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王怀远许泰来(王怀远)

王怀远许泰来(王怀远)

十年后,战友替他们继续翱翔天空、孝敬父母

邱光华

如果说灾难是人类最持久的记忆,那么,对抗灾难失去的生命,必将在记忆的最深处,永远铭刻。

“5·12”汶川地震十年后,那里的天空,还有雄鹰飞过的痕迹。

5月,成都市烈士陵园内,“邱光华机组”成员的墓前添了许多鲜花。就像蛰伏一冬的树木在春天醒来那样,这些名字总会如期从人们心底苏醒——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2008年5月31日,他们执行抗震救灾任务驾驶的直升机,在返航途中遭遇天气突变,机上人员全部牺牲。

家人、战友、朋友和陌生人,陆续来到坟前,把重建的生活讲给他们听。生活里,他们可能会有的模样,如今正在别的人身上发生。

十年后,有战友替他们继续翱翔天空,有战友替他们当儿子孝敬父母,也有战友跟他们一样成了师父,带徒弟时一样先教做人再传技能。

最后一次飞行

通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营区的马路笔直延伸,道路旁挺拔的杨树苍翠葱郁,背后是片空旷的停机坪,景色依旧是10年前的模样。只是,曾在这里驾驶直升机数百次起航、着陆的邱光华,如今只剩照片挂在营区军史馆里。

刘亮多年未向人说道邱光华机组遇难的事,仍旧记得所有细节。2006年军校毕业后进入某陆航旅,他和另外一个飞行员曾志勇,成为邱光华的“关门弟子”。

2008年5月12日,地震袭来。“当时离他(邱光华)退休,只差11个月。”透过树林,刘亮的目光停留在宿舍底楼的尽头,那里曾是邱光华的房间。或许朝夕相处的回忆涌上心头,言语间多了感慨,“他完全可以不飞的。”

“但是他主动申请要飞。”师徒的碰面在当天下午,邱光华第一时间赶回来,急着给年轻飞行员做投入抗震救灾前的紧急授课。后来才发现,这次碰面成了震后师徒间唯一次正面交流。

2008年5月15日下午3时许,英雄飞行员邱光华机组驾驶的92734号直升机强降北川县城,在废墟中实施抢险救援任务。

一场大战在即,人人准备着奋不顾身。“太忙了,连续十多天,我们几乎没有说话的机会。”邱光华甩掉可以不飞的“特权”,把震区父母失联的消息压在心底,拿出特级飞行员的实力,承担了大量急难险重的任务。刘亮作为飞行“新人”,在执行运输任务的同时,也在忙着各种抢险救灾事情,营区里官兵的吃住,大多时候只够时间在机场解决。

5月31日,刘亮执行地勤任务,负责安全指挥一架接一架直升机腾空,也数着每一架如期回来。“下午6点过,发现一架直升机失去联系了,没有回来,就是邱光华机组。”失联意味着什么,每个飞行员心里都有谱,但刘亮拒绝猜想,他们经历了什么。

当天中午13时,51岁的特级飞行员邱光华和他的734机组——27岁的副驾驶李月,47对的空勤机械师王怀远,28岁的空勤机械师陈林,23岁的物资装卸和地面警戒员张鹏,前往理县执行救灾任务。返航时飞至汶川银杏乡狭窄山谷段,局部气候突变,直升机遇上了低云大雾和强气流。机上5名机组人员,和转运的10名受伤群众、3名当地民警,全部遇难。

那是邱光华在汶川地震后的第63次飞行,也是生命中最后一次飞行。参与抗震救灾十多天里,他从山区抢运出200多个伤员,却把自己永远留在了深坳。

记得师父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教过的所有技巧,刘亮却难以复述寻找邱光华机组的那段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苦苦等待的希望,就像一盏摇曳在风中的烛光,随时可能湮灭,每个人都战战兢兢。

“接到消息说失事飞机找到了,我高兴得差点疯了……可残忍的老天开了一个最可怕的玩笑——那个消息是假的……我呆了,愣了,傻了……爸爸,你在哪儿呢?你是不是在等着他们接你回家……爸爸,我以后会乖乖的听你的话,你快点回来,我等你一起回来过端午节……我和妈妈,等你回来……”这是彼时17岁的女孩儿王爽,曾写在QQ空间里的话。她的爸爸王怀远,长眠在青山。

