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伏藏”,它是如何成为藏传佛教特有的文化现象?
伏藏的定义与起源
伏藏(藏语:གཏེར་མ།,Terma),是藏传佛教中一个独特而深奥的概念。它指的是由古代高僧大德所隐藏的宗教文本、物品或者教义,这些被隐藏的物品或教义被称为“伏藏”。
伏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世纪,与藏传佛教的关键人物之一,莲花生大师(Padmasambhava)紧密相关。
莲花生大师在藏地传播佛法期间,预见到未来会有困难时期,于是将重要的教义和物品秘密藏匿,等待“伏藏师”在未来适当的时期发现,以确保藏传佛教的核心教义得以在逆境中生存和发展。
因此,伏藏不仅是藏传佛教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深具洞察和远见的宗教实践。
伏藏的类型与特点
伏藏大致分为两类:物质性的和心灵性的。物质性伏藏包括书籍、法器、圣物等实体物品,而心灵性伏藏则是一些特殊的教义、修行方法和口传密法。
这些被隐藏的宝物或教义往往具有深奥的意义和强大的力量,它们被认为是为了未来特定时期的众生而特别保存的。
伏藏师的角色
伏藏师在藏传佛教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被视为拥有特殊使命和能力的人物,是通过神秘的方式被选中来发现和解读伏藏的修行者。
伏藏师通常被认为是莲花生大师或其他古代大师的化身或者具有特殊慧根的个体。他们通过非凡的直觉、启示或其他神秘体验,找到并揭示伏藏的秘密。
伏藏师的任务不止于发现物质性或心灵性的伏藏,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深奥的教义和方法传播给适合接受的人。因此,伏藏师不仅是藏传佛教传统中的重要传承者,也是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实践的桥梁。
伏藏师是如何发掘
伏藏师通过深入的冥想和修行,达到一种高度的灵性觉醒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可能会接受到各种形式的神秘指引,这些指引往往包含关于伏藏所在地点的线索,或是解读伏藏的方法。
一旦获得这些线索,伏藏师便开始物理上的寻找。这可能包括对特定地区的探索,如山洞、寺庙遗址或是其他被认为与伏藏有关的地方。
当伏藏师找到物质性的伏藏时,他们会将其从隐藏的地方取出,并开始解读其中的教义和信息。对于心灵性的伏藏,伏藏师则需要进一步的冥想和修行来完全理解和领悟其内含的深刻教义。
历史上著名的伏藏发掘
历史上,藏传佛教的伏藏发掘中有几个特别著名的案例,这些发掘不仅证实了藏传佛教伏藏传统的真实性,也极大地丰富了藏传佛教的教义和文化。
11世纪,尼扬热尔·宁玛·奥泽尔(Nyang Ral Nyima Özer)是著名的伏藏师之一,他发现了大量的伏藏文本。这些文本对藏传佛教的发展尤其是宁玛派(Nyingma)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世纪的伏藏师贝玛灵巴(Pema Lingpa)在不丹发掘了多部重要的伏藏文本和物品,其中包括了重要的宗教文本和法器。
18世纪,吉美林巴(Jigme Lingpa)是另一位重要的伏藏师,他发掘了《龙钦心髓》(Longchen Nyingthig),这是大圆满(Dzogchen)传统中的关键文本。
通过这些伏藏的发掘和流传,藏传佛教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其教义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伏藏在藏传佛教中的作用
通过伏藏,藏传佛教的教义与文化得以在历史长河中穿越,即便在面临外部的侵袭与内部的变迁时,仍能保持其原始教义与精神的纯净。
伏藏的发现往往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其内容和教义能够针对不同时代的需要进行调整和传播,从而使藏传佛教始终保持活力和相关性。
伏藏还是藏传佛教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珍贵的文化和宗教资料为研究藏传佛教历史乃至整个藏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伏藏作为藏传佛教的一个独特现象,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还对当代佛教实践产生了影响。伏藏的故事继续吸引着佛教徒和学者的关注,成为探索藏传佛教奥秘的重要窗口。
