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年字几画多少笔画(年字几画)

年字几画多少笔画(年字几画)

“梓”成为起名首选缺乏想象力?古人起名也跟风

近日,广东佛山市公安局公布佛山2020年新生儿取名热门名字,男孩取名为“梓睿”的最多,已连续两年排行榜首;女孩取名最多的是“梓晴”,已连续5年排行榜首。

点击进入下一页 “佛山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截图

在这份热门名字榜单上,“梓”字似乎成了这届家长取名的“首选”。

点击进入下一页 “佛山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截图

不少网友觉得,现在的家长缺乏“想象力”,连孩子的名字都趋同了。

但其实,类似的名字趋同现象古已有之。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流行的名字。

甚至,就连名字的格式,都因时代而不同。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疑问——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名为何绝大多数都是单字。

比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至于一些三字的姓名其实大多是因为姓是两个字,像诸葛亮是姓诸葛、名亮,司马懿是姓司马、名懿。

后世研究认为,这样的取名格式与西汉末年王莽推动“去二名”有关,也就是提倡人们以单个汉字为名。

当然,如果具体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这明显受到了当时风气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去二名”与儒家“二名非礼”的观念有关。西汉昭帝、宣帝以后,儒学理念渐渐扩展开来,于是“单名”在官吏、儒生中愈发常见。

一直到东晋时,这种“单名”习惯才开始有所突破,一些虚字开始用于起名。

“之”字就是在这段时间成了人们喜欢用在名中的字。

“书圣”王羲之一家的名字中,几代人都有这个“之”字。可以说是,父子兄弟数代相袭,并不避讳。

具体来说,琅琊王氏之中,六世有晏之、允之、羲之、颐之、胡之、耆之、羡之、彭之、彪之、翘之;七世有崑之、晞之、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茂之、随之、伟之、越之、临之、望之;八世有陋之、肇之、桢之、静之、裕之、镇之、弘之、韶之、纳之、瓖之、泰之;九世有悦之、悏之、瓒之、昇之、标之、唯之、逡之、珪之;十世有秀之、延之、舆之。

其喜爱用“之”字的程度,看起来不亚于今天人们对“梓”字的执念。

当然,这并非仅限于王羲之他家。其时,东海徐氏、琅琊颜氏、范阳祖氏、鲁郡孔氏、河间褚氏、陈留阮氏、南阳范氏、浔阳陶氏、东莞刘氏、平阳贾氏、南阳宗氏中均有数代名字用“之”的情况出现。

同时期,在“之”字外,“道”“僧”等字也颇常见于人名。

有研究认为,这些虚字或许在当时是作为“双名”中的信仰点缀,而并不具有实际人名功能。

及至唐末五代时,“彦”字成了风靡一时的取名用字。

这一点,清代赵翼已注意到了。他在《廿二史札记》中就写到“五代人多以彦为名”。

唐末有宰相徐彦章、左拾遗徐彦枢、供奉官史彦琼等等。一直到宋初,人名中带有“彦”的仍未在少数。如军校罗彦瓖、王彦昇,龙捷指挥使赵彦徽,武信军节度使崔彦进,步军指挥使靳彦明,晋阳巡检穆彦璋等。

而到宋代,以“老”“叟”“翁”“父”等字命名成一时之风。

当代学者马叙伦在《读书续记》中就说,宋人自名叟老,可谓创一时之风气……

清人赵翼也说,宋人字名则好用老字。仅以“老”字为例,有研究就列举如下名字:胡唐老、王同老、孟唐老、苏元老、王廷老、陈朝老、赵学老、杜莘老、王涣老、刘唐老、高商老、刘德老、李商老等。

此外,宋代也有以五行命名的风尚。而这一风气在明朝时,因被皇族用到排辈中,更多见于史籍记载。

明太祖朱元璋给自己的子孙规定了颇为复杂的起名方式——不仅每一支子孙拥有固定的辈分字,名字中的最后一字还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固定了该字的部首。