6月10日,邱光华直升机残骸和逝世人员的遗体在深山峡谷中被找到。时任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给邱光华追记一等功,原成都军区给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也追记一等功。

2008年6月12日,北京举行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2008中国抗震救灾大型新闻图片展”上,一位参观者在失事的邱光华机组照片前久久观看,缅怀救灾殉难官兵。

又是一场猝不及防的灾难,人们却来不及悼念。直到很久以后,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一级军士长芮银超,才得以静下来,想起与邱光华机组人员的亲密交集。

在某陆航旅当兵30年,芮银超是该旅组建以来征入的第一批新兵,兵龄只比营区的年龄小1岁。能够在这里找到的另一个“元老”,就该是邱光华了。“每次换新机型,执行重大任务,我俩都被一起选中。”芮银超记得,2004年执行某次重要任务时,他的工作将交给另一个机械师执行,“邱光华坚决不同意,让我上,因为任务容不得半点差错。”合作20年,芮银超清楚邱光华的较真和严谨,这样的态度把他训练成了最出色的飞行员。

“5月31日那天吃了午饭,我和他们坐的同一辆车进场站。”当天,空勤机械师芮银超所在的机组,和邱光华机组同时起飞,前往震区执行不同任务。“没想到,他没有回来…..”

旁人无从知道,最后时刻飞机上发生了什么,事后找到的黑匣子里,有邱光华最后一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命令——“稳住方向,我来操作”。芮银超说,“我就知道,他是个沉着果断的飞行员,临危不乱。”

邱光华。摄于1996年5月12日

生命的可能

“1974年周恩来总理挑选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四种气象飞行指挥员、副师职特级飞行员”……如果没有主动请缨“5·12”抗震救灾飞行任务,是年51岁的邱光华,就将带着赫赫荣誉,回到蓝天白云下的故乡,在茂县的羌族旧居里,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

“他爱花花草草,也注重锻炼身体,总是要我一起锻炼。”忆起邱光华,妻子李弟燕永远抹不去忧伤,在丈夫当初亲口描绘的未来里,该是夫妻俩牵手漫步花园,或者周游四海的样子。

阳光很暖很亮,一如从前的时光。刘亮记得起邱光华的宿舍,爬山虎从二楼栏杆间垂下,卯着劲钻进窗户;门前的枇杷树上,熟透的果实挂满树梢;还有屋角的三角梅吐得正艳,“这些都是从西昌、龙泉山、云南带回来的。”这个羌族汉子装点生活的心思,远不止当初那点。爱家人,爱生活,他本有更多想做的。

王怀远的人生规划里,也有最重要的人。8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艰难拉扯大姊妹几人,年老后患上高血压,她的身体状况是王怀远时常牵挂的。2008年春节前夕,王怀远终于装修好了新买的集资房,正要把乡下的母亲接来过节,却遇上执行抗冰雪救灾任务,接着地震发生……团聚,成了母亲永远等不到的约定。

结婚近20年,妻子李剑冰先是随军,后来又辞去工作全力照顾家庭,王怀远总觉得亏欠太多。“5·12”汶川地震前,他已经勾勒好退休生活,“等退了休,我给女儿当保姆,带孙孙,你多休息休息。”李剑冰说,他还想回四川泸县的老家,种橘子树。不过,王怀远却先休息了。

2003年毕业分配到某陆航旅时,“80后”成都小伙儿李月的心里已经装着诗和远方。浩瀚蓝天中有他的向往,“要成为中国新一代知识型的王牌直升机飞行员”,作为营区唯一的硕士飞行员,他藏不住意气风发。城市生活里有李月的潇洒,成都大街小巷的美食都在他脑子里,战友燕鹏曾说,“只有李月的手机号我背下了,周末出去吃饭逛街,必定要问他。”

李月爱摄影,电脑里存满了照片,那时候战友们还不知道该用“文艺范儿”来形容。2008年春节,他和女友汪玉的8年爱情长跑开出美好结果,两人结婚了。蜜月旅行是新婚夫妻的约定,却同样因为接连的两次救灾任务,计划变成终身食言。

