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恒 | 东吴弄珠客即冯梦龙的化名
《金瓶梅》词话本上的〈东吴弄珠客序〉,是一篇认定《金瓶梅》最早刊刻本的重要序言。
对于这篇序言的作者的真实姓名,日本的盐谷温氏认为是明末怪杰冯梦龙,台湾的魏子云先生与朱传誉先生亦同意盐谷氏的观点。
我认为他们的说法颇有可取之处,只是语焉不详,因而较欠说服力。东吴弄珠客确系冯梦龙的化名,具体考述如下:
冯梦龙,字犹龙,一字耳犹,别署龙子犹。其所居室名墨憨斋,又多自称墨憨斋主人。
关于冯梦龙的籍贯,历来争议很大。《吴县县志》《苏州府志》《江南通志》《镇江府志》《丹徒县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郁蓝生的《曲品》、谢国桢的《增订晚明史籍考》、吴梅的《顾曲尘谈》、王国维《曲录》、日本盐谷温氏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都认为他是苏州府吴县人。
而朱彝尊的《明诗综》、黄文旸《曲海总目提要》《史略》《辞海》,又认为他是苏州府长洲人。同是苏州府的记载,关于冯梦龙的籍贯也是自相矛盾的。
《苏州府志》在「人物传」中认定他是吴县人,而《苏州诗钞》又注明他是长洲人。
究竟冯梦龙籍贯何处呢?《寿宁待志‧官司》云:「冯梦龙,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县人。」即冯梦龙籍贯为苏州府吴县,生长于苏州府长洲县。
《寿宁待志》是冯梦龙自己撰写的,这条关于他的籍贯的记载,自然是最可信的数据。
《寿宁待志》
冯梦龙生于明万历二年甲戌(1574),卒于清顺治三年丙戌(1646),终年72 岁。
冯梦龙的祖籍吴县,在当时苏州府的西边,而冯梦龙生长的地方长洲县,在苏州府的东边,都隶属苏州管辖。
在历史上,人们一般通称苏州府为东吴、姑苏、吴国、古吴、吴门、吴越、吴下、吴邑等。因冯梦龙擅长通俗文学,其兄冯梦桂善画,其弟冯梦熊工诗,时人称他们兄弟三人为「吴下三冯」,用「吴下」来代指苏州。
纵览冯梦龙一生的著述,我们可以发现他在名号上是大有讲究的。
冯梦龙的取名,来自《史记》中〈老子韩非列传〉。
传中有孔子对弟子说的一句话「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老子姓李,名耳,所以冯梦龙一字「耳犹」,又一字为「子犹」。
从「子犹」出发,冯梦龙又派生出其他的化名。《说文解字》谓「犹,陇西谓犬子为犹」,于是冯梦龙又以陇西冠其首来取化名;如他在《醒世恒言‧序》的结尾处化名为「陇西可一居士」、在《天许斋批点北宋三遂平妖传》的序中化名为「陇西张誉无咎父」。
又因犬子是小兽,而《尔雅‧释兽》篇认为「犹」是小兽,而「豫」也是小兽,所以「犬子」可通「子犹」,亦通「犹豫」,而「犹豫」又是小兽行走时怕人的张惶状态,而「张」与「章」音相谐。
因此,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化名为「豫章无碍居士」。又因「豫章」倒过来读「章豫」,「章豫」与「张誉」读音相近,于是又引发出「张誉无咎父」的化名,由此又派生出「张无咎」的化名来。又因小兽的「张惶」亦可解释为凄楚惶恐。
所以冯梦龙又在「张无咎」前冠之以「楚黄」,以此成了「墨憨斋手校」《平妖传‧序》的「楚黄张无咎」。
「无咎」「无誉」正暗合《易经》「六四括囊,无咎无誉」的意思。
冯梦龙在〈古今小说序〉中所提到的茂苑野史氏也是他的化名,其源出自左思的〈吴都赋〉中的「佩长洲之茂苑」的赋句,而长洲正好是冯梦龙的出生地,所以他用茂苑来取代长洲。
又因通俗小说是「正史」之外的「野史」,冯梦龙又对这类野史」终生都有特别的兴趣,并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这类「野史」的编纂与出版上,所以他自称为「茂苑野史氏」,以此表明自己录收藏整理这类「野史」的长洲县人。
他的「可一居士」「可一主人」等化名,也是来自《礼记‧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中意即要知古今通俗小说,可览三言便能一一尽知。
