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唐秉煜军衔(唐秉煜)

唐秉煜军衔(唐秉煜)

故事:解放军一夜之间打过长江,国军司令惊呼:身边都是共产党

渡江战役,解放军一夜之间就打过了长江,速度之快、战役进程之顺利出乎意料。

首先感到吃惊的是蒋介石,其次是一直密切关注战况的苏、美等国。

就连远在北平的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也大感意外。

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国民党精心构筑的长江防线真就那么不堪一击?

事实上是解放军“神不知鬼不觉”地掐住了国民党长江正面防线的“命门”。

打过长江去

解放军大举过江时,扼守江阴要塞的国民党军队非但没有向解放军放一炮,反而掉转炮口,对着驻守江岸的国民党军一通猛轰。

那一通炮火打懵了江边阵地上的国民党守军,也打懵了国民党军江阴要塞司令戴戎光。

当时,戴戎光正在江阴要塞炮兵总台指挥所里“坐镇指挥”作战。

而实际指挥作战的是炮台总长唐秉琳。

在望远镜里,戴戎光惊讶地发现:

江面上,满载解放军战士的各式木船正从长江北岸黑压压地直冲过来。

戴戎光知道,这是解放军的先头部队。

而从自己的炮台射出的炮弹却像长了眼睛一样,精确地避开解放军的船只,稀稀拉拉地落在江水中。

更离奇的是,除了在江面上溅起一些水花,那些炮弹居然连个响声都没有。

戴戎光马上看出了这里面的端倪-这些炮弹根本不可能爆炸,应该都是没装“引信”的训练弹。

戴戎光气得破口大骂:“混蛋,你们这是在放欢迎礼炮哪?”

这个时候,驻守在江岸边的国民党第21军145师打来电话,要求要塞炮台立即开炮,拦截汹涌而来的解放军渡船。

唐秉琳问戴戎光:“黑灯瞎火的,这个时候开炮没个准头,出了事情算谁的责任?”

戴戎光说:“不管了,赶紧开火吧。”

唐秉琳马上下达了开炮的命令。

与此同时,唐秉琳的副官悄悄跑到指挥所隔壁,向各炮位下达了“补充命令”。

按照副官的命令,各炮位立即调转炮口,将炮口对准了江岸上的国军第21军145师阵地。

随着唐秉琳一声令下,江阴炮台几十门大炮一起开火。

眼看着雨点般的炮弹从天而降,落地爆炸,阵地上的145师官兵顿时死伤一片。

侥幸活命者则哭爹喊娘、抱头鼠窜。

敌145师师长气急败坏地给要塞指挥所打来电话:“别打啦!别打啦!大水冲了龙王庙啦!我……”

话没说完,电话线就被炮弹炸断了。

戴戎光正想冲着唐秉琳发火,却发现唐秉琳已经离开了指挥所,现场只剩下几个陌生的士兵。

他们一个个荷枪实弹,黑洞洞的枪口指向戴戎光。

而一直紧跟在戴戎光身边的卫兵则不知所踪。

“大事不妙”,一种不祥之感涌上心头,戴戎光的脑门上瞬间冒出了冷汗......

江阴要塞旧址

当唐秉琳再次出现在指挥所的时候,解放军渡江部队已经突破江防线,一路向南追歼溃敌。

戴戎光发现,回到指挥所的不只是唐秉琳,他的身后还紧跟着几个手持枪支的解放军战士。

看着唐秉琳轻松而愉悦的样子,戴戎光什么都明白了。

不错,唐秉琳正是我党潜伏在江阴要塞的地下工作者。

不但如此,在江阴要塞,唐秉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除了一直蒙在鼓里的戴戎光,江阴要塞几乎所有的重要位置都被我地下工作者控制。

也就是说,戴戎光虽然是国民党军江阴要塞最高指挥官,却在不知不觉间被我地下工作者“架空”,成了不折不扣的“空军司令”。

在此之前,戴戎光从来没有怀疑过唐秉琳的身份。

他更不知道,在唐秉琳的身后,江阴城里还有一个“唐家班”。

这个“唐家班”是怎么回事儿?

