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后阴为何脏之窍? [单选题](后阴)

后阴为何脏之窍? [单选题](后阴)

健康术语-下窍

解读

下窍即指前阴和后阴。前阴又称下阴,包括男性外生殖器(阴茎、阴囊)和女性外生殖器(阴户);后阴即肛门,又称魄门。

应用领域

中医望诊中有望下窍的应用。肾开窍于二阴,司二便,主生殖,精窍通于肾,阴户通于胞宫,尿窍通于膀胱。前阴为宗筋所聚,又为太阴、阳明之所合,肝、胆经脉络阴器。此外,任、督脉皆起于胞中,出于会阴,与前后阴皆有密切关系。后阴通于直肠、大肠,有排便作用,与肾、肺、脾、胃等脏腑有关。(一)前阴1、阴囊:正常人阴囊的形态与气候、年龄有关。一般来说,天寒收引,或青少年脾肾气旺,阴囊较紧束;天热弛缓,或老年脾肾虚弱,阴囊较松弛,下坠软塌,力气虚体弱之征。阳囊肿大,皮肤透明,按之如水囊感者,称为水疝,乃因水湿停聚而成。阴囊中似有肿块,使之胀大,久立或咳嗽时则胀大更甚,平卧之后往往缩小或消失者,称为气疝,为气滞于下,或气虚不能升举所致。阴囊肿大有物,不透明,不坚硬,卧则入腹,立则入囊,时上时下者,称为狐疝,多因肝失疏泄而成。阴囊肿硬重坠,如升如斗,麻木不知痛痒者,称为(疒颓)疝,多因痰湿之邪瘀结,厥阴之脉为湿所阻而成。阴囊、阴茎或阴户内缩入腹者,称为阴缩。阴缩多因外感寒邪之入少阴所致,亦可因阳明热盛,热邪陷入厥阴,阴液大伤,以致宗筋失养而成。阴囊一侧或两侧红肿热痛,甚至寒热,或反复发作,称为囊痈,多因肝肾二经湿热下注,蕴结成毒,或外感邪毒所致。若阴囊起粟米样红色疙瘩,痒甚,搔破浸淫脂水,或热痛如火燎,经久不愈,称为肾囊风、绣球风,乃由肝经湿热下2、阴茎:阴茎萎软不能举,或举而不坚,称为阳萎,多因肾阳亏虚所致。若阴茎易举,甚则久举不衰者,称为阳强,多因肝经火炽,或肾阴亏虚,阴虚不能制阳,虚阳妄动所致。若阴茎硬结,破溃后流脓血,多因梅毒引起,或房事不洁所致。3、阴户:妇女阴户中有物突出如梨状,名为阴挺、阴茄,多因中气不足,脾气下陷所致,或因产后用力过早,努伤所致。阴户肿胀,称为阴肿。作痛者,多由劳伤血分所致;不痛者,多为水肿。若阴户初起红肿,继则皮肤增厚、变白,最终于枯萎缩,或有裂纹,奇痒作病者,中医归为阴痒范围,多为脾虚肝郁,湿热下注,久而伤及肝肾所致。前阴一侧或两侧红肿;疼痛,甚则溃破后流脓血者,多因外感邪毒所致。(二)后阴肛门有物突出,色红或粉红,呈环状或花瓣状,称为脱肛。轻则大便时脱出,便后即可缩回;重者脱出后不易缩回,须用于慢慢推入肛门内。多因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升举无力所致,常见于老人、小儿及妇女产后,或见于泻痢日久的患者。习惯性便秘,长期咳嗽,也常为本病的诱因。肛门内外的周围生有小肉突出如峙,疼痛,甚至便时出血者,称为痔疮。若生于肛门外,质地较硬,光滑,时或肿胀者,称为外痔;若生于肛门之内,肿起如核,初起较小而软,呈鲜红或青紫色,久则痔核增大,可脱出肛外,表面微带灰白,形态或长或圆,小如蚕虫,大如杨梅者,称为内痔;若内外皆有,称为混合痔。痔疮溃烂,日久不愈,形成瘘管,管道或长或短,或有分支,通入直肠者,称为肛瘘,乃因肠内湿热风燥四气相合而成。肛门周围折纹的皮肤裂口,大便时流血鲜红,疼痛如烧灼者,称为肛裂,多因大肠热结,燥屎撑裂,或伴有痔疮。

参考文献

1.周海平.《黄帝内经大词典》: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年2.张家锡.《中医诊断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为什么心胆会一起气虚?为什么疏肝可以治疗腹泻?

