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佛家最高境界一句话(佛家)

佛家最高境界一句话(佛家)

傅佩荣:佛经浩如烟海,一般人了解佛教是不是很难?这些事要知道

佛教从创立以来,所集结的“经、律、论”三藏,可谓浩如烟海,所发明的语词名相之繁复多样,更让人望洋兴叹。

佛教究竟讲什么?

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如何吸引了广大信众?

在今天,一般人想要了解佛教,需要知道哪些事呢?

佛教为印度释迦牟尼(约563-483B.C.)所创。

当时印度的社会处境是:种族复杂、阶级严明、战乱频仍、民众穷困,而传统的婆罗门教仍为主导的信仰。

释迦牟尼出身武士阶级,修行六年,悟得正道,创立佛教。

“佛”的原意是“觉者”,人人皆可觉悟成佛。

1 佛教主要讲什么?

佛教对于传统印度教,有批判也有继承:

批判的是三大纲领,即是所谓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与婆罗门至上;

继承的是因果报应、业报轮回与追求解脱的信念。

佛教后来发展出小乘、大乘、金刚乘各派,但基本教义都以原始佛教教义为本。原始佛教教义包括了: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谛”:苦、集、灭、道。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项可综合为“戒、定、慧”三要点,是佛教的修行之途。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十二因缘是说众生是由十二种因缘会合而成,这些因缘又依序处于三世流转之中,由过去因造成现在果,又由现在因造成未来果。

佛教在印度历经兴衰,同时也向外传播。

公元十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本土遭到驱逐,但是经由西域传入中国的一支渐趋兴盛,受到统治阶级与百姓的欢迎,进而大放异彩,演变为中国大乘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与道教,并称为“儒释道”三教。

2 持续一千年的庞大工程

依《后汉书》所载,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的某日,明帝梦见金人在殿前飞翔,次日询问群臣,太史传毅答以在天竺(印度)有得道的佛出现。

于是明帝派遣使者赴西域求法,带回了僧人、佛像与经书,然后在洛阳建立白马寺,开始了译经这一长期而庞大的工程。

初期的译经数量不多,水准也不够理想,但已吸引了各阶层的信徒,并增加了知识分子思考与讨论的题材。

中国人正式接触一个系统完备的宗教,可以回应人生的根本问题。

译经工作持续了一千年,佛教随之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心灵的支柱之一。

最初在魏晋时代,重点虽在“格义”,但已出现“六家七宗”,各有见解,相互论辩,可见佛教引起知识分子的广泛兴趣。

许多杰出的中国人出家修行,使佛学中国化顺利进行。

这些人本身具备儒家与道家的基本观念,往往在研究佛学时提出高明见解。

譬如,来自西域的鸠摩罗什(344-413)是伟大的译经家,他的弟子竺道生根据有限的资料,“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高僧传》)

他为此受到同道排斥,视为邪说。

但不久《大涅槃经》译本传至南方,证实了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而他所谓“一阐提人”(恶根极深者)当然也有佛性。

这种观点与儒家所谓的人皆可以成为君子或圣人,不是完全相应吗?

当然,目的相应并不表示途径相似。

3 佛教宗派与灭佛事件

即使在中国佛教内部,也有八大宗派并立,依其出现顺序为:

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

这些宗派各有法门也各擅胜场,在不同时代与地区,对不同阶层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

人多势众之后,在政治上受到瞩目,自然也会受到排挤。

历史上出现四次较大的排佛事件,即第五世纪的北魏太武帝,第六世纪的北周武帝,第九世纪的唐武宗,以及第十世纪的后周世宗。

排佛的结果往往是寺庙院塔被拆被毁,僧人逃逸或还俗。

但是佛教的学说与修行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分子。

4 儒释道三家之争

佛教的根本立场是要人破除执着、出离世间,这与中国原有的儒家及道教大异其趣。

尤其儒家与统治阶级向来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对于佛教难免深具戒心。

自宋朝以后,儒家学者排斥佛教与道教,称之为“佛老二氏”,批判攻讦不遗余力,甚至自许为效法孟子之批判杨朱、墨翟。

事实上,许多学者在个人信仰与生活态度上受到佛教与道教的启发甚多。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出于道教秘传,程颢《识仁篇》所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已受庄子影响。

