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
文字&摄影(手机照)|流苏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每年阳历6月21日或22日就是夏至日。“夏”,即夏天,“至”,乃极也。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来临了,它的气候特点为暴雨、梅雨天气、高温桑拿等。
俗话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地理书上所说的“天长夜短”的时刻。
夏至的寓意是“阴长阳短”,代表着阴气开始显现,同时阳气开始衰减,预示着夏季正式开始。人们认为夏至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时我们体内的阳气开始降至谷底,所以需要关注自身健康和身体状况,保持清凉,保持食欲正常,切勿中暑。民间素有在“三伏天”贴“三伏贴”的习俗,旨在祛除体内的湿气,冬病夏治,强身健体。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就是指“伏邪”,即“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夏至过后,随着气温一天天地升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变得热闹起来。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蝉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腹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
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拜神祭祖以祈求灾消年丰。时至今日,夏至的传统习俗依旧丰富多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赛龙舟”。夏至这一天,人们组织舞狮、龙舟比赛等活动,热闹庆祝。在饮食习俗上,南方吃五色饭,吃蛇胆,喝酸梅汤等,北方则是吃夏至面,喝绿茶、饮绿豆汤等。这些流传至今的习俗,都是庆贺夏至的到来、祈愿好运降临。
诗人杜甫说,“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白昼酷暑难熬夏夜苦短,开窗纳凉惬意。王安石则在《初夏即事》里说,“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诗人通过嗅觉和视觉的细腻传神描写,将夏至时节的美好瞬间,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从中可以感受到夏至的美妙和人们对这个节气的热爱和珍视。
夏至的节气也与人生有着深厚的联系。夏至,天气炙热,骄阳似火,草木葳蕤,万物蓬勃。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当像夏天一样“热情似火”,且凡事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热情热爱,要保持“持续高温”不断为上。同时,正值暑气高温时节,在生活起居中要信奉“物极必反”的法则,不得贪图一时之爽,因为热冷相遇,必然炸裂。现实生活中,身边的朋友就有在大汗淋漓之后,为降温、贪图一时的口舌之欲,服用了冰箱里大量的冰镇啤酒,随着“咚咚咚”的一阵牛饮狂造,立刻导致身体各个器官严重衰竭,身体的确爽歪歪了,但也当下毙命归西。所以,夏至过后,食用生冷食物、夜间纳凉等,都应该节制有度。特别是在高温下的室外滞留时间过长,不能过量猛然服用冰镇冷饮及食物,也不可贪图凉爽长时间置身于空调房内,适当地流汗,也是身体排毒的自然需要。
另外,遇事切记不可心焦气燥,一点就爆,应当保持“宁静致远”的心境。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凡事沉得住气,不急躁,不焦虑,不贩卖恐慌,不走极端,便会避免步入“欲速不达”的怪圈。只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变化和挑战,放慢脚步过慢生活,三伏天也自然会感觉到身心清凉清爽,生活惬意,生命蓬勃,生机无限。