总之,冯梦龙取化名的第一特点是引经据典。
《古今小说》
冯梦龙常以居室为号,自称「墨憨斋主人」。《醒世恒言》的初刻者叶敬池在刊印《新列国志》的广告中云:
「墨憨斋向纂《新平妖传》及《明言》《通言》《恒言》诸刻,脍炙人口,今复订补二书,本坊恳请先镌《列国》,次当及《西汉》,与凡刻迥别,识者辨之。金昌叶敬池梓行。」
冯梦龙在很多书上用「墨憨斋」的化名,他的〈广笑府序〉也是署名为「墨憨斋主人题」。《醒世恒言》的校者亦为「墨憨斋主人」。
冯梦龙由「墨憨斋」还化名为「墨浪主人」,如明衍庆堂刊本的二十四卷《喻世明言》,其校者为「墨浪主人」。这是在整理小说方面以室为号所产生出来的众多化名。
在戏曲的整理与编写方面,冯梦龙以室为号来化名也为数不少,如墨憨斋传奇十五种其篇目分别为:
《墨憨斋订本新灌园传奇》《墨憨斋订本酒家佣传奇》《墨憨斋订本量江记传奇》《墨憨斋订本女丈夫传奇》《墨憨斋订本双丸记传奇》《墨憨斋订本万事足传奇》《墨憨斋订本洒雪堂传奇》《墨憨斋订本梦磊记传奇》《墨憨斋订本楚江情传奇》《墨憨斋订本风流梦传奇》《墨憨斋复位永团圆传奇》《墨憨斋订本精忠旗传奇》《墨憨斋订本双雄记传奇》《墨憨斋订定人兽关传奇》《墨憨斋复位邯郸梦传奇》。
另外,《凤双飞》传奇戏也为墨憨斋所编定的传奇戏。
在词曲方面,冯梦龙也常以居室为号来化名,如《太霞新奏》中就有「墨憨子」「墨憨斋」「墨憨主人」「墨憨斋主人」「墨憨垒」等化名十五处。
此外,他还有一部《墨憨斋新定词谱》。
〈古今笑自叙〉里面的第一句就是「龙子犹曰」。〈情史序〉的作者为「龙子犹」。
特别是他自己创作的22 首散曲,都署名「龙子犹」。日本盐谷温氏在〈论明之小说三言及其他〉一文中指出:
「依其述与其题跋的落款等看来,一称作龙子犹,大概因字犹龙,所以附会成这个名词的罢,在小说里不用真的名字乃戏用,犹子龙之号也未可知哩。」
可见犹子龙亦同龙子犹,游龙亦同犹龙,都为冯梦龙的化名。冯梦龙任寿宁知县后,颇为得意,就不再使用化名,直接用自己的真名来署名,而且每每谦恭地称臣。
如〈甲申纪事闻叙〉的署名为「七一老臣冯梦龙识」;〈甲申纪事叙〉的署名为「七一老人草莽臣冯梦龙述」;〈中兴实录叙〉署名为「七十二老臣冯梦龙拜述」;〈中兴伟略引〉则也是署名为「七十二老臣冯梦龙撰」。
《冯梦龙全集》
冯梦龙是个乡土观念很重的封建文人,经常在他使用的笔名前冠之以代表苏州的文字,给读者作出某种暗示,以标明自己的身份。
〈古今笑叙〉前面提到龙子犹,后面有枚「吴下词奴」的印章,很显然「吴下词奴」即「龙子犹」「吴下」代指苏州,「词奴」以示自己对通俗文学的爱好已到了屈体为奴的地步。
他在〈曲律序〉后署名为「古吴后学冯梦龙题于葑溪之不改乐庵」,「古吴」即指苏州,「后学」是谦称,以示自己是后学之辈。
在〈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叙〉中他自署名为「吴越草莽臣」,「吴越」也是代指苏州,「草莽臣」是说他自己只是一个无任何官职的草莽野人,因为冯梦龙是崇祯三年才入贡,任丹徒(今镇江市)训导,而这部小说作于崇祯元年,当时他还是一个白衣乡民,一个潦倒的书生。
《智囊补‧自叙》的叙者为「吴门冯梦龙」,也是在他的真实姓名前加上代表苏州的地名。
《情史》实是《情史类略》的简称。嘉庆丙寅年(1806)的刊刻本上有〈情史类略〉一序,其署名为「吴人龙子犹序」说明序者的籍贯。
《新灌园‧序》署名为「古吴词奴龙子犹拜述」,〈万事足叙〉署名为「姑苏词奴龙子犹述」,《酒家佣‧叙》署名为「古吴龙子犹述」,〈风流传小引〉署名为「古吴龙子犹述」,《永团圆‧叙》也是署名为「古吴龙子犹述」,〈春秋衡库发凡〉的署名为「古吴后学冯梦龙述」。
由冯梦龙一次用「姑苏词奴龙子犹」来署名,一次用「吴下词奴」署名来看,我们则可以推论出写《今古奇观‧序》的「姑苏笑花主人」也可能是冯梦龙又一化名。
冯梦龙到湖北黄安、麻城,讲过《春秋》,因此他还有「楚黄张无咎」的化名,以表白他治《春秋》的成绩。在麻城他与李贽、无涯、宏道校对过《水浒传》。
通过对冯梦龙化名的上述情况的全面考述,我们可以推论出东吴弄珠客也可能是冯梦龙的化名。其理由如下所述。
