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从子组词(从子)

从子组词(从子)

历史上真实的王昭君,丈夫死后被迫“从子”,含恨病逝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其中“落雁”便是王昭君。

“昭君出塞”的故事自古流传,人们歌颂她为民族大义牺牲自我,请缨远嫁匈奴,为两国带来和平。

但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真实的王昭君并不是自愿请嫁匈奴,甚至后来还被迫“夫死从子”,最终郁郁而死,令人吁叹。

为何号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没有在宫中脱颖而出,反而被嫁给匈奴呢?而在嫁给匈奴后,她又为何郁郁而死?

有女昭君,才貌双绝

公元前54年,王昭君出生于南郡平民之家(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

其父王襄老来得女,对这个女儿百般疼爱,尽管家里并不富裕,却从不让女儿受一点委屈,视为掌上明珠,兄嫂同样对她百般宠溺。

王昭君渡过幸福的童年,随着年龄渐长,人们发现这姑娘当真是天生丽质,超凡脱俗,还未完全长成就显现出美人胚的姿态。

最难得的是,王昭君不仅有美貌,还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才貌双全,待她出落成大大方方的姑娘时,整个南郡都流传关于她才貌双绝的事迹,名气甚至传到京城。

建昭元年,汉元帝昭示全国选拔秀女,王襄认为女儿王昭君有惊人美貌且才华不凡,定能在选拔中脱颖而出,届时必定给全家带来荣华富贵,于是送女儿去参加选拔。

在古代社会,贫民女子进宫当秀女极为常见,运气好的话,说不定就能被皇帝看上,从此飞上枝头变凤凰。

王昭君有才有貌,自然不甘心平庸渡过一生,她遵照父兄的意愿参加选拔,并顺利通过,进入宫中。

她却不知道,这对她来说竟是悲剧的开始。

在大多数记载或民间传闻中,王昭君是以“王嫱”这个名字被选入宫中的,也有人说是“王樯”,于是就有人认为她本名应是“王嫱(王樯)”,字昭君。

但据后来人考证,无论是“王嫱”还是“王樯”,在古代的意思应是指一位“王姓人家的姑娘”,可见这只是一个模糊的称谓,并非本名,她本名为何已难以考证,就以“王昭君”来称呼吧。

进入宫廷时,秀女们被安置在“掖庭”中,等待有朝一日能被皇帝临幸,飞上枝头。

然而后宫三千佳丽,皇帝哪能一个个过来看?

一般而言,皇帝会命令画师为这些宫中女子画像,再将画像呈上,皇帝看着画像来选,见谁好看就选谁侍寝。

这就让宫女们看到了机会,个个都花钱去贿赂画师,让画师把自己画得漂亮点,才更容易被皇帝看中!

但王昭君却没有这么做,关于原因,有人说她自小才貌无双,因而心高气傲,不屑贿赂。

也有人说是她家里穷,实在没有多余钱财去打点,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比较靠谱,因为王昭君确实是平民之女。

无论如何,王昭君没有花钱打点应是事实,这就惹恼了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为她画像时故意丑化几分。

于是,王昭君纵有惊人美貌和才学也无法被皇帝看中,只能长期被冷落在宫中,宛如生长在旮旯角落的鲜花,虽是美艳,却无人问津。

如果仅仅如此倒也罢了,毕竟再怎么落魄,终究还是在自己的故土,指不定哪天皇帝心血来潮亲自驾到还是有可能被相中,好歹是个念想。

但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来汉朝“自请为婿”一事,却将王昭君的念想彻底粉碎。

单于归汗,自请为婿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自汉朝建立以来就一直长期进行的“和亲”事宜。

汉朝初建时,汉高祖刘邦志得意满,要跟匈奴硬碰硬,结果被困白登,险些把小命丢在那里,还是吕后通过送钱送宝的方式让他侥幸逃回。

逃是逃回来了,以后要怎么应对这帮匈奴?

汉高祖从吕后送钱财珠宝的方式中得到灵感,想到用“和亲”送礼的方式缓解匈奴人的进攻步伐,为大汉朝换来喘息发展的机会。

不光是汉高祖这么想,几乎全国上下都默认这种做法,牺牲一名女子的幸福换来广大百姓的幸福,怎么选还用问吗?

