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亿年前的奥陶纪,地球走了霉运,它被一束伽马射线暴正面击中
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长河里,经过很多种“巧合”的叠加,地球才拥有了宇宙中最让人惊叹的奇迹——生命。现在的地球气候适宜,万物生长,可谓是生命的天堂,因此可以说地球能走到今天是非常幸运的。然而在过去的日子里,地球并非一直都是好运气,有的时候,它也会走一些霉运。
比如说4.5亿年前的奥陶纪,地球就走了霉运,它被一束伽马射线暴正面击中,该事件在当时的地球上造成了巨变,致使大量的生物都因此而灭绝。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
伽马射线即γ射线,它是原子核退激时所释放出的一种高能射线,其本质就是一种电磁波。伽马射线的能量有多高呢?这样说吧,同样是电磁波,一个伽马光子所蕴含的能量,比一个太阳所发出的可见光的光子要高出几十万到上百万倍。
顾名思义,所谓的伽马射线暴就是宇宙中的伽马射线的集中暴发,科学家推测,它们一般产生于宇宙中的一些高能现象,例如超新星爆发,或者中子星、黑洞合并等。根据已观测到的相关数据,这些伽马射线暴的持续时间在0.1-1000秒之间,在短短的1秒钟之内,它们所释放出能量,通常就可以高达太阳一生(100亿年)所释放的能量总和。
可以想象的是,假如一颗拥有生命的星球被如此恐怖的能量正面击中,那绝对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因此伽马射线暴也被称为“宇宙死神”。很不幸的是,4.5亿年前,地球曾被它正面击中。
当时地球正处于气候温暖的奥陶纪,各种海生生物空前的繁荣。就在这个时期的某一天,一束来自6000光年外的伽马射线暴准确地击中了地球,于是一场全球性的灾难就此拉开了序幕。
由于距离遥远,此次伽马射线暴的能量密度已经大大地减小了,基本上不足以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直接威胁。事实上,此次伽马射线暴对地球的伤害,其实就是破坏了地球大气层里的大部分空气分子结构,初期表现为臭氧层被大量摧毁。
失去了臭氧层,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就可以长驱直入,首当其冲的就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大量死亡,紧接着那些位于浅海的珊瑚也难逃一劫。这无疑破坏了整个海洋的生态系统,在此之后不久,其他的海洋生物也因为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以及合适的栖息地而数量大减。
而最要命的是在数十年后,那些被伽马射线暴破坏的空气分子生成了大量的氮氧化合物,它们不只是有毒气体,而且还能够有效地遮蔽太阳光。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阳光,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开始下降,在随后的15万年时间里,地球海洋的平均水温一度下降到5摄氏度左右,并因此形成了大片的冰川,致使海平面大幅度地降低。
先是致命的紫外线,然后是严重的食物短缺,接着是有毒的空气,最后是陡然下降的温度,在这一轮接一轮的打击之下,当时地球上的生物纷纷灭绝,相关资料显示,此次伽马射线暴所引发的一系列灾难,造成了85%的生物从此退出了地球的舞台,这就是地球上的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奥陶纪大灭绝事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是科学家根据目前已知的信息,对奥陶纪大灭绝事件起因的一种合理的推测,并不代表这种说法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另外,伽马射线暴虽然厉害,但它们在宇宙中还是比较罕见的,目前我们观测到的伽马射线暴,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银河系之外,因此我们也不必太过担心。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奥陶纪-地球史上第一次大灭绝
地球演化史上经历过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季、第四季几个时期,当然我们也在地球的演化历史之中,现在属于第四季。这些时期划分基本上是按照生物的集中爆发或者灭绝作为基础的。
今天天来侃一侃地球生物史上重要事件-奥陶纪大灭绝 。奥陶纪的命名颇有些戏剧性:1835年,英国地质学家塞奇威克(A.Sedgwick)建立寒武纪时,泛指整个早古生代及其那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同年,莫奇逊(R.I.Murchison)研究英格兰的同一地区的这套地层,提出了志留纪的称谓,指早古生代地层的大部分。这样,两个名称涵盖的内容在时限和地层上有很大一段的重复,造成应用上的困难和长达50年的争论。后来,地质学家拉沃斯(C.Lapworth)提出建议,将原称寒武纪或志留纪之间的重复部分另外取名奥陶纪(Ordovician,威尔士一个古代民族的名字),从此,才有了早古生代地球发展史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先后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奥陶纪属于至约4.8亿-4.4亿年前。奥陶纪被称为史上海水侵蚀最严重时期,海水面积占比90%以上,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角石、海百合、鹦鹉螺等。
奥陶纪海洋中分布最广的头足类是角石。角石具有坚硬的外壳,顾名思义,角石外壳的形状象牛或羊的角,一般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或盘卷的。角石从开始发育到最终长成,壳的直径逐渐变大,肉体生长时不断前移并分泌钙质的壳,最后着生在壳体最前部,形成住室。住室后面向壳的尖端一方则形成一系列的气室,气室对角石的升降和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角石死亡以后,肉体通常很难保存,只有硬壳才能够保存成为化石。角石壳的外表不一定都是光滑的,许多种类壳的表面发育有不同的纹饰,如结节、瘤、各种横纹、竖纹等,体内隔壁、体管等构造也很不相同,它们都是重要的鉴定依据。我国角石化石资源非常丰富,北方奥陶纪地层中的鄂尔多斯角石、阿门角石、灰角石;南方奥陶纪地层中的震旦角石、盘角石、米契林角石等都是代表性属种,它们长期以来被有效地应用于划分对比地层。废话不多说,上萌图!
