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什么叫出殡什么叫下葬(什么叫出殡)

什么叫出殡什么叫下葬(什么叫出殡)

从尸、殓、殡、葬的字本义看丧事活动的基本流程有哪些?

人去世之后,在放入棺材之前叫“尸”,即停尸;把逝者放进棺材叫“殓”,即入殓;入殓以后称逝者为“殡”,即停殡;棺材和逝者合起来叫“柩”,即棺柩;将棺材从家里拉出来叫“引”,即发引;将棺材埋到土里去,叫“葬”,即归葬。下面具体训解这几个字,看看它们与丧事活动基本程序的关联。

“尸”不是简化字,本来就有,金文象人屈膝坐下之形,本义是坐下的状态。古代祭祀时,生者因不忍见至亲之不在,乃以活人「尸」代表死者接受祭礼。活人尸按礼是不能随便乱动的,所以人死之后以活人尸代替叫停尸。应当知道,“尸”的本义是指人的身体,人死后的身体叫“屍(shī)”体,“屍”与“尸”本来是两个不同的字,汉字简化以后,“屍”字简化成“尸”,好多人不知道本来“尸”的意思了。就像“後”简化成“后”,把“皇后“写成“皇後”;“裏”简化成“里”,把“故里”写成“故裏”;“臺”简化成“台”,把“兄台”写成“兄臺”;“榖”简化成“谷”,把“稻谷”写成“稻榖”;等等一样,都错了。这是简化字的败笔,是应该立即纠正的。

“殓”,本字是“敛”,“敛”在甲骨文里就有,是形声字,从攴(pū)从佥(qiān),佥亦声。“佥”意为“双面的”、“两边的”。“攴”指“敲击”、“手动”。“佥”与“攴”联合起来表示“从物体的两边同时收拢”。本义是收拢、聚拢的意思。《说文解字》:“敛,收也”。《释名--释丧制》:“衣尸入棺曰敛”。由于敛本身有丧事含义,之后专门造一个“殓”字分解“敛”的字义,因此,殓的意思就是将逝者收拾妥当,放入棺材,即入殓。

“殡”,《说文解字》说:“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释名》解释:“於西壁下涂之曰殡。”《礼记--檀弓》:“孔子曰:夏后氏殡於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於两楹之闲,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於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阼是主台阶,楹是屋前的柱子。殡的本义是停柩待葬,即入殓之后,将棺柩停放在特定地方,供起来。

“葬”,一开始的本义是人死用草覆盖埋葬,后指用棺木埋入土中。《易-系辞》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就是用草将死人盖起来。《礼记--檀弓》:“国子高曰:葬者,藏也。”《说文解字》:“埋也,藏也,从死在茻中”。葬的意思很明显,就是给逝者安排一个最后的归宿。

从上述关于死丧的几个关键字可以看出,所谓丧事,即从逝者咽气到下葬这一过程中,人们就尸、柩、殡、葬所从事的相关活动。停尸、入殓、出殡、下葬,即是这个过程的基本环节。停尸准备,入殓祭拜,出殡送丧,下葬安息,即是丧事活动的基本内容,也正是丧事活动的基本步骤和基本程序。

停尸是指从逝者咽气到入殓入棺这一时段,停尸期间是主家丧事活动的准备阶段;入殓是指从逝者入殓入棺到出殡这一时段,即停殓或停柩阶段,入殓期间,主家开吊,吊丧祭丧等规模性丧事活动实施;出殡是指从逝者动柩出丧到墓地这一时段,也是规模性丧事活动的重要时期;下葬是指从逝者棺柩入墓到圆坟这一时段,下葬期间是丧事活动的收尾阶段,逝者已安,客散人走,丧事操办阶段结束。之后是居丧守孝。

从尸、殓、殡、葬的字本义看丧事活动的基本流程有哪些?