只是可怜那些被送去“和亲”的女子,无论用何种语言粉饰都无法掩盖她们的痛苦,哪个被送去和亲的女子在路上不是愁眉苦脸、凄凄惨惨?

试想,此去万里之遥,从此不见国家山河,此生难回故土,不知何时能与亲人再团聚,试问谁愿去?

就这样,汉朝用“和亲”的方式缓解外部威胁,逐渐恢复元气,又经“文景之治”,国家已是富得流油。

到汉武帝刘彻时,他决心大展拳脚,洗刷当年高祖被匈奴围困的耻辱,派出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征伐匈奴。

这时的大汉朝表现出远超匈奴人的强悍战斗力,卫青带兵从河套一路打到漠南、河西、漠北,名震塞外。

被后来人戏称为“大汉朝第一外挂”的霍去病更是追杀匈奴到狼居胥山,然后祭祀以告成功,《汉书》中记载为“封狼居胥”。

到汉元帝时,匈奴在内斗之下分裂成五个独立部落,甚至南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还跑到大汉朝觐见,表示愿意归附汉朝,让南匈奴成为汉朝的属国,自己愿意称臣。

可见,那时的汉朝并不畏惧匈奴,反而是匈奴人对大汉朝感到敬畏。

既然如此,为何又有“昭君出塞”一事?

原来,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觐见天子时,为表示对汉朝的忠心,加强两国关系,呼韩邪自请为婿,希望做大汉朝的女婿。

虽然明面上是要女人成亲,但呼韩邪的态度极为恭顺,可谓是低眉顺眼。

汉元帝见此不好拒绝,免得伤了和气,于是从宫中挑选了个宫女给呼韩邪,而呼韩邪也不敢说半个不字。

没错,那个被汉元帝挑中送给呼韩邪的女子,正是王昭君。

当时消息传到宫中,宫女们个个惶恐,深怕自己被选中,匈奴那鬼地方,环境恶劣,离家万里之遥,有人想去才有鬼。

汉元帝也清楚没人愿意去,所以他命人将宫女们的画像送来,正好王昭君没贿赂画师,她的画像不太好看,汉元帝一看就你了,你去吧!

皇帝一语,轻而易举就决定了一个女人的命运。

昭君出塞,当真不悔?

在不少民间传说或是文学作品中,王昭君是请愿出塞嫁给匈奴的,表现出为民族交流而牺牲自我的高贵情操。

但在汉朝史书记载中,明明白白地写着,王昭君是被汉元帝“赐予”给呼韩邪的。

说直白点,这是皇上的旨意,根本就容不得你考虑,你若不去就是人头落地,甚至还可能会连累家人。

所以王昭君“自愿请嫁”一事可信度不高,想想也是,匈奴那鬼地方,谁愿意去啊?

人选已定,汉元帝将选中宫女赐名“昭君”,寓意“光明”,希望她为两国人民带来光明的前途。

这正是汉元帝的用意,虽然仍是“和亲”,但意义大有不同——王昭君远嫁匈奴,意在加强两国文化交流,这时的“和亲”在匈奴人看来是大汉朝的“恩赐”。

匈奴人对这种“恩赐”万分重视,后来他们尊称王昭君为“宁胡阏氏”,阏氏的意思是王后,宁则是安宁和平之意,胡是指匈奴自身。

在匈奴人眼里,王昭君就是一位给匈奴“带来安宁和平的高贵王后”。

“昭君出塞”,对汉朝和匈奴都是一件好事,汉朝以此加强文化交流,宣告宗主国地位,王昭君嫁过去的同时也带去汉朝的文化,造福匈奴,可谓两全其美。

可对王昭君而言,你们都好,谁来问过我的感受?

用当今流行的网络词汇来调侃一句,那就是“只有王昭君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终不悔,马踏黄沙孤雁飞”。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王昭君坐在匈奴人的车队里,踏上前往塞外荒漠的道路,她的心里当真无怨无悔吗?恐怕她只是无能为力吧!

