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姓氏名谁还是姓甚名谁(姓氏名谁)

姓氏名谁还是姓甚名谁(姓氏名谁)

万献初:你的姓氏有何含义?《说文解字》告诉你

就拿跟我们关系最近的姓名而言,你姓甚名谁,它们原来各自什么意思,恐怕绝非人人心知肚明。有这样一个笑话,说你的名字跟了你几十年,它认得你,你却认不得它!所以,通过《说文解字十二讲》的学习,至少要把自己的名字搞清楚。

现在,我们从“姓氏”开始讲起。

因为姓名离我们最近,谁都关心与自己最亲近的东西。尽管每个人的姓名跟了自己多年,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原本是什么意思。名太多,不便一一指认,暂且置之不论。而姓是有限的,可以一一道来,如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等。那么这些姓是从哪来的?它们原始的造字意图又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姓氏”二字说起。

姓氏,原本不是一个词,而是“姓”和“氏”两个词,它们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姓,xìng,《说文·女部》:“

,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生亦聲。”又“氏”字下段玉裁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姓”比“氏”的涵盖范围大,且出现得早一些。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后来合称“姓氏”。殷商时代,帝王还无姓氏。甲骨文中,帝王、后妃是用天干(甲乙丙丁等)作称谓,又男称祖,女称妣,或别以文武、大小,如祖乙、祖辛、祖丁、大甲、中丁、小乙、武丁、文丁、妣甲、妣丙、妣庚等。周秦时代有了“姓”,开始主要是氏族、部落的徽号标记,与后世的姓氏多有不同。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考《春秋》共有二十二姓:妫、娰、姬、姜、妘、嬴、姞、子、己、风、任、祁、芈、曹、董、偃、归、曼、熊、漆、隗、允。

“姓”从“生”得音义,《说文·生部》:“

,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生”字篆书作,象草木枝芽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样子。人从娘肚里生长出来,与草木从大地生长出来相似,故“生”由草木长出转指人的生育。陆德明《经典释文》:“女生曰姓。”女子是直接生育者,母系氏族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故“因生以赐姓”,在“生”前加“女”旁而成“姓”。因而在姓氏意义上,“生-姓”是一对先后出现的古今字。

顾炎武考证《春秋》只有二十二个姓,为数并不多,其中差不多一半都与“女”有关(从偏旁就可以看出),说明姓在母系氏族社会就已经存在。我们常常自称“炎黄子孙”,但炎帝不姓炎而姓姜,黄帝也不姓黄而姓姬。还有周天子不姓周也姓姬,秦始皇不姓秦而姓嬴,等等,这些曾经的显姓都从“女”旁。

这些都说明姓根植于母系氏族社会。那时还没有家庭婚姻这种概念,部族主要是以母系作为主导,一般是由比较有权威的女性来掌管她这一族,而作为该族指称符号的“姓”,自然就从“女”了。这也就是姓字“从女,从生”的来源。

氏,shì,《说文·氏部》:“

,巴蜀名山岸脅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象形,乀聲。揚雄賦:響若氏隤。”石,

象悬崖(厂)下的石块(口)形。氏,

用线条将山崖与坠落的石块连起来,表示石为崖的分支。

氐,dǐ,《说文·氐部》:“

,至也。从氏,下箸一。一,地也。”

石落到了地上,有至、止意,表示根柢,“氐”与“底”“低”“抵”“柢”“邸”音义通。林义光《文源》认为:“氏,本义当为根柢,……姓氏之氏,亦由根柢之义引申。”即“氏”是“根柢”之“柢”的本字,“氏”与“氐”“柢”同。分姓命氏就是为了宗族血缘的源远流长,同时也为慎终追远、寻根问祖提供了依据。

根据《说文》的解说,氏的本义是一块快要从巴蜀山上掉下来的石头。这一块石头相对于巴蜀山整体而言,就是一个分支,所以“氏”的意思稍做引申就是分支。就姓氏而言,氏就是姓的一个分支。从《春秋》里的二十二个姓,到后来的百家姓,说明当初的姓不断产生分支而成为后来的姓,后来的姓原本只是当初的姓的分支,即氏而已。

