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命格怎么样?为什么这样的命格却跟女人特别投缘?
1859年9月16日(咸丰九年),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为清朝显贵,权重一方。
这里,再根据袁世凯出生后的八字来说:
乾造:己未、 癸酉、 丁巳、 丁未;
大运:壬申、辛未、庚午、己巳、戊辰、丁卯。
对此,民国命理学家徐乐吾分析到:“此袁项城命造也,初视之,身强食神制煞而已,细辩之,以年为主,己未年命,未酉夹申,为贵;以日为主,丁贵在酉,以煞为用,煞贵在巳,身煞互换得贵。七煞者敌对之神,为受清廷知遇,而清廷也受其覆育之兆。地支巳未酉夹禄夹贵,全盘禄贵拥护,宜为元首。至卯运,敌对之煞,临贵得势,而冲本身之贵,众叛亲离,至为显然也。”
但就是这样一个“食神制杀,以杀为用”的人,从小时候开始,袁世凯似乎特别有女人缘。话说,在他出生后,亲生母亲刘氏奶水不足,恰巧他叔叔的妻子牛氏刚生完孩子,孩子不幸早夭,但是,牛氏奶水很足,袁世凯就由牛氏母乳喂养。5岁时,他正式被叔叔袁保庆过继为儿子,并得到了牛氏的宠爱。
有记载,小时候的袁世凯既顽皮又聪明,并且,他还可以平息牛氏和王氏之间的争吵。也因此,牛氏、王氏,还有一个陈氏都喜欢他。嗣母牛氏也有两个女儿,即:袁世凯的两个姐姐。除此之外,陈氏和王氏一共有三个女儿,她们便是袁世凯的三个妹妹。
几乎所有关于袁世凯的书,都说袁世凯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在朝鲜任职期间,袁世凯接到消息,称牛氏去世,他马上向朝廷请假,回家尽孝。1892年5月返回朝鲜时,他把亲生母亲刘氏也带走了,直到1894年中日战争,刘氏一直被袁世凯奉养在朝鲜。
1899年底,朝廷任命袁世凯为山东省巡抚,袁世凯又把刘氏接到了济南。两年后,袁世凯的母亲因病去世了,他非常难过,请求朝廷允许他回老家守孝一年。
可以说,袁世凯的私生活最为人诟病的是:他娶了十个女人。
袁世凯虽然出生在一个新旧交杂的社会,但是,他本人还是十分封建的。在袁世凯看来,只有拥有“三妻四妾”的男人才是能干的男人,并且,妻妾之间就不应该相互吵架嫉妒。光绪二年,17岁的袁世凯完成了一生中的两件大事:秋季在河南老家参加科举,榜上无名;年底在河南老家结婚。
这里,笔者再补充一点,那就是:袁世凯的时辰是子女星的标志,那么,贵在子女星,肯定是结婚后(过去不结婚没有孩子)力量才能彰显出来,因为,其命格的那个“巳”也是婚姻宫,所有,袁世凯的发达必在婚后。之后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结婚后,袁世凯先后娶了九个夫人,还生了32个孩子,仕途就不用再说了,最后更是当了皇帝。
这里,我们再着重说一下袁世凯的女人。
话说,袁世凯的第一个夫人是余于氏,是河南乡下一个地主的女儿,家里土地多,挂过朝廷的牌子。于氏出生乡野,不太识字。但是,对于规矩和礼节也有所了解。结婚后,他们的关系不算好,也不算差。第二年,于氏就生下了第一个儿子袁克定。有了孩子后,两人感情应该有所升温,然而,没过多久,袁世凯和于氏就因为一个笑话而反目成仇,于是,他们关系日渐冷淡。
自此,于氏便成了有名无实的夫人,晚清政府曾加封于氏为一品诰命夫人。
在朝鲜的12年里,袁世凯又加了3个小妾,且都是朝鲜人。有关这三位小妾的生活经历众说纷纭,有人说,她们是袁世凯朝鲜在工作时,朝鲜国王奖励给袁世凯的。也有人说,袁世凯在朝鲜因病住院时,这三位小妾是袁世凯的三位护士,后来,袁世凯康复后,朝鲜国王把她们送给了袁世凯。
不过,关于袁世凯各个夫人的来历,最值得一提的当属六姨太叶氏。袁世凯曾派次子袁克文到南京为他做点事。而袁克文又是个花花公子,喜欢在外面玩,经常在闲暇时去钓鱼巷,一来二去就认识了叶氏。袁克文对叶氏一见倾心,很快就私定终身。袁克文临走的时候,叶氏还给了他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按照袁家的规矩,当孩子从很远的地方回来时,他们会向父母磕头问安。袁克文回到天津面见袁世凯,按规定正在磕头时,叶氏的这张照片却从身上掉了下来。袁世凯看见后,便指着地上的照片问:“这是什么?”当时,袁克文还没有结婚,自然不敢在父亲面前公开自己的荒唐行为。