《五脏穿凿论》曰: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泻脾土。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膀胱病宜清肺。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此合一之妙也。(《医学入门》)

01

心与胆相通

心为血脏,主神明,为君火,名君主之官。胆主中清,主决断,为相火。一脏一腑以经气感召,相互为用,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故曰十二脏取决于胆也。

胆属少阳之经,心属少阴之经,一为阳之枢,一为阴之枢。

《医原》谓:“少阳为转阴至阳之枢括,阳之枢也;少阴为转阳至阴之机窍,阴之枢也。”

阴枢假阳枢而为之用,阴枢转则脏气运。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阴血能生能藏。

阳枢转则腑气通,通则胃肠化物,气血生化,三焦决渎,水道通调,此皆以经气感召相辅而相成。

若枢折则病,故曰心病怔忡宜温胆,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

后附《枢机论》请参考。

节录《医原·枢机论》:窃闻三阴三阳,有枢机焉,枢者,如门户之枢,乃阴阳开阖之转机也……

少阴为转阳至阴之机窍,阴之枢也,盖太阴脾土,得此枢而布精以降于下,……厥阴心包络,得此枢而阴血以生,厥阴肝木,得此枢而阴血以藏……是太阴、厥阴之开阖,皆少阴之枢所默运者也……

阳之初生为少阳,少阳稚阳也,手少阳属三焦,足少阳属胆,三焦具真阳之火,其体虚润,其气氤氲。

胆为初春之木,其体软嫩,其气温和,故少阳为转阴至阳之机括,阳之枢也。……盖太阳膀胱,得此枢而水道通调,太阳小肠,得此枢而食物变化,阳明胃腑,得此枢而阳气含纳,阳明大肠,得此枢而阳气收藏……皆少阳之枢,所默运者也……

若其枢一有不利则出入之机停,出入机停,则开阖之机废,能开不能阖,则泄泻诸病生,能阖不能开,则噎膈便闭诸病生……

故欲其枢之利,非温润之,咸柔之不可……知少阴少阳之为枢而治法可悟也。

02

肝与大肠相通

肝主疏泄,大肠主传导,肝气之疏泄必须赖于大肠之传导,故曰:“治疗肝病必先疏通大肠。”

大肠病传导不利又必先疏泄肝气,肝气条达则传导畅通,《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所谓实脾,实际上是加强和降与传导功能,脾主运化,胃主和降,小肠主化物,大肠主传导糟粕,治疗时能够恢复其运化和降、化物、传导的正常功能,便为之实脾了。

肝与大肠相通,亦是经气感召,相辅而成的。所以说,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疏肝。

唐容川指出:“肝内膈膜,下走血室,前连膀胱,后连大肠。厥阴肝木,又外绕行肛门。大肠传导,全赖肝疏泄之力,以理论则为金木交合,以形论则为血能润肠,肠能导滞之故;

所以肝病宜疏通大肠以行其郁结也,大肠病如痢症、肠风、秘结、便毒等证,皆宜平肝和血润肠,以助其疏泄也。”

03

脾与小肠相通

脾主运化水湿,敷布精微,又主统血。小肠主受盛水谷,分别清浊,一脏一腑,经气感召而相通,为气血生化之源。

张景岳指出:“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别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化物由此出焉。”

唐容川指出:“......脾病多是小肠之火,蒸动湿气,发肿胀,作泻满,小肠混浊,故当泻小肠。至于小肠,所以化物不滞,全赖脾湿有以濡之。西医所谓甜肉汁,入肠化物是矣,故小肠病痢及秘结、阑门不开、膈食等症,皆以润脾。”

04

肺与膀胱相通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指出:“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金匮要略·水气篇》指出:“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前条言肺气虚不能制下,治必加强调补肺气;后条言肺失清肃,无力通调水道,治当开提肺气。

又如膀胱不利而发癃闭证,治者多采用开提肺气以利其水,亦即所谓“提壶揭盖”之法。

再者,肺主皮毛,膀胱主体表之卫气,二者相互协调,保持正常的体表卫外功能。否则太阳表证即会影响太阴肺经,经气不利而发咳嗽哮喘,所以说肺病宜清理膀胱水,膀胱病宜清理肺气为主。

