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臼炮把人群轰成断肢血雨?这部片子惨烈度堪称波兰版南京南京
【军武次位面】:无限建制
亲人在眼前被残杀,却无能为力
说起波兰很多军迷可能不会陌生,其命运可以用不幸来形容,从1795年起亡国123年,在复国后不久又再次被德国与苏联瓜分,遭遇了苏德两大强国残酷的对待。
▲党卫军军官欺凌男主
“悲惨”的命运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波兰的电影,对于二战题材波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视角,产出了大量批判战争与人性,带有强烈伤痛风格的电影,例如《钢琴师》(波法合拍,波兰裔导演)、《卡廷惨案》、《沃伦》等等。
▲起义失败后的华沙,尸积如山
本期军武电影就为大家推荐一部波兰二战电影《浴血华沙》。本片以二战中惨烈的1944年华沙起义为背景,通过男女主的视角,描述了华沙起义从准备到发动,最终在波兰人付出25万人以上的生命后起义失败,华沙城被夷为平地的悲惨故事。
影片于2014年上映,在豆瓣、IMDb上分别收获了7.4、6.7的评分,质量属于上乘。值得一提的是IMDb的分数之所以较低,是因为关于华沙起义历史争议较大,导致了各国评论褒贬不一。影片是如何反映这段血腥历史的?下面军武菌就来一窥究竟。
作为具有大历史背景的战争片,《浴血华沙》采用了较为常见的小人物视角以达到以小见大的表现效果。但与他国的同类型影片相比,军武菌觉得《浴血华沙》为观众讲述的故事更为全面、具体。
▲男主等爱国青年宣誓加入起义军
影片前部分起义军暗中发展男主等青年加入,而他们大多是工人、学生或是富家子弟,而在武器训练时,手枪每人只能打两发子弹,男主多打了一发就被上级责骂。
▲男主还欲射击,被上级赶忙拦下
而在男主打枪时众人表现更是“搞笑”,纷纷抱头堵耳,仿佛是一群小孩在看放鞭炮,
▲身后众人动作出戏了
甚至在众人正式加入义军后,军官却无枪可发,只能给每人一颗手榴弹…种种细节暗示了起义军的大多数“士兵”缺乏战斗训练与经验的史实。
▲很多人只能靠手榴弹战斗
战前起义军众人与女主父亲晚餐时的对话也同样寓意丰富,在青年们乐观认为西方会施以援手,胜利在望的时候,
▲乐观的起义军青年
女主父亲却冷静的劝告他们:各方都不会真正援助波兰,他们都不在乎波兰死活。借旁观者之口,道出了问题的本质,也为起义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作为一部波兰爱国主义电影,影片并没有强行渲染这种情绪,无论是起义军士兵还是华沙城中百姓并不是无惧生死、大义凛然,
▲前一秒还在微笑,下一秒就成了尸体
而是随着残酷战局的崩溃,展露出崩坏的人性、绝望与恐惧。
▲第一人称视角展现激烈巷战
其中最让军武菌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段镜头,华沙城随着德军的猛烈炮轰已成为废墟,德军援军已到,起义失败已成定局。而狂热的爱国人群依然在大街上欢庆着所谓的胜利,因为他们刚刚“缴获”了一辆德军“坦克”。
▲人群簇拥着”坦克“庆祝胜利
在人群簇拥着坦克走过女主所在街道不久,一声巨响蘑菇云夹杂着火光直冲云霄,
▲巨大的蘑菇云
鲜血夹杂着无数人体内脏、断臂残肢倾盆而下,女主不得不寻求遮蔽…
短短几分钟,将战争的残酷、血腥刻画入木三分,给予了军武菌极大的震撼。
▲鲜血夹杂这人体残肢如倾盆大雨
不过这里要多说一句,关于电影中是德军哪款武器造成如此大杀伤也是一个争论很久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是“卡尔“重型臼炮,也有人认为是“突击虎”或“陆地斯图卡“,这几款装备确实被丧病的德军用来镇压起义。
▲卡尔臼炮
▲突击虎
但实际上“卡尔”在华沙起义中主要用于摧毁起义军占据的建筑物,发射的基本是混凝土穿甲弹。这种炮弹首先会侵韧建筑物,然后在其内部爆炸,溅起各种粉尘瓦砾而不是像片中升起一个火球。
▲卡尔臼炮炮击华沙一幢大楼,注意碎屑粉尘
片中没有呼啸声,可证明并不是卡尔或突击虎这类炮弹所为。真正凶手应是被缴获的那辆被起义军称为“坦克“的”格拉本狼“重型爆破车,镜头清楚显示车上炸药箱没有卸下,显然是为后面的爆炸做铺垫。
▲注意驾驶室前面放置的炸药舱没有卸下
爆炸效果也与烈性炸药相符合。片中此车居然在激烈的巷战中保存完好并被俘获,极有可能是德军故意设下的陷阱(这种车可以遥控引爆,也可由人驾驶靠近目标后引爆)。路人在爆炸后说的”坦克爆炸了“也证实了这种说法。
▲”陆地斯图卡“向起义军发射火箭弹
这个片段也可以看得出剧组在道具配置上极其用心,整部片子在武器装备上军武菌觉得可以给满分,在轻武器方面,德军常见的Kar98K步枪、MP40冲锋枪、MP18花机关、MG42通用机枪、毛瑟驳壳枪、鲁格P08手枪、M24长柄手榴弹等均有出镜。