人去世之后,在放入棺材之前叫“尸”,即停尸;把逝者放进棺材叫“殓”,即入殓;入殓以后称逝者为“殡”,即停殡;棺材和逝者合起来叫“柩”,即棺柩;将棺材从家里拉出来叫“引”,即发引;将棺材埋到土里去,叫“葬”,即归葬。下面具体训解这几个字,看看它们与丧事活动基本程序的关联。

“尸”不是简化字,本来就有,金文象人屈膝坐下之形,本义是坐下的状态。古代祭祀时,生者因不忍见至亲之不在,乃以活人「尸」代表死者接受祭礼。活人尸按礼是不能随便乱动的,所以人死之后以活人尸代替叫停尸。应当知道,“尸”的本义是指人的身体,人死后的身体叫“屍(shī)”体,“屍”与“尸”本来是两个不同的字,汉字简化以后,“屍”字简化成“尸”,好多人不知道本来“尸”的意思了。就像“後”简化成“后”,把“皇后“写成“皇後”;“裏”简化成“里”,把“故里”写成“故裏”;“臺”简化成“台”,把“兄台”写成“兄臺”;“榖”简化成“谷”,把“稻谷”写成“稻榖”;等等一样,都错了。这是简化字的败笔,是应该立即纠正的。

“殓”,本字是“敛”,“敛”在甲骨文里就有,是形声字,从攴(pū)从佥(qiān),佥亦声。“佥”意为“双面的”、“两边的”。“攴”指“敲击”、“手动”。“佥”与“攴”联合起来表示“从物体的两边同时收拢”。本义是收拢、聚拢的意思。《说文解字》:“敛,收也”。《释名--释丧制》:“衣尸入棺曰敛”。由于敛本身有丧事含义,之后专门造一个“殓”字分解“敛”的字义,因此,殓的意思就是将逝者收拾妥当,放入棺材,即入殓。

“殡”,《说文解字》说:“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释名》解释:“於西壁下涂之曰殡。”《礼记--檀弓》:“孔子曰:夏后氏殡於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於两楹之闲,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於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阼是主台阶,楹是屋前的柱子。殡的本义是停柩待葬,即入殓之后,将棺柩停放在特定地方,供起来。

“葬”,一开始的本义是人死用草覆盖埋葬,后指用棺木埋入土中。《易-系辞》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就是用草将死人盖起来。《礼记--檀弓》:“国子高曰:葬者,藏也。”《说文解字》:“埋也,藏也,从死在茻中”。葬的意思很明显,就是给逝者安排一个最后的归宿。

从上述关于死丧的几个关键字可以看出,所谓丧事,即从逝者咽气到下葬这一过程中,人们就尸、柩、殡、葬所从事的相关活动。停尸、入殓、出殡、下葬,即是这个过程的基本环节。停尸准备,入殓祭拜,出殡送丧,下葬安息,即是丧事活动的基本内容,也正是丧事活动的基本步骤和基本程序。

停尸是指从逝者咽气到入殓入棺这一时段,停尸期间是主家丧事活动的准备阶段;入殓是指从逝者入殓入棺到出殡这一时段,即停殓或停柩阶段,入殓期间,主家开吊,吊丧祭丧等规模性丧事活动实施;出殡是指从逝者动柩出丧到墓地这一时段,也是规模性丧事活动的重要时期;下葬是指从逝者棺柩入墓到圆坟这一时段,下葬期间是丧事活动的收尾阶段,逝者已安,客散人走,丧事操办阶段结束。之后是居丧守孝。

从“出殡”到“下葬”,丧事有哪些主要流程?

现行一般习俗所谓出殡,亦称出丧、出葬或送殡、送葬、送丧等,是指将棺柩或灵柩从停柩停灵的地方移送至安葬或安放的地方的丧事礼仪。《仪礼》里面叫“执披”,即用丧服布带(功布,即丧服小功之布)挎在肩膀上拉灵车。《朱子家礼》里面出殡称“发引”,也是用功布拉引灵车的意思。

笼统地讲,丧事活动分为两大事项,一是将逝者在家里停殡,二是将逝者在墓地下葬。殡是停放逝者,葬是埋葬逝者,通常意义上将丧事活动归结为殡葬,是很准确的。咽气停尸是殡的开始,洗沐入殓是殡的准备,各种吊拜奠祭是殡的礼仪内容。出殡是葬的开始,当然也少不了各种流程礼仪和习俗要求。就北方汉民族较为流行的操作来说,出殡到下葬之间的丧事事项如下:

(一)择日择时

择日即择殡日,也就是选择确定出殡的日期。择时即择时辰,也就是选择确定出殡的时点。《礼仪》的择日是先占卜,然后由主家确定;现时生活中,择日一般是先请阴阳先生看黄历,然后由主家确定。历史上,夏代是早晨出殡,商代是中午出殡,周代是傍晚出殡。现时生活中,一般是早晨出殡或中午出殡,即通常所谓上午殡或下午殡。傍晚出殡的相对较为少见。

其实择日择时在开吊前一般就已经确定,出殡日主要是怎样更好地执行计划安排。

(二)堂祭

起柩走棺前应当举行堂祭。这是在灵堂举行的最后一次祭奠活动,所以,一般习俗要求必须实施。因为走棺后,灵堂也就没有逝者,灵堂的丧事意义就不存在了。

此次堂祭是整个丧事活动期间规模最大的丧礼仪式活动,所有主家人员和吊丧人员都必须参加。

(三)摔盆

《仪礼》和《朱子家礼》里面都没有摔盆,但古典名著《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都有摔盆的情节描写。可见摔盆产生于宋元之后。

习俗认为,丧盆(一般叫牢盆)承载着停殡期间主家人员和吊丧人员烧供的烟飨,摔碎后敬献给逝者。摔丧盆一般习俗由丧主实施。

(四)路奠

《仪礼--既夕礼》讲出殡:“至于邦门,公使宰夫赠玄纁束。”意思是出殡到城门,国君派人赠束帛。之后是吊丧祭奠,这应该是路奠的起源和出处。《朱子家礼》也有路奠:“亲宾设幄於郭外道旁,驻柩而奠。”幄是帷幄、帐幕的意思,也就是搭个帐篷,放个桌子,摆上祭品祭物,在送殡途中祭奠逝者。《红楼梦》用一回的篇幅写秦可卿路奠。所以,路奠是一般礼俗,既有古法来源,又有传承脉络和依据。

现时生活中,一般城乡丧事活动都有路奠。

(五)祀土

祀土即祭祀后土之神。农耕文化形态下,土是人们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动土为不敬,所以要祭祀。因为丧事要破土,所以应当祭祀土神。祭土一般在下葬前实施,也有在做穴破土是操作的。

有的地方叫祭山,可能是传承过程中的演变。

(六)活祭

《仪礼》和《朱子家礼》中都没有活祭,所以,活祭应该是民间形成的丧俗。

活祭可能是从殉葬演绎而来。上古时期,有活人陪葬的要求,到春秋时期,人们普遍认为“不仁”,所以改为“藏明器”,即涉及衣食住用等的器具用品,《仪礼》和《朱子家礼》中有具体的列举和解释。宋元之后,明器逐步被纸器纸扎取代。现时城乡丧事活动,使用明器的很少,但不知何故,活祭之俗在很多地方都有。比较流行的操作是用一只公鸡,将鸡冠往棺柩上擦出血来,即算活祭完成。

(七)引棺

所谓引棺,即丧主下到墓穴中,导引棺柩入墓穴。丧主引棺时,应当加一些说辞,如“爸妈!慢一点!当心点!”“到家了”等。

引棺也是民间习俗,许多地方都有。

(八)回灵

所谓回灵,即孝子孝孙捧着灵位与其他送丧人员一起返回。回灵在习俗上有几项要求:一是回灵时点是等到棺柩在墓穴正位且丧主铲还第一锹土之后;二是丧主还土后,孝子孝孙要在墓地绕墓穴走三圈,有的地方要求磕头行礼;三是孝子孝孙要在墓地抓一把土用衣角兜回家;四是离开墓地不得哭泣不能回头。

回灵也是民间习俗,北方许多地区很流行。

(九)慰灵

有的地方叫安灵,《仪礼》《朱子家礼》叫“反哭”“复吊”。基本要求是,送丧人员回到主家后,应到原停柩行礼。具体操作要求,孝子孝孙回原停柩灵堂,将兜土倒到屋角,丧主将逝者灵位在堂中放正,按次序磕头行礼。