唐容川指出:“肺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其道路全在三焦膜中……故肺与膀胱相隔甚远而实相通,肺病则水停为痰饮,故其清理膀胱以泄之,膀胱病多由肺之上源不得疏通,故宜清肺气为主。”

05

肾与三焦相通

《内经·灵兰秘典》指出:“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肾主水,三焦主决渎,水道之通调全靠肾中之阳气蒸发,所以说肾与三焦以经气气化感召而相通。

唐容川指出:“三焦之源即发于肾系,故肾与三焦相通,三焦为肾行水化气,故肾病宜调和三焦,譬如肾气丸,用苓泽以利三焦之水。

保元阳用黄芪以充三焦之气是矣,三焦病不能行水则宜滋肾阴,不能化气则宜补肾阳,近医不知三焦为何物,西医名连网不名三焦,且又不知肾系为三焦之根,安知人生气化哉。”

产后感觉下面有东西“掉”出来……小心阴道壁膨出

产后宝妈正在长沙百佳玛丽亚妇产医院进行骨盆修复。

刚生完宝宝,终于成功“卸货”了!以为努力就能成功逆袭,然而产后42复查检查报告上写着“阴道壁膨出”?阴道壁膨出是什么?为什么它总是盯上产后妈妈?长沙百佳玛丽亚医生有话说。

一、导致产后阴道前壁膨出的原因?

1. 妊娠和分娩

分娩时,胎儿挤压盆壁,造成盆底肌和神经的损伤,尤其是顺产时用力不当、胎儿过大、产程延长等情形,导致阴道及会阴撕裂,造成阴道周围肌肉松弛、阴道变宽。它会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如性生活不满意、腰酸、排便困难等,严重的话还会危及健康以及生命安全。

2. 年龄和绝经

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胶原纤维出现萎缩,盆底肌自然老化,承托力下降,从而会导致和加重脱垂。

3. 腹压增加

不断增加的腹压作用于盆腔器官和盆底,会加重脱垂。因此,需要避免一些腹压增加的情况,如慢性咳嗽、便秘、肥胖等。

二、什么是阴道壁膨出?

阴道是参与性生活的重要器官,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正常女性的阴道前壁长平均为7-9cm、后壁为9-12cm,可容2-3指。一般情况下,我们的盆底肌群会帮膀胱、子宫、直肠等各盆腔脏器托底,维持它们在正常位置行使各个功能。而阴道口凸出的肉球,就是阴道壁膨出。

阴道壁膨出分为阴道前壁膨出和阴道后壁膨出。阴道前壁膨出与膀胱、尿道有关,常常伴随排尿功能紊乱。阴道后壁膨出与直肠、耻骨尾骨肌有关,有腰酸、下坠、大便困难等情形。

三、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阴道壁膨出?

可以尝试蹲下、屏气、用力向下(像生孩子一样用力),摸摸阴道口是否有突出来的肉肉。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自觉下坠、腰酸,并有块状物自阴道脱出,实为膨出的阴道前壁。长久站立、激烈活动后或加腹压时块状物增大,下坠感更明显。

若仅有阴道前壁合并膀胱膨出时,尿道膀胱后角变锐,常导致排尿困难而有尿潴留,甚至继发尿路感染。若膀胱膨出合并尿道膨出、阴道前壁完全膨出时,尿道膀胱后角消失,在咳嗽、用力屏气等增加腹压时有尿液溢出,称压力性尿失禁。

所以准妈妈在产后及时接受产后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产后42天恶露完全干净以后,应积极接受产后恢复情况检查,了解产后盆底状况,以便对症下药。(通讯员 黄颖)

中医基础理论之脏象学说

藏象

脏与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脏象,原作臆象、藏象。“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器。象,其义有二,一指脏腑的解剖形态,“象者,像也。论脏腑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其二指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类经·藏象类》)。“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两者结合起来就叫作“藏象”。藏通“藏”。“藏象”今作“脏象”。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是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中医学据此作为判断人体健康和诊断、治疗疾病的依据。