想起陈林,战友念叨最多的,是十年前刚满周岁的女儿,“那个小宝贝,实在太可爱了。”卷卷的头发,白嫩的皮肤,还有胖乎乎的小手,战友的眼睛里,好似装着陈林带不走的父爱。2008年5月30日中午,出事的前一天,妻子曾婧带女儿来过营区,看望半个多月未见的陈林。这次见面,是曾婧后来宽慰自我的精神寄托,“但愿他没有带着遗憾走。”

十年前张鹏23岁,现在他还是23岁。“平时不太爱说话”,“家在农村,花钱节约”,“山东人”,营区里已经很难找到人,拼凑出足够完整的他。生死驰援那刻,他湮没在忙碌的凤凰山机场,挤在无数搬运物资和转运伤员的年轻战士中,没有人特别记着他。

有没有女朋友?远山东的父母是否知道你一次次飞往灾区?没人来得及问这些,直到飞机失事消息传来,部队清点人员时,大家才知道,那架再也没有回来的734直升机上,有个小战士张鹏。

原陆航团管理股管理员高跃很快想起了这个年轻人,还有他一夜之间长大的夜晚。“我想收养一个孤儿。”一天晚上,从震区回来的张鹏突然冒出这句。

高跃哑没当回事:“你个小屁孩儿,你自己还没长大呢!”

“长没长大跟我的年龄没有关系……”句斟字酌的回答,让高跃怔住了。灾难中,这个一脸娃娃像的小伙儿,变样了。

大地满目疮痍,生命戛然而止。本是无限可能的人生,还有各种可期的生活状态,尽数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被定格——义无反顾救援生命的战士,留下英雄的墓碑。

十年后我们成了你

“在这个世界上,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纵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空军首批运-20飞行员、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大队长冯玮最喜欢的一段台词,恰是李月等人的人生。

1999年,19岁的冯玮进入空军某飞行学院。那年,同龄的李月和他同批高考招飞,进入相距千里的另一所飞行学院。不同的地方,同样的砺练,两年后冯玮留在空军,李月分到路航,自此同一片蓝天翱翔,但各自经营生活,两人从未有交集。

2010年9月13日,冯玮叩开成都城北一户人家的门,他和李月有了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一年的5月,冯玮看到李月的父母,李兆实和肖天春接受采访的视频,画面里,失去孩子的母亲怆然泪下、悲痛绝望。思量一番,他给肖天春写了封认亲信,提出想替“战友”照料两个老人。一周后,肖天春回复冯玮,愿意认这个“儿子”。

认亲前几年,冯玮的部队驻地在老家湖北,孝敬李爸爸和肖妈妈的方式,只能通过隔三差五打电话,时不时寄来土特产实现。2015年5月,空军在部队遴选首批运-20飞行员,冯玮经过层层选拔考核,成为改装运-20的首批人员。“后来才知道,新的部队驻地在成都。”

命运的偶然,有道不清讲不明的缘分,冯玮就这样来到了李爸爸和肖妈妈的城市。

2010年4月2日,成都军区陆航某团在成都市烈士陵园为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五位烈士举行骨灰安葬仪式。陈林的母亲在他墓碑前痛哭不已。

同是退役军人家庭,培养出飞行员的家庭,生活点滴的惊人相似,总让冯玮恍惚。由于随时可能出任务,飞行员很难第一时间接听到家里的电话,冯玮和湖北的家人有约定,平日家里不主动打电话,只等他飞行任务的间隙往家里打。初到成都时,他把同样的约定说给李爸爸和肖妈妈听。

“李月也是这样的,我们都习惯了。”肖天春回了这句,不敢再继续说。冯玮清楚,“一说,就哭。”

十年,楼下的梧桐树被替换成新品种,已经长到三层楼高;十年,小区外的马路从双车道变成八车道;十年,退休邻居周末喝茶的地方从北一环到了东三环…..肖天春对儿子李月的思念,却一点儿没变。他们的家,依旧是李月离开时的样子,十年如一日。

冯玮给两个老人的生活带来改变,成为夫妻俩心里多出的牵挂。李兆实曾在原济南军区空军部队服役,对军队装备发展十分关注,每次冯玮回家都拉着他交流;肖妈妈则总是不停嘱咐他注意安全。