一是用东吴代指苏州以此说明序者为明万历年间苏州府的人氏,这与冯梦龙化名的第四种情况完全吻合。
二是冯梦龙平素偏爱通俗文学,视其为文学的上乘之作。
《金瓶梅》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而成的,专言当时市井小人日常生活的世情小说,堪称天下第一奇书,不啻为我国说苑中一颗明珠,欣赏这部时代气息浓重的现实主义力作,恰似玩弄手中的明珠,其兴味无穷。这与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所记载的「吴友冯犹龙见之惊喜」的情形相印证。
三是冯梦龙自认为《金瓶梅》第二十回所写到的一百颗明珠,来自梁中书家,转到李瓶儿手中,今又落入西门庆之手,后又转到云里守手中,将来不知会落到谁人手中。
因此,这一百颗明珠可以说明:「物非一人可据,今张昔李,俱是空花」[1],告诫人们不要贪财。
这种劝诫作用,诚如清康熙年间的张竹坡所言:「噫,一百颗明珠,作者信手拈来,头头是道,因欲为世点醒双珠,使一百颗明珠为一顶门针,开门戽子也。」[2]
《新刻金瓶梅词话》
另外,在冯梦龙看来,《金瓶梅》的艺术结构浑然一体,一百回宛若一百颗明珠连成珠串,又如张竹坡所讲的那样:
「一百颗明珠,人人知为后一百回作千里照应,不知果解其必用此一百颗明珠何哉?我为之逆其志,乃知作者唯恐后人看他的奇书妙文,不能放眼将一百回通前彻后,看其照应,乃用一百颗明珠刺入看者心目,见得其一百回乃一线穿来,无一附会易安之笔。而一百回如一百颗明珠,字字圆活,又作者自言,皆是我的妙文,非实有其事也。」[3]
所以冯梦龙化名东吴弄珠客写序,以表明自己对《金瓶梅》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不同凡响的见解。
四是东吴弄珠客对《金瓶梅》的态度正是冯梦龙对《金瓶梅》所持的态度。
如前所述,当时有四人肯定《金瓶梅》。这四人中间的马仲良,开始是站在冯梦龙一边,支持梓行《金瓶梅》,后又站在沈德符一边,反对刊刻《金瓶梅》。
袁宏道肯定《金瓶梅》,一见之于〈与董思白〉,二见之于《觞政》。谢肇淛称赞《金瓶梅》,已作〈金瓶梅跋〉明志。
而唯有极力推崇《金瓶梅》,恨不得即刻使之刊印发行的冯梦龙反倒无一直接言及《金瓶梅》的记载,这是不合情理的。因此,东吴弄珠客序很可能是冯梦龙化名撰写的。
五是从行文的语气来看,序者也可能是冯梦龙。
他为人诙谐,其著书、立论、言谈,常常是笑语联珠,反诘生妙。〈东吴弄珠客序〉开篇就说:「《金瓶梅》『秽书』也,袁石公亟称之,亦自寄其牢骚耳,非有助于《金瓶梅》也。」
而此话以下的行文,又恰恰是替《金瓶梅》辩解,唱赞歌,说它是部「盖为世戒,非为世劝」的言情小说,其中寓有「楚梼杌之意」。
很明显,「秽书」二字是应加上双引号的反话。
序文的结尾又是一带有反问语气的感叹句,「不然,右公几为导淫宣欲之尤矣!」这篇序文,由于前一反语,后一反诘,再加上中插一可笑例证,显得幽默风趣,论理活泼,文气曲折有致,立论无懈可击。序文的这种文风恰与冯梦龙的个性气质一致。
六是东吴弄珠客的笔名与中国古代关于龙戏珠的传闻是吻合的,《庄子‧列御寇》中云:「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
《述弄记》上也有「珠有龙珠,龙所吐者」。
冯梦龙名字内含「龙」字,由戏珠之龙派生出弄珠之客,简直是再自然、再贴切不过的化名。
七是据台湾《金瓶梅》研究专家魏子云先生的考证这一跋一序都是写体字,微妙的是,「这东吴弄珠客的『序』与廿公的『跋』,笔迹上看,乃同一人所书。」[4]
如前所考,廿公为冯梦龙的化名,那么与廿公「乃同一人」的自然也是冯梦龙。
近代我国《金瓶梅》研究专家姚灵犀早在三十年代的〈金瓶梅版本之异同〉一文里,曾说东吴弄珠客「疑即龙子犹,亦即冯梦龙。」[5]
现在看来,日本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盐谷温氏与我国的姚灵犀先生的质疑是可信的,东吴弄珠客很有可能就是冯梦龙这位明末怪杰,这已经为今天众多学者所认同。
《金瓶梅资料汇编》
注释:
1 张竹坡:《第一奇书金瓶梅》,第二十回回评,康熙乙亥本。