氏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本是古贵族用来标示高贵宗族分支的称号,即家族支派的指称符号,是从“姓”中分家分封而得来的。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以后,某些家族支派由于种种原因而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于是就有了宗族对其“胙之土”而分封的行为。分封之后,为示区别,就根据其不同的职业、地域、所封住地等特殊信息,给他这一支派重新命名称号,这就成了“氏”的来源。

命氏之初,其氏族始祖的特点往往与命氏所用之字意义相关,如巫氏始祖为巫师,屠氏始祖为屠夫,陶氏始祖是做陶器的。自然无疑,杨氏住地有杨树,林氏住地有树林。内城为城,外城为郭,东郭先生的祖宗最初住在城东外面,西门官人的始祖住在城的西门处。这些氏的来源就是这样的。

连环画《东郭先生》

百家姓中,人数较多的有五大姓氏,“张王刘李陈,天下一半人”。且看五家命氏的构字意图。

陳(陈),chén,《说文·..部》:“

,宛丘也,舜後媯滿之所封。从

,从木,申聲。

,古文陳。”徐灝注笺:“陳本义即谓陳列,因为国名所专,后人昧其义耳。”

敶,chén,《说文·攴部》:“

,列也,从攴,陳聲。”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韩诗》:信彼南山,惟禹敶之。《尔雅》:郊外谓之田。李巡云:田,也。谓列种谷之处。者敶之省。《素问》注云:,古陳字。是也。此本敶列字,后人假借陳为之,陳行而敶废矣。亦本军敶字,

下云:读若军敶之敶。是也。后人别制无理之陣字,陣行而敶又废矣。”以手持鞭子(攴)驱车(車-東)到山阜(阝)前列阵为“敶”。后分工为:动词:陳,chén,直珍切,平声,陈列、铺陈-陳。名词:陣,zhèn,直刃切,去声,军阵、阵地-陣。陈氏始祖当是排兵布阵的,或封于战阵处。“敶-軙--陈-阵”为其字的演化系列。

李,lǐ,《说文·木部》:“

,果也。从木,子聲。”训“果也”,树上(木)吊的“子”自然是“果”了,故李氏始祖被封、且住在有果园之地,也是可以想见的。

劉,刘(劉)氏之刘,从刀。《广雅·释器》:“劉,刀也。”《说文》作“鐂”,训“杀也”。大约其初封始祖不是杀猪的就是杀人的。

王,wáng,《说文·王部》:“

,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甲骨文作

,金文作

,以石斧、铜斧钺之形代表王权。“王”为王权、君王,那么王子、王孙分封,自然以“王”为氏。

張(张),zhāng,《说文·弓部》:“

,施弓弦也。从弓,長聲。”意思是拉开拉长弓来射箭,所以其受封始祖不是猎手就是战士,也许是神射手。这里值得补述的是,开弓为“张(弓弦拉长)”,放箭为“驰”,一张一弛之谓道。张为张开,所以凡在平面上摊开的量词用“张”,如一张纸、一张桌子、一张车票等。椅子用“把”,从手,是手可以把握的。笔用“支”,

,象手(又)持(个、半竹)竹枝形。由此可见,我们所用的量词,都与记录这些量词所用汉字的构形意图有着密切的联系,都能从中找到理据。

(本文节选自《说文解字十二讲》导言,中华书局出版)

姓甚名谁

行行写写.

且行且写,聊补青春残梦。游记为主,散文为辅,重文轻图,坚持原创,不转他文,不加链接。供友人享阅。

姓甚名谁

卧马

一文友,致力传统文化推广,近日,又玩新花样,微信名后面括号松山取名馆,视频里,老夫子正襟危坐,大谈取名之奥妙。说到得意处,是为两兄弟取的名,其匹配得当。

我终没能按捺住,跳将进来。

说,我有一大学室友,名萍,其姐同城就读军院,常来玩,名芬,倒觉平常,却说起还有一妹,外地上体校,名军。她父母不知受了哪样刺激,起名原是分平均,字变异而成,我不由笑道,可惜了你姓兰,成了难分平均,拆开更是,难分、难平、难均。湖南人说话NL不分,正好强词夺理。