唐朝诗人杜甫有诗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安石曾言:“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曹雪芹亦有诗曰:“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出嫁之日,长安城内列队相送,匈奴车队鼓劲赶路,人人有说有笑,谁又能听到从那车队中传出的幽怨弦音?

夫死从子,含恨病逝

或许有人会认为,其实王昭君也没有笔者说得那么凄苦,不就是远嫁到外地吗?古代远嫁外地,长年不回家的女子不也比比皆是吗?

而且在匈奴人眼里,王昭君是“带来安宁和平的高贵王后”,必定会百般尊敬,不会让她受到半点委屈的。

而在昭君出塞后,其父兄得到朝廷庇护,地位提升,如此看来,整件事并没有那么坏嘛!

笔者必须强调,“昭君出塞”在各个方面都是深有意义的,但凡事都有一体两面,对王昭君而言这确实不是什么好事。

她本是天生丽质,美貌无双,原本应该待在温室之中受人呵护,结果却被送到荒芜的边疆之地,如此落差,她的内心怎会好受?

而在奔波数月到达外蒙地区后,王昭君很快就感受到异域文化带来的痛苦。

这里没有中原地区常见的稻米,只能天天吃面食,匈奴人饮食大多简单粗暴,经常食用腥臭的牛羊肉,令她难以适应。

最难受的是,在大漠环境中,水是宝贵资源,平时只能拿来饮用,不能再像过去那般天天洗澡、洗脸,这对一个爱美的女人来说简直就是折磨。

这大漠之地没有故国的鸟语花香、物产丰饶,有的只是恶劣的生存环境,王昭君作为一个在汉朝生活多年的女人,怎么可能会喜欢这种地方?

有家不能回,每日面对异域风沙,遥想故国山河与亲人,她的心情可想而知,即使匈奴人载歌载舞,歌颂她为匈奴带来和平幸福,又有谁知道她的苦楚?

从那时起,王昭君和呼韩邪一起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名为伊屠智伢师,为匈奴的右日逐王。

史书记载,建始二年,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就迫不及待地向汉朝上书“请求归汉”,可见她真的一点都不想待在匈奴人那边,还是那句话,谁愿意啊?

然而,嫁出去的姑娘就是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怎么能让你回来?

果然,汉成帝敕令她“遵从胡俗”,让她必须遵从游牧民族的“收继婚制”,这种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丈夫死后妻子应当嫁给丈夫长子,长子死后又嫁给长孙。

所以,王昭君要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

这对她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匈奴人的习俗如何她不管,那复株累单于就算不是她亲子又如何?哪有当妻子的嫁给丈夫长子的道理,这根本就是有违伦理纲常!

但汉成帝作为上位者,考虑的是江山社稷、两国关系,岂会在乎一个女人的想法?

事实上除了王昭君自己,没人会在意,皇帝不会,故国百姓不会,甚至家里人也不会。

这不是他们无情,一句话概括——“大局为重”。

得知汉成帝敕令的那一刻,王昭君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女人面对家国责任时的无奈,那完全不是她能抗拒的。

万念俱灰之下,她放弃了回归家乡的希望,逐渐变得麻木。

她彻底接受与异域风沙为伴的生活,嫁给了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往后与复株累单于一同生活长达十一年,育有两个女儿。

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王昭君又想到那“收继婚制”,顿感身心俱疲,一病不起,于公元前19年含恨病逝,终生未能回归故土。

历史的车轮继续翻滚,王昭君的事迹被人们流传、歌颂,但从没人问过她是否幸福,因为那已经不重要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时至今日,我们现代人享受着无数人辛苦拼搏换来的幸福时光,又有几个人意识到这是前人辛苦换来的?

