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登高位,享极乐(登高位)

登高位,享极乐(登高位)

七律 · 重阳登高

文 / 颜景泉

话旧思乡做客曾,倍佳节感思亲朋。

深秋畅饮谈花酒,同品观潮鉴赏层。

处处登高开视野,年年有度胜贤能。

狂欢极乐重阳过,最近全城日照升。

.

#秋日生活打卡季#​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来源:中国新闻网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记者 上官云)

十日谈 | 诗词“登高”

约两年前,老友阿关邀我以指导教师的身份加入一个“格律诗词”群。我设计了一套线上学习课程,仿效传统“蒙学”,从对对子起步,我负责出题和点评。两年多来,这个格律群已经做了40余次作业。

这次作业是10月1日布置的:“词牌:渔家傲。以‘重阳’为题,不限韵。10月16日前交稿。”题目发出后有些后悔:“重阳”这个题目有点宽泛,蛮好再加“登高”二字,这样会写得集中一些。

第一个交卷的又是年过七旬、说话笃悠悠却落笔如走马的老夫子田先生:橙黄橘绿年年好,枫丹菊艳更丰貌。造化善调诸色饱,分外俏,谁言九九西风老?

吾爱秋枝霜后傲,春浓胜却绯桃闹。苍劲雄奇神采茂,向天笑,破冰融雪心颜浩。

我即刻叫好:“造化善调诸色饱”,佳句也!但也有些担心:果然没有“登高”。

远在香港的四木先生紧随其后:嘴嚼米糕登山早,身临峰顶戏飞鸟。佳节每年心不老,魂出窍,云上世外桃源好。

日月悠悠无自觉,时光漫漫空推敲。中外古今徒烦恼,识正道,人生如梦醒来笑。

我心中一喜,马上问他:“你登的是哪座山的峰顶?太平山么?”四木以一绝句回复道:“年年九月必登高,岁岁重阳人似潮。不忍太平山顶乱,独攀荒岭学逍遥。(香港是一个到处看得见山的城市)”

我与四木先生未曾谋面,他学习“格律”起步较慢,被“平仄”卡住了手脚。然一旦突破,潜能喷薄而出,奇思妙语不断。此词“嚼糕登山”,既写传统又言当下;“身临峰顶戏飞鸟”情趣无限;而“佳节每年心不老”更道出而今许多老年人“人老心不老”的常态。妙哉!

小竹的作业一改往日细腻精致、用词考究的风格:绝顶青山回首望,大江东去空军帐。四顾幽幽多抱恙。琴心怅,笑谈不觉曾年壮。

一鉴金池秋水漾,知音翰墨耘诗酿。文舞方遒归竹杖。杯无量,逍遥但作仙神相。

我连连叫好:“笑谈不觉曾年壮”,读来眼前一亮!更妙的是词的一开始作者就已站在高处,是“绝顶青山回首望”,不明言“登高”,而所见所思,都由“登高”而生。九日先生也赞道:“此首情绪连贯,有人物有真情。”各人纷纷叫好,群里“高,高,实在是高”响成一片。

其他几位的作业也佳句迭出,如余太的“家住平原江畔地,登高问古难随意”;高弟的“水远山高天杳杳,蒹葭归雁知秋早”;菱花的“佳信诉,茱萸插遍江南户”;古哥的“今去登高凝望久,夕阳也爱南山瘦”。琳琅满目。

群主小文压台:秋胜春朝真不枉,桂香二度花无两。菊静螯肥临月享。心意畅,登高追古人无恙。

齿长无需菲薄让,古稀五羖封秦相。武祖兵师尊吕尚。千秋仰,位卑吾辈犹思仿。

又引起一阵喝彩,此词妙在用典,意在尊老和老有所为,道出重阳节的另一主题。稳重的菱花说“群主典故深厚”,调皮的小于则半真半假:“仰慕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此次作业虽未明确布置,大多数作者均把眼光瞄准“重阳登高”,可见心有灵犀。我趁热打铁,搬出杜甫和黄庭坚的登高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说:“这等气势、这等胸襟才是‘登高’之绝品,真该细细领悟。学写诗词,‘登高’之台阶还有很多。”

阿关捋须赞曰:此群诸友,出新意而循古道。今日诗词“登高”,明日人生“登高”!(杨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