至于批判佛学方面,则程颐的弟子游定夫明言:“前辈往往不曾看佛书,故诋之如此之甚,而其所以破物者,自不以为然也。”(《宋元学案》)

相对于此,也有人主张“三教合一”,但是这种想法在理论上并无可能,在现实上也常流于一厢情愿。

我们不会奢望三教合一,同时也认为三教互相批判并无必要。

佛教与道教是宗教,属于信仰领域,个人可以随缘选择信或不信。

儒家与道家是哲学,属于理性领域,虽有宗教情操与宗教向度,但关怀焦点始终在人的现实生命之提升与安顿。

忽略此二家,则中国人的心灵将归向何方?

(本文节选自傅佩荣教授所著《国学与人生》一书)

佛教中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在追求错误的东西

人之所以痛苦,是在追求错误的东西。 ——释迦牟尼佛“诸法无常 有漏皆苦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 这段佛偈被称为四法印,他精准深刻的揭示了我们生命的全部奥义。

这四句的简单翻译是: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一切情绪皆苦,一切事物皆无自性,涅槃超越概念。这四法印被称为十方诸佛共同的观点,一切佛法的精髓。

当我们真正理解这四偈语,我们也就顿悟到佛菩萨的境界了

什么是“无常”?

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导致的结果,往往是难以预料的,这便是“无常”了。

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深有体悟。当你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或很熟悉的人突然发生意外,身患重病或不幸去世时,这时的你一定悲痛万分,你非常痛恨生命的短暂和如此脆弱,并对此毫无对策,只能默默的接受一切。这时,你已经亲历了“无常”。

“无常”是一切存在的规律,它包含了一切存在的作用和显现的表象。作用变了,表相也会跟着变动,除了本体是恒常不变的之外,其他一切都在无常变化之中。我们常听人说“人生无常”,其实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现象,都是无常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包括你的财富,情感,健康,容貌,心境,等等,它们都是那么的捉摸不定。

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让我们的生活变得非常缺乏“安全感”。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秒钟将会发生什么,正是因为无常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苦,我们就不应该逃避这个问题,而应该正视它,若能识破无常,一切烦恼也就不复存在了。

其实说到“无常”,抛开那些身外之物,比如财富,感情,等等,我们最应该感受到的无常就是“生与死”的无常,这是给我们触动最深的。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前面四个就是“生老病死”,这就是每个生命的无常,我们无一例外都要经历这四大循环。

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着从自己身边喜爱的事物出发,仔细观察它的“成、住、坏、空”的无常变化过程,深入内在,看清本质。比如一个非常昂贵,价值连城的收藏品,自己爱不释手,我们可以设想和预知它被打破变成一堆碎屑时的状态,去尝试接受这一无常变化,就不会过于执着它当下的状态了。懂得破除这个表相,就能一步步地深入到事物背后的本源,掌握那个常住的本体。只要你的心住在本体上,就不会随着表相的变化而困扰了。

我们每个人必须从现在这一刻起,加强对自我本体的认识。时刻掌握自己现在的状态,只要你能下意识这样去做,必然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闭上眼睛,放松身体,让你的意识跟着自己呼吸走,你会慢慢的感觉到,自我,就在那一起一伏的念头的生灭之中。

我们常常因为“我执”而犯下很多错误,给自己带来了非常多的烦恼。为了满足自我的欲望,我们很容易损人利己;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我们经常妄语;为了表示自己的权威,我们狂妄自大……这一切都是“我执”太深的缘故。我们必须小心的观照自己的每一个念头,让自己安静下来,反复地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刚才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要经常性地进行这样的反思和自省,改变自己的惯性思维。

