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舍”从何来?
【趣味导入】
说到“舍”,有个成语“退避三舍”,古代行军一舍为30里。三舍就是90里。春秋时,楚成王和流亡的晋国公子重耳之间发生过一段故事。当年,重耳在列国流亡,受到好几个国家的冷眼和拒绝。到楚国时,楚成王给他很高的礼遇。宴席上楚成王就问重耳,若回国坐得君位,如何报答自己。重耳回答,若两国不得已兵戎相见,原意在战场上退避三舍。后来,晋楚之间发生了城濮之战,此时重耳已登上君位,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信守诺言,真的后退了90里。可是我们要问的是“舍”的本义是什么呢?
象筑也。根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市居就是客舍。也即旅社,旅馆。《周礼·地官·遗人》记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这里的“庐”“路室”“候馆”就是馆舍,主要是给各国诸侯觐见、宾客聘问及路过的军队提供物资供应的,接待的并非是一般的旅客。整个字形是屋舍的形象。
在金文中有个舍字,字形
据此,有学者认为舍本字就是余,余被借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后,就加了口字底,作为形符,来表示客舍的本义。这是汉字孳乳演化的常见途径之一。如“其”,本是簸箕之形,后被借为第三人称代词,于是再加形符“竹”,新造“箕”字表示簸箕的本义。
我们再来看“宋”字,“宋”甲骨文作
许慎《说文解字》:居也。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认为,象以木为梁柱而成地上居宅之形。我们可以认为,“宋”是“舍”的某种异构,就是人们居住的房屋。
最早的人类穴居岩处,将天然的洞穴作为藏身避难之所。
当然,远古时期还有有巢氏,是把居处建立在树上的。从西安半坡氏族公社遗址的挖掘考察情况来看,当时人们居住的是半地穴的房屋,可以认为就是“舍”字的原型所在,上有草棚,梁柱,下有浅穴。今天我们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还能看到地坑院,可以认为是原始社会半地穴房屋的遗痕。这是先民为了适应北方黄土高原干旱、寒冷、多风沙的自然环境的一种发明创造。这恰好与南方因躲避潮湿和猛兽而建起的远离地面的干栏式房屋形成了鲜明对比。
进入古建筑的入口是门,门与户不同,双扇为门,一般是大门。单扇为户,一般是用于建筑内的住室。在古代建筑中,进入大门后东西各有两个小屋,就是塾。据说塾的读音来自熟,过去臣子去朝见君王议事,先要在这里将上奏的内容在心中详细计议一下,故称塾。
进门后,迎面还要一个照壁,古称萧蔷,主要是为了遮挡外人的视线,另外也可能是出于风水财不外泄的原因。成语祸起萧墙,指的是祸乱从内部产生。
接下来就是登堂入室了,古代的堂和室都建筑在台基之上,堂是古代议事、祭祀、会客的地方。堂前有台阶,当宾客到来时走西边的台阶,故称西宾。主人走东阶,故有东家之说。登上台阶方能入室。堂与室是相连的,室是住人的。古代建筑是面南背北的,堂和室之间有一道墙。
堂和室之间有户相连。户在东,牖在西。后来,后来牖逐渐被窗字替代了。其实,窗在古代就是囱,是天窗的意思。牖的下面住人,日光透过牖照射之处成为屋漏,那是供神之处。故有不愧屋漏之说。
另外在户和牖之间,有一道屏风,称为之扆(yǐ)。北墙上还要个用来通气的后窗,叫向。甲骨文“向”作 ,象窗户。《诗经·豳风·七月》中说“塞向墐户”,塞向就是塞住北墙上的窗户,因为天冷了,会有西北风刮进来。室的左右两侧是房,房就是旁,房分东房西房,东房有门通向后庭。
现在提到宇宙,是个天文学的概念。不过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宇和宙都与建筑有关。宇就是屋檐,“宇”的字形和“舍”非常接近。大家熟知的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就说: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至于“宙”,就是栋梁。有人认为“由”形就是支撑房屋的梁柱。《淮南子》上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天地上下谓之宇。这体现了汉字造字“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许慎《说文解字》)的特点,蕴含着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维。
汉字中有三个字(部首)与远古人类的居住环境有密切关系,这三个字是“厂”“广“宀”,作为汉字部首,其义常与房屋,居住有关。
1.厂读(yǎn),甲骨文作
,是顶部探出的天然洞穴之形,为人类最早居所,探出部分可避风挡雨。此字分化流变为屋檐的檐。
2.广读hǎn,古文作
,指依山岩搭建,上有草棚,没有前墙的敞屋。如同现在的厅堂。
3.宀读mián,古文字形作
,指独立建造的有屋脊山墙之形。
,正反映出人类从穴居到半穴居再到脱离穴居,建房居住的过程,展示了人类改造自然和提高自身居住环境的不懈努力。
【字义引申】
舍,本义是旅社。
引申为:泛指一般供人住宿的房舍,又引申为止宿,再引申为止息。再引申为停止,放弃,又反向引申为保留。
引申为,旅馆主人称自己的旅社为舍,引申为自己家的,又引申为谦称。
引申为:从旅社主人而言,让人住宿为施舍。
【引申图示】
【成语运用】
不舍昼夜
用舍行藏
作舍道旁
百舍重茧:百舍:路途遥远,途中需百次止宿才能到达目的地。重茧:脚上生茧。比喻远行劳苦。
舍本求末
【文言例句】
1.求则得之,舍者失之。(《孟子•告子上》)
舍:舍弃。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舍:放弃。
3.至舍,四支僵不能动。(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舍:旅社。
4.舍南舍北皆春水。(杜甫《客至》)
舍:房舍。
5.舍相如广成传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舍:使……住在。
6.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庄子•山木》)
舍:住宿。
夫人请之,吾舍之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舍:放弃。
舍的多音字和组词?