对于现今的幸福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应发自内心地感恩珍惜,共同努力推动社会进步,无需再“牺牲一人幸福换取更多人的幸福”,让“昭君出塞”彻底成为历史,不再发生。

百家姓-“孙”

孙 读音 (sūn,xùn) 部首 子 笔画数 6 五笔 BIY

参考:孫 逊

孙孫sūn

(会意。从子,从系,续也。金文,象用绳索捆绑小孩子,意为少年俘虏。本义:儿子的儿子)

⑴ 同本义 [grandson or granddaughter]

孫,子之子曰孙。——《说文》

孙谓祖后者。——《礼记·杂记》

注子子孙孙引无极也。——《尔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

有孙母未出,出入无完裙。——唐·杜甫《石壕吏》

祖孙;重孙(孙子的儿子);孙少爷(旧时尊称别人的孙子);孙囡(方言。孙女儿);孙儿;孙孙(孙儿,多用于爱称);孙妇(孙媳妇);孙曾(孙子和曾孙)

⑵ 跟孙子同辈的同性或异性亲属

[a relative of grandchild’s generation]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红楼梦》

又如:外孙,侄孙;孙婿(儿子的女婿)

⑶ 泛指后代子孙 [descendant]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宋·苏洵《六国论》

孙息(子孙);孙子(子孙后代);孙男弟女(泛指晚辈) ⑷ 脉络的细小分支 [small network]

顾闻孙络谿谷。——《素问·气穴论》。

注:“小络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经》

⑸ 再生或孳生的植物

[the second growth of plants]

孙竹之管。——《周礼·大司乐》。

注:“孙枝根之未生者。”

孙竹(竹根末端生出的新枝);孙枝(树木旁枝所生的新枝)

⑹ 姓

孙孫sūn

⑴ 儿子的儿子。孙子,孙女。(grandson,granddaughter)

⑵ 跟孙子同辈的亲属。

外孙,侄孙(侄儿的子女)。

(Grandson, nephew (nephew of children))

⑶ 孙子以后的各代。

曾孙(孙子的子女)玄孙(曾孙的子女)子孙(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王孙(贵族的子孙后代)。 The great grandson (children of Sun Tzu), the descendants of the great grandson (children of great grandchildren), sons and grandchildren,(sons and grandchildren, descendants), Wang Sun (descendants of the aristocracy)

⑷ 植物再生成孳生的。

孙竹(竹的枝根末端所生的竹)。

(Sun Zhu (born in the end of the bamboo shoots bamboo))

⑸ 姓。

孙(surname is sun)

孫xùn古同“逊”。

◆ 孙儿媳 【sūn'érxí】  

[ granddaughter-in-law ] 孙子的妻子

◆ 孙女 【sūnnǚ】  

[ granddaughter ] 儿子的女儿

◆ 孙女婿 【sūnnǚxu】  

[ granddaughter's husband ] 孙女的丈夫

◆ 孙子 【sūnzi】  

[ grandson ] 儿子的儿子 “孙”的所有成语

◆ 抱子弄孙 【bào zǐ nòng sūn】

释义: 弄:逗弄。意谓抱弄子孙,安享快乐。

出处: 《晋书·右季龙载记下》:“自非天崩地陷,当复何愁,但抱子弄孙,日为乐耳。”示例: 上司来时,干我甚事?我自回去,~嬉他娘。 【 明·高明《琵琶记·义仓赈济》】

◆ 不肖子孙 【bù xiào zǐ sūn】

释义: 不肖:不象,不贤。指品德差,没出息,不能继承先辈事业的子孙或晚辈。 (Poor character, no yield, can not inherit the children or grandchildren of the cause of the ancestors.)

出处: 《庄子·天地》:“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孟子·万章上》:“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示例: 造庙的时候,他的祖宗就捐过钱,现在他却要来吹熄长明灯,这不是~? 【鲁迅《彷徨·长明灯》】 (When making the temple, his father had donated money, and now he was going to blow out the light, it is not unworthy descendants)

◆ 断子绝孙 【duàn zǐ jué sūn】

释义: 没有儿子,也没有孙子。指没有后代。 (No son, no grandson. There is no descendant.)

出处: 明·柯丹丘《荆钗记·执柯》:“你再不娶亲,我只愁你断子绝孙谁拜坟。”

◆ 凤子龙孙 【fèng zǐ lóng sūn】

释义: 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The descendants of the emperor or the aristocracy)

出处: 《二刻拍案惊奇》卷七:“真个是凤子龙孙,遭着不幸,流落到这个地位。”

◆ 福孙荫子 【fú sūn yìn zǐ】

释义: 指福荫及于子孙。 (The status and future)

出处: 元·本高明《琵琶记·五娘葬公婆》:“这坟呵,只愿得中干燥,福孙荫子也者难料;便荫得个三公,也济不得亲老。”​

从前的从字的组词?