唐秉琳与这个“唐家班”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且听我一一道来。

1946年秋天,中共盐阜地委组织部长唐君照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

写这封信的人是他的四弟唐秉琳,时任“国民政府”国防部第三厅一处参谋股长。

唐秉琳在信里这样写道:

“我当年报考黄埔军校是为了抗日救国,没想到会卷入到兄弟相残的内战中来。”

“眼下内战已经不可避免,对这个政府,我已经完全失望。”

在信中,唐秉琳提出了去江北投奔共产党的想法。

唐君照马上向组织汇报了这个情况。

经过再三考虑,组织上决定:

让唐君照给唐秉琳回信,劝他暂时留在敌营,待时机成熟以后再行动。

唐君照在回信里还提示唐秉琳:

“如果能够调动到军队系统,你应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无独有偶,唐秉琳的弟弟唐秉煜和表哥吴广文都在国防部任职,且兄弟三人都对内战深恶痛绝。

兄弟三人反复权衡,最后商定,想办法让唐秉琳去江阴要塞。

之所以选择去江阴要塞,他们是这样考虑的。

江阴地处京沪之间长江航道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长江防御体系中的重中之重。

唐秉琳他们想,选择打入江阴要塞,说不定会在关键时候发挥作用。

当时还有一个原因,江阴要塞司令孔庆桂与唐家兄弟是同乡关系,孔庆桂还是唐秉琳的老上级。

因此,唐秉琳进入江阴要塞几乎没有什么难度。

果不其然,孔庆桂爽快地接纳了唐秉琳,孔庆桂还任命唐秉琳为要塞守备总队队长。

与此同时,留在国防部的唐秉煜也通过关系调到了国防部三厅作战处,其主管范围包括江阴要塞。

江阴要塞旧址

一年之后,江苏建湖县上冈区区委委员唐坚华与唐秉琳接上了关系,这个唐坚华是唐秉琳的堂侄。

唐坚华传达了上级指示,要求唐秉琳在江阴要塞发展骨干力量,想办法抓住军队。

接下来,唐秉琳开始了行动。

他在江阴要塞官兵中认老乡、拉关系、攀交情,不久之后,唐秉琳就在江阴要塞拥有了一大批关系密切的朋友。

就在这个时候,唐坚华带着母亲、妻子和弟弟来到江阴,唐秉琳的堂哥唐仲衡也拖家带口来到江阴。

他们在江阴县城开办了一家商行,这里也成为了我党的地下联络站。

这就是前面所述的“唐家班”-一支由唐家兄弟、家人组成的队伍。

俗话说,“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在上级组织的指挥下,唐家兄弟配合默契,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地下工作。

1947年11月,经中共华中工委批准,唐秉琳、唐秉煜、吴广文三兄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就在唐秉琳在江阴要塞“混”得风生水起时,一直对唐秉琳照顾有加的要塞司令孔庆桂出了事。

因为贪腐等问题,有人在蒋介石面前告了孔庆桂的状,孔庆桂被蒋介石撤职查办,离开了江阴要塞。

要塞司令的位置是个“肥缺”,许多国民党官员都盯上了这个位置,其中包括“西北王”胡宗南的亲信郑瑞。

唐秉琳、唐秉煜兄弟与中共华中工委领导人看中了一个人-戴戎光。

戴戎光出身于黄埔军校,炮兵出身,与顾祝同是苏北老乡,在资历和人际关系上都有优势。

另外,戴戎光有一个弟弟是共产党员,虽然早已牺牲,但是这层关系是改变不了的。

最重要的是,唐家与戴家是同乡加世交,唐秉琳与戴戎光相当熟悉,私交也不错。

总而言之,如果让戴戎光当要塞司令,对唐家兄弟在江阴要塞开展工作非常有利。

拿定主意后,唐家兄弟开始想办法帮助戴戎光“上位”。

这个时候,吴广文提供了一个情况。

因为江阴要塞非常重要,所以,委任要塞司令的事情必须报请蒋介石批准。

蒋介石有个习惯,在批阅下面呈上来的推荐人名单时,他一般都会选中名单上排在首位的那个人。

于是,唐家兄弟搞了些“小动作”。

首先,唐秉琳给了戴戎光30两黄金,示意他买通一位军务局的高级参谋,让他帮忙将戴戎光的名字挪到了名单的第一位。

同时,戴戎光又给军务局长俞济时送去了重礼,打通了“直通天梯”的最后一道关节。

果不其然,俞济时把名单送到蒋介石那里之后,蒋介石便爽快地在戴戎光的名字上画了个圈。

不过,蒋介石提了个要求:他要召见一下戴戎光。

唐家兄弟知道,蒋介石非常看重江阴要塞,自然也看重要塞司令的人选。

他们决定对戴戎光进行由内而外的全面“包装”:

在形象上,戴戎光听从唐秉琳的建议,剃了个有棱有角的“平头”,又拔掉金牙,换成廉价的瓷牙。

唐秉琳还让戴戎光“紧急减肥”、在太阳下暴晒,硬是给戴戎光打造出质朴、硬朗、干练的军人形象。

另外,唐秉琳又让戴戎光把江阴要塞的周边地形、火力配置、防御要点等关键内容熟记于心,以备蒋介石提问。

几天后,戴戎光的“表面功夫”果然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因此顺利过关。

渡江战役老照片

1948年6月,戴戎光终于满心欢喜地坐上了江阴要塞司令的宝座。

当然,对于这个结果,唐秉琳心里的喜悦一点都不比戴戎光差。

戴戎光上任后,江阴要塞的兵力和火力配置再一次得到提升。

除了原有的炮兵总台和守备总队之外,江阴要塞又增配了36门战防炮,新增了一个游动炮兵团。

这样一来,江阴要塞的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7000余人。

要掌握这样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戴戎光自然要依赖自己信得过的同乡兄弟们。

于是,有恩于戴戎光的唐秉琳顺理成章地升任了炮台总长。

戴戎光也没有忘记为自己荣升要塞司令出谋划策的唐秉煜和吴广文。

为报答他们,在他们二人继续在国防部任职的同时,戴戎光让唐秉煜担任了江阴要塞工兵营营长,安排吴广文担任了要塞守备总队队长。

另外,经吴广文介绍,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但已经积极向党靠拢的王德容出任了要塞参谋长,同时兼任游动炮团团长。

渡江战役老照片

到此为止,国民党的江阴要塞已经成了共产党的天下,几乎所有的关键位置都被我党地下人员掌控。

唐秉琳此时产生了策反戴戎光的想法。

然而,几次试探下来,戴戎光的顽固态度让唐秉琳失望了。

戴戎光虽然对唐家兄弟感激涕零,也有感恩报答的举动,但是,却很难改变他对蒋介石的“忠诚”。

在这样的情况下,唐家兄弟又将如何牢牢掌控江阴要塞?

考虑再三之后,唐家兄弟决定转变工作方法,那就是“架空”戴戎光,让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军司令”。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唐家兄弟揽下了江阴要塞大部分繁琐的日常事务。

戴戎光也乐得享清闲,干脆把要塞大大小小的事情一并交给了唐家兄弟,自己则三天两头跑去苏州、上海,吃喝玩乐、眠花宿柳,乐此不疲。

但是,唐家兄弟在江阴要塞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

曾经有国民党高官提醒戴戎光-唐秉琳的二哥是共产党员,要求戴戎光把唐秉琳调离江阴要塞。

戴戎光反唇相讥道:“我弟弟也是共产党的人,难不成我也是共产党?”

“唐秉琳的为人和底细我比你清楚,我可以怀疑任何人,却不可能怀疑他!”

就这样,在戴戎光这个“保护伞”之下,唐家兄弟迅速在江阴要塞发展骨干,扩大力量。

1949年初,唐秉琳更是“利用职权之便”,轻轻松松地把唐秉煜送过了长江,给江北的解放军部队送去了一份“大礼”。

这份“大礼”便是“南京国防部”的绝密文件-《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和作战方案要图》。

1949年3月,解放军百万大军陈兵长江北岸。

唐秉琳知道,解放军毫无疑问会打过长江来,只是时间尚未确定而已。

上级组织给唐秉琳的指令是:

解放军随时都可能发起渡江战役,要求他做好一切准备,配合解放军的渡江行动。

为了增加我党在江阴要塞的影响力,在唐秉琳的操控下,党组织安排一批干部打入了江阴要塞。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意外情况发生了-吴广文暴露了。