说起兰姓,想起曾经的一学生,姓兰名电子,颇具特色,正合我意,便好奇,知底细的同学便说,他还有兄弟,叫兰中子和兰原子,不由猜道,父亲可是物理老师?答曰,正是,复又追问,可有姐妹?又取何名?果然有,其妹兰质子。不由拍案叫绝。

成套的名字,还有一家。与我最为相厚的大学同学,叫移光,从未细想,直到有一天说起,她的三个哥哥,分别叫做:移天、移山、移风,闻之愀然变色,你们,你们,全是移不动的!她淡然回答,没要移,是辈分,我们是天山风光而已,其父是矿冶教授,自是不同凡响,气势恢宏。

我的发小,父母取名则时政色彩浓郁,三姐妹,欣建、欣立、欣人,原本要建立人民政权,欣欣向荣,不料马寅初提出计划生育,机关干部率先实施,一家大都三孩,因而一句话说了一半,便噎了回去,再也没能说完。

儿时周边,家中孩子都不算多,唯有一家,五个儿郎。据说,那母亲一心想要女儿,不能如愿,生到第四个,还是男孩,便叹道,唉,一群男孩,遂取名群,挺别致的。后来再生一个,仍是男孩,只得作罢。

更有那雄心勃勃的,我所知道的超英、超美,就有两掌之多,不论男女,冠以不同的姓,祂们散落在华夏大地,悄悄地蛰伏了六十多年,一心向往那扬眉吐气的崛起,至今,仍在苦苦等待。眼见时日无多,不知有几人还能不忘初心。

具有时代色彩的另有其人,通常在与苏联蜜里调油的时期出生,名字自带洋气,女孩叫安娜,男孩叫米加,后来自然不够和谐,几乎不约而同保姓换名,女的换成什么红,男的换成什么东,终究脱不了热爱的怪诞。

到了外资企业工作,每人都取一英文名,这才发现,男士们叫做建什么的,好大一把,偏偏老外发不出建的音,弄得怪腔怪调,于是大家团抢杰克、杰克逊。这倒也罢了,Email还需命名,IT便作了命名规则,前面是名的大写字母,后面是姓氏全拼,有位可敬的工程师前两个字母为GP,好巧不巧的姓顾,朗朗读起来,笑疯众生。

我是最得意的那个,信手拈来的名字,居然左右逢源,恰恰是正宗的英文名,便厚颜宣称,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只是那Email,令IT好生为难,斟酌选哪个字母放在前边合适。

一位中学同学,四十多年后相见,自报家门,解释说,我改名字了,我也是,连姓也改了,我也把姓改了,相顾大笑。只不过在转户口的当口,随口胡诌一个名字便罢,居然经久耐用。

哎,没有身份证的年代,更名改姓,真是脱换自如啊!哪像现在,一名定终生,松山取名馆,才会生意兴隆。

我们的名字都是父亲取的,他不跟风,没有以上任何偏好,自成体系,并率先捣乱,因此搅成了一锅粥。

父亲原本姓邓,当年考入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随校迁回北京,已做地下党,政府清除异己,上了黑名单,闻讯逃走,去了解放区。据说误捉了另一个姓邓的。父亲因此改名,随母姓李,手边词典翻到一页,得一字谈,李谈便是。

我哥出生时,恰逢圣诞节,父亲惊喜地对我妈说,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取名时却跟这洋节毫不相干,撷取诗经前两字,关关。这使得我奶奶呼唤我哥时,混杂在高山宿舍各色乡音中别具风情,那贵州腔调拉长成山地婉转音,像极了老式汽车的喇叭声。

我哥其实不是头生,前面还有一个姐姐,出生十来天患肺炎夭折了,我妈十分伤心,很多年不能释怀。所以,我出生的时候,父亲顾不得寻找诗意,欣然道,这是安慰慈母来了,取名慰慈,我妈忸怩道,是不是太狭隘了啊?遂改畏迟,有道是哥哥才一岁多,就急忙赶来了。

