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认识汉字吗?了解汉字前世今生 不光“认”字,还要“识”字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千字文》是一部伟大的经典。很多人对它的了解好像仅仅是儿童启蒙读物。但实际上,这部著作是相当了不起的。它是一千五百多年前,帝王之家供皇子学习的启蒙读物,传说是皇帝为了让皇子读书,让作者将当时的所有书浓缩为一千个字。《千字文》全文共250句,1000个汉字,单字不重复,四字可成句,两组一韵,前后贯通,千字可成文,对仗工整,易诵易记,调理清晰,文采斐然。其内容可概要述为四部分:生我之前的天地先人、我生之后的做人准则、我生之后的社会面目、我如何为人处世。因此,《千字文》不仅是儿童启蒙读物,更是一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问世最早、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蒙学教材。
近日,资深媒体人,作家胡赳赳以《千字文》为范本基础,写了一本《赳赳说千字文》。他从字的字根延展开来,讲述字的本义,造字的故事,和汉字的智慧。他追本溯源,教人“认”“识”汉字,从汉字的本义开始,到演变过程中的衍生义,再到现如今的引申义一一为你讲解一个字的前世今生。与市场上其他解字的书不同,胡赳赳不仅讲解了每个字的诞生、演变,更从考据(科学)、义理(哲学)、辞章(美学)三个重要角度来说字,着重体现出“一字一智慧,字里有乾坤”对生命的伟大影响。形式上,《赳赳说千字文》按照《千字文》的顺序,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始,逐字讲解,围绕一个字的考据(科学)、义理(哲学)和辞章(哲学)三个重要角度来说字,着重体现出“一字一智慧,字里有乾坤”对生命的伟大影响。同时,他还将这个字在演变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生活哲理与广泛影响给现代人生活、工作以启示,帮助现代人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从中悟出人生大智慧。
也许有人会说,汉字是中国人的字,我们从小就学习认字、写字、说话,这些都离不开汉字,怎么成年人还需要再专门看书找人教我们认识汉字?其实不然,胡赳赳通过这本书告诉大家,认字和识字是有很大区别的。“认”的意思是被动接受,有迟钝、不情愿的意味。比如,认错、认罪、认输、六亲不认。但是我们却从没听说过识错、识罪、识输的。
而“识”的意思则是知道。比如,知识、共识、常识。因此,“认”指初级阶段,有面对困难的含义;“识”则是高级阶段,有增长智慧的含义。用简单的话概括就是简单为“认”,复杂为“识”;陌生为“认”,熟悉为“识”。如今我们对汉字就处于“认”的阶段。我们只是用它看书、读报甚至写作,但并不“识”它,对于它的过去以及本来意义根本一无所知。我们想要了解一个汉字,不仅要了解它今天的用法,还要了解它过去的用法;不仅要知道它的引申义,更要知道它的本来义。这样,我们对汉字才实现了从“认”到“识”的飞跃,才算得上是“认”“识”汉字。
胡赳赳甚至认为,如果我们只知汉字的引申义,不知其本来义;只是“认”字而不“识”字,那又和文盲有什么区别?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龟甲一字,悬赏10万!关于甲骨文,这篇文章长知识
甲骨文,三千岁
120年前从中药“龙骨”中
被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
如今,中国文字博物馆
为鼓励释读新字
“一字悬赏10万元奖金”
2018年,南开大学蒋玉斌凭论文
《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
获得一等奖10万元
至今,仅有他一人
甲骨文,究竟价值几许?
甲骨文,作为我国迄今可见的最早成体系的文字,不仅仅是文明符号、文化标志,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为已经消失的商代占卜制度提供了确切的物证,更重要的是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甲骨文时代属于商朝后期,历经商王盘庚迁殷至帝辛8世12王共273年。甲骨文出自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特殊人群之手。这些人以特有的占卜文例形式或记事文例形式,在龟甲兽骨上刻写下贯以他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信仰追求的居常生活事象,涉及政治、军事、农事、气象等很多方面。殷墟甲骨文内容繁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史研究价值。
甲骨文3000岁离我们远么?
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延续着甲骨文的基因
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绵延发展,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文字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不同书体形式的变化,以“六书”为特征的文字结构保留至今。
甲骨文全球有多少片?