原来,吴广文正在组织船只向江北岸运送物资时,驻守江岸的国民党军发现并扣留了船只。

对此,戴戎光采取了“装聋作哑”的态度,以“私运物资牟利”为名免掉了吴广文守备总队队长的职务。

戴戎光对此事“睁一眼闭一眼”,没有进一步深究,但是,守备总队这块“阵地”眼看着就要“失守”。

关键时刻,唐秉琳迅速采取了补救措施。

他让唐秉煜立即离开南京,正式返回到江阴要塞工兵营营长的位置上。

同时,唐秉琳说服戴戎光,安排一位名叫李云葵的军官接任了守备总队队长之职。

这个李云葵是唐秉琳在江阴要塞发展的骨干人员,是一个还没有来得及履行入党手续的骨干人员。

所以,李云葵接任守备总队队长之职,意味着我地下人员重新夺回了这支队伍的掌控权。

渡江战役老照片

4月12日,在唐秉琳安排下,解放军第29军选派的4名干部进入江阴要塞。

这4名干部换上国民党军的制服,摇身一变,成为唐秉琳和要塞参谋长王德容的卫士。

4月18日晚,江北的解放军派人来到了江阴城,在地下联络站,唐秉琳领受了最新的命令:

管控60里江面,控制三到四个港口,同时约定,江阴要塞在我军渡江过程中不开枪、不开炮,直至解放军们全部登陆。

解放军还与唐秉琳商定了起义当晚的口令、起义标志,以及与接防相关的有关细节。

至此,江阴要塞做好了起义的所有准备工作,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4月20日晚上,长江北岸万炮齐发,解放军开始向固守长江南岸的国民党军发起了全面进攻。

炮击驻守江岸的国民党守军,这正是唐秉琳与解放军事前约定的起义信号。

解放军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立即下达命令:全军开始渡江!

这里要说一下江阴要塞指挥所里的情况。

唐秉琳发出“开炮”命令之后,便立即离开指挥所,前往整个要塞最重要的第一炮台。

唐秉琳的几个卫士并没有随他离开,而是留在指挥所控制了戴戎光。

在第一炮台,唐秉琳一边命令第一、第二炮台全部调转炮口,向国民党第21军部署在江阴、无锡的各个阵地猛烈开火。

听到震天动地的炮声后,唐秉煜来到指挥所,正式向戴戎光宣布了江阴要塞起义的事实,喝令他立即缴枪投降。

眼见大势已去,且已不可逆转,戴戎光长叹了一口气,交出了自己的配枪。

4月24日下午,粟裕司令员来到江阴要塞,亲切接见了唐秉琳、唐秉煜、吴广文等有功之臣。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唐家兄弟后来的命运。

唐秉琳 唐秉煜 (1971年)

江阴要塞起义之后,唐秉琳先后担任解放军江阴要塞炮兵团团长、华东海军司令部军训处陆训科科长、南京军事学院海军系教员、海军学院岸防教研室副主任、军事学术部研究员等职。

1955年,唐秉琳被授予中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上校军衔。

1982年,唐秉琳以副军职待遇光荣离休。

1999年5月13日,唐秉琳因病逝世,享年85岁。

唐秉煜则先后担任第三野战军特种工兵团、华东军区工兵团,担任参谋长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唐秉煜历任南京军区国防工程指挥部计划科长、“哈军工”工程战术教授会副主任、军委工程兵司令部学术战术研究室主任,“总参”军事学术研究员、工程兵部军事学术研究员等职。

2005年6月16日,唐秉煜因病逝世,享年85岁。

解放军渡江胜利后,吴广文历任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司令部工兵室主任、第7兵团训练团长、第9兵团司令部工兵室副主任等职。

1950年10月,吴广文随首批参战部队赴朝参战,任中朝工兵团团长。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吴广文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步兵学校教授会主任、南京工程兵学院训练部部长。

1966年12月30日,吴广文因病于南京逝世。

江阴要塞部分起义官兵合影

最后说一下原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戴戎光的下落。

在江阴要塞,戴戎光在最后时刻放下了武器。

因为没有参加起义,而是是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才缴了枪,因此,戴戎光被认定为“投降”。

解放军将戴戎光押送到了华东军区军官团学习。

1950年3月,基于戴戎光有不错的炮兵资历,加之其在学习期间有不错的表现,经张云逸提议,戴戎光被调入华东军政大学,担任了“炮科”军事教员。

同年10月,刘伯承院长又将戴戎光调到了南京军事学院担任军事教员。

1971年4月,戴戎光在江苏南京病逝。

故事:解放军一夜之间打过长江,国军司令惊呼:身边都是共产党

渡江战役,解放军一夜之间就打过了长江,速度之快、战役进程之顺利出乎意料。

首先感到吃惊的是蒋介石,其次是一直密切关注战况的苏、美等国。

就连远在北平的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也大感意外。

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国民党精心构筑的长江防线真就那么不堪一击?