我们说,夏至,是一个虽然有着酷暑但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时节,它代表着季节的变换和生命的起伏。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来应对人生中的变化和挑战,让自己的生命在不断的蜕变中绽放出更灿烂的色彩。正如诗人白居易所说:“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夏至开始,夜晚的时间开始悄悄延迟起来,听到庭院中槐树上蝉儿在不停地鸣叫,不由得感叹日月如梭,时光荏苒,于是令人产生珍惜美好时光的念头。一方面,我们当尽情享受夏日的美好和快乐,以保持优美的心境。另一方面,也需充分爱护我们的身体。不仅仅是在夏至节气,在生命中的每一个转折点,我们都应该时刻关注自身身心状况,调整好心态和取向,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未来。
总之,夏至的来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充沛、流转,万物荣华,稍纵即逝,这也是我们应该珍视的。当下,让我们放下繁琐的事务和琐碎的纷扰,享受阵阵凉风和遍地生机;此刻,让我们慢下来去感受世界的多彩和美妙,拥抱更加幸福和充实的生命。
壹点号流苏随笔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二十四节气|夏至:最早被确立的节气,也是古代重要的节日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今天是夏至。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
夏至的到来,意味着盛夏的到来。天气炎热、暴雨频繁,植物枝繁叶茂,西瓜、杨梅、荔枝等消暑的时令水果渐渐占据餐桌。
《月令七十二集解》将夏至分为三种物候:一候“鹿角解”,鹿角脱落;二候“蜩始鸣”,雄性知了开始鸣叫;三候“半夏生”,半夏草出苗。
但除此之外,夏至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有重要的地位。在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的天文学意义如此明显,因而,在古人对天象的观察中,“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确立的两个节气。
最早被确立的两个节气之一
“夏至是我国最早确立的两个节气之一,另外一个是冬至。有一个成语——‘立竿见影’其实就描述了立夏与立冬节气确立的方法。”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毕旭玲说。
“相传,周文王之子周公姬旦曾奉命营造东都成周,成周也称洛邑,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他在营造成周城的时候,在今天的河南登封市告成镇建立了一套通过测量日影的变化来确定时令节气的装置——土圭和木表。土圭是水平放置的尺子,木表是直立的标杆。相传,周公将表影(影子)最长的日子定为‘冬至’,把表影最短的日子定为‘夏至’。从此,观测冬至和夏至就成为历代王朝的一项重要的大事。”
在冬至、夏至的基础上,古人进一步细分了节气。将“昼夜分而寒暑平”的两个日子确立为春分、秋分,后来又加入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先秦时期,二十四节气的主干“四时八节”已经出现。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天文观测方法的不断进步,古人在测量日影的基础上,对太阳黄道(太阳在假想天球上的运动轨道)进行24等分,使每个节气在黄道上都有了一个准确的对照角度,由此完全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之间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最终定型。在汉代的《淮南子》中,已经出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
“夏至节”曾是重要节日
“至”有“极”的含义。《恪遵宪度抄本》中记载: “日北至, 日长之至, 日影短至, 故曰夏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夏至说:“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在夏至这一天,白昼最长,结合古人的阴阳观念,古人认为夏至这一天是“阳极”,阳的增长到达极限,而物极必反,所以就有“阳极生阴”“夏至一阴生”的变化。
哲学观念的加入,赋予了夏至天文观测和农耕之外更丰富的含义。在古代,夏至不仅仅是一个节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夏至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端午节,并形成了一些有意思的习俗。”毕旭玲介绍。
第一,在夏至节,有“夏至尝新”的习俗。此时“芒种”刚过,在夏至时品尝用新收割的粮食制作的食品成为一种节俗,这是欢庆丰年的仪式性活动。