2 张竹坡:《第一奇书金瓶梅》,第二十回回评,康熙乙亥本。
3 张竹坡:《第一奇书金瓶梅》,第二十回回评,康熙乙亥本。
4 魏子云:《金瓶梅探原‧端引》,香港巨流图书公司印行本。
5 黄霖:《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版)卷1,页3。
文章作者单位:华中师大出版社
本文获授权刊发,原文收录于《陈昌恒<金瓶梅>研究精选集》,2015,台湾学生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转发请注明出处。
水如环带山如笔 家有藏书陇有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①:培田村的衍庆堂内,村民们在写对联。叶先锋摄(人民视觉) 图②:航拍培田村的民居与农田。叶先锋摄(人民视觉) 图③:在培田村的春耕节活动中,学生在稻田里体验插秧。叶先锋摄(人民视觉)图④:培田村的南山书院大门。连城县委宣传部供图图⑤:培田古街一角。叶先锋摄(人民视觉) 图⑥:培田村久公祠手绘图。吴健衡绘
郁郁青山下,碧水绕村流。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镇,有一座隐于山水间的传统村落。村落西靠卧虎山,东临笔架山,河源溪自北向南绕村而过,明清时期修建的高堂华屋、书院古街完整留存至今,承载了一代代客家人的乡愁记忆。
这就是距今有数百年历史的培田村,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清晨,穿行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培田村的巷陌,只见远山如黛,古街悠悠。青砖墙后,不时传来孩童嬉闹的声音;桥边树下,老人们正坐在竹椅上聊天说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好一派闲适悠然的田园景象。
村景因四时各异
古居汇八方之美
走进培田村,村道边水车悠悠,荷塘旁垂柳依依。在鸟鸣啁啾中,漫步于鹅卵石铺就的村道上,只见梅树、桂树等错落栽于一座座青砖黛瓦的古民居前,屋后菜畦里的瓜叶探出篱笆,水圳里清澈的活水曲曲弯弯淌过各家门前。
培田的春夏秋冬各有美景。“早春的梅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田里的稻谷与山上的橘子,冬天枫叶转红,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贴上火红的春联,门口还晒满了自家备的干货哩!”谈起培田村的美,培田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吴美熙就打开了话匣子。这位年届八十岁的老人被称为培田客家文化的“活化石”,他于2001年发起成立培田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会,与村里40位老人一起,收集整理培田村历史人文和建筑资料,为保护培田村的古建筑与乡土文化出谋划策。
“大夫第、进士第、官厅、衍庆堂、双灼堂……要细说培田的古建筑与其背后的文化,那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吴美熙介绍,培田村始建于元代,村落整体布局呈现“三横五纵”形态,古民居较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客家建筑风貌,保存着30余幢“九厅十八井”形式的高堂华屋、21座宗祠、6个书院、2座跨街牌坊与1条千米长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保单位28处,组成了约7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明清时期,培田村是连城到汀州府古官道上的驿站,商贸往来频繁。如今,古村的千米长街上还可以看到不少连排的商铺柜台,让人遥想当时客商穿梭、吆喝声不绝于耳的场景。