“除了照顾他们,做‘儿子’应尽的孝道外,宽慰两个老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更多人记住他们英勇牺牲的孩子。”多年相处,冯玮有深刻体会。汶川地震十年之际,他和同期更多战友做出决定,在李月的母校,立一尊他的雕像。

不要悲伤,不要痛苦,冯玮想要的,是年轻一代从英雄壮举中看到希望和力量,感受到爱。就像李兆实理解的那样,“为了多数人好好的活着,不畏牺牲,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

英雄精神的传承,也是刘亮最在意的。师父邱光华牺牲后,刘亮曾在执行飞行任务时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当时是不是经历过一样的心情?”他突然觉得更懂邱光华平日的教诲,“一个合格的飞行员,最重要的是品质,是精神。”刘亮仿佛不再畏惧死亡,坚定意志要终身投入飞行事业。曾志勇大抵也有番领悟,现在依然活跃在飞行事业中,4月,他又一次离开营区,赴外地参加训练任务。

“很多地方都像。”冷不丁的,总有战友在刘亮身上看到邱光华的影子。多年前他晋升教员队伍,有了自己的“徒弟”。“我对他们的要求很严格,除了要求技能,连生活上的一些习惯也要管。”最主要的,他像当初邱光华要求自己那样,先对“徒弟”的思想教育下功夫。“只有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过硬,才能在急难险困面前,以不变应万变,发挥最佳驾驶水平。”

传承事业,陪伴家人,已故者留下的生活,有人继续接棒。

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封面新闻记者 李媛莉 摄影 谢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河南日报走出的大家丨王怀让:站在太阳和大地之间的诗人

本报记者 张体义

4月7日,济源市图书馆六楼,王怀让文学艺术馆又迎来了一批参观者。

近百名儿童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热情引导下参观,而后齐声朗诵王怀让创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时光回溯,2009年4月7日,著名诗人王怀让在郑州逝世,文学豫军失去了一面诗歌的旗帜。

“一个诗人——我把汗珠储存在墨盒里边;红、黄、蓝三原色,化作我彩色的诗篇……”早在1958年,还未进入大学的门槛,王怀让就步入诗歌的殿堂。他激情澎湃,经常创作至深夜,著名诗人贺敬之曾用“推窗催晓日,共此不眠夜”诗句相赠。王怀让一生发表诗作7000余首,尤以代表作“三人”“三作”“新三吏”“新三别”等诗篇享誉海内外。结集出版有诗集、杂文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等数十种,一些作品被收入小学、中学、大学的教材。

“党是太阳,人民是大地,我是一个——站在太阳和大地之间的诗人!”王怀让的诗作因鲜明的人民性和时代感而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许多篇章成为节日活动、课堂的朗诵保留节目。1997年,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举办王怀让诗作研讨会,评价王怀让为“人民诗人”。

著名朗诵艺术家殷之光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多年来,他朗诵过许多诗人的诗文,但朗诵次数最多的还是王怀让的诗,每次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总感到两个人又一起登台了。

在年轻诗人眼里,王怀让既是“诗歌的孩子”,更是奖掖后进的和蔼长者。他长期担任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在不断写出深受人民喜爱的作品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河南诗歌文学,特别是倾心倾力于河南青年诗歌事业的发展和建设。

“中国,折叠在报纸里,扑棱棱飞出小窗,急匆匆展开报纸,太阳,从报纸上冉冉升起。”王怀让长期在河南日报社工作,历任编辑、文艺处处长、编委,并担任河南省报纸副刊协会会长。他是诗人,也是报人,在文学与新闻纵横交错的方格上不断地跋涉。他的诗作总是散发着报纸的油墨香,第一时间映入《河南日报》读者的眼帘。河南日报投入力量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典型报道之一是红旗渠,在河南日报几代红旗渠报道者队伍中,活跃着王怀让的身影。他们蹲点林州,深入采访,撰写的《太行浩气民族魂》《中国有条红旗渠》等长篇报告文学浓墨重彩地宣传了红旗渠精神。

“有的人活着,就没有声响;有的人死了,却仍在歌唱……”这是王怀让悼念豫剧大师常香玉的诗句。在河南日报工作的几十年里,王怀让用他的诗歌颂河南境内的自然风光和出自河南的社会知名人士,提升河南文艺的知名度,不遗余力地为宣传河南、树立河南人的新形象而努力。