第二,夏至节的节日食品很丰富,“除了凉面、馄饨之外,民间流行的夏至节日食品还有豌豆糕、乌饭、红枣烧鸡蛋等具有滋补作用的食品。”
第三,夏至还有夏至颁冰和夏至放假的习俗。“颁冰,即赐冰。夏至这一日天气炎热,古代百官会得到一日的假期,皇帝还会将冰和酒赏赐给群臣消暑。在宋代的时候,夏至假期甚至长达三天。官员们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消暑。”
第四,夏至有赠彩扇和香囊的习俗。辽代的夏至日被称为“朝节”,妇女之间互赠彩扇,用来驱热;香囊可以驱蚊抑臭。
第五,夏至称重的习俗。“现在夏至称重的习俗很少了,不过古时候缺医少药,一旦生病就难以很快痊愈,人们对夏至称重情有独钟。这也寄托了人们希望自己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称重时,男女老少一个挨一个排队过秤,还有人报重,场面十分热闹,就像过节一样。”
“夏至是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这期间的民俗活动很多都是为了祈求作物丰收的。”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民俗学博士方云重点讲了夏至时的祭祀活动。
《周礼·春官》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在周代的时候,人们在夏至日祭神,是为了消除疫病和灾荒。《史记·封禅书》中说:“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直到清代皇家还保持着夏至日祭地的大典,明清时期祭地典礼在北京地坛举行。
“这种祭祀仪式现在还存在着。浙江金华地区就在夏至日祭田公、田婆,这就是祭祀土地神以求丰收。广东阳江还在夏至期间举办开镰节。在开镰的前一天,各家各户做好面饼和茶,准备美酒,在广场上跳‘禾楼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如今“夏至”在我国不再是重要节日,“夏至”回归为一个节气。但夏至凉食、尝新、称人等习俗在民间依然有保留。
“冬至饺子夏至面”,在很多地区,依然有夏至吃面的习俗。在西南、两广一带,夏至吃荔枝仍是夏日习俗。另外,夏至节通常与端午节相邻,各式粽子也是夏至的节令食品之一。
“夏至节气,饱含着两极往复,四季运转,万物生长,生命交替的哲理,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顺势而为’的文化内涵。”方云说。
世界各地都有夏至相关节俗
夏至的确立基于对太阳运行规律的总结。“北半球白昼最长”这一特征是如此明显,在世界其他地区,虽然并未发展出中国这样独具特色的“二十四节气”系统,但很早确立“夏至”并将之作为一个重要节日来纪念的也并不少见。
“欧洲一些国家的仲夏节就是源自夏至。”华东理工大学讲师刘捷表示,在莎士比亚名著《仲夏夜之梦》中,所反映的就是中世纪晚期英格兰以及欧洲许多地区都存在的仲夏欢会娱乐的节日氛围,“那里和中国北方一样,都是忙完麦收的时节,所以会祭祀谷物女神、以鲜花编制花冠、点燃篝火舞蹈欢会等。后来‘仲夏节’逐渐转变为纪念基督教圣人施洗者约翰生日的节日‘圣约翰节’。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至今仍旧有不同程度的保留。”
而“圣约翰节”被葡萄牙人传播到巴西之后,与当地民俗融合,形成了巴西六月节。此时恰逢南半球巴西的“冬至”,六月节是巴西最重要的冬季节日,庆祝活动从6月13日一直延续到7月中旬。狂欢主要由篝火、四对舞、露天音乐会组成,在有些地区,还有赤脚走炭火、举办假婚礼等活动。玉米制品是节日的传统食物,这体现出巴西六月节与南美洲传统丰收庆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刘捷还提到,英国著名的史前时代遗址巨石阵可能也是欧洲先民观测二分二至的历史遗迹。巨石阵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其中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因此,人们猜测巨石阵很可能是远古人类为观测天象而建造。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覃霄则提及,日本三重县早在江户时期就开始流行夏至祭,至今还有保留。每当夏至凌晨,众人聚在神社夫妻岩前的海滩,身着白色衣服,一半身体浸泡在海水之中,朝拜从海天相连处生起的“天照大神”。而在爱媛县,则有冬至用柚子泡在水里洗澡的习俗。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施鋆
夏至代表什么是啥子意思 夏至的意义特点j介绍
夏至是芒种之后的节气,在夏至这天由于太阳直射的位置达到一年的最北端,所以这天白昼最长,那么夏至代表什么是啥子意思?它的意义特点是什么呢?接下来一起看看吧!