事实上是解放军“神不知鬼不觉”地掐住了国民党长江正面防线的“命门”。

打过长江去

解放军大举过江时,扼守江阴要塞的国民党军队非但没有向解放军放一炮,反而掉转炮口,对着驻守江岸的国民党军一通猛轰。

那一通炮火打懵了江边阵地上的国民党守军,也打懵了国民党军江阴要塞司令戴戎光。

当时,戴戎光正在江阴要塞炮兵总台指挥所里“坐镇指挥”作战。

而实际指挥作战的是炮台总长唐秉琳。

在望远镜里,戴戎光惊讶地发现:

江面上,满载解放军战士的各式木船正从长江北岸黑压压地直冲过来。

戴戎光知道,这是解放军的先头部队。

而从自己的炮台射出的炮弹却像长了眼睛一样,精确地避开解放军的船只,稀稀拉拉地落在江水中。

更离奇的是,除了在江面上溅起一些水花,那些炮弹居然连个响声都没有。

戴戎光马上看出了这里面的端倪-这些炮弹根本不可能爆炸,应该都是没装“引信”的训练弹。

戴戎光气得破口大骂:“混蛋,你们这是在放欢迎礼炮哪?”

这个时候,驻守在江岸边的国民党第21军145师打来电话,要求要塞炮台立即开炮,拦截汹涌而来的解放军渡船。

唐秉琳问戴戎光:“黑灯瞎火的,这个时候开炮没个准头,出了事情算谁的责任?”

戴戎光说:“不管了,赶紧开火吧。”

唐秉琳马上下达了开炮的命令。

与此同时,唐秉琳的副官悄悄跑到指挥所隔壁,向各炮位下达了“补充命令”。

按照副官的命令,各炮位立即调转炮口,将炮口对准了江岸上的国军第21军145师阵地。

随着唐秉琳一声令下,江阴炮台几十门大炮一起开火。

眼看着雨点般的炮弹从天而降,落地爆炸,阵地上的145师官兵顿时死伤一片。

侥幸活命者则哭爹喊娘、抱头鼠窜。

敌145师师长气急败坏地给要塞指挥所打来电话:“别打啦!别打啦!大水冲了龙王庙啦!我……”

话没说完,电话线就被炮弹炸断了。

戴戎光正想冲着唐秉琳发火,却发现唐秉琳已经离开了指挥所,现场只剩下几个陌生的士兵。

他们一个个荷枪实弹,黑洞洞的枪口指向戴戎光。

而一直紧跟在戴戎光身边的卫兵则不知所踪。

“大事不妙”,一种不祥之感涌上心头,戴戎光的脑门上瞬间冒出了冷汗......

江阴要塞旧址

当唐秉琳再次出现在指挥所的时候,解放军渡江部队已经突破江防线,一路向南追歼溃敌。

戴戎光发现,回到指挥所的不只是唐秉琳,他的身后还紧跟着几个手持枪支的解放军战士。

看着唐秉琳轻松而愉悦的样子,戴戎光什么都明白了。

不错,唐秉琳正是我党潜伏在江阴要塞的地下工作者。

不但如此,在江阴要塞,唐秉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除了一直蒙在鼓里的戴戎光,江阴要塞几乎所有的重要位置都被我地下工作者控制。

也就是说,戴戎光虽然是国民党军江阴要塞最高指挥官,却在不知不觉间被我地下工作者“架空”,成了不折不扣的“空军司令”。

在此之前,戴戎光从来没有怀疑过唐秉琳的身份。

他更不知道,在唐秉琳的身后,江阴城里还有一个“唐家班”。

这个“唐家班”是怎么回事儿?