客家人自中原北地徙居南方山区,再加之商贸繁华,带来了多样文化交融发展。“在培田,你们可以找到全国各地的建筑风格。”吴美熙介绍,培田村的古民居建筑群因地制宜,融合了江南园林、客家围屋、北方四合院与古汀州八县特有的“九厅十八井”等建筑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继述堂。
继述堂又称大夫第,是培田村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建筑之一,也是典型的多厅堂、多天井的“九厅十八井”大屋。“九厅十八井”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特点,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结合构建的建筑样式。“九”与“十八”都是泛指“数量多”,事实上,不少“九厅十八井”式建筑远不止“9个厅”“18个天井”,例如,继述堂就有18个大厅、24个天井,占地面积约6900平方米。继述堂的地面是用混合了黄泥、石灰、砂子、红糖、糯米浆、蛋清的材料经夯打而成的,这样建好的地面无论是外观还是坚硬度,都与岩石无异。“九厅十八井”式建筑中的宇坪也很有特色。进入建筑大门后,便能看见一处宽大的宇坪,与北方建筑中的庭院类似。“宇坪的‘宇’字代表的是‘东西南北加上下’的空间概念,反映出当地‘人与自然空间和谐相融’的观念。”吴美熙说,“培田的古民居是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每一处墙砖、梁柱、窗花都凝结着客家人的传统智慧。”
勤耕育十里稻香
文墨传家教家风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培田,应是继述堂门前的那一副对联——“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耕读文化是刻在培田名字里的传统,“培田”之“培”,寓意培植禾苗茁壮成长获得丰收,也意含培育后代知书达理。
村口连片的稻田、每年春耕节举办的犁田插秧比赛、锄经别墅里展陈的锄头犁耙、粮食印记陈列馆内收藏的粮印谷斗……在培田村,处处可见农耕文化的印记。
崇文重教亦是培田的重要传统。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秋香考证,最兴盛时,培田村有书院、私塾18座,因而有“十户一书院,一户十匾额”之说。其中以南山书院最负盛名,有“距汀城廓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之美誉,清朝才子邱振芳、翰林院庶吉士曾瑞春等一批名士都曾在此任教。
值得一提的是,培田村还重视妇女教育。村落中街上有一座三间两厢的小院,名为容膝居,院门外书有对联“庭来竹友心胸阔,门对松冈眼界宽”,是培田村于清代创办的妇女学堂。据参加过妇女学堂的罗兰芬老人回忆,妇女学堂教授内容包括识字、算术与健康常识等。
“其实,培田的崇文重教不只体现在书院、学堂,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是一所学校。”吴美熙说,培田的先辈寓教育于建筑中,将对后代子孙的期望写在家中楹联、匾额之上,读懂了这些文字,也就读懂了培田的文化。“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语皆为良药;悯济困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半亩砚田余菽粟;数椽瓦屋课桑麻”“饥能壮志,寒能壮气,志气不凡定多安泰;耕可养身,读可养心,身心无恙自获康宁”……字字句句都蕴含着培田“兴养立教”的家教家风。
如今,培田文教之风犹存。在培田中心小学,学习村中流传百年的家风家训是孩子们的开学第一课,其中一些行为准则已经家传户诵数百年;春节前,各家各户的村民会齐聚衍庆堂,亲手为家中写上几副寓意美好的对联;村庄古街上的农民书画社仍有12位成员坚持书法作画,其中年龄最大的已有90岁。
