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翻译(比及三年)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翻译(比及三年)

夫子:如果有人用我,一年小变样,三年大变样

论语原文

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名家解说

李零:

这是孔子的政治广告。

“期月”,“期”音jī,是从今年某月到明年某月,整整一年的时间。楚占卜简经常使用这种计算方法,如说,“自某某之月以就某某之月……尽卒岁(或集岁)”如何如何,就是这里的“期月”。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有人用我,我敢保证,一年之内就初见成效,三年之内就大获成功。

我的体会: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这句话更像是夫子适卫后,给卫灵公开出的一张支票。夫子说,如果有人用我,一年小变样,三年大变样!很熟悉有没有?至今我们各地的政绩工程还都在用这样的时间表,出处大概就源自夫子。可见不管承认不承认,传统文化的那只手,仍然影响甚至掌控着今人的潜意识。

夫子开出这张支票,有没有背书呢?有两种。

一是他在鲁国的政绩。夫子51岁在鲁国担任“中都宰”,52岁担任“小司空”,一年后又担任“大司寇",54岁辞职周游列国,大致算来一共三年左右。这个时间表,《史记》"世家"和"鲁周公世家"的记载有矛盾,我取后者。"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当官第一年,各国都以鲁国为榜样,这就是"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的依据。随后两年多,夫子促成齐鲁结盟,"堕三都"削弱"三桓"势力,国力渐强,"令齐人闻而惧",以至用齐国美女(齐国出美女,《诗经》有数篇诗证)等弹衣炮弹拉拢腐蚀鲁国国君和季桓子,把夫子排挤出去,这大概也算"三年有成"的依据。

二是古人考核官绩,自西周开始分"一年小考,三年大比"。《周礼·天官》记载,"岁终则令群吏致事","三年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

发现没有?"三"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数字。比如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中,"三"被视为第一个奇数和第一个偶数相加之和,代表完整;在中国,"三年一闰,天道小成","三"又是能代表集体和完美、和谐的第一个多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有"三年守孝",三年科考",都以"三"为一个门槛。

总之,夫子支票的背书,是拿头一年和第三年这两次升降赏罚说话,并非"来是空言去绝踪"。还记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子路的话吗?"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也是"三年",古人之言,诚不我欺。

夫子在鲁国真得干得很好吗?说实话,《史记》有夸张的成份。在鲁国政坛的烂摊子里,确实还能够显出夫子的一番作为,但一旦跨入列国汇成的大潮,其思想和策略就出现了无力感。《史记》也承认,"孔子明王道,干(拜谒)七十余君,莫能用。"夫子的这张支票,最终还是被大多数人退了回去。

比是几笔?

冉求,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论语》新言“先进”之二十七

冉求,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论语》新言“先进”之二十七,萝卜/摄影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求,冉求,孔子弟子。

在一次,孔子与其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座谈”中,孔子鼓励他们要表明自己的志向与能力。子路就先说了,说他自己有能力管理好“千乘之国”,按照有些历史资料的分析,一乘车是需要八百户人家来养的国家战车或“公车”,那千乘之国,至少是,一千乘以八百,那就是这个国家至少有八十万户人,如果每户按照四口人算,就是三百二十万人。在两千多年前,一个国家有三百多万人,那肯定在当时也属于“泱泱大国”了。

子路说自己能管理大国,而冉求就谦虚谨慎很多……

孔子问冉求,冉求你的志向和能力又如何呢?

冉求说,我管理不了那么大的国家,如果有个方圆六七十里的地域,或者更小点,有五六十里的就行,我估计我能管理。如果通过我三年的经营,可以使当地人民丰衣足食。但是如果要能使当地老百姓懂礼乐,识礼仪懂规矩——冉求谦虚地说,那估计是君子才能完成,而他还不能。

其实,也许并不完全是冉求谦虚,因为君子之道的水准很高,达到很难。在《论语》“公冶长”篇中,孔子曾经评价郑国的大夫公孙侨就有君子之道的四种作为——“子谓子产(公孙侨)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自己行事能够严谨谦虚、实事求是,对待领导能够尊重其事,管理老百姓,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并能够引导老百姓互相帮助,利益众生。

笔者按,孔子的两个弟子,冉求之谦逊,与子路之锋芒毕露,在本章句以及描述子路的上一章句里对比起来鲜明成趣,也看出来冉求与子路两人的个性大不同!

萝卜/文

《侍坐章》原译文,《论语》中最富于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译文: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文: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文: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译文: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