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一览:
曾国藩自题墓志铭:不信书信运气,有什么深意?
曾国藩是个好读书的人,不打仗的时候几乎是手不释卷,但是到老了回想自己一生经历的时候,却说出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六个字:“不信书,信运气。”这话从别人嘴里说出来也许还可以理解,这样一位一直以勤学苦读教育子弟的“老儒”何为出此怪论?
在朱克敏的《雨窗消夏录》有记戴,曾国藩曾经对吴敏树和郭嵩焘两位说:“我身后要撰写碑铭必然是两位的事。别的都任你们去写,但是铭词结语,我想还是我自己来写,就一句话:‘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传万世。’”
这位人生导师最后的话应该是从他骨髓里渗透出来的,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最精华的总结,那这句话,到底是他的彻悟,还是这位一生尊崇孔孟儒道和程朱理学的老夫子的黑色幽默?
我们可以从曾国藩翻云覆雨的宦场生涯还有波谲云诡的战场生涯里找到一些端倪。
咸丰四年,曾国藩出兵之初,在靖港即遭遇大败,一时在长沙官场成为笑柄,举目尽是白眼。曾国藩自己也对前景失望,没想到塔齐布和罗泽南接下来在湘潭十战十胜,湘军彻底翻身,此时的曾国藩在人生的棋局里,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告诉他怎么办?他只能像一个陀螺任命运摆布。
咸丰五年,石达开把曾国藩的水师诱进鄱阳湖,全力围攻,又一次大败逼得曾国藩跳长江自杀,虽被救不死,但只能垂手待擒。正在此时,鲍超却率打粮之军归来,冲乱了石达开的阵脚,曾国藩竟然奇迹般死里逃生。命运之手在这里又轻轻地捉弄了一下曾国藩。
咸丰十年在祁门,李秀成率数万大军逼近。曾国藩手下总共不到三千人,幕僚们几乎逃光,连李鸿章都吓跑了。曾国藩以为大势已去,自己写了遗嘱,枕剑而卧,随时准备自尽。谁能想到,又是鲍超带人冲进祁门大山,在命悬于线之际来救了他。而可怪的是,李秀成居然不再进攻,率部西去。倘若李秀成继续打下去,鲍超的人马也挡不住,曾国藩仍然免不了非俘即死。
曾国藩的湘军“剿匪”成功,他并不认为全是自己的功劳,他认为太平天国的失败,乃至灭亡,主要的原因在他们自己身上。他们攻下天京后,洪杨本性大暴露,所作所为与造反之初大不一样,于是人心丧失。曾国藩认为湘军正是钻了这些空子才侥幸成功的。没有他筹建的湘军,而是由李鸿章兄弟早建淮军,或者是鲍超建川军,朱洪章建黔军,沈葆桢建闽军,都有可能取湘军之功而代之。
湘军资料图片
这是曾国藩最难能可贵的一面,想一想当初瞬息万变的战场,他不能不惊冒出一身一身的冷汗,个人的书卷本事在那样一盘大棋里瞬间就灰飞烟灭,所以他才不肯居功,不说自己是怎样的英明盖世,而敢于给世间道出一个真相。
要让出一大半的功劳给老天。这应该是他的肺腑之言,尽管出人意料,甚至有点滑稽,但一点也不虚伪。
后世来者,看到这六个字,谁还敢自夸于自己的菲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