到此,我和哥哥都姓李有名,父母只是当做乳名罢了。

弟弟出生时,取名颇为隆重,说来话长。我外公娶了他的表妹,生了四个女儿,他很是不满意,另娶了一房,果然生有儿子。我外婆自然失落,便要求她女儿生的孩子,必须有一个姓刘。这个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我弟头上。姓刘没错,取什么名呢,我爸又诗兴大发了,宁静以致远,取其中二字,静远,于是,后人评说略带禅意的大名,被我弟稳稳当当的使用了一生。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和我哥的名字,后来整出好些幺蛾子。

话说李姓了几年后,我哥要上学了,爸妈就给他取了个郑重其事的学名。那时,我爸已经当了右派,我妈忿忿不平的说,人家搞革命,连姓都改了,还这么整人,不行,把姓改回来。我哥于是回归姓了邓,还取了个极为复杂古典的名字,他大概并不喜欢这名字,仔细数过,戏称为三十六划。

按照我妈的计划,待我入学时,再好好的计较一个名字,顺便回归邓姓,不知道他们有没有酝酿过,我猜他们没心情或没来得及想,因为我从未听说过那可能存在的名字。忽然有一天,幼儿园集体报了名,我成为甲班李畏迟同学,这个名字,使用了二十年。

就这样,顺理成章,我家嫡亲的三姊妹,同时使用三个姓氏。我们浑然不觉,我周围的小伙伴亦觉自然而然。

直到母亲带弟弟下放浏阳,哥哥从宁乡转点到浏阳,我从靖县转点到浏阳,我们再度相聚。周围人发出巨大质疑,一家人有两个姓好理解,怎么你家三个姓?是亲生的吗?真是百口莫辩,解释不清。

正好,母亲要将我和哥哥再次转点到离家更近的农村。我负责去公社转户口,公社秘书很好说话的样子,我一时兴起,问,可以改名字吗?他停下笔,说,可以呀,改什么?一时间,顾不得想太多,哥的名字,我不敢作主,改自己的好了,只好姓邓了,那原先的姓,就拿来做名好了。

从此,我惹着更大的麻烦,每次说出自己名字,对方了然道,哦,父亲和母亲的姓,我辩解,不是,是爷爷和奶奶的姓,越说越复杂了。后来的岁月,我们仨很少在同一空间生活,没人再质疑三个姓,倒是我,不得不为两个姓作解释。不过,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名字了。

退休后,各种聚会,故人相见,失散多年,常常要竖起耳朵,听听叫我什么,以确定是哪个历史阶段的友人,这样双名齐活的日子,很有点韵味。

我的哥哥弟弟,从最初的阴阳怪气喊名,到习惯自然。甚至,我哥也把自己的名字,演变成我的格式,仍然姓邓,却把原来的名字拼过来,邓关,叫起来非常响亮,深得每个人的认可,我怀疑没几个人知道他身份证的名字,那我爸煞费苦心取的名。有一次,我要寄点东西给他,居然不知道该写什么名字,若是写正名,恐怕没人知晓,若是写邓关,用身份证怎么领取?无奈之下,写了我嫂子收,没料,竟有个跟她同名同姓的,唉。她正是那洋名改什么红的那种,不过,我们从不叫她正名,而是按照习惯,在排行后面添个毛字,湖南人都这样。

安葬母亲时,我们买了双人墓穴,给父亲做了个衣冢盒,一起下葬。考虑墓碑文字时,嘀咕父亲用哪个名字好,我嫂子在旁大喝一声,当然姓邓!一语醍醐灌顶,顿悟清澈。这样,父亲恢复原姓,认祖归宗了。

我外公虽然是四个女儿,取名却非常男性化。我大姨帅军,自然表示老大;我母亲至军,意为到了(她自己改成志军,跟早些年一个大人物同名);我三姨殿军,大约是想结束,殿后吧;我小姨晓军,最小一个,很无奈的接受了。可见我外公是多么的想要儿子。不过,小时候似乎听妈妈讲过,她们名字真的跟兵到了她们家乡有关,时间太久了,记不清楚了,没法去问妈妈,我也老了。

隔了三代,就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更弄不清楚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平凡人物,时间稍稍冲刷下,就不知道姓甚名谁了!

