失的启示

一、“或”字的演变

二、“或”字的本义

【代词】(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用本义时读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或,有也。——《小尔雅·广言》或跃在渊。——《易·乾》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庶或饷之。——《礼记·祭义》或赐二小人酒。——《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或说处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或立或卧。——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又如:或人(某人。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或日(某日,有一天)【连词】用作虚词〖or〗(1)∶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或者(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如:有病或无病,他不都应该在这里(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4)∶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或尽粟一石。——唐·韩愈《杂说》君实或见恕。——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或异二者之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又如:跌下悬崖或峭壁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if〗。如:或若(假使,倘或)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或许。或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或然。或则。某人,有的人:或告之曰。稍微:不可或缓。不可或缺。或者

【副词】

【动词】通“惑”。迷惑〖puzzle〗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墨子·备蛾传》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擅创为令,迷惑其君。——《管子·回称》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盐铁论·错币》贫贱吾恐其或失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别从东道,或失道。——《汉书·霍去病传》惟恐或后。——清·周容《芋老人传》又如:或或(迷惑。或,通惑);或乱(昏乱;惑乱);或疑(怀疑,疑惑;有人怀疑)【语气词】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莫或兴之。——清·黄宗羲《原君》莫或除之。或许∶可能但不肯定;也许他或许没有赶上火车〖maybe〗∶不一定

保卣

三、带有“或”字的成语

不可或缺、多言或中、呼之或出、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智者千虑,或有一失、行或使之

邓石如

四、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智者千虑,或有一失给我们的启示

出自《晏子春秋》,后被《史记 ·淮阴侯列传》引用

让之

原典: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说文:

智者之虑:虑,思考、考虑。意为精明的将帅考虑问题。

杂于厉害:杂,这里指兼顾。利害,指利和弊两方面。意为应充分权衡利与弊两方面的关系。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心,通“伸”,伸行、发展的意思。此句指在不利条件下考虑到有力的因素,战事就可顺利进行。

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患,祸患。此句是说在有利条件下能考虑到不利的因素,祸患就可以及早解除。

屈诸侯者以害:屈,屈服、屈从,这里引申为制服。诸侯,指敌方,敌国。害,致命之要害。此句是说要利用敌国的致命之处使其屈服。

役诸侯者以业:役,驱使。业,事情。意指以各种事情烦劳敌国,使之穷于应付,不得安宁。

趋诸侯者以利:趋,奔走。这句话是说,用小的利益引诱调动敌人,使其疲于奔命而无暇顾及其他。

齐侯钟

所以,智慧明达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把利于害一起权衡。在有利的条件下考虑到不利的一面,战事就可以顺利的进行;在不利条件下考虑到有利的因素,祸患便可及早排除。这就是要以祸患威逼敌国屈服,以各种貌似正经的大事来役使敌国,用各种小利来引诱敌国使其归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