情急之下,他就说是在南方为父亲找的一个漂亮的女孩,现在把这张照片拿回来问父亲的意见。袁世凯看着照片中的美丽女子,连声称好。然后,他立马把符殿青招来,让符殿青带着银子去接人回来。叶氏与袁克文是有有婚约的,现在看到袁家派人来接她,自然以为是袁克文,所以,她立即收拾行装北上。
但是,没想到在新婚之夜,她发现一直思念着的那个翩翩公子变成了一个留着胡子的老头!她虽然哀怨,却又无能为力。
1916年6月,袁世凯因病去世。就在他上气不接下气快死的时候,于氏哭了起来。她一边哭,一边说:“你一辈子都对我不好。你娶了那么多姨太,养了那么多孩子。你死了就死了,却把她们都丢给我。我能做什么?”于氏哭的很悲怆,大家面面相觑。
当时,在场的孩子都是二儿子袁克文领着,他带着大家跪在于氏面前,恳求于氏杀死他们的母亲。最后,袁世凯唯一的长子袁克定出面,才结束了这一尴尬局面。话说,在袁世凯死的当晚,五姨太就让管家把袁世凯的保险箱搬到卧室,连办公室里的大钟也不肯放过。
接下来的几天,袁府里所有的人都遵循礼节,跪在袁世凯身边守灵。袁世凯在桓上村安葬后,他的妻子、子女在彰德服丧了三年。后来,袁世凯的几个姨太带着孩子搬到天津大营门的袁家,在那里分居。再往后,袁家就各奔前程,分崩离析了。
参考资料:
【《袁世凯全集》、《袁世凯命理分析》、《袁世凯有多少兄弟姐妹?》】
终极奥义:历代帝王“年号”背后隐藏的谶纬之事,神秘得令人惊叹
相传,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后,曾逼问精通谶纬学问的刘基预测大明国运,刘基推脱不过,只能选择性的说了两句,一个是“当传万孙”,另一个则是“遇顺而止”。
于是,在明末天下大乱时流传一个谶语:得天下应为顺。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建立大顺政权,自称新顺王。
这是属于先下手为强,后面的就只能另辟途径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年号大顺;同样是在1644年,关外的福临在盛京登基,年号顺治。
……
01
古代帝王称“天子”,即上天之子。这一概念最早在商代就已出现,认为帝王是上天任命的共主,“受天命而立”。在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之后,帝王与上天之间的关系更是被牢牢捆绑。
而年号作为帝王的名片,是皇权的外在延伸,同时还具有反映天命的功能,所以会与神秘的谶纬之事产生密切联系。
谶纬是预言学,即一语成谶。最早出现于汉朝,在《史记》当中记载:卢生预言说:“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于是就下令修建长城防备北方;然而,实际上胡乃是胡亥。
在谶纬学当中认为,年号可以昭示帝王乃至王朝的命运。
比如东晋第六任皇帝司马丕继位时,定年号为“隆和”。很快民间就广泛流传一个谶语:“升平不满斗,隆和哪得久;有恒入石头,皇帝就逃走”。
其中的“升平”是东晋第五任皇帝——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
一斗为十升,司马聃在位时间不满十年。
“有恒”是当时的权臣恒温,“石头”是都城建康,古称“石头城”。
司马丕听了这个谶语之后,赶紧把年号改成“兴宁”。
没想到民间很快就流传一个新谶语:“虽是改兴宁,也是无聊生”。
意思是,司马丕活不久了。果然,第二年司马丕就噶了。
北齐的高洋定年号为“天保”,当时有谶语称:“天”为大一,“保”为人只十,合起来就是“一大人只十”,意思是高洋仅有十年的皇帝命。
结果还真是十年之后,高洋因喝大酒而暴毙。
02
唐僖宗定年号为“广(廣)明”,当时有谶语称:“廣”中有黄,“唐”中有丑口,互换也!寓意唐亡于黄。唐僖宗闻之,慌忙更改年号为“中和”……
当然,对于历代帝王而言,更改年号是属于基本操作。