就方法论而言,中医学以系统方法为主,朴素的元素分析方法和系统方法相结合,以解剖学为基础,通过分析活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认识人体内部的生理病理规律,以表知里,确定“象”与“脏”之间的关系,建立脏象的概念。以病理反证生理,重功能而轻形质,是脏象认识生命本质的重要特点。因此,脏象的本来含义是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其内容包括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脏腑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实际上,脏象是一个动态的生理、病理概念,是生命本质与现象的统一。基于对脏象的这一认识,将脏象学说定义为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科学的分化与综合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中医学理论体系内部不断地发生分化与综合,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就是中医学在现代科学分化与综合的结果。在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科学体系也在不断地分化与综合。如脏象原规定为生理病理的综合性概念,脏象学说则囊括了中医学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全部内容。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只有病因学而无病理学。

随着对脏象认识的不断深化,将脏象学说原来的研究对象的生理和病理内容分别开来,作为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将脏腑的生理学归于脏象学说,而将脏腑的病理归于病机学又称病理学,于是,中医病机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体系。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科学体系自身分化与综合的产物,它有助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现代化。

基于上述,将脏象和脏象学说原来的概念的外延缩小而作如下定义:脏象是人体内在脏腑机能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中医学考察人体的生命活动时,以功能活动的动态形象为本,而形体器官和物质构成为从,当涉及“器”与“象”的关系时,着重的不是器,而是其“象”,并且以功能之象来界定其器。所以,脏象则以象为本,据象定脏。就这个意义讲,脏象主要指人体内脏机能活动表现的征象。

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所构成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这五个系统不仅都受天地四时阴阳的影响,同时互相之间也紧密联系,五脏之中各有五脏,从而使人体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

脏腑的概念:脏腑是人体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其主要是人体内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实体脏器,它是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解剖学的方法,实际观察、测量而来的。如《灵枢·五十营》对人体呼吸的计量,《灵枢·骨度》对人体骨骼的计量,以及《灵枢·肠胃》和《灵枢·平人绝谷》等对人体器官的计量等等。《灵枢·肠胃》关于人体食道与大小肠长度比为1:35.5,与现代解剖学所定长度比例1:37基本吻合。可见,当时解剖学记载是符合实际的,其计量也是很精细的。但中医学研究脏腑主要不是从解剖学的脏腑实体器官出发,而是以整体功能为基础,以显现于外的功能现象和联系为基础来确定脏腑的概念。因此,脏腑是一个形态与功能的综合概念,不仅具有解剖学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体的功能模型。

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根据生理功能特点,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三类。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从形象上看,五脏属于实体性器官;从功能上看,五脏是主“藏精气”,即生化和贮藏气血、津液、精气等精微物质,主持复杂的生命活动。所以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脏别论》)。满,指精气盈满;实,指水谷充实。满而不能实,就是说五脏贮藏的都是精气,而不是水谷或废料。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府通“腑”,有府库之意。从形象上看,六腑属于管腔性器官;从功能上看,六腑是主“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主要是对饮食物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的作用。所以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脏别论》)。六腑传导、消化饮食物,经常充盈水谷,而不贮藏精气。因传化不藏,故虽有积实而不能充满。但应指出,所谓五脏主藏精气,六腑传化糟粕,仅是相对地指出脏和腑各有所主而已。实际上,五脏中亦有浊气,六腑中亦有精气,脏中的浊气,由腑输泻而出,腑中的精气,输于脏而藏之。

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合称奇恒之府。奇者异也,恒者常也。奇恒之府,形多中空,与腑相近,内藏精气,又类于脏,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之为“奇恒之府”。所以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脏别论》)。脏象学说的内容主要为脏腑、形体和官窍等。其中,以脏腑,特别是五脏为重点。五脏是生命活动的中心,六腑和奇恒之府均隶属于五脏。因此,五脏理论是脏象学说中最重要的内容。

形体,其广义者,泛指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包括头、躯干和脏腑在内;其狭义者,指皮、肉、筋、骨、脉五种组织结构,又称五体。

官窍,官指机体有特定功能的器官,如耳、目、口、唇、鼻、舌,又称五官,它们分属于五脏,为五脏的外候。窍,有孔穴、苗窍之意,是人体与外界相通连的窗口。官必有窍,窍多成官,故宫窍并称。窍有七窍,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九窍又称九宫,指七窍又前阴和后阴而言。

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脏象学说的研究对象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形态结构上密不可分,在生理功能上互相协调,在物质代谢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又与外界环境相通应,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物质与代谢、局部与整体、人体与环境的统一。以五脏为中心,从系统整体的观点来把握人体,是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

脏象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剂、药物、预防等各个方面,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