恋和舍的部首?
汉字也精彩:偏旁讲解二:手、扌、爫、攵、攴、又、廾
偏旁讲解之一:手、扌、爫、攵、攴、又、廾
资料来源:汉典网站、《康熙字典》、段玉裁注许慎著《说文解字》、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等。文字解释部分主要参考援引自网络工具书及专著,所以本讲义只供帮助学生理解汉字,辨析字形字义之用。
偏旁讲解之一:手、扌、爫、攵、攴、又、廾
此七部都与“手”及手的动作有关,赋予汉字以持握、击打等手的动作之意,其中“手” 、“扌” 、“爫”较容易掌握,“攵”与“攴”同源异形,意义一致,大概属于简化过程中的残余吧,无任何区别,但“攵”与“夂”不易区分,极易出错。又“廾”与“丌”也极易混淆,需要重点关注。下面逐一讲解以便区分。
一、手
《说文解字》:手,拳也。象形。凡手之属皆从手。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例字:
承、拜、挛、拿、拳、挚、挲、掰、掣、掌、摩、擎、擘、攀
承:说文:奉也。受也。从手从卪从。许慎以篆书字形分析字义,实误,承字甲骨文作
,上面象跽跪着的人,下面象两只手,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后引申为承受、承载。
拜:会意。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拿:旧作“拏”,《 说文》:拏,牵引也,从手奴声。今“拿”字实为会意,合手为拿,意为握持。
拳:形声,从手龹声,卷手为拳。
挚:形声,从手执声。
挲:形声,从手沙声。
掰:这个字比较特殊,并不属于手部,但是因为与手有关,所以一并讲解,“掰”字属形声字,从分,拜声,用手将物体分开。
掣:形声,从手制声,本意为牵引,拉。
掌:形声,从手尚声,手心为掌。
摩:形声,从手麻声,本意摩擦。
攀:形声,从手樊声,《说文》:引也,从反廾,误。
擎:形声,从手敬声,《康熙字典》:举也,拓也,持高也。
二、扌
同“手”,用作偏旁,俗称“提手旁”。所用汉字都与手的动作有关。
例字:推、拉、打、扎、抡、提、扫、抗、扣、抠、投、折、抄、扯、拧、拍……
此部较常见,一般无疑问,不再赘述。
三、爫
同“爪”, 一般称为采字头。居汉字上方时作“爫”,在左右作“爪”。《说文解字》释“爪”:丮也,覆手曰爪,象形,凡爪之属皆从爪。
例字:采、舀、稻、受、爰、爱、爵。
采:会意,甲骨文字形下为木,上为手,意为用手采集树木上的果实,引申为采集、采摘、收集。
舀:《说文解字》段注:从爪臼,会意。上爪下臼,象伸手掏取之形。本义:用瓢勺取物。
稻:形声,从禾舀声。
受:会意,甲骨文字形作
,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这个字出现了与手有关的两个偏旁:“爫”和“又”,同义异形。
爰:为“援”字初文,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相援引,中间一画表示瑗玉。本义:引,援引。
爱:形声,从夂㤅声,本义:喜爱。这个字属于汉字演化过程中的异源同形,与“爫”无关。
爵:象形,与“爫”无关。
四:攵、攴
“攵”与“攴”二字完全一致,无任何区别,甲骨文象手持木棍击打,所以带有这两个偏旁的汉字都与击打有关。
例字:改、教、敲、收、放、攻、敏、效等。
改:会意,左边的“己”象跪坐孩童,右边为一手持木棍作教育训责状,意为手持木棍教育儿童改正错误。
教:会意。左上角为爻,象算筹,左下为子,右为手持木棍,整个字意为长辈手持木棍教育孩子学习演算,引申为教育。
敲:形声,从攴从高。
收:形声,从攴丩声,收捕之意。
放:形声,从攵方声。
攻:形声,从攵工声,攻打。
敏:形声,从攵每声,意为迅速。
效:形声,从攵交声,《说文》:效,象也。模仿之意,引申为致力、尽力。