(十)烧丧

所谓烧丧,就是将与逝者相关的衣服、被褥、物品、用品等不宜再用的东西烧掉。还有,用于祭奠的纸扎、纸器、花圈、花篮、旗幡等,不带入墓地的,也应当在出殡后烧掉,其实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烧丧,而是送丧,即烧掉这些用于丧事的奠物作为烟飨敬献给逝去的亲人。

烧丧后,丧事活动告一段落,第三天圆坟后,丧事活动结束。

古法丧礼,下葬前后非常复杂。现行丧事习俗操作上较为简单,也比较符合生活实际。

丧葬仪式“出殡”,“出殡”有哪些讲究呢

上期内容我们分享了人去世后的丧葬仪式“破狱”,破狱的目的就是减轻亡灵的地狱之灾,以道师的神光法力来破狱之幽暗,使亡灵猛然醒悟,放下一生的执迷不悟。这一期给大家来分享人去世后的丧葬仪式“出殡”。

什么叫“出殡”出殡是指把棺木抬至墓地,然后把棺材放进土里进行埋葬,永远再也见不到死者了,只能看见死者的坟墓了。传说经常做善事的人在去世出殡后就能升天了。但是其它的人据说需要七七四十九天亡灵才能够找到归宿,所以就有头七二七至尾七一说。出殡这一天,亲朋好友、邻里乡亲汇集到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有蜡烛、香、锡箔、纸人纸马、灵房、灵车等仪式用品,五零年代后,纸礼多为花圈代替。

道场做完后,就要进行发丧,这时候,死者的儿女们还要进行一种摁“食压罐”的仪式。就是在瓷罐中放入各种菜肴、食品、有的是糯米饭,然后轮番塞进 ,一直到塞满为止 。然后死者的亲人跪在棺木前,道师念咒语,左手提着公鸡,把鸡冠掐出血在棺木四角进行点缀,再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个饭碗,接着道师右手提起斧头,口头喊到, “发不发”,众人帮忙者齐呼“发”,道师用斧头敲打一下棺木,意思是斩灾杀祟,祛灾除祸之意,众人协助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

把棺木移到大门外,用凳子支撑着,然后便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就是专门抬棺木的架子,有四角架、二龙杠、独龙杠等各种形式,就是准备是32人抬,还是16人抬,还是8人抬等,因为棺木厚重,加上庞大的棺盖,人少了抬起来就比较费力。于是,抬棺者由8 人数增至16人、甚至32人,俗称8杠、16杠、32杠。这个根据丧家来决定热闹程度。大孝子端着灵位,次孝子扛着引魂幡,在锣鼓乐声中绕棺木转上三圈 ,表示对死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前呼后拥的送灵人,锣鼓乐队高奏悲伤的音乐,有的一路几里都是人,显得非常热闹而气派。

出殡队伍最前面的是开路的,沿途燃放鞭炮,指引死者亡灵所走的路线,抛撒引路纸钱,表示买通沿路的孤魂野鬼,给红包了请让路,不要过来打扰发丧。出殡队伍走到人多的地方或者来到了大路口,要停下来进行路祭,真实之意不过是显示丧家办得有排场、隆重罢了。来到坟地。时辰一到,就要下葬。棺木移到墓后,这时阴阳先生要摆下罗盘仪确定方位,前挪后移的,左摆右动的,直到阴阳先生认为可以为止。有什么“头顶紫金山,足蹬雁门关”的风水说法。这时死者的孝子入墓检视,检视完毕,加棺盖挖泥土堆成坟包,孝子所持引魂幡”要插在坟头,接着烧化所有纸扎和纸钱,燃放鞭炮,亲人们痛哭尽哀,然后离开,让死者永远安息于此,待3日后,亲人们再来复三,复三就是在坟山上填新土,或者说叫圆坟,有的还要搞复三祭文,具体内容下一期进行详细分享。

好了朋友们,这一期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下一期分享人去世后的丧葬仪式“复三”“烧头七”等内容,到时欢迎收看,你还有哪些想说的呢?欢迎留言一起探讨,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