例如,朱元璋四子朱棣一支的辈分字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因此,明仁宗叫朱高炽,高字辈火字旁;宣宗朱瞻基,是瞻字辈土字旁;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是祁字辈金字旁;宪宗朱见深,见字辈三点水……

这种起名方式让朱家后代颇为头痛。每个人基本只有半个字是自己的,其余两个半字都规定好了。也因此,朱氏后人的名字中不乏生僻字。

以火字旁为例,周王系临安王朱勤烷、楚王系楚王朱孟烷、蜀王系永川王朱悦烯、岷王系安昌王朱定烷、唐王系唐王朱琼烃、伊王系伊王朱颙炔、郑王系郑王朱厚烷、衡王系玉田王朱厚烃……

从历史的维度看,名字终究是一个时代的表现。

近代以来,时代潮流在名字中体现愈加明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名字多用“军”“国”“兰”等字;“80后”中,“磊”“涛”“静”等单名盛行;“90后”则开始出现“琼瑶风”的名字……

你的名字,是否也有这样的时代烙印?(记者 宋宇晟)

参考资料:《中国人名研究》《单名与双名:汉晋南方人名的变迁及其意义》《这届家长给孩子起名“没文化”?看古人如何取名》《汉魏人名考》《中国民间的字辈谱》

汉字里的春节——说“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民众常喜欢把春节直接称为“过年”,那到底什么是“年”呢?

“年”字甲骨文字形表示的是“人负禾”;金文和小篆则为“千禾”——这里的“千”就是“迁移”的“迁”的本字,字形意为“转运丰收后的禾”。两种字形其本质都是在传达“谷物成熟”“农业丰收”这样的概念。

既然“年”就是“人负禾”,那么“禾”是什么呢?《说文解字》说:“禾,嘉穀(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熟),得時之中,故谓之禾。”

“谷”(穀)是所有谷物的总称,其未被收获之前就是“禾”。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指的是五行之中木为春,为生发;金为秋,为杀戮。这是从五行生克的角度对“禾”做出的文化性解释。

从“禾”的一组汉字反映了中国人种植谷物的全过程:在种植谷物之前,首先要撒种。撒种的“种子”从“禾”,其最初的字形写作“種”;撒种种地的动作则写作“穜”,也是从“禾”的,“穜”也叫“稼”,其义都是“种植”。播种种植是农业生产最初的步骤之一,这是“年”(秊)的开始。

春分时节,种子萌生后长出的小芽就是“稍”,《说文解字》解释为“出物有渐”,即谷物慢慢长出而渐进的样子,因此,“稍”引出了“渐进”的意思;当长出的谷物再慢慢成长,就变成了幼小的禾苗“稚”——“稚”也被称为“季”;“稚”继续成长就变为茎秆儿有了一定长度的“秧”。

夏天,秧苗开始吐出麦芒,就成了“秒”,到了农历六月初六前后,谷物开始吐“穗”,这个“穗”的尖尖的顶端被称为“颖”,它尚未被注浆、但已非常漂亮的穗壳则被称为“秀”,能够“秀外慧中”可是谷物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胜利。因此,读书读到一定阶段的人,也被称为“秀”一样的“才”,即“秀才”;有了穗之后的谷物继续成长,慢慢地为干瘪的穗内注浆,这个初始成熟的谷物就是“秪”。

秋天,谷物成熟。当把这些禾谷都整理之后,人们就开始“年(秊)”了。

由上述种植收获禾谷的全过程看,“年(秊)”实际上是该过程的最终收获阶段,是人们开始庆祝丰收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刻进行庆祝,“过年”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最初中国人过年,并非在现在的正月。由此,我们中国人“过年”的传统,还真是非常悠久!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对外汉语系主任)

每日一字:年

每逢元旦和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都会有一场盛大的狂欢。人们又常常称为过年,即表示是在新年或春节进行庆祝活动、度过新年或春节。年,也就是表示一年之义。旧岁去,新岁来,一年一年,世事变迁。