观呼吸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因为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呼吸”,一次呼吸就是一个念头的生灭,吸气时念头生起,呼气时念头消灭,我们应该把这些自我的,无常的念头统统放下,回归到生命本有的宁静之中。

六字真言的真正读法。急需看看配饰。#好东西一起分享

今天继续聊聊配饰。之前聊了配这串大的凤眼的配饰,喜欢玩配饰的朋友可能都避免不了得来这个东西。看看我这配饰现在还不全,东西很少。这是纯金的,纯金的还有一个万能轴,东西并不多。准备是给我这个1.0的,盘出来以后全部都配上金的。这凤眼配黄金是标配,特别的好看。

那天说到六字真言,看一眼就是一个铜的腰珠。很多人不会读,管那叫什么?唵吗昵悲咪哄,这个是不对的。今天就说一下正确的读法,一定要是轻声,非常自然的读。唵ōng嘛ma呢ni叭bei咪mei吽hong焉,大概就是这样。要读成昂妈昵悲咪哄就是特别的不专业。

平时也分享一下这些小知识,大家学习一下。

庄子逍遥哲学的六个主要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思想最为深刻、语言最为鲜明的哲学家,他是道家哲学的第二号人物,他的思想,和老子一起,被称之为老庄思想。老庄思想,是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文化中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我们可以说,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端坐着三个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一个是释迦牟尼。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主张积极入世,用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去投身社会,通过积极努力和奉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老子为代表的老庄的道家哲学,这主张人要清心寡欲清静无为,用一种游离于世界之外的无为思想,来实现个人的精神的逍遥。以释迦牟尼为代表的佛家这主张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是幻象,人要慈悲为怀,放下一切的执着,实现涅槃。

庄子是影响中国文化、影响中国人思想和价值观最为深刻的人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的散文写得最好的人之一。后来的李白、苏东坡等大家,都十分佩服庄子的散文。

庄子散文的特点就是天马行空而雄奇瑰丽的想象,大部分使用独特怪诞的寓言。可以说,读不懂庄子的寓言,就无法真正了解庄子思想的精髓。

在众多寓言的背后,其实蕴含着庄子思想的干货。作为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者,庄子的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

在人类的婴儿期,人们认为,天也就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神创造的,天就是上帝或者说是帝。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否定了这种理论。老子说天是道的产物。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个思想,并把天的概念抽象化了。庄子在《大宗师》中说,

“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道”是真实而又确凿可信的,然而它又是无为和无形体的;“道”可以感知却不可以口授,可以领悟却不可以面见;“道”自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它引出鬼帝,产生天地;它在太极之上却并不算高,它在六极之下不算深,它先于天地存在还不算久,它长于上古还不算老。

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

第二,庄子的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

老子的思想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辩证法。而庄子也继承了这一点。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庄子在《德充符》中列举了很多对矛盾对立的现象: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第三,庄子的认识论。

所谓认识论简单来说有两种,一是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第二种是认为这个世界不能被认识。庄子认为,人类拥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人永远也无法认清全部的世界,所以费心费力地去学习,是毫无意义的。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认为,我们人的生命就是那么短的时间,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以这么短暂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样的人生就是很傻的人生。同时,庄子认为,这个世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是非判断的标准,就像是辩论一样,输赢其实并不说明是非,而这个世界并没有真正的是非,所谓是非只是人的主观判断而已。

第四,庄子的人生观。

人生观其实是由命运观决定的。你有什么样的命运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庄子的命运观,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第五,庄子的齐物论。

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其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什么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差别。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逐那些荣华富贵了,既然如此,我们所谓的失败,所谓的挫折,那也只是过眼烟云了。

第六,逍遥游思想。

庄子的逍遥游的思想,并不是说我们吃饱了喝足了四处走走的快活,庄子的逍遥是人类的精神所能实现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人要想实现逍遥,就必须摆脱物的限制,要能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要实现无所待,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无情无心无情,实现无功无名无己,最终走向神人、圣人和至人才能达到的逍遥境界。

来源:好玩的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