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命的意思解释(命的意思)

命的意思解释(命的意思)

易经大智慧:“命”到底是什么?人到底能不能造命?

命是什么

人一生下来就有命。人只要活着,只要有一口气在,就是有命。那么命是什么?

从字形去看,“命”就是一个口,一个令,我们可以理解为从嘴巴里讲出来的令就叫命。

实际上,人都是接受命令的,问题是接受谁的命令,这个比较重要。

有人接受神的命令,那叫教徒。有人接受自己的命令,因为只要脑袋一动,就会有一个命令给全身,身体就会有行动,这个很科学。

因此,命要看你怎么解释,怎么说我们都同意,因为见仁见智,我们都要尊重。

很多人说人的命是上天注定的,实际上我们自己创造的也叫命,所以懂得《易经》以后我们就知道,命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们人自己可控的,一部分是我们自己控制不了的,叫做无可奈何。

所以,当我们想尽了办法都改变不了的时候,那就是命。命就是每一个人不同的局限性。

通过几十年的观察,我可以告诉大家什么叫做命?命就是我们先天带来的人生规划。

我们现在讲人生规划都讲后天的,却忽略了还有先天的。“尽人事,听天命”(《中庸》),这句话包含两部分:“尽人事”就是后天的人生规划,即使你做得很好,但是最后能不能成功,要看后半句的“听天命”,即配合先天的人生规划。

二者的配合程度,决定着最后的成败。后天的规划跟先天的规划很吻合,达成的效果一定很好;如果后天的规划跟先天的天命根本不一样,结果只会是徒劳无功。

这就告诉我们,天命就是一个人的规格,一个人的范围。你这辈子有这个范围,他这辈子有那个范围,这个不同的范围,就叫做各自的命。

有的人很听从先天的,有的人很注重后天的,这是每个人不同的选择。

DNA告诉我们,命是存在的,就是那么两条东西,我们中国人叫“父精母血”,就是这个安排人一生的规划,叫做天命。

我们学了《易经》以后,知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后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这才叫做人生。

人生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不努力,你就不知道你的命是什么;你努力了半天,也不过是知道你的命是什么而已。

实际案例:孔子的天命是什么

孔子的命就是当代不受重用,他很想当官,甚至说只要交给他三年,他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得好好的(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可是没有人用他。

见弃于当时,这是孔子的命。但是最后孔子也很愉快,因为他知道这是自己的命。一个人知道这就是自己的命,并且已经努力过了,他就问心无愧了。孔子的命是要给后世人做万世师表,而不是给当代人做治世能臣的。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天》)意思是,如果财富是可以求得的,就算我再不愿意做的事情我都会去做。孔子是否定命?不是,他说他会相信,但是不会完全相信,这才是孔子的态度。

《易经》的态度是站在不相信的立场来相信,或者站在相信的立场来不相信,因为阴阳是不能够分开的。凡是说相信命运的,那就是有阳无阴,阴跑到哪里去了?凡是说不相信命运的,那是有阴无阳,阳到哪里去了?

阴阳同时存在,就是容不得你相信,也容不得你不相信,你去做了就知道了。做到最后发现原来自己这辈子是来做乞丐的,也心安理得,这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孔子经常讲“时也,命也”,他一点儿不消极。

人,生逢其时,比你怎么努力都要强;生不逢时,你有再大的才能,只有郁郁而终。因为没有机会,根本不容许你发挥。所以命还要跟时配合起来。

你是个创造的命,你所处的时代也要容许你创造才行,否则你是跟自己过不去;你是个很守法,很保守的人,也要看你所处时代是不是很重视规矩,如果不重视规矩,你也是要吃亏的。

学习《易经》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易经》的思维方式,那就是任何事物都会同时存在两个方面。因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而且阴阳是互相变化的。

其实揭开算命神秘的面纱,都是一种客观规律。而《易经》所揭示的,正是宇宙人生所潜在的这种共同的客观规律。

实操指南:我们该如何造命

人各有志就是人各有命,你的命运就是你的意志所创造出来的。

因此,我们建议大家不要认命,一定要造命。人生的价值就在造命,但是千万记住不要勉强,不要过分,过分的结果是害人害己。但是如果不及,就是自暴自弃。过与不及,二者都不是合理点。

所以孔子才提出,最好的途径就是不要管你的命怎么样,一定要做你喜欢做的事情。但是他所谓的喜欢是有先决条件的,就是正当的事情你才可以喜欢。

现在很多人说,“只要我喜欢,为什么不可以”,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要在正当的事情里面选择你喜欢的,这个先后次序很重要。首先是正当,然后才是喜欢。

年轻人要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先把社会上正当的东西摆在一起,不正当的根本就不要考虑。然后从这些正当的选项里面去找喜欢的去做,而不能只考虑赚钱多的。可是,现在很多人都是选择赚钱多的,这个取向非常有问题。

孔子提出“从吾所好”,我喜欢做的,有乐趣做的,我兢兢业业去做,做到最后证明我是成功的,我很高兴;证明我是失败的,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人生只求四个字,问心无愧。