2009年4月9日,王怀让的骨灰撒入诗人生前踏访过无数次、歌咏过无数次的黄河,魂归大海。根据遗嘱,他的图书资料捐赠给家乡济源。

济源市图书馆馆长胡国平介绍,王怀让文学艺术馆2010年在济源市图书馆开馆,馆内收藏有王怀让出版的诗集、生前的藏书和大量的生平照片。王怀让文学艺术馆全面展现了他的艺术风范和艺术成就,这是诗人留给家乡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

“丹江携诗去,告与大海知。”淅川县荆紫关镇,豫、鄂、陕三省界碑旁墙壁上有王怀让的题诗,这里已经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作为河南文学的一片风景,王怀让的名字和他写下的万千诗行如同春风吹拂的原野,分外芬芳。

文学鉴赏 | 王怀让《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朗诵:伊尔夏提·阿不来提

文学鉴赏

王怀让《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文学就像是时光机器,能使我们遥望未来,回溯历史;文学就好比是我们的老师,能领我们感受生活,了解世界。通过阅读文学我们可以增长知识,净化心灵,让我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欢迎收听《文学鉴赏》栏目,本栏目每周都会为您带来优秀的文学作品,供大家学习和欣赏。

本期《文学鉴赏》栏目为您带来的作品是,当代诗人王怀让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作者王怀让,1942年5月6日生.济源市五龙口镇西正村人,1966年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曾任河南日报编委员、文艺处处长,高级编辑。当代诗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剧协会员,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郑州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9年4月7日因病在郑州逝世,享年67岁。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

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

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黄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脯,

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血液,

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

泰山是我站立的脚跟。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是指南针、印刷术的后裔,

我是圆周率、地动仪的子孙。

在我的民族中,

不光有史册上万古不朽的

孔夫子、司马迁、李自成、孙中山,

还有那文学史上万古不朽的

花木兰、林黛玉、孙悟空、鲁智深。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在我的国土上,

不光有雷电轰击不倒的长白雪山、黄山劲松,

还有那风雨不灭的井冈传统、延安精神!

我是中国人--

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

不光响在联合国的大厦里,

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

也响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

大声高喊着"中国得分"!

当掌声把五星红旗送上蓝天,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那长城一样的巨大手臂,

不光把采油钻杆钻进外国人预言打不出石油的地心;

也把通信卫星送上祖先们梦里也没有到过的太空;

当五大洲倾听东方的时候,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是莫高窟壁画的传人,

让那翩翩欲飞的壁画与我们同往。

我就是飞天,

飞天就是我。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爱国诗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附:完整朗诵文稿及视频

视频加载中...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作者:王怀让

朗诵:康佳怡 康爸

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

  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

  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黄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脯,

  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血液,

  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

  泰山是我站立的脚跟。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头条视频截图1

我是中国人——

  我的祖先最早走出森林,

  我的祖先最早开始耕耘,

  我是指南针、印刷术的后裔,

  我是圆周率、地动仪的子孙。

  在我的民族中,

不光有史册上万古不朽的

孔夫子、司马迁、李自成、孙中山,

还有那文学史上万古不朽的

花木兰、林黛玉、孙悟空、鲁智深,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在我的国土上不光有,

雷电轰不倒的长白雪/山、黄山劲松,

 还有那风雨不灭的井冈传统、延安精神!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

不光响在联合国的大厦里,

  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

也响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

大声高喊着“中国得分”!

  当掌声把五星红旗送上蓝天,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头条视频截图2

我是中国人——

  我那长城一样的巨大手臂,

不光把采油钻杆钻进外国人

预言打不出石油的地心,

也把通信卫星送上祖先们

梦里也没有到过的白云,

  当五大洲倾听东方声音的时候,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是莫高窟壁画的传人,

  让那翩翩欲飞的壁画与我们同往。

  我就是飞天,飞天就是我们,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头条视频截图3

大官走在路上,一乞丐喊了声:万岁,大官一路狂奔说:我快要死了

宋朝名臣寇准死后,其棺木途径衡州、公安等地时,当地老百姓纷纷自发插竹祭拜,后来这些散落的竹子长成了一片片竹林,人们在附近修建“寇公祠”,明代文豪戴嘉猷曾有诗:“万古忠魂依海角,当年枯竹到雷阳”。