事实上,年在古代还有别的名字,比如岁、祀、载。《尔雅》中说,“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岁名。”意思是说,在唐尧与虞舜的时代,称之为“载”,取万物更始之意,《尧典》说“七十载”、《舜典》说“五载”,就是说七十年、五年。夏朝称“岁”,在古代,岁即岁星,就是指木星,岁星运行一次是一年,因此取岁星运行一次之意来表示一年。而商朝称为“祀”,是取四时一终,即是说这是按照四时的祭祀来说的,四时祭祀一讫,便是一年了。

周朝则称为“年”,也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名称,这一意义取自谷物一熟。为什么这么说呢?年,在甲骨文的字形中,上面是“禾”,下面是“人”,谷物成熟,人背负着谷物,这就是甲骨文所描绘的场景。《谷梁传》中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因此,年的本义就是指年成、谷物成熟、丰收、收获。我们现在会说丰年,指五谷丰收,就是用的这个意思。而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一向是密切的,古代生产水平不高,谷物是一岁一熟,因此到了周代,便以谷物成熟一季为一年,开始把年作为纪岁之用了,所以在金文中年常常作年岁之用。

当年作为年岁之用后,年原本所承载的丰收、收获之意并没有消失,相反,本义反而融化在了年字之中,承载着从古至今人们年复一年的希望,希望五谷丰登、年年都有好收成。所以我们说丰年,丰收之年,“农家值丰年,乐事日熙熙”,多开心;说年登,谷物丰收,“残莺知夏浅,社雨报年登”,有好收成。事实上,这种感情和意义在春节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旧的一年与新的一年的过渡,为年节。从古至今,春节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每年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各种各样的对联或吉祥楹语,新年大吉;佳气满山川,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等等。这些联语带着浓浓的年味,也带着悠远的传统。有时候看着这些字,真的会有一种恍惚,恍惚自己回到了几百年前甚至一千年前,看着就有种春华秋实、五谷丰登的感觉,是从年这个时间节点、过年这场盛大活动、春联这种年味聚合之中感受到的。

虽然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曾经劳作在田地间的人们渐渐伸展开自己,去往外面宽阔的天地,人类学会了从地球去往天空,学会了用机械代替人工,学会了用更少的时间做同样的事,学会了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世界。但是很多东西却又未曾改变。就好像每年过年张贴的这些对联楹语,一字未更,像是铭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带着远古而来的祝福和渴望,虔诚,又充满期盼。

年这个字,太美好,又太匆匆。不觉年华似箭流,朝看春色暮逢秋,人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也不过转眼一瞬。而就在这匆匆年华里,还会遇见几多离别,聚散又是匆匆,柳永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从别后不知相隔多久,可能要经过一年或若干年才能相聚,因此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好感慨韶华易逝啊年华似流水。

这种年华逝去的感触,在新旧交替的时候显得尤为明显。于是卢仝守岁,说“去年留不住,年来也任他。”旧时光留不住,任他去留吧。王涯送春,写“日日人空老,年年春更归。”那怎么办呢,喝酒吧,管他呢。而沧海桑田几多变迁,总有那么些东西亘古不变,人们见此便又是感慨,于是同一轮明月之下是无数诗人的诗思,张若虚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缪思勃说“万古中秋月,年年看煞人。沧桑知几变,月色总如新。”可是,个体生命短暂易逝,人类存在绵延久长,哪怕年年赏月的不是同一批人,但月下的相思却是一致的。

刘基说“年岁促,欢去速,意易足,事难续”,说得好像无力挽留无力改变一样。但是年年岁岁,暮暮朝朝,几多欢乐,几多悲愁,说到底,这些都是些太个人、太感情用事的事,有些事如果能做,就趁着年华正好去做,如果没有必要,就不要再提。

花有重开日,月缺有时圆,而人无再少年。年华正好,且共从容,有时回首,切莫逗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施希茜)

每日一字:年

每逢元旦和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都会有一场盛大的狂欢。人们又常常称为过年,即表示是在新年或春节进行庆祝活动、度过新年或春节。年,也就是表示一年之义。旧岁去,新岁来,一年一年,世事变迁。