“古屋老宅是物质载体,涵养流传下来的乡风乡情、家教家训则是一个村子的精神灵魂。”吴美熙说,“培田留给后人的不只有古建筑,还有淳厚的乡土文化与传统的道德修养。”
烟火经百转岁月
诗情共乡音相融
为更好地保护培田古村,2002年起,连城县先后委托同济大学、陕西古建筑研究所等单位编制保护总体规划和大夫第等7处重点建筑的保护维修设计方案,按照“修旧如旧、修古如古”的要求,对古建筑开展抢救性保护,一批古建筑也陆续被改造为研学基地、主题陈列馆和特色民宿等。同时,村内配套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在古村河源溪对岸还建起了新村,从而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有效促进培田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自2012年起,培田村还恢复和创新了春耕节这一传统庆典活动,每年春季都会吸引众多参观者来此犁田开垦,参加割油菜、插秧、抓鱼等农事比赛,体验传统生态农耕方式。
看到培田村发展的潜力,一直在外地工作的吴晓明也选择在2012年回到家乡,修缮祖屋,办起了特色民宿。吴晓明介绍,自己还结合培田民俗特色举办研学、团建等活动。“培田的古建筑吸引了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打糍粑、磨薯丸、沙溪戏水等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可以让他们体验更鲜活有趣的古村生活。”吴晓明说。
历史的、原真的、生态的客家传统村落与丰富而独特的客家民俗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来到培田、住在培田。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培田村农家乐、生态旅游接待点达70家,全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全村人均年纯收入约2.2万元,农家乐示范户每年实现户均纯收入5万至6万余元。“光我们一家民宿,一年就可以接待数万人次的游客。”吴晓明说。
游历培田数日,只觉诗情画意与人间烟火皆融合于此。入夜时分,走在古街上,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白日的一切尘嚣都在此刻归于平静,脚下的卵石小路与身侧的斑驳青砖被沿路的灯笼照亮,令人禁不住遥想数百年前的那段悠远时光。
■游览贴士
从连城县城到培田村,可乘坐公共交通,也可驾车从连城县城出发,经G25长深高速行驶至319国道,抵达培田村。
培田村依山傍水,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古建筑群。在村中可游览参观大夫第、都阃府、衍庆堂、工房门楼、敦朴堂、千米古街等古建筑,感受客家庄园的传统之美。村中分布着不少民宿和农家乐,还可以体验炒米冻、簸箕粄等培田特色美食。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03日 07 版)
千古食趣(五)
千古食趣(五)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千古食趣:说说吃的那些事儿》《饮食与中国文化》《了不起的面包:面包6000年神圣与日常的历史》《饮食大脑》《食帖21:酒的全事典》《看图学葡萄酒》《葡萄酒笔记》《洋酒笔记》《鸡尾酒笔记》
特别说明:以下内容来自推荐书籍。
(七)中国著名百年老店
全聚德,清同治三年(1864年)开业,创始人杨全仁。
东来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开业,创始人丁子清。
龙抄手,北方称为馄饨,广东称为云吞,馄饨原是民间用来祭祀的食品。1941年,成都龙抄手于悦来场开业。
松鹤楼,清乾隆二年(1737年)由徐氏在苏州玄妙观附近创建,经营面点带卖饭菜。