喜欢听书的朋友们应该知道,三十多年前一部《杨家将》享誉全国,在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评书可以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杨家将》系列当中就有关于寇准的一部作品——《寇老西儿》。

很多人不知道问什么会把寇准称为“寇老西儿”,其实“老西儿”是对山西人的称呼,很可能是创作这部作品的人把寇准当成了山西人,后来经过考察,寇准并不是山西人,而是地地道道的华州人,就是现在的陕西地界。

当然一些艺术作品追求的是故事性和趣味性,本身并不严谨,评书当中“寇准背靴”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不过正史当中却没有相关记载,很明显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从古至今,老百姓非常向往这些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一来二去就成了“真实事件”了,寇准是少年天才,19岁就中了举人,下一步就是想着进士目标努力了,当朝皇帝在决定进士人选的时候,偏爱选择年龄稍大的,因此有人劝说寇准把年龄改大一点,寇准却说道“做人要诚信,何况是皇上,怎么能欺骗他呢?”

就这样还未踏足官场,寇准耿直与忠臣的性格就声名远扬了,资料中多次提及寇准性情刚烈,例如皇上想要他做宰相,但是又怕他耿直的性子惹出麻烦,事实证明寇准能力超群,当上宰相之后让朝中奸佞纷纷露出原形,当然麻烦事也不少。

寇准能力出色,当上宰相之后恪守底线,对于皇帝从来都是直言相告,不像一些大臣那样溜须拍马,一次寇准在和皇帝商量事情的时候,两人大吵了一架,气的皇帝拍案而起,寇准却死死地拽住他的衣服,直到解决事情之后才放他走。

寇准十分倔强,与上级交涉丝毫不让,直到争论出个对错才肯罢休,诚然,臣子触怒皇帝那是要掉脑袋的,寇准也非常清楚,从这里就能看出这个人不但倔强而且胆大。

朝夕相处,皇帝也知道寇准的脾气,将他与魏征相提并论,可见在皇帝眼中,寇准是一个忠臣,当然不是每一次都能得到皇帝的宽容,他的直性子也惹出了很多祸事,有一年全国大旱,宋太宗找来群臣商议对策,很多人都说这是天数无法避免,只有寇准站了出来说道,天数也是人为的,之所以灾难频发,是有些官员从中中饱私囊,克扣百姓。

太宗急忙问道他有什么证据,寇准想都没想说道:“王怀和祖吉同样贪污,祖吉掉了脑袋,王怀却仅仅打了几棍,就因为他是副宰相的弟弟,这难道不是嘛?”皇帝听说之后,马上命人调查,果然如他所说,回来后就罢免了副宰相,重新审理案件。

寇准在朝堂上吵架是常有的事,皇帝不能每次都站在他这一边。有一日,寇准坐轿子走在大街上,一个疯疯癫癫的乞丐突然跪到他面前,喊了一声“万岁”,寇准一惊,接着对随从说:“我要大祸临头了!”然后匆忙回家。

寇准越想越不对,回家之后就吩咐老婆连夜收拾行李,准备跑路。

这件事被寇准的政敌知道,以谋反罪名告到皇帝那里,寇准急忙找来自己的好友作证,一时间又一场骂战开始了,朝廷命官就像泼妇骂街一样,太宗知道后非常愤怒,把几个人都撤了职,寇准也被发配为青州知州。

一年以后,太总觉得寇准的脾气因该收敛了一点,回来之后不会那样耿直了,于是任命他为副宰相召回京师,当时太宗脚疾严重,难以走路,看到寇准之后就和他开玩笑:“你怎么不早点回来啊”,寇准却说“如果不是陛下召见,我这辈子都不会回来。”一句话差点把太宗噎死。

因为性格原因,寇准一生都在走走停停,无数次往返于京城和地方,如果不是他真有能力,就他这样的脾气,早就被发配边疆了,后来雷州任职期间,寇准病重不能下床,有诗写道:“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

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

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

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

寇准死后,夫人奏请朝廷请求把遗体带回故里,得到批准,只不过山高路远,走到半路就没钱了,只好埋在洛阳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