唐秉琳与这个“唐家班”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且听我一一道来。

1946年秋天,中共盐阜地委组织部长唐君照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

写这封信的人是他的四弟唐秉琳,时任“国民政府”国防部第三厅一处参谋股长。

唐秉琳在信里这样写道:

“我当年报考黄埔军校是为了抗日救国,没想到会卷入到兄弟相残的内战中来。”

“眼下内战已经不可避免,对这个政府,我已经完全失望。”

在信中,唐秉琳提出了去江北投奔共产党的想法。

唐君照马上向组织汇报了这个情况。

经过再三考虑,组织上决定:

让唐君照给唐秉琳回信,劝他暂时留在敌营,待时机成熟以后再行动。

唐君照在回信里还提示唐秉琳:

“如果能够调动到军队系统,你应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无独有偶,唐秉琳的弟弟唐秉煜和表哥吴广文都在国防部任职,且兄弟三人都对内战深恶痛绝。

兄弟三人反复权衡,最后商定,想办法让唐秉琳去江阴要塞。

之所以选择去江阴要塞,他们是这样考虑的。

江阴地处京沪之间长江航道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长江防御体系中的重中之重。

唐秉琳他们想,选择打入江阴要塞,说不定会在关键时候发挥作用。

当时还有一个原因,江阴要塞司令孔庆桂与唐家兄弟是同乡关系,孔庆桂还是唐秉琳的老上级。

因此,唐秉琳进入江阴要塞几乎没有什么难度。

果不其然,孔庆桂爽快地接纳了唐秉琳,孔庆桂还任命唐秉琳为要塞守备总队队长。

与此同时,留在国防部的唐秉煜也通过关系调到了国防部三厅作战处,其主管范围包括江阴要塞。

江阴要塞旧址

一年之后,江苏建湖县上冈区区委委员唐坚华与唐秉琳接上了关系,这个唐坚华是唐秉琳的堂侄。

唐坚华传达了上级指示,要求唐秉琳在江阴要塞发展骨干力量,想办法抓住军队。

接下来,唐秉琳开始了行动。

他在江阴要塞官兵中认老乡、拉关系、攀交情,不久之后,唐秉琳就在江阴要塞拥有了一大批关系密切的朋友。

就在这个时候,唐坚华带着母亲、妻子和弟弟来到江阴,唐秉琳的堂哥唐仲衡也拖家带口来到江阴。

他们在江阴县城开办了一家商行,这里也成为了我党的地下联络站。

这就是前面所述的“唐家班”-一支由唐家兄弟、家人组成的队伍。

俗话说,“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在上级组织的指挥下,唐家兄弟配合默契,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地下工作。

1947年11月,经中共华中工委批准,唐秉琳、唐秉煜、吴广文三兄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就在唐秉琳在江阴要塞“混”得风生水起时,一直对唐秉琳照顾有加的要塞司令孔庆桂出了事。

因为贪腐等问题,有人在蒋介石面前告了孔庆桂的状,孔庆桂被蒋介石撤职查办,离开了江阴要塞。

要塞司令的位置是个“肥缺”,许多国民党官员都盯上了这个位置,其中包括“西北王”胡宗南的亲信郑瑞。

唐秉琳、唐秉煜兄弟与中共华中工委领导人看中了一个人-戴戎光。

戴戎光出身于黄埔军校,炮兵出身,与顾祝同是苏北老乡,在资历和人际关系上都有优势。

另外,戴戎光有一个弟弟是共产党员,虽然早已牺牲,但是这层关系是改变不了的。

最重要的是,唐家与戴家是同乡加世交,唐秉琳与戴戎光相当熟悉,私交也不错。

总而言之,如果让戴戎光当要塞司令,对唐家兄弟在江阴要塞开展工作非常有利。

拿定主意后,唐家兄弟开始想办法帮助戴戎光“上位”。

这个时候,吴广文提供了一个情况。

因为江阴要塞非常重要,所以,委任要塞司令的事情必须报请蒋介石批准。

蒋介石有个习惯,在批阅下面呈上来的推荐人名单时,他一般都会选中名单上排在首位的那个人。

于是,唐家兄弟搞了些“小动作”。

首先,唐秉琳给了戴戎光30两黄金,示意他买通一位军务局的高级参谋,让他帮忙将戴戎光的名字挪到了名单的第一位。

同时,戴戎光又给军务局长俞济时送去了重礼,打通了“直通天梯”的最后一道关节。

果不其然,俞济时把名单送到蒋介石那里之后,蒋介石便爽快地在戴戎光的名字上画了个圈。

不过,蒋介石提了个要求:他要召见一下戴戎光。

唐家兄弟知道,蒋介石非常看重江阴要塞,自然也看重要塞司令的人选。

他们决定对戴戎光进行由内而外的全面“包装”:

在形象上,戴戎光听从唐秉琳的建议,剃了个有棱有角的“平头”,又拔掉金牙,换成廉价的瓷牙。

唐秉琳还让戴戎光“紧急减肥”、在太阳下暴晒,硬是给戴戎光打造出质朴、硬朗、干练的军人形象。

另外,唐秉琳又让戴戎光把江阴要塞的周边地形、火力配置、防御要点等关键内容熟记于心,以备蒋介石提问。

几天后,戴戎光的“表面功夫”果然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因此顺利过关。

渡江战役老照片

1948年6月,戴戎光终于满心欢喜地坐上了江阴要塞司令的宝座。

当然,对于这个结果,唐秉琳心里的喜悦一点都不比戴戎光差。

戴戎光上任后,江阴要塞的兵力和火力配置再一次得到提升。

除了原有的炮兵总台和守备总队之外,江阴要塞又增配了36门战防炮,新增了一个游动炮兵团。

这样一来,江阴要塞的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7000余人。

要掌握这样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戴戎光自然要依赖自己信得过的同乡兄弟们。

于是,有恩于戴戎光的唐秉琳顺理成章地升任了炮台总长。

戴戎光也没有忘记为自己荣升要塞司令出谋划策的唐秉煜和吴广文。

为报答他们,在他们二人继续在国防部任职的同时,戴戎光让唐秉煜担任了江阴要塞工兵营营长,安排吴广文担任了要塞守备总队队长。

另外,经吴广文介绍,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但已经积极向党靠拢的王德容出任了要塞参谋长,同时兼任游动炮团团长。

渡江战役老照片

到此为止,国民党的江阴要塞已经成了共产党的天下,几乎所有的关键位置都被我党地下人员掌控。

唐秉琳此时产生了策反戴戎光的想法。

然而,几次试探下来,戴戎光的顽固态度让唐秉琳失望了。

戴戎光虽然对唐家兄弟感激涕零,也有感恩报答的举动,但是,却很难改变他对蒋介石的“忠诚”。

在这样的情况下,唐家兄弟又将如何牢牢掌控江阴要塞?

考虑再三之后,唐家兄弟决定转变工作方法,那就是“架空”戴戎光,让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军司令”。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唐家兄弟揽下了江阴要塞大部分繁琐的日常事务。

戴戎光也乐得享清闲,干脆把要塞大大小小的事情一并交给了唐家兄弟,自己则三天两头跑去苏州、上海,吃喝玩乐、眠花宿柳,乐此不疲。

但是,唐家兄弟在江阴要塞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

曾经有国民党高官提醒戴戎光-唐秉琳的二哥是共产党员,要求戴戎光把唐秉琳调离江阴要塞。

戴戎光反唇相讥道:“我弟弟也是共产党的人,难不成我也是共产党?”

“唐秉琳的为人和底细我比你清楚,我可以怀疑任何人,却不可能怀疑他!”

就这样,在戴戎光这个“保护伞”之下,唐家兄弟迅速在江阴要塞发展骨干,扩大力量。

1949年初,唐秉琳更是“利用职权之便”,轻轻松松地把唐秉煜送过了长江,给江北的解放军部队送去了一份“大礼”。

这份“大礼”便是“南京国防部”的绝密文件-《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和作战方案要图》。

1949年3月,解放军百万大军陈兵长江北岸。

唐秉琳知道,解放军毫无疑问会打过长江来,只是时间尚未确定而已。

上级组织给唐秉琳的指令是:

解放军随时都可能发起渡江战役,要求他做好一切准备,配合解放军的渡江行动。

为了增加我党在江阴要塞的影响力,在唐秉琳的操控下,党组织安排一批干部打入了江阴要塞。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意外情况发生了-吴广文暴露了。