称姓取名,不只是私事儿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姓名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图为游客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拍摄用3D陶瓷打印技术创作的“百家姓字模”作品。 新华社发

我国有着悠久、丰富的姓名文化。姓名体现了血缘传承、伦理秩序和文化传统,不仅是个人的私事,更是家事、国事。对此,刚刚结束三审的民法典草案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同时,草案还对法人、非法人组织的名称权进行了规定,并针对姓名权和名称权施予了一定限制,以确保维护个体权利和公共利益。

同姓名文化一样,地名文化在我国亦是源远流长。针对随意更改老地名、新地名命名不规范等问题,正在修订中的《地名管理条例》作出了一系列规定,以推动规范地名管理、延续地名文脉。

中国的姓名文化源远流长。从历史来看,姓氏大致是固定的,子承父姓、代代相传。与姓氏更注重传承相比,名字的选取则更为凸显个性,同时也能反映出社会观念、文化心理的变迁,从名字中多含有“建党”“建国”“建军”到“梓涵”“宇轩”“浩然”日益多见,就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价值日益多元,父母给子女自创姓氏、取名愈加新奇的现象开始增多。不久前,两位名叫“春秋战国”和“长弓莫及”的大学生,就因姓名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讨论。更有甚者,还有人因姓名问题引发了官司。典型的如“北雁云依”案,此案焦点在姓氏。父母以“北雁”为姓、“云依”为名,为女儿申请姓名登记,但先被公安机关拒绝,后被法院认定违反民法和婚姻法而驳回诉讼请求。还有一起是“赵C”案,此案焦点在名字。父母把“赵C”登记为儿子姓名,但在申请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时被公安机关拒绝。该案最终以赵某依照规范汉字重新取名而结案。

可以说,姓名虽短,个中却蕴含着精深的法理。

1.姓名权行使应尊重公序良俗

能不能在父母姓氏之外给子女创设第三姓“北雁”、能不能用字母“C”给子女起名,这不仅与传统文化习俗相关,也牵涉到国家法律规范和姓名登记管理秩序。需要指出的是,孩子的姓名并非是完全由父母自己决定的私事儿。父母给孩子起好了姓名,同时还要向公安机关登记以产生法律效力。因此,围绕称姓取名而产生的法律关系是一个涉及子女、父母与公权力部门的三角关系。

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婚姻法第22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2014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针对上述两个条款做出了立法解释: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权。公民行使姓名权,还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三)有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少数民族公民的姓氏可以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时下正在制定的民法典延续了这一立法解释,在人格权篇的第三章姓名权和名称权之中进行了具体规定。

同我国相比,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对于姓氏与名字的规定更为严格。依据德国民法典,通常只有在公民结婚、离婚和再婚的情况下才可以依法改变姓氏。此外,起名字也受到不少限制。如果父母给儿子起了带有女性色彩的名字,就很有可能被登记机关拒绝。许多德国父母单单因为给孩子取名就与登记机关发生争议,直至对簿公堂。对于此类案件,德国法院通常将儿童成长利益作为最重要的判断标准。

民法学传统观点认为姓名的主要功能在于防止个人身份的混淆,因此将姓名权归为人格权的一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姓名所具有的特定身份标识功能充分显示了其可以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实践中,侵犯姓名权案件时有发生。早在2001年,鲁迅之子周海婴诉绍兴鲁迅外国语学校侵犯姓名权一案就曾引发广泛关注。近年来,美国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起诉乔丹体育公司的商标侵犯其姓名权的一系列案件更是闹得沸沸扬扬,最终最高人民法院认定乔丹体育侵犯了乔丹本人的在先姓名权。

2.姓名是人格尊严的起点

综观我国民法,其中关于姓名的条款堪称寥寥,难以妥当安排因姓名而产生的各种复杂关系。一个人的姓名先是来自父母、源于家庭,承载着自身人格,更维系着社会关系,同时还牵扯父母子女关系、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国家公民关系等多重法律关系。唯有从民法层次上升到宪法高度,理解宪法是如何看待姓氏与名字的,才能抽丝剥茧、厘清姓名中蕴含的根本价值。