夏至的意思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也就是说夏至的名字,只是代表夏至这一天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天夏天来临。
夏至的意义特点
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夏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就是源自夏至节。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夏至
文字&摄影(手机照)|流苏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每年阳历6月21日或22日就是夏至日。“夏”,即夏天,“至”,乃极也。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来临了,它的气候特点为暴雨、梅雨天气、高温桑拿等。
俗话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地理书上所说的“天长夜短”的时刻。
夏至的寓意是“阴长阳短”,代表着阴气开始显现,同时阳气开始衰减,预示着夏季正式开始。人们认为夏至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时我们体内的阳气开始降至谷底,所以需要关注自身健康和身体状况,保持清凉,保持食欲正常,切勿中暑。民间素有在“三伏天”贴“三伏贴”的习俗,旨在祛除体内的湿气,冬病夏治,强身健体。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就是指“伏邪”,即“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夏至过后,随着气温一天天地升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变得热闹起来。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蝉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腹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
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拜神祭祖以祈求灾消年丰。时至今日,夏至的传统习俗依旧丰富多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赛龙舟”。夏至这一天,人们组织舞狮、龙舟比赛等活动,热闹庆祝。在饮食习俗上,南方吃五色饭,吃蛇胆,喝酸梅汤等,北方则是吃夏至面,喝绿茶、饮绿豆汤等。这些流传至今的习俗,都是庆贺夏至的到来、祈愿好运降临。
诗人杜甫说,“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白昼酷暑难熬夏夜苦短,开窗纳凉惬意。王安石则在《初夏即事》里说,“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诗人通过嗅觉和视觉的细腻传神描写,将夏至时节的美好瞬间,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从中可以感受到夏至的美妙和人们对这个节气的热爱和珍视。
夏至的节气也与人生有着深厚的联系。夏至,天气炙热,骄阳似火,草木葳蕤,万物蓬勃。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当像夏天一样“热情似火”,且凡事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热情热爱,要保持“持续高温”不断为上。同时,正值暑气高温时节,在生活起居中要信奉“物极必反”的法则,不得贪图一时之爽,因为热冷相遇,必然炸裂。现实生活中,身边的朋友就有在大汗淋漓之后,为降温、贪图一时的口舌之欲,服用了冰箱里大量的冰镇啤酒,随着“咚咚咚”的一阵牛饮狂造,立刻导致身体各个器官严重衰竭,身体的确爽歪歪了,但也当下毙命归西。所以,夏至过后,食用生冷食物、夜间纳凉等,都应该节制有度。特别是在高温下的室外滞留时间过长,不能过量猛然服用冰镇冷饮及食物,也不可贪图凉爽长时间置身于空调房内,适当地流汗,也是身体排毒的自然需要。
另外,遇事切记不可心焦气燥,一点就爆,应当保持“宁静致远”的心境。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凡事沉得住气,不急躁,不焦虑,不贩卖恐慌,不走极端,便会避免步入“欲速不达”的怪圈。只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变化和挑战,放慢脚步过慢生活,三伏天也自然会感觉到身心清凉清爽,生活惬意,生命蓬勃,生机无限。
我们说,夏至,是一个虽然有着酷暑但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时节,它代表着季节的变换和生命的起伏。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来应对人生中的变化和挑战,让自己的生命在不断的蜕变中绽放出更灿烂的色彩。正如诗人白居易所说:“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夏至开始,夜晚的时间开始悄悄延迟起来,听到庭院中槐树上蝉儿在不停地鸣叫,不由得感叹日月如梭,时光荏苒,于是令人产生珍惜美好时光的念头。一方面,我们当尽情享受夏日的美好和快乐,以保持优美的心境。另一方面,也需充分爱护我们的身体。不仅仅是在夏至节气,在生命中的每一个转折点,我们都应该时刻关注自身身心状况,调整好心态和取向,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未来。
总之,夏至的来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充沛、流转,万物荣华,稍纵即逝,这也是我们应该珍视的。当下,让我们放下繁琐的事务和琐碎的纷扰,享受阵阵凉风和遍地生机;此刻,让我们慢下来去感受世界的多彩和美妙,拥抱更加幸福和充实的生命。
壹点号流苏随笔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夏至是什么意思含义 夏至节气含义介绍与立夏有什么区别不同
夏至是什么意思?立夏与夏至的区别是什么?2019年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夏至,你知道夏至是什么意思吗?夏至意味着炎热将至,需要吃什么来降暑养生呢?今天,就来整理立夏与夏至的区别,以及夏至的气候变化吧!
夏至是什么意思?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夏至这天,白天最长,夜间最短。代表的寓意是炎热将至的意思,它的气候特点就是暴雨、梅雨天气,高温桑拿等。
在公元前七世纪,先人们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夏至的名字,只是代表夏至这一天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的意思。
夏至与立夏有什么区别不同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