“攵”极易与“夂”混淆,“夂”,《说文》:从後至也,象人两胫後有致之者。所以从“夂”的汉字都与到达、行走有关,往往引申出结束、终了之意,如“冬”字,从仌从夂,《说文》:四时尽也。又如“麦”,本为“来”字,表示到达。
如何区分“攵”与“夂”,除了理解字义之外,还可以从使用位置上去辨别,“攵”只用在左右部分,“夂”只用在上下部分,记住这一点就不会再混淆。
五、又
“又”部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象手之形,一种是偏旁减省过程中用“又”这个既不表音也不表意的纯符号代替原有偏旁,最后一种是由“攴”减省而来。
(一)象手之形例字:取、友、双、反、受、叔、叙
取:会意,以手割取敌人耳朵,引申为获取、获得。
友:从二又,象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本义朋友,引申为友好等。
双:繁体字为“雙”,会意,象以手持两只鸟,本义为一对。《说文》:雙,隹二枚也。
反:从又从丆,象手掌翻转,《说文》:反,覆也。
受:见第三部分“爫”部“受”字。
叔:会意兼形声,从又,尗声,尗为“菽”初文,指豆苗,“叔”字意为拾取豆苗之意。因与“俶”读音字形相近,时常假借,故引申出“俶”字所表示的开始之意,再引申为少、小,《白虎通·姓名》:叔者,少也。表示辈分的伯仲叔季中的“叔”也是少小的意思。
(二)简化符号:鸡、仅、权、观、劝、汉等
汉字在不断简化的过程中,部分形声字的偏旁被简单的记号所取代。常用的简化替代记号主要有“又”“乂”“乚”“卩”“几”“卜”“力”“夕”“不”“井”“文”等等,这些笔画简单的汉字,在用作替代原字复杂的形旁、声旁时,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字意,既不象形,又不表音,仅仅起到补充字形、区别字意的作用,裘锡圭先生称之为“记号”。其中“又”最为常见,所替代的偏旁主要有“奚”、“雚”、“堇”、等,如鸡:雞、权:權、观:觀、劝:勸、汉;漢、仅:僅。
(三)“攴”减省:变、叙
变:篆书作
:《说文》:更也,从攴䜌声。
叙:篆书作
:,《说文》:叙,次弟也,从攴余声。引申为秩序、次序。
六、廾
“廾”象两手捧举之形,含有此偏旁的字多数与手有关。但是部分字为其他字形演化成的同形现象,如 “葬”字的“廾”应为“艸”, “弊”字本从犬,讹作“廾”。
例字:异、弄、弃
异:甲骨文象双手托举一人,《说文》:异,举也,从廾㠯声。因与表示奇怪的 “異”同音,段玉裁谓异为異之假借,无疑是正确的,故字义由托举变为“奇怪、奇特”。
弄:形声兼会意,从玉从廾,廾亦声,《说文》:弄,玩也,从廾持玉。本义为玩耍、把玩,弄璋、弄瓦即采本义。
弃:会意字,甲骨文象以手持簸箕将逆产的婴儿丢弃,本义沿用至今。
“廾”极易与“丌”混淆。丌,象形,指放置物品的台案,从“丌”的字多数与放置有关,如典字,从册从丌,意为郑重保存的重要文献典籍,又如“畀”,从甶从丌,意思是将给予别人的东西放置在案子上,“鼻”字即从自,畀声。
但是,让人头疼的是部分“丌”旁是由“廾”讹作而来的,如“兵”字,从廾,从斤,指的是双手握着斧头,本义为兵器。这类现象完全就是汉字演化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说文解字:“舍”从何来?
【趣味导入】
说到“舍”,有个成语“退避三舍”,古代行军一舍为30里。三舍就是90里。春秋时,楚成王和流亡的晋国公子重耳之间发生过一段故事。当年,重耳在列国流亡,受到好几个国家的冷眼和拒绝。到楚国时,楚成王给他很高的礼遇。宴席上楚成王就问重耳,若回国坐得君位,如何报答自己。重耳回答,若两国不得已兵戎相见,原意在战场上退避三舍。后来,晋楚之间发生了城濮之战,此时重耳已登上君位,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信守诺言,真的后退了90里。可是我们要问的是“舍”的本义是什么呢?