奥陶纪时期,海洋里盛产各种空前巨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鹦鹉螺。这种鹦鹉螺在奥陶纪的时候进入繁盛期,它们身体无比巨大,大部分鹦鹉螺长可达一米以上,这种奥陶纪肉食性动物胃口非常不错。它们在大海中横行无敌,袭击或吞食大量的三叶虫,有时候也会攻击鱼类,奥陶纪直壳鹦鹉螺,可谓是臭名昭著。
角石
直壳鹦鹉螺
直壳鹦鹉螺
可是奥陶纪时期突然发生的大灭绝事件让科学界争论不休,到底是发生什么导致物种直接灭绝60%以上?现在的主流说法是发生了伽马射线暴,由于初期地球处在不稳定的宇宙中,各种行星、恒星互撞产生的巨大爆炸产生的穿透力极强的伽玛射线,消灭了大部门微生物,导致食物链突然出现断层,大部分生物灭绝在这一段时期。
4.5亿年前的奥陶纪,地球走了霉运,它被一束伽马射线暴正面击中
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长河里,经过很多种“巧合”的叠加,地球才拥有了宇宙中最让人惊叹的奇迹——生命。现在的地球气候适宜,万物生长,可谓是生命的天堂,因此可以说地球能走到今天是非常幸运的。然而在过去的日子里,地球并非一直都是好运气,有的时候,它也会走一些霉运。
比如说4.5亿年前的奥陶纪,地球就走了霉运,它被一束伽马射线暴正面击中,该事件在当时的地球上造成了巨变,致使大量的生物都因此而灭绝。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
伽马射线即γ射线,它是原子核退激时所释放出的一种高能射线,其本质就是一种电磁波。伽马射线的能量有多高呢?这样说吧,同样是电磁波,一个伽马光子所蕴含的能量,比一个太阳所发出的可见光的光子要高出几十万到上百万倍。
顾名思义,所谓的伽马射线暴就是宇宙中的伽马射线的集中暴发,科学家推测,它们一般产生于宇宙中的一些高能现象,例如超新星爆发,或者中子星、黑洞合并等。根据已观测到的相关数据,这些伽马射线暴的持续时间在0.1-1000秒之间,在短短的1秒钟之内,它们所释放出能量,通常就可以高达太阳一生(100亿年)所释放的能量总和。
可以想象的是,假如一颗拥有生命的星球被如此恐怖的能量正面击中,那绝对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因此伽马射线暴也被称为“宇宙死神”。很不幸的是,4.5亿年前,地球曾被它正面击中。
当时地球正处于气候温暖的奥陶纪,各种海生生物空前的繁荣。就在这个时期的某一天,一束来自6000光年外的伽马射线暴准确地击中了地球,于是一场全球性的灾难就此拉开了序幕。
由于距离遥远,此次伽马射线暴的能量密度已经大大地减小了,基本上不足以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直接威胁。事实上,此次伽马射线暴对地球的伤害,其实就是破坏了地球大气层里的大部分空气分子结构,初期表现为臭氧层被大量摧毁。
失去了臭氧层,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就可以长驱直入,首当其冲的就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大量死亡,紧接着那些位于浅海的珊瑚也难逃一劫。这无疑破坏了整个海洋的生态系统,在此之后不久,其他的海洋生物也因为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以及合适的栖息地而数量大减。
而最要命的是在数十年后,那些被伽马射线暴破坏的空气分子生成了大量的氮氧化合物,它们不只是有毒气体,而且还能够有效地遮蔽太阳光。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阳光,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开始下降,在随后的15万年时间里,地球海洋的平均水温一度下降到5摄氏度左右,并因此形成了大片的冰川,致使海平面大幅度地降低。
先是致命的紫外线,然后是严重的食物短缺,接着是有毒的空气,最后是陡然下降的温度,在这一轮接一轮的打击之下,当时地球上的生物纷纷灭绝,相关资料显示,此次伽马射线暴所引发的一系列灾难,造成了85%的生物从此退出了地球的舞台,这就是地球上的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奥陶纪大灭绝事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是科学家根据目前已知的信息,对奥陶纪大灭绝事件起因的一种合理的推测,并不代表这种说法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另外,伽马射线暴虽然厉害,但它们在宇宙中还是比较罕见的,目前我们观测到的伽马射线暴,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银河系之外,因此我们也不必太过担心。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