事实上,年在古代还有别的名字,比如岁、祀、载。《尔雅》中说,“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岁名。”意思是说,在唐尧与虞舜的时代,称之为“载”,取万物更始之意,《尧典》说“七十载”、《舜典》说“五载”,就是说七十年、五年。夏朝称“岁”,在古代,岁即岁星,就是指木星,岁星运行一次是一年,因此取岁星运行一次之意来表示一年。而商朝称为“祀”,是取四时一终,即是说这是按照四时的祭祀来说的,四时祭祀一讫,便是一年了。

周朝则称为“年”,也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名称,这一意义取自谷物一熟。为什么这么说呢?年,在甲骨文的字形中,上面是“禾”,下面是“人”,谷物成熟,人背负着谷物,这就是甲骨文所描绘的场景。《谷梁传》中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因此,年的本义就是指年成、谷物成熟、丰收、收获。我们现在会说丰年,指五谷丰收,就是用的这个意思。而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一向是密切的,古代生产水平不高,谷物是一岁一熟,因此到了周代,便以谷物成熟一季为一年,开始把年作为纪岁之用了,所以在金文中年常常作年岁之用。

当年作为年岁之用后,年原本所承载的丰收、收获之意并没有消失,相反,本义反而融化在了年字之中,承载着从古至今人们年复一年的希望,希望五谷丰登、年年都有好收成。所以我们说丰年,丰收之年,“农家值丰年,乐事日熙熙”,多开心;说年登,谷物丰收,“残莺知夏浅,社雨报年登”,有好收成。事实上,这种感情和意义在春节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旧的一年与新的一年的过渡,为年节。从古至今,春节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每年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各种各样的对联或吉祥楹语,新年大吉;佳气满山川,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等等。这些联语带着浓浓的年味,也带着悠远的传统。有时候看着这些字,真的会有一种恍惚,恍惚自己回到了几百年前甚至一千年前,看着就有种春华秋实、五谷丰登的感觉,是从年这个时间节点、过年这场盛大活动、春联这种年味聚合之中感受到的。

虽然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曾经劳作在田地间的人们渐渐伸展开自己,去往外面宽阔的天地,人类学会了从地球去往天空,学会了用机械代替人工,学会了用更少的时间做同样的事,学会了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世界。但是很多东西却又未曾改变。就好像每年过年张贴的这些对联楹语,一字未更,像是铭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带着远古而来的祝福和渴望,虔诚,又充满期盼。

年这个字,太美好,又太匆匆。不觉年华似箭流,朝看春色暮逢秋,人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也不过转眼一瞬。而就在这匆匆年华里,还会遇见几多离别,聚散又是匆匆,柳永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从别后不知相隔多久,可能要经过一年或若干年才能相聚,因此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好感慨韶华易逝啊年华似流水。

这种年华逝去的感触,在新旧交替的时候显得尤为明显。于是卢仝守岁,说“去年留不住,年来也任他。”旧时光留不住,任他去留吧。王涯送春,写“日日人空老,年年春更归。”那怎么办呢,喝酒吧,管他呢。而沧海桑田几多变迁,总有那么些东西亘古不变,人们见此便又是感慨,于是同一轮明月之下是无数诗人的诗思,张若虚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缪思勃说“万古中秋月,年年看煞人。沧桑知几变,月色总如新。”可是,个体生命短暂易逝,人类存在绵延久长,哪怕年年赏月的不是同一批人,但月下的相思却是一致的。

刘基说“年岁促,欢去速,意易足,事难续”,说得好像无力挽留无力改变一样。但是年年岁岁,暮暮朝朝,几多欢乐,几多悲愁,说到底,这些都是些太个人、太感情用事的事,有些事如果能做,就趁着年华正好去做,如果没有必要,就不要再提。

花有重开日,月缺有时圆,而人无再少年。年华正好,且共从容,有时回首,切莫逗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施希茜)

了字有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