如山谷迷雾般神秘的伏藏师,梦境里有人指引你去掘藏
是宗教也是艺术
文/图 冲寒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是表演也是信仰
“在翠绿松柏装点的不丹国境中,
这位守护者统领着世俗与宗教的传统,
他是不丹的国王——珍贵而至高无上的君主,
愿他能长存不变而王国昌盛繁荣,
愿证悟的教法能茂盛辉耀,
愿和平幸福的阳光能遍照所有的人们。”
美丽的黑颈鹤
不丹富毕卡山谷,岗提小学的孩子们为我们唱起了国歌。富毕卡山谷是个U形的冰河山谷湿地,海拔3000米,也是黑颈鹤的栖息地,每年来自青藏高原的黑颈鹤为了避寒,通常在10月底南飞至不丹,翌年2月中归巢。
美丽的不丹
正如歌中所唱,春天的不丹满目苍翠,这个袖珍国家有75%国土被森林覆盖,我们所处的这所乡村小校舍,也被一片绿色的田野所包围。清晨,漫步于富毕卡山谷,远处的山峦抬头可望,上面挂着一道道融化的雪水,汩汩注入山谷的溪涧,一路奔腾流经我们的脚下。绕过溪涧,穿越弥漫着雾气的密林,前面是一片山坡,开满了不知名的紫色小花。再往山丘上走,是扬着经幡的寺庙,身披僧服的小喇嘛从我们眼前飞奔而过,黝黑的面孔上露出腼腆的笑容,一双眼睛特别地清澈无瑕。
不丹的乡村
我们走到高处的山丘,放眼欣赏着底下的山谷美景。但见冬尽春回的日子,梨花盛开,粉的白的,一树树开得灿烂,映衬着古朴的宗堡和寺庙,而远山、宗堡和繁花倒映在清澈的溪流间,亦真亦幻,恍若世外仙境。走在乡野之中,四顾无人,唯有爱凑热闹的野狗三两只,尾随在我们身后。乡间的泥路上,忙完了活的老牛躺在路中间打盹,看起来自在得很。
不丹建筑
活在一个不杀生的国度,苍蝇不给打鱼儿也不给抓,牛羊们的幸福感大概也要比同类高出许多。不过,也许自由散漫惯了,牛儿羊儿不免会乱闯禁地。就像我们拜访的岗提寺,大白天用木栅栏关紧大门,防止淘气的牲畜入内捣乱,信众和寺中僧侣只能跨过旁边半人高的泥墩出入。
岗提寺
耸立于山丘之上的岗提寺,是不丹唯一的红教宁玛派修行寺院。传说莲花生大师的五大伏藏师之一贝玛林巴曾到访富毕卡山谷,并预言此地将建成一座佛寺。贝玛林巴圆寂后,他的转世以身、口、意三种身份分别出现,一百年后,身的转世果真在这个与世无争之地建造了佛庙,即今天的岗提寺,并成为第一任仁波切,在此地播撒佛法的智慧种子。贝玛林巴圆寂一百五十年后,家族里还诞生了另一位著名高僧,写下大量动人情诗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他的先人就是不丹的伏藏师贝玛林巴。而现今的不丹国王,也是这位高僧圣贤的血脉。
寺庙深处
在佛教文化里,伏藏是指宗教受难时藏匿起来,日后重见天日的宗教精髓,包括书藏、圣物藏和识藏,书藏指经书,圣物藏指法器、高僧大德的遗物,而识藏则指某种经典或咒文在遇到灾难无法流传时,由圣者护法授藏于某人的意识深处,以免失传,又称心间伏藏。在等待时机因缘成熟时,会由特定被预言的对象、证悟很高的修行者取出,这位取出伏藏的人,就是伏藏师。
神启
伏藏师贝玛林巴1450年诞生于不丹中部布姆唐的一个小村庄,他从小跟随祖父学习锻造工艺,直至27岁那年的一天,突然梦见一位僧侣交给他一卷秘密经文,要他去某地掘藏,贝玛林巴醒来之后,依照梦中所指示的地方,果然取出伏藏法宝。
传授佛法
在他的一生里,分别于18库藏中取出32部伏藏法,破译了密教中女性本尊所写经文的秘密含意,并译成文字,这些教法被完整地传授至今。有关他取出伏藏的故事至今仍为不丹人所津津乐道。有一次,得知他要取伏藏法宝的消息,人们纷纷前来围观,当地长官却指控他在耍弄骗术。为自证清白,贝玛林巴在众目睽睽之下,手举火把向大家宣告:“如果我真的是一位莲师授记的伏藏王,那么我跳入湖底取出伏藏时,火把仍然不会熄灭,否则,就让我葬身于湖底中!”贝玛林巴跳入湖中,久久未出湖面,正当众人疑虑之际,只见他出现在巨石之上,手中火把依然明亮,手上还捧着一尊伏藏的雕像和一个伏藏宝箧。
大师
贝玛林巴取出伏藏的火焰湖位于中部的布姆唐,我们也曾循踪而至,只见碧绿深邃的湖水中央立着巨石,湖央之上蒸腾着雾气,远处可闻瀑声阵阵,果真是个不凡之地。在佛教圣迹火焰湖畔稍坐了片刻,脑海里浮现的是衣袂飘飘的伏藏师手举火把浮出湖面的一幕。在不丹,我们沿途所经之处的不少山岩或洞穴,都被指认上面有莲花生大师到访留下的足迹和印记,对于不丹人而言,那都是特别珍贵和神圣的胜地,不能有半丝不敬和亵渎。
圣地
数度走访不丹的日子里,我最喜欢在晨曦初现之际,欣赏浓雾笼罩下的不丹中部腹地景色。那缕缕云烟下若隐若现的山岚、深谷和人家,还有流传久远的佛教转世轮回的故事,以及无处不在的神祗和圣地,都深深地吸引着来自现代都市的我,一次又一次地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峰峦叠嶂, 去探访这个神秘佛国,追寻它的前世今生。每次刚刚离开,就又开始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