陈麻婆豆腐店,1862年开业,原名陈兴盛,主厨是陈兴盛的老婆,因为她脸上有几颗麻子,周围的人就称她为陈麻婆,她烧的麻婆豆腐色彩艳丽、浓香诱人。
景阳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杭州开业,酱菜、腐乳首屈一指,被称为全国四大著名酱菜店之一。
六味斋,起源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北京城,酱肘子一流。
六必居,明正统年间开业,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始因出售名甲天下的襄陵酒而生意兴隆,门庭若市。至嘉靖年间,酒店名噪京华。宰相严嵩嗜酒,听说此店之酒与众不同,遂前往小试,品后果真感到酒味不凡,从此便时常光顾。日久人熟,酒家便请严嵩给起个字号,严嵩根据《礼记·月令》所载古代酿酒要诀:“秫[shú]稻必齐,曲蘖[niè]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量,火齐必得”六句话,写下“六必居”三个道劲大字,“六必居”字号由此而得。
同和居,据传清室的一位皇亲,为在宫外有个吃喝玩乐的方便去处,便邀来同和居几个人,开办了同和居。民国初年,掌柜牟文卿请御膳房的袁祥福帮厨,袁祥福凭三不粘(不粘盘、不粘匙、不粘牙)等宫廷名菜,使同和居有了名气。1939年广和居停业,其大部分厨师来到同和居,使同和居生意火红,名气越来越大,并成为旧京城著名“八大居”饭馆之首。
稻香村,始建于1895年,位于前门外观音寺,南店北开(时称“稻香村南货店”),前店后厂,很有特色,是京城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第一家,产品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
柳泉居饭庄,是饮誉京城、创建于1567年的中华老字号,经营北京风味菜肴。早年的柳泉居是由山东人出资开办的,店铺前边是三间门脸的店堂,后边有一个宽阔的院子。据史料记载,当年这院内有一棵硕大的柳树,树下有一口泉眼井,井水清冽甘甜,店主正是用这清澈的泉水酿制黄酒,味道醇厚,酒香四溢,被食客们称为“玉泉佳酿”。
厚德福,清光绪年间,在前门大栅栏路北曾有一个烟馆,实行禁烟以后,此地成为衍庆堂饭后因经营不好而易主。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这里挂出了一块披红绸的黑地金字的牌——厚德福。掌柜的是河南杞县人,名叫陈莲堂,对豫菜很有研究,能做一手地道正宗的豫菜。账房先生是他的同乡,姓苑,世人惯称其为苑二爷。这家饭庄的大股东是梁芝山先生梁芝山是一代文学宗师梁实秋先生的祖父,他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之路,为官多年,官至四品为厚德福投资时,正值其从广东卸任回京。自此,北京有了第一家专做豫菜的饭馆。
信远斋,信远斋酸梅汤,入口时让人感到酸、甜、香、凉,沁人心脾,饮用后又有唇齿留香的口感,由于真材细做、货真价实,产品声誉历久不衰,在文人墨客、社会名流中享有很高声誉。
(八)中国历史名宴
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筵席。清初满族人入主中原,满汉两族开始融合,皇宫市肆出现了满汉并用的局面。
满汉全席始于清代中叶,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巨型筵宴。满汉全席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珍馐、南北风味兼用,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
官府中举办满汉全席时首先要奏乐、鸣炮、行礼,恭迎宾客入座。客人人座后由侍者上进门点心。之后是三道茶,如清茶、香茶、炒米茶然后才正式入席。满汉全席上菜分冷菜、头菜、炒菜、饭菜、甜菜、点心和水果等,共有108道名菜,900多种菜点,一般分三天吃完。