出生姓名是人格尊严的稳定起点。首先在于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关键基础,而这个基础的起点是姓氏,因为姓氏是标示家族血缘的文字符号。在现代国家,作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姓氏也是一种法律制度。子女的姓氏不是父母无拘无束自由选择的,而是受到宪法和法律的规制。以往多数国家都在婚姻法中规定“一家一姓”原则,旨在保障家庭在形式上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到了20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强制要求妻改夫姓,子女随母姓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婚姻法就废止了“改夫姓”义务,不要求妻子在婚后改夫姓,只要求子女应同父母的姓氏保持基本一致。

出生姓名是人格尊严稳定起点的另一层含义在于,一个新生儿不仅需要家庭的呵护,也需要宪法保护其人格尊严。姓名是人格的一部分,姓名体现的人格尊严不在于姓名有多么高雅、独特或者响亮,而在于稳定。对于一个新生儿而言,最重要、最基本的人格尊严莫过于随父姓或随母姓,登记于这个家庭的户籍本中,在法律上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分子。一个新生儿需要有一个安定、稳固的起点,才能自由发展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随父母姓氏正是这个起点。

回到“北雁云依”一案,显然“北雁”不是孩子自己的选择,而是父母的意愿。一方面,能否将“北雁”作为子女的姓氏,并没有直接影响到父母的人格尊严。另一方面,能否随父母姓,却直接关系到这个新生儿的人格尊严。因此,法律规定孩子一般情况下只能随父姓或母姓,这符合宪法对于儿童人格尊严的特殊保护。

与姓氏不同,宪法对于名字没有强制性要求,父母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子女的名字。当然,自由并不等于无拘无束,因为每个儿童都需要获得正常的名字,作为其人格自由发展的稳定起点。汉字博大精深,用规范汉字取名足以容纳父母的意愿和情感。就此而言,公安机关要求赵某以规范汉字来代替“C”,并没有不当限制父母的“取名自由”,也不违背宪法对于人格尊严的保护。

3.更改姓名既是个人自由也应受一定限制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在有了姓名之后,出于个人喜好、就学工作、家庭关系等种种原因,有时候还需要改变自己的出生姓名。

改变姓名,也是人格自由发展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出于个人发展的需要,不希望出生姓名伴随自己余生,而要求改变姓名,那么这应该获得法律的保护。另一方面,姓甚名谁起初毕竟大都是家庭决定、父母赋予的,一个人成年后应当有权利、有机会更改自己的姓名。归根结底,成年人的姓名不应只是父母的、家庭的,而更多是属于自己的。随着个体人格逐渐成长,一个人会逐渐独立,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直至组建新的家庭。在这个过程中,姓名不再只是家庭关系的外在表现,而越来越多地成为个体自身的人格符号和社会标签。此时,法律应当尽可能地尊重公民在成年后改变出生姓名的意愿。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更改姓名也并非完全不受限制,其应该和称名取姓时面临同样的法律规制,如需要维护公序良俗,姓名应限于一定的长度内,不应使用或者含有已简化的繁体字、已淘汰的异体字、自造字、外国文字、汉语拼音字母、阿拉伯数字、符号等,同时更改姓名也应有次数上的适当限制。

姓名既是新生儿人格尊严的起点,也是成年人重塑人格的转折点,更是一位新生公民与国家产生法律关系的出发点。伴随着民法典的制定,相关部门应当积极推进姓名立法工作,出台姓名登记条例或专门的姓名法,为维护姓名权益、保障人格尊严提供更好的法治保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

(来源:光明日报)

带“甚”字的成语。与“甚”有关的四字成语都在这里,值得收藏

第一个字是甚

甚嚣尘上、

第二个字是甚

不甚了了、姓甚名谁、过甚其辞、过甚其词、日甚一日、

去甚去泰、辞旨甚切、恩甚怨生、故甚其词、

第三个字是甚

不求甚解、过从甚密、轩轩甚得、相得甚欢、迅雷甚雨、

衣冠甚伟、疾风甚雨、自视甚高、

第四个字是甚

欺人太甚、逼人太甚、不为已甚、莫此为甚、一之谓甚、

言之过甚、上好下甚、声名藉甚、过为已甚、名声籍甚、

莫为已甚、莫此之甚、去泰去甚、一之为甚、一之已甚、

去太去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