比如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年号的帝王——汉武帝刘彻,其一共使用了11个年号,但还是比不上后来的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两公婆一共使用了26个(12+14)年号。
即使在统治期间不改年号,但是继位时还是需改上一任年号。那么问题就来了:改元最忌讳的就是在上一个年号使用时间未满一个月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将难终其位。
蜀汉的刘禅,改“章武”为“建兴”。
东吴的孙亮,改“神凤”为“建兴”。
刘宋的元凶劭(刘劭),改“元嘉”为“太初”。
西晋的司马哀,改“太熙”为“永熙”。
一样的配方,都是继位未满一个月即改元;一样的味道,都是最终失国。
所以,在魏晋南北朝之后,从隋唐开始,每个帝王继位之后,都会耐心的等待一个月之后再改元。
(PS:日本2019年德仁继位,改年号“平成”为“令和”,同样是特意等了一个月……)
03
事实证明,在一个皇帝的统治期内,能不改元就不改元。所以在明清两朝,年号都是从一而终,可能是被改元谶纬给搞怕了。
而且年号在定下来之后,一旦牵涉到谶纬,也就不好说了。
宋太宗赵光义定年号为“太平兴国”,古代写字竖着写, 有谶语称:“太平”为“一人六十”。而宋太宗驾崩的时候还真是60岁。
宋徽宗赵佶定年号为崇宁,当时蔡京题字的时候“崇”字自山字一笔下,而宁(寧)字去心。所以当时有谶语称:“有意破宗,无心宁国”。
宋钦宗赵桓定年号为“靖康”。当时就有谶语称:“靖”为“立十二月”,意思是在位时间达不到1年。
果然,随后金兵就攻破汴京,把徽钦二帝一窝端。
定年号的事情,实在路不平、坑太多,一不小心就犯忌讳。
比如忌讳有“昌”字,只因“昌”为二日: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东晋司马睿的永昌,南齐萧昭业的隆昌,北齐高延宗的德昌,大明朱常洛的泰昌。
这四个皇帝的结局都非常不好。
此外,年号还忌讳有“正”字。在南北朝时期,梁国内乱,萧栋、萧纪相继自立为皇帝,年号都是“天正”当时就有谶语称称:“正”乃一止——很不吉利。
果然,萧栋、萧纪都很快败亡。
自此开始,唐宋两朝虽然改年号如同喝水,差不多平均每个皇帝改了四五个年号。但是这么多年号,没有一个带“正”字的。
但是草原人比较生性,所以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不信邪,年号“至正”。结果成为了末代皇帝,子孙被迫重新回草原当套马的汉子。
金国的完颜亮使用了“正隆”年号,结果被噶了。
按理说,明代皇帝应该吸取教训的,但是朱祁镇不信邪,年号“正统”,结果当了土木堡战神,夺门之后即改元“天顺”。
朱厚照同样不信邪,年号“正德”,然后落水吓死了。
作为通古斯人的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不知道是无知无畏,还是不信邪,年号“雍正”。
实际上,“雍”是他之前乃雍亲王;当时传言他得位不正,篡改诏书,云云,所以用“正”来强调得位之正(感觉是此地无银)。
结果当时就有人援引之前的谶纬,认为这个年号带“正”字不吉利,把雍正气得专门发文进行驳斥。
但是,终归还是心虚了,在雍正七年停用年号三年(《雍正朝起居注》记录:内阁奉谕旨:“朕从前曾降谕旨,不必写雍正七、八、九年,缮写己酉、庚戌、辛亥)。
事实证明也没啥用,该来的还会来。
04
这种年号与谶纬之事,其实还可以正向利用。
比如按照五德之说,宋为火德,金为水德(北方属水,清也是水德,明为火德)。于是赵构定年号为“建炎”,以增强火运,免得再被浇灭。
2019年日本改年号“平成”为“令和”。其中“令”为“令月”,寓意秩序;风为“风和”,寓意祥和。
即:上层发号施令,国民服从,可得祥和。
在经济衰退、人口老龄化等影响下,日本急需营造一个春风和煦、洋溢希望的好局面。
总之,关于“年号”背后所隐藏的神秘谶纬之事,到底是真是假,就是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