▲一闪而过的MP18冲锋枪
主角和路人甲身上的德军块状迷彩和橡树迷彩也很亮眼。
▲这种迷彩应该是党卫军迷彩
盟军轻武器上,有英国斯登冲锋枪、苏联PPsh41冲锋枪、莫辛-纳甘步枪、TT-33手枪(片中苏制武器主要是苏联阵营的波兰军装备),
▲莫辛-纳甘步枪镜头
美国M1911手枪甚至还有英国的PIAT反坦克榴弹抛射器,这也反映了起义军武器来自德军缴获与盟军援助的史实。
▲起义军用PIAT击毁歌利亚遥控坦克
▲现实中德军在华沙起义中装配歌利亚准备进攻
片尾德军拉出20毫米高炮平射打击建筑物,起义军女兵被打的内脏横飞...让军武菌回想起了《拯救大兵瑞恩》中相似的镜头,毁伤效果还原度极高。
本片在武器装备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展现了“歌利亚“遥控自爆坦克攻击的片段,电影中的”歌利亚“自爆坦克是非常罕见的,片中德军通过歌利亚来爆破起义军控制的大楼,而后发起步兵冲击。
▲轻武器枪弹无法击毁“歌利亚”
片尾的豹式坦克(外观倾向于豹G后期型)虽说镜头不多,但外观上确实可以以假乱真,从5对负重轮看得出应该是T-54/55坦克“友情客串“,
▲虽然导演极力避免拍摄豹式的侧面
但5对负重轮还是清晰可辨
但从炮塔、裙甲、前倾装甲等标志性外观特点上看,还是令人满意的,唯一槽点在于炮弹毁伤效果略小,女配被炮击后居然留了全尸(没办法,毕竟后面还有一句台词)。
▲从爆炸效果来看应该是榴弹
但75毫米榴弹毁伤应该没这么小....
影片中还出现了短暂的“追猎者”坦克歼击车的镜头,德军为了镇压起义真可以说是倾尽全力了。
▲注意豹式的后面“追猎者”的身影
▲现实中被起义军缴获的“追猎者”坦克歼击车
总体来看,无论是战争氛围渲染,战斗场景表现,还是深层次的战争中人性的刻画,本片表现都非常不错,可以算的上是近年来质量上乘的战争片,尤其是在惨烈度表现上,军武菌认为本片不输《血战钢锯岭》。
▲起义军与德军展开逐屋争夺
▲豹子冲破墙壁打死女二后就“萌萌的”退回去了
结束不忘黑一把豹子的倒车..
不足之处在于,本片在配乐和一些感情戏上确实有些突兀。尤其是子弹绕飞这段....算是浪漫主义表现吧,不过有些不合时宜。
▲本片为数不多的槽点之一
最后军武菌想说的是,波兰总是给人以悲惨“受害者“的印象,而把责任都归结于德国,俄罗斯/苏联的邪恶,其实是有失公允的。波兰之所以惨,根本原因在于在相当长的历史中,波兰并没有摆正自己”夹在欧洲强国之间的小国“定位,
▲波兰一直幻想着恢复17世纪波兰-立陶宛联邦时的疆域
这必然会招惹俄罗斯与普鲁士(未来的德国)
反而为了眼前之利,多次招惹东西两边的强邻——俄罗斯与德国,结下了极深的仇怨。
▲卡廷森林中的尸骨坑
由德军发现并挖掘
作为一个实力不强的小国,却是如此的生存环境,其命运也可想而知了。中国古语有云:“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用来形容波兰,再贴切不过了。
▲可怜的是波兰无辜的人民
感兴趣的童鞋可以百度搜索“浴血华沙”下载观看。
▲手持起义军自制“闪电”冲锋枪抗击德军的青年战士
2018军迷的大型线下聚会“军武嘉年华”将于9月22日在北京举行!我们为你还原二战军营真实场景,并打造国内首场军事音乐节。活动详情及购票方式,请打开微信,搜索公众号“军武优选”即可获取。
《浴血华沙》讲述了1944华沙起义期间的爱情、友谊、血腥和残酷
在华沙起义爆发前不久,一群当地的年轻人加入了地下组织,不仅是为了履行爱国 义务,同时也开启了一段青春冒险,可以跟同龄人吹嘘还可以吸引女孩子。
在地下组织培训时,他们边调情、炫耀,边制订计划,殊不知接下来的那个夏天将是他们生命的考验,而历史已经为他们做好了计划。
他们成为华沙起义战斗中最为勇敢的组织之一,共同见证了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也看见了残忍、背叛与谋杀;他们懂得了爱,也体会了什么叫仇恨。尽管他们不情愿,历史还是在他们成熟的过程中,给他们上了血腥残酷的一课……
这部电影不是拍给那些打低分的,一口一个“大波波”的贵支人的,而是一个波兰青年人拍给他的同辈的。它告诉今日波兰的青年人,在历史最黑暗的时刻,有勇敢,也有懦弱;有残忍,也有欢乐。超现实的青春在现实的残酷战火中燃烧殆尽,但祖父辈们的血没有白流。波兰没有灭亡,维斯瓦河今日还在平静地流淌。
在街角跳起滑稽舞的朗朗少年,赤诚相见赧颜如花的温柔少女,都被战争吞噬。坦克自爆后漫天降下的尸风血雨无比震撼,不再啼哭的婴孩、死要同衾的情侣以及倒下的一个个生命,都在提醒你这浴血的真实与残酷。慢镜转场主观幻想镜头充满了想法,德军马克斯尸堆前最后的慈悲报答显示人性虽微弱,但未曾消亡。