原来,吴广文正在组织船只向江北岸运送物资时,驻守江岸的国民党军发现并扣留了船只。

对此,戴戎光采取了“装聋作哑”的态度,以“私运物资牟利”为名免掉了吴广文守备总队队长的职务。

戴戎光对此事“睁一眼闭一眼”,没有进一步深究,但是,守备总队这块“阵地”眼看着就要“失守”。

关键时刻,唐秉琳迅速采取了补救措施。

他让唐秉煜立即离开南京,正式返回到江阴要塞工兵营营长的位置上。

同时,唐秉琳说服戴戎光,安排一位名叫李云葵的军官接任了守备总队队长之职。

这个李云葵是唐秉琳在江阴要塞发展的骨干人员,是一个还没有来得及履行入党手续的骨干人员。

所以,李云葵接任守备总队队长之职,意味着我地下人员重新夺回了这支队伍的掌控权。

渡江战役老照片

4月12日,在唐秉琳安排下,解放军第29军选派的4名干部进入江阴要塞。

这4名干部换上国民党军的制服,摇身一变,成为唐秉琳和要塞参谋长王德容的卫士。

4月18日晚,江北的解放军派人来到了江阴城,在地下联络站,唐秉琳领受了最新的命令:

管控60里江面,控制三到四个港口,同时约定,江阴要塞在我军渡江过程中不开枪、不开炮,直至解放军们全部登陆。

解放军还与唐秉琳商定了起义当晚的口令、起义标志,以及与接防相关的有关细节。

至此,江阴要塞做好了起义的所有准备工作,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4月20日晚上,长江北岸万炮齐发,解放军开始向固守长江南岸的国民党军发起了全面进攻。

炮击驻守江岸的国民党守军,这正是唐秉琳与解放军事前约定的起义信号。

解放军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立即下达命令:全军开始渡江!

这里要说一下江阴要塞指挥所里的情况。

唐秉琳发出“开炮”命令之后,便立即离开指挥所,前往整个要塞最重要的第一炮台。

唐秉琳的几个卫士并没有随他离开,而是留在指挥所控制了戴戎光。

在第一炮台,唐秉琳一边命令第一、第二炮台全部调转炮口,向国民党第21军部署在江阴、无锡的各个阵地猛烈开火。

听到震天动地的炮声后,唐秉煜来到指挥所,正式向戴戎光宣布了江阴要塞起义的事实,喝令他立即缴枪投降。

眼见大势已去,且已不可逆转,戴戎光长叹了一口气,交出了自己的配枪。

4月24日下午,粟裕司令员来到江阴要塞,亲切接见了唐秉琳、唐秉煜、吴广文等有功之臣。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唐家兄弟后来的命运。

唐秉琳 唐秉煜 (1971年)

江阴要塞起义之后,唐秉琳先后担任解放军江阴要塞炮兵团团长、华东海军司令部军训处陆训科科长、南京军事学院海军系教员、海军学院岸防教研室副主任、军事学术部研究员等职。

1955年,唐秉琳被授予中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上校军衔。

1982年,唐秉琳以副军职待遇光荣离休。

1999年5月13日,唐秉琳因病逝世,享年85岁。

唐秉煜则先后担任第三野战军特种工兵团、华东军区工兵团,担任参谋长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唐秉煜历任南京军区国防工程指挥部计划科长、“哈军工”工程战术教授会副主任、军委工程兵司令部学术战术研究室主任,“总参”军事学术研究员、工程兵部军事学术研究员等职。

2005年6月16日,唐秉煜因病逝世,享年85岁。

解放军渡江胜利后,吴广文历任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司令部工兵室主任、第7兵团训练团长、第9兵团司令部工兵室副主任等职。

1950年10月,吴广文随首批参战部队赴朝参战,任中朝工兵团团长。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吴广文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步兵学校教授会主任、南京工程兵学院训练部部长。

1966年12月30日,吴广文因病于南京逝世。

江阴要塞部分起义官兵合影

最后说一下原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戴戎光的下落。

在江阴要塞,戴戎光在最后时刻放下了武器。

因为没有参加起义,而是是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才缴了枪,因此,戴戎光被认定为“投降”。

解放军将戴戎光押送到了华东军区军官团学习。

1950年3月,基于戴戎光有不错的炮兵资历,加之其在学习期间有不错的表现,经张云逸提议,戴戎光被调入华东军政大学,担任了“炮科”军事教员。

同年10月,刘伯承院长又将戴戎光调到了南京军事学院担任军事教员。

1971年4月,戴戎光在江苏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