象筑也。根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市居就是客舍。也即旅社,旅馆。《周礼·地官·遗人》记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这里的“庐”“路室”“候馆”就是馆舍,主要是给各国诸侯觐见、宾客聘问及路过的军队提供物资供应的,接待的并非是一般的旅客。整个字形是屋舍的形象。
在金文中有个舍字,字形
据此,有学者认为舍本字就是余,余被借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后,就加了口字底,作为形符,来表示客舍的本义。这是汉字孳乳演化的常见途径之一。如“其”,本是簸箕之形,后被借为第三人称代词,于是再加形符“竹”,新造“箕”字表示簸箕的本义。
我们再来看“宋”字,“宋”甲骨文作
许慎《说文解字》:居也。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认为,象以木为梁柱而成地上居宅之形。我们可以认为,“宋”是“舍”的某种异构,就是人们居住的房屋。
最早的人类穴居岩处,将天然的洞穴作为藏身避难之所。
当然,远古时期还有有巢氏,是把居处建立在树上的。从西安半坡氏族公社遗址的挖掘考察情况来看,当时人们居住的是半地穴的房屋,可以认为就是“舍”字的原型所在,上有草棚,梁柱,下有浅穴。今天我们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还能看到地坑院,可以认为是原始社会半地穴房屋的遗痕。这是先民为了适应北方黄土高原干旱、寒冷、多风沙的自然环境的一种发明创造。这恰好与南方因躲避潮湿和猛兽而建起的远离地面的干栏式房屋形成了鲜明对比。
进入古建筑的入口是门,门与户不同,双扇为门,一般是大门。单扇为户,一般是用于建筑内的住室。在古代建筑中,进入大门后东西各有两个小屋,就是塾。据说塾的读音来自熟,过去臣子去朝见君王议事,先要在这里将上奏的内容在心中详细计议一下,故称塾。
进门后,迎面还要一个照壁,古称萧蔷,主要是为了遮挡外人的视线,另外也可能是出于风水财不外泄的原因。成语祸起萧墙,指的是祸乱从内部产生。
接下来就是登堂入室了,古代的堂和室都建筑在台基之上,堂是古代议事、祭祀、会客的地方。堂前有台阶,当宾客到来时走西边的台阶,故称西宾。主人走东阶,故有东家之说。登上台阶方能入室。堂与室是相连的,室是住人的。古代建筑是面南背北的,堂和室之间有一道墙。
堂和室之间有户相连。户在东,牖在西。后来,后来牖逐渐被窗字替代了。其实,窗在古代就是囱,是天窗的意思。牖的下面住人,日光透过牖照射之处成为屋漏,那是供神之处。故有不愧屋漏之说。
另外在户和牖之间,有一道屏风,称为之扆(yǐ)。北墙上还要个用来通气的后窗,叫向。甲骨文“向”作 ,象窗户。《诗经·豳风·七月》中说“塞向墐户”,塞向就是塞住北墙上的窗户,因为天冷了,会有西北风刮进来。室的左右两侧是房,房就是旁,房分东房西房,东房有门通向后庭。
现在提到宇宙,是个天文学的概念。不过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宇和宙都与建筑有关。宇就是屋檐,“宇”的字形和“舍”非常接近。大家熟知的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就说: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至于“宙”,就是栋梁。有人认为“由”形就是支撑房屋的梁柱。《淮南子》上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天地上下谓之宇。这体现了汉字造字“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许慎《说文解字》)的特点,蕴含着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维。
汉字中有三个字(部首)与远古人类的居住环境有密切关系,这三个字是“厂”“广“宀”,作为汉字部首,其义常与房屋,居住有关。
1.厂读(yǎn),甲骨文作
,是顶部探出的天然洞穴之形,为人类最早居所,探出部分可避风挡雨。此字分化流变为屋檐的檐。
2.广读hǎn,古文作
,指依山岩搭建,上有草棚,没有前墙的敞屋。如同现在的厅堂。
3.宀读mián,古文字形作
,指独立建造的有屋脊山墙之形。
,正反映出人类从穴居到半穴居再到脱离穴居,建房居住的过程,展示了人类改造自然和提高自身居住环境的不懈努力。
【字义引申】
舍,本义是旅社。
引申为:泛指一般供人住宿的房舍,又引申为止宿,再引申为止息。再引申为停止,放弃,又反向引申为保留。
引申为,旅馆主人称自己的旅社为舍,引申为自己家的,又引申为谦称。
引申为:从旅社主人而言,让人住宿为施舍。
【引申图示】
【成语运用】
不舍昼夜
用舍行藏
作舍道旁
百舍重茧:百舍:路途遥远,途中需百次止宿才能到达目的地。重茧:脚上生茧。比喻远行劳苦。
舍本求末
【文言例句】
1.求则得之,舍者失之。(《孟子•告子上》)
舍:舍弃。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舍:放弃。
3.至舍,四支僵不能动。(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舍:旅社。
4.舍南舍北皆春水。(杜甫《客至》)
舍:房舍。
5.舍相如广成传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舍:使……住在。
6.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庄子•山木》)
舍:住宿。
夫人请之,吾舍之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