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一个火一个只怎么读音(一个火一个只)

一个火一个只怎么读音(一个火一个只)

《说文解字》第92课:“刀耕火种”里,“烧薙”是怎么回事?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92课,仍然是讲“艸”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具体如图:

(今天所要讲的六个汉字)

1、薙。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给了一个读音t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除草也。《明堂月令》曰:‘季夏烧薙’”《周礼.秋官序.薙氏》郑玄:“书薙或作夷。郑司农云:‘掌杀草。故《春秋传》曰:如农夫之务去草,芟夷蕰崇之……玄谓薙读如鬀小儿头之鬀。书或作夷。此皆翦草也。”就是除草的意思,这是薙的本义。

(除草)

本义之外,薙还引申为割下的杂草;草渣。《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孔颖达疏:“五月夏至,芟杀暴之,至六月,合烧之,故云烧薙也。”到了六月,用火把割下来的杂草或草渣用火烧掉,称“烧薙”,薙就是杂草;草渣。

(烧薙)

古时候说原始的农耕方式是“刀耕火种”,其中的“火种”里就有在种田之前,烧田形成草木灰作肥料,种后不再施肥,收获后易地再种。

(二)这个字的第二个读音读作zhì。组词“辛薙”《广韵.旨韵》里说:“薙,辛薙,辛夷别名”所谓的辛薙,就是辛夷,即木兰,又叫紫玉兰。木兰科。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早春先叶开花,花大,外紫内白,微香,可供观赏,花蕾可以入药。主治风寒感冒,鼻塞,鼻渊,样子如图:

(木兰)

薙的小篆写法如图:

(薙的小篆写法)

2、䒹。读lèi。《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耕多艸。”《广雅.释草》:“䒹,草也。“王念孙的《广雅疏证》:“䒹,草多之貌。草多谓之䒹,故耕多草谓之䒹也。”因为草多称为䒹,所以耕多草的地也称为䒹,所以䒹的本义是:草多的样子。

(草多的样子)

本义之外,䒹还指果实垂下的样子,义出《集韵.脂韵》:“䒹,果实垂貌”。

(果实下垂的样子)

䒹的小篆写法如图:

(䒹的小篆写法)

3、菿。读dào。问题来了,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中这个字序处,是“”字(GBK字库无此字),就是上面一个艹,下面一个致。标读音为zhì。原因是<上艹下致>这个字是菿的讹字沈涛古本考称“《尔雅.释诂》释文、《广雅.四觉》皆引:‘菿,大也。’也就是说,《篇》、《韵》皆无“<上艹下致>”这个字,是古本此篆作菿,……二徐妄改为<上艹下致>字,也就是说,古本的《说文解字》这里应当是菿字,到了二徐本以后,写者于字刀旁加了一笔,就成了<上艹下致>字。两个字的篆书,也的确就差一笔,我们这里按菿来讲。

菿字,《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菿,艸木倒。”问题又来了,桂馥在《说文义证》里说:“‘艸木倒’者,后人乱之。’《广韵》、《尔雅》释文竝引作‘艸大也’”。竝就是“并”,看来,现传本《说文》“草木倒”并不正确,而应当是其他古籍引用古本《说文》的“艸大也”。就是草大的样子。《广雅.号韵》里引用:“菿,《说文》云:‘草大也’”。

(大草)

本义之外,菿还引申为其他事物的“大”。《玉篇.艸部》里有“菿,《韩诗》:‘菿彼甫田’毛作‘倬’。”汉初韩婴所传的《诗经·小雅》有句“菿彼甫田,岁取十千。”原句作“倬彼甫田,岁取十千“。倬,就是“显著;大。”的意思。

菿的小篆写法如图:

(菿的小篆写法)

4、蔪。这个字有三个读音。(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音jiàn。给的解释是“艸相蔪苞也。”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说:“蔪苞,即今《禹贡》之渐包。《释文》曰:渐,本又作蔪,《字林》才冄反,艸之相包裹也。”就是草木滋长丝生的样子。

(二)这个字的第二个读音读作jiān。组成专用词“蔪蔪”,指麦芒伸长貌。义出《集韵.盐韵》“蔪蔪,麦秀。”

(麦芒)

(三)这个字的第三个读音读作shān。通“芟”。割除,除去。字义同样出自《说文》,在讲芟字时,有“刈草也,或作蔪”的释文。显然,蔪有“芟”的意思。

(割草)

蔪的小篆写法如图:

(蔪的小篆写法)

5、茀。这个字有三个读音。(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了一个读音fú。给的解释是:“茀,道多草不可行。”比如《国语.周语中》就有:“火朝觌矣,道茀不可行也。”就是指的道路上草太多,阻碍行走了。这是茀的本义。

(道上草多)

在这个读音下,本义之外,还有如下几个意思:(1)除草。《诗经.大雅.生民》里有“茀厥丰草,种之黄茂。”《毛传》给解释:“茀,治也”这一句诗的意思大致是赞颂后稷把茂密杂草全部除去,挑选嘉禾播种的事迹。而茀,就是除草的意思。(2)古代车上的遮蔽物。《诗经.齐风.载驱》里有句:“载驱薄薄,簟茀朱鞹。”《毛传》作解释说:“车之蔽曰茀。”孔颖达作补充说:“车之蔽曰茀,谓车之后户也。”古代的车我们前面的课程已经上过图,每一部分都有它专门的称呼。