鹿鸣宴是古时地方官祝贺考中贡生或举人的“乡饮酒”宴会,起于唐代。鹿鸣宴曾在唐至清代的科举和教育文化体系中延续了1000多年。北宋时期,鹿鸣宴还相对普及;南宋则更多地强调鹿鸣宴古礼仪制和政教功能的恢复,缺少改造和更新,其繁文缛节又加重了地方的济负担,使之难以为继,故几成废礼。
鹿鸣宴饮宴之中必须先奏响《鹿鸣》之曲,随后朗读《鹿鸣》之歌以活跃气氛,显示某公才华。《鹿鸣》是出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乐歌,一共有三章,三章头一句分别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嵩”:“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其意为鹿子发现了美食不忘伙伴,发出“呦呦”叫声招呼同类一块进食。
古人认为此举为美德,于是上行下效,天子宴群臣,地方官宴请同僚及当地举人和地方豪绅,用此举来收买人心,展示自己礼贤下士。古人还认为乐歌“用之于宾宴则君臣和”,有了美食而不忘其同伙,表示这是君子之风。
孔府是孔子诞生和其后人居住的地方,孔府既举办过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迎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宴席无所不包,集中国宴席之大成。
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的最高规范,宴饮是礼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孔府宴礼节周全,程式严谨,是中国古代宴席的典范。
孔府宴分三六九等,单就较高级的两级来说,其菜馔数量之多,佳肴之丰美,是颇为惊人的。第一等是招待皇帝和钦差大臣的“满汉宴”,是满汉国宴的规格。一席宴,光餐具就有404件。大部分是象形餐具,有些餐具的名就是菜名,而且每件餐具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盖、中层放菜,下层放热水。满汉宴要上菜196道,全是名菜佳肴,如满族的“全羊带烧烤”、汉族的驼蹄、熊掌、猴头、燕窝、鱼翅等。另外,还有全盒、火锅、汤壶等。第二等是平时寿日、节日、婚丧、祭日和接待贵宾用的“鱼翅四大件”和“海参三大件”宴席。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阳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康熙帝席赋《千叟宴》诗一首,故得宴名。
乾隆五十年(1785年)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与宴者3000人,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再举千叟宴于宁寿宫皇极殿,与宴者3056人,即席赋诗3000余首。后人称谓千叟宴是“恩隆礼治,为万古未有之举”。
千叟宴上每桌共有十道菜,每道菜与一个乡镇及特产有关,具体为金玉汤(永福镇)、寿桃(桃城)、麻菇献寿(百寿镇)、果汁鸡球(三皇乡)、佛果酿(龙江乡)、马蹄胶(苏桥镇)、常安宫丁(永安乡)、板峡竹鱼(堡里乡)、锦寿面(罗锦镇)、福敬亲人(广福乡)。
“琼林苑”是设在宋京汴京(今开封)城西的皇家花园,是宋初四苑之一,位于东京洋梁外城顺天门西南,南临顺天大街,建于乾德二年(公元964元)。每年的赐二府从官宴以及大比之年的进士闻喜宴皆在苑中举办,故后世状元及第有“领琼林宴”之称。
《宋史·乐志四》又载:“政和二年(1112年),赐贡士闻喜于辟雍,仍用雅乐,罢琼林苑宴。”所以政和二年以后,又改称“闻喜宴”。
元、明、清三代,又称“恩荣宴”,虽名称不同,其仪式内容大致不变,仍可统称“琼林宴”。
未完,请关注阅读后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