对于目前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材料的统计数字,学术界多有争议。
一说认为,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现在分布在全世界的甲骨文收藏估计在13万到15万片之间;
一说认为,目前海内外约有16万片,共有4300多个字。
目前,甲骨文释读处在瓶颈期,仍有一大半字待破解。
目前,甲骨文主要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山东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1家,共约9.3万片。
自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以来,一代代专家学者努力考释文字、研究历史、探讨文化,如“甲骨四堂”、甲骨学“八老”等为甲骨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并推动甲骨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科。
说甲骨 识汉字
汉字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特点,传承古今。一般说来,谈汉字的演变,要从甲骨文字谈起。下面举几个字,看看甲骨文字的形体结构、本义及其流变。
殷商时代,河南安阳一带气候温湿、湖泊遍地、草木茂盛,大象生活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人们常见到大象,所以把它的特征性形象画出来,代表“象”这个字。
甲骨文中的“为”字,由两个部分所构成,一是“又”,像人的手形;二是大象之形。整个字像人用手牵着大象,以帮助人们干活。大象当时在安阳一带是比较常见的,于是人们就把这样的图景画下来,以代表“为”这个词,相当于今天的做、干,很常用。到了繁体字里,“为”字已经变形了,但仍可加以解析,其上部像人的手形,下部像大象之形。简体字“为”,是该字草书字体的楷化,已经完全不像以手牵大象干活了。
这个字在甲骨文中由“田”和“力”两个部分构成。“力”像古代的一种农具的形状,整个字像人拿着“力”这种农具在田地里干活,而干这种活的都是男人。
现在的“庶”字,是众多的意思,可是它的本义不是如此。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是由“石”和“火”两部分构成的,是煮食物的“煮”的本字。古人煮食物是把食物放在器皿中,装满水,然后用火烧石头,把烧红的石头放到盛装食物的器皿中。如此重复,以烧开水煮熟食物。当然,古人有时候也把食物放在烧热的石头上烤,把食物烤熟。后来,“庶”不再表示煮的意思,而是表示众多的意义了。
古人有一种工具叫斤,斤是横刃的斧子形,像今天木匠所使用的锛子。古人常用这种工具来砍伐树木。甲骨文中的“折”就像用斤这种工具把树木砍断了,很形象。篆文里,“折”字变成了从斤从两个“屮”,已经失去初形。到了今天,折字变成从手从斤了。
(以上文字由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张玉金提供)
高冷绝学,走入寻常百姓家
甲骨文表情包“萌化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是首款甲骨文设计字库、章草设计字库设计者,他带动中国古老文字融入当下设计潮流。
来自异域的“汉字叔叔”
美国理查德·西尔斯创办了“Chinese Etymology”网站,里面收录6000多个最常用的现代中文字字源分析,收集了近10万个古代中文字形。在这个网站上,读者可以查到每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包括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各种版本,以及普通话、广东话等读音和《说文解字》的解释。他被中国网友亲切地称为“汉字叔叔”。
此外,理查德还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汉字叔叔讲故事”,以中英文两种语言和讲故事的方式分享给网友他的汉字故事。
建立数据库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和河南相关部门打造的“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等为甲骨文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提供了数据支持,甲骨文书法和甲骨文实物也走出象牙之塔,使学者的研究成果更好地走近大众、走向世界。
甲骨学大事记
知识链接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我国迄今可见的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均没有延续下来,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绵延发展。中国文字虽然经历了甲骨、篆、隶、草、行、楷等不同书体形式的变化,但以“六书”为特征的文字结构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甲骨文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自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以来,一代代专家学者努力考释文字、研究历史、探讨文化,为甲骨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推动甲骨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科。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实用汉字源查询工具网站-Zi Tools
实用汉字源查询工具-Zi Toolszi.tool网站提供了汉字源在线查询工具,关于汉字的字形演化、字源、字义、字符编码,功能齐全,非常完备
还可以使用部首查字、拼音查字等方法找到想要的汉字,zi.tool大概收录了48000多个汉字,也大概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所有汉字,这就宛如在线版的汉语字典
比如搜索:年
有读音说明:
有字形转化的历史,从甲骨文到近现代字形,无一不包:
有字源传说:Man (人) carries Grain (禾) -> Harvest -> Year.
《字源》:会意兼形声 像人负禾之形,表示丰收、收获等义。“人”也用为声符
《漢多》:年字甲骨文刻作人負禾之形,會穀熟收成之意。很可能由於收割是農業社會年中的盛事,而且古時禾穀一年一熟,於是「年」被(引申)用作周年之年。
有字义解释:还有不同地区的方言发音:
历史书法中的演绎诠释: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zi.tool是我们学习和认识传统汉字文化的一大利器,不忘初心,追根溯源,中华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