当你把这些都弄清楚了,你就知道到底要不要算命,该不该算命了。一定要注意,算完命以后,讲的好的方面你相信,不好的方面,你就不相信。做到这一点,你就是一个很理性的人,这就是《易经》所讲的趋吉避凶。

杨绛:嗜书如命的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好好活!”1998年钱钟书弥留之际留下最后一句话。杨绛没有辜负丈夫的嘱托,坚强、优雅、从容地活到105岁,让自己活成一个奇迹。

 

杨绛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1911年出生,2016年离世。大家知道杨绛,可能是因为她是钱钟书的夫人,实际上,杨绛比钱钟书更早出名。杨绛三十出头,就因几部戏剧作品在上海滩名声大噪。

 

杨绛一辈子没有离开过书。她说书是她的精神食粮,也是认识世界与之对话最美妙的方式,是书本滋养了她的生命。

 

她一生读书、写书、译书、教书,用书传递思想,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被下放农村,始终没有过离开书本。

 

她曾说,如果三天不读书,就会感到难受;一个星期不读书,就好像白过了日子。她的名言“你的问题主要是想得太多,而读书不多。”也影响了很多人。

 

杨绛这种嗜书如命的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呢?

 

众所周知,在那个年代的女子不要说读书了,就连字都认不了几个。杨绛很幸运,出生在经济相对优渥,父母开明的家庭。

 

她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秉性正直且酷爱读书的人,她的父亲更是一位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他们常常在家手不释卷。她的母亲也很有涵养,经常会陪着孩子们阅读各类小说。

 

这个家里倡导了一种自由开明、重视教育的家风,尤其在孩子们阅读方面培养甚是注重。

 

杨绛父母待人接物宽厚温和,从不对人疾言厉色、颐指气使。在这样家风长大的杨绛耳濡目染,不但继承了父母的温良宽厚,也继承了长辈们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杨绛家里藏书很多,小时候她喜欢读哪本,父亲就会把那本放在她的桌子上。如果杨绛长期没有翻阅的话,父亲会悄悄收了回去,仿佛是在警告她。

 

正是这种无声的督促,让杨绛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杨绛喜欢文学,酷爱各种词章小说,父亲也是想方设法满足她的心愿,让她读到自己喜欢的书籍,这也奠定了她日后成为大作家和翻译家的基础。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杨绛也不例外,她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

 

1928年夏天,杨绛从苏州振华女中毕业,心心念念要考清华大学,由于当时清华大学不在南方招生,她只好就近考入苏州的东吴大学。

 

东吴大学没有杨绛心仪的文学系,她无奈选择了政治系。对政治毫无兴趣的杨绛,大部份时间就泡在图书馆里沉浸式地阅读。那个时候她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估计她嗜书如命的习惯可能就在东吴大学的图书馆慢慢形成的。

 

从东吴大学毕业后,杨绛终于考上了清华大学外文系的研究生。朱自清、吴宓、王文显等著名的大师级人物都是她的老师。

 

慧眼的朱自清先生挖掘了杨绛身上的文学潜质,悉心指导,同时还推荐她的散文和小说在《大公报》上发表,从此,她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

 

在清华校园里,杨绛除了拼命读书和写作,还收获了爱情。在这里她邂逅了终身伴侣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比杨绛大一岁,是她的学长,他们同读于清华外文系,一样是“书痴”。更巧的是他们还是同乡。

 

两人一见钟情,恋爱四年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1935年,钱钟书先生考取牛津大学公费留学生,还没毕业的杨绛决定陪他一起到英国留学,她成了牛津大学的旁听生。

 

牛津大学有着世界一流的图书馆,藏书量远大于清华大学,在这里,他们两条“书虫”那真是“大快朵颐”。

 

调皮的钱钟书先生戏称牛津图书馆为“饱蠹楼”,意思是这里的书可以喂饱他跟杨绛这两条大“书虫”。

 

他们除了上课,课余时间要么泡在图书馆,要么借一大堆书回家,饱学终日,乐此不疲。

 

后来,他们转到巴黎大学读书,由于所学非他们所想,就没有正式注册,而是自己读书,做研究。

 

这种既不拿学位也不为考证或者求职、没有任何功利性的读书,纯粹就是满足两位求知欲和精神生活。

 

读书成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像吃饭睡觉一样不可或缺。

 

他们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不爱游玩,也不喜社交。也许别人会误认为清高或者骄傲,但其实,他们只是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留学回国以后,他们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很多政治运动。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不放弃读书,总会想方设法找些书来读。精神上的富足使得杨绛底气十足:“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毛姆名言:“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杨绛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现实生活多么不尽人意,只要有书在,就可以让自己摆脱烦恼和焦虑,从现实的苦难中脱离出来。

 

杨绛一生赤诚、善良与乐观。她虽然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洗礼,目睹了各种社会动荡,但是无论身处什么境况,始终是有着书本隽刻在她身上的优雅和从容。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才是人生至高境界。

 

作者:简单

#讲好中国文化##微头条打卡##阅读的温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