华沙起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地下军反抗德国占领军的战役。这场战役是在1944年8月1日开始的。波兰地下军的目的是想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前解放德国的占领,以避免受到苏联的控制。
50,000波兰地下军采用了游击战对抗25,000德军,整个起义持续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兰军队方才向德军投降。在波兰方面有大约18,000名军人和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伤。德军方面有大约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伤。
虽然华沙起义和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经常被人混淆,但是这两个事件是没有关系的。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是在1943年4月19日爆发,比华沙起义早一年。而且,这两个事件的目的也是不同的。
华沙的犹太人的目的是宁愿死在华沙,而不去集中营,所以他们在还有能力时抵抗纳粹德国。一般西方国家认为,在整个华沙起义,波兰地下军没有得到盟军的任何援助。虽然苏联红军早在1944年7月29日就已经达到维斯瓦河的东岸,但他们没有向波兰地下军提供任何帮助。因为斯大林是反波兰流亡政府的。
波兰地下军投降后,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结果85%的地方都被毁坏。直到1945年1月17日苏军才进入华沙。所以这场起义基本是政治的牺牲品!可怜那一代的人了
更多电影请关注 山羊电影 查看
美国电影《浴血金沙》以及其他
凯恩斯憎恨的“野蛮的遗迹”黄金每盎司2000美元(西方媒体就欧美银行系统动荡)。金子是男人的灵魂。人有了金子就变了。而且,永远不会满足,越多越好(《浴血金沙》)。
美国电影《浴血金沙》(汉弗莱·鲍嘉主演、约翰·休斯特导演):鲍嘉主演的淘金者查普多与老练的淘金老头和搭档科里三人在荒山淘金,淘到第一桶金,查普多即要“分赃”,且边干边分,各自保管自己的份额。后又有科廷入伙但死于他们四人与当地土匪的枪战。三人淘金结束返城,科里建议分1/4给科廷,老头也同意,但查普多不同意,并乘老头去土人部落时打死科里(其实是打伤)后驱赶驮着沙金口袋的毛驴以图独吞,路上被土匪打劫,而愚昧的匪徒不识沙金将其抛弃以减轻掠来的毛驴负重,荒漠狂风,沙金“灰飞烟灭”……
科廷妻子写给在荒山淘金的丈夫的信:我和孩子终于接到你的来信了,真高兴啊,知道在荒野通信很困难。漫长的等待,我懂得了,黄金再金贵也比不上我们全家团聚的幸福。祈祷你找到金子,上帝对于你的辛苦该付酬了。但找不到也不要紧,因为我们发现了比黄金更珍贵的东西。
法国政治影片,正义的记者握有政治交易黑幕的证据,当事者派人收买女记者手里的证据:要多少钱,你出个价!面对记者的冷笑,他率先开价并不断攀升价码但记者仍不为其所动。最后,他不再提价同时提醒并警告记者:不要小看金钱的力量,因为达到一定的熔点,黄金也会融化的!此人离开后不久,记者被暗杀……
(马秀山2023年4月4日)
相关链接:金子挖完了,我们下山前,把这里恢复原状。以感谢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科里,你拿上卖驴的钱想干什么?我想起了科廷的遗孀及其孩子,我要去看她们。这就对了(《浴血金沙》)。
休斯顿不辞辛苦地去墨西哥实地拍摄《宝石岭》(又名《浴血金沙》)。40年代,大量增加支出是主要障碍,明星们不愿接受长途跋涉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也是障碍。汉弗莱·鲍嘉回忆:“约翰(休斯顿)做事一丝不苟。我们非得在烤人的阳光下涉过几条溪流并穿过毒蛇出没的地带才能到达某个外景点”。《宝石岭》讲述的是一个毫不新鲜的寓言性故事:黄金腐蚀人的良心,财富引发人的贪欲。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叙事作品一再重复的主题。但《宝石岭》仍以其富于异国情调的环境和细致地描绘人物内心变化过程的独特的视觉语言获得了评论界的赞誉和极为可观的票房收入。休斯顿把他影片里的悲剧人物分为三类:愚蠢的因而无自知之明,聪明的但无自知之明,为看清自己而不惜付出代价的。第一类悲惨,第二类可悲,第三类则是英雄(郑雪来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63、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