(3)曲折。《天问》有:“白蜺婴茀,胡为此堂?”王逸注:“茀,白云逶移若蛇者也。”(4)妇人道饰。也写作“髴”,《易经.既济》:“妇丧其茀。”王弼作注说:“茀,首饰也。”(5)通“福” 《诗.大雅.卷阿》“尔受命长矣,茀禄尔康矣。”《毛传》“茀,小也。”郑玄笺:“茀,福。”孔颖达作疏说:“茀之福为小,皆无正训,以其与禄共文,宜为福尔。“显然,茀,可以作“福”讲。(6)通“绋”。就是引棺的绳索。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履部》里说:“茀,所以引柩。”

(二)这个字的第二个读音读bèi。指慧星的一种。《史记.齐太公世家》里有:“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

(三)这个字的第三个读音读bì。专用于姓氏。

茀的小篆写法如图:

(茀的小篆写法)

6、苾。读b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馨香也。”《诗.小雅.信南山》:“是烝是享,苾苾芬芬。”后来又改为单用。比如经典的句子《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芝之室。”这里的苾就是浓香的意思。和君子交游,如同进入馨香的芝兰之室。

(兰花)

苾的小篆写法如图:

(苾的小篆写法)

今天我们讲到菿字,发现现行通行的中华书局版的《说文解字》也有错字,而且,甚至解说也跟古本不同,这是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说文解字》传印历史悠久,流转之间,各种错误都会发生,所以,拿到一本《说文解字》,虽是经典,但不可迷信。

(【说文解字】之92,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左零右火,雷公助我

新能源捕鱼都见过吧?不仅能捞上来你想要的鱼货,搞不好还有可能进去踩缝纫机。不过对于这两个越南小哥来说完全没玩够,毕竟资源摆在那,但偶尔也会碰见不怕电的硬骨头,只能徒手制服。正所谓"路亚两根竿鱼获爆满山",快乐的一天从路亚双竿开始。

前方狭小的小河沟就是他们今天的捕鱼现场,开局一举,左零右火,雷公助我,鱼儿就会自动上浮,直接顺势抄进篮子里。刚来就是两条罗非鱼,小哥也是见怪不怪,毕竟经过这两天的练习,熟练掌握路亚双杆的兄弟俩每天都是收获满满。

几分钟的时间,十几条小鱼已是囊中之物,这种小罗非鱼肉质鲜美,在他们这随处可见。等探到小美家门口,还打算叫上她一起回去吃鱼,却被小美以老公在家为由给拒绝了。兄弟俩刚想继续探索一番,却撞见同行了。这个大叔手持双杆,从河道的另一面探过来,他们很不甘心但也只能收竿走人。

中午吃饱饭没事干的兄弟俩只能换一个场地,刚来就好像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两人饿虎扑食般冲过去就是一顿滋滋,还真佩服他们的勇气,连绝缘的皮靴也不穿,真是老奶奶过马路,不服都不行。见猎物始终不出现,便只是一旁的小弟上去摸索起来,只听一声惨叫后,吓得小弟连跪带爬的后退,好大哥更是直接提杆跑路。

随后冷静下来,放下新能源捕鱼器又折返了回来。经过几次的试探,才发现是一条埃及鲶鱼。不过从小弟的口中得知,刚刚摸到的形状不像鲶鱼,也只好先将这只鲶鱼捞上来。接着第二条,又是一只埃及鲶鱼。这还没完,根据摸索这是一个深坑,巨物应该就在底下,将鲶鱼放在一旁继续往下深挖,到嘴的肥肉不能就这么跑了。

这只巨物似乎还会扎手,大哥顺着位置直接把它提了起来,看样子长得像个锅盖,没见过世面的两人也被吓了一跳,他们也不知道这是鱼还是什么生物。之后又在底下发现了第二只,戴上去做头盔还挺像那么一回事,你知道这是什么鱼吗?

每日一字⑧“火”从何来?

(点击上图,进入“每日一字”汉字挑战赛↑)

最近,你有带孩子去打卡正在成都博物馆展出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吗?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系统,借由它我们可以一窥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万千气象。为了让更多人感受汉字魅力,四川观察推出特别策划《每日一字》,每天用一个汉字开启一段文化之旅,get更多有趣知识。

第八个汉字,我们为你推荐的是“火”。

【基本情况】

“火”的本义就是火苗,是燃烧的物质所发出的光和焰,例如“火光”“火炉”等,都是本义的用法。同时“火”又可以作为动词,表示焚烧、烧毁。如《左传·宣公十六年》所记载的:“夏,成周宣榭火,人火之也。”自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开始钻木取火,因此使用火字的历史十分悠久。

【汉字起源】

火是典型的象形字。火的甲骨文字形像物体燃烧时光、焰迸射之形。这个字因为缺失金文 “火”字,因此它从金文到小篆的演化痕迹比较模糊,但从金文中带火偏旁的字来看,与甲骨文相似,只是有空心与实体的区别。到小篆及其之后,就已经失去了它的象形特征,尤其是中间线条化作了 “人”字形,很难看出这是火苗的样子。

【今日新意】

我们现在有“火爆”“火速”“红火”“火了”等说法,都是在本义的基础上,由火可以蔓延、来势猛烈、速度极快等特性引申而来。由于火的颜色是红色,因此也常常作为颜色修饰其他名词,如“火鸡”“火龙果”等。

关于“火”字的分享就到这里啦。想提前解锁更多有趣的汉字,我们也欢迎你参与四川观察“‘每日一字’——汉字挑战赛”,感受更多汉字之美。

(资料来源:郑春兰著 《字林趣话》 四川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