说文解字谈文化:“孩童”何来?

说“孩”

孩子、小孩、小孩子常用来称呼儿童,好孩子自然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孩子就是熊孩子,熊孩子容易坑住父母。一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一些过格行为,不但不制止,而是包庇护短。

更搞笑的是,自己的儿子都三十岁了,犯了错误,妈妈还替他辩解:他还是个孩子。早有专家指出一味强调快乐教育,让孩子自由释放天性,就会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自私自利,容易产生极端行为。所以,必要的惩戒是必须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集我们就来说说孩子。

要说孩,先说咳。咳(hái),《说文解字》:小儿笑也,从口,亥声,

,古文咳从子。原来,孩与咳是异体字关系。子生三月,父执子之手,咳而名字。(《礼记·内则》)古人出生三月由父亲起名,以供父母长辈呼唤。咳就是逗弄小孩发笑,引申指孩子。咳的小孩发笑这一本义,还留存在古代文献中。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意思是说:老百姓都用心观察圣人的一举一动,而圣人则使他们象孩童一样笑着纯真生活。

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庄子·天运》)意思是说:孕妇要十月才生下孩子,但孩子五个月大就能学人说话,还不会笑的时候就让他认这是谁,那是谁,这样子提前进行教育才会导致孩子早夭呀。看起来2000多年前,庄子已经认识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个伪命题。想想看:社会上那些培训机构,不遗余力的向孩子的父母传递灌输焦虑感,进而父母们被社会潮流绑架,为孩子报各种各种的辅导班,让校外辅导机构成为巨大的吸钱机器。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作为人的自然能力和良知本性,是不用学就会的。孩提就是指儿童二三岁,此时小孩需要人提携、抱持,故称孩提。

儿,繁体字写做兒,《说文解字》:兒,孺子也,从儿,象小兒头囟未合。也就是象婴儿头顶囟门未合拢之形。甲骨文字形作

,正可佐证许慎的说法。

严格的说,儿作为兒的简体字,两者的意义不同。儿,篆书作

,《说文解字》仁人也。意思是仁爱的人,恐怕这个仁,应是读音。这个字是人的异体变形,人位于左侧时,就是单人旁。当人位于部件下部时诘屈变形就成了儿。或许有人会

是女子脖子上的戴的饰品,贝壳相连类似今天的项链。

,《说文解字》:颈饰也。引申为动词缠绕,如:祖母刘素婴疾病(李密《陈情表》)。又引申为女婴。《仓颉篇》说:男曰儿,女曰婴。古人有好到以婴字命名的,如晏婴(春秋时齐国宰相),夏侯婴(西汉刘邦部下,称滕公,封汝阴侯),窦婴(汉武帝时大将,封魏其侯),子婴(秦三世,秦最后一位统治者)。

《易经》旅卦第三爻爻辞是: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旅行时所住的客舍被火焚毁,走掉了忠心的僮仆,有危险。这里的童,实际上应写作僮。《说文解字》:童,未冠也。也就是还未加冠的未成年人。古代20加冠取字,表示成年。

后人在使用童、僮二字时,恰恰弄反了他们的本义,不过习非成是,也纠正不过来了。比如“临邛多富人,卓王孙僮客八百人”。(《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僮,谓奴。”僮用现代汉语释义就是受奴役的未成年人。《礼记·内则》里说:成童舞象,学射御。成童,是15—20岁的儿童。舞象,是一种舞武,相当于是用干戈等武器做出击刺动作的军事演习,是可以上战场打仗的。

有个成语“童山濯濯”,形容上山光秃秃的,没有草木。这个童字,意思是受了刑法,剃掉了头发此刑称之为髠(kūn),因为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可剃掉的。或以为这个童其实应该是僮,未成年人不加冠,头上没有突出物,故引申为山无草木。百度百科却说,象婴儿没有长全头大的脑袋一样,这个恐怕是一种臆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