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秋庄稼什么时候种(秋庄稼)

秋庄稼什么时候种(秋庄稼)

本文目录一览:

趣谈“秋”的称谓

来源:环球网-文旅频道

【环球网文旅特约作者 米广弘】秋的味道逐渐浓郁,天高云淡,凉风习习,丹桂飘香,清爽宜人。在古代,秋有许多雅称别名,考其渊源,十分有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诗经·王风·采葛》中曰“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里的“三秋”即为秋的别名。因为秋季往往有三个月,农历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所以得名“三秋”。此外,“三秋”有时也单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的九月,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等。

“九秋之夕,为欢未央。”曹植的《七启》一诗中提到的“九秋”也是指秋天,古人把秋季的三个月九十天按十天划为“一秋”,于是秋季又称“九秋”。西晋文学家张协的《七命》诗曰“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飙”,南北朝时期谢灵运的《善哉行》中有“三春燠敷,九秋萧索”,唐代骆宾王的一首五言律诗《望月有所思》云“九秋凉风肃,千里月华开”。

按照五行学说,古人把物体的属性分为金、木、水、火、土,秋天属金,故称“金秋”或“金天”。《汉书·五行志》中曰“金,西方,万物既成,杀气之始也”,唐代陈子昂亦有诗咏叹“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尔雅·释天》中提到“秋为白藏”,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郭璞将其注解为“气白而收藏”。古人认为,秋天的颜色为五色(青、赤、黄、白、黑)中的“白”,因此秋季有了“白藏”“收成”等别名。此外,白色亦可称为“素色”,故而秋又有了“金素”“素秋”之称。唐代魏徵的《五郊乐章·白帝商音》有云“白藏应节,天高气清,岁功既阜,庶类收成”,杜甫的《秋兴》中有“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宋代欧阳修《清商怨》一诗也云“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

到了深秋,庄稼收割完,原野空旷,天空澄澈,人的心情也随之清爽起来,故“清秋”也成了秋季的雅称。唐代李贺《马诗》中有“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杜甫的《宿府》诗曰“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还有宋代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礼记》曰:“孟秋之月,其音商。”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配合四时,商为秋,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对应,所以秋天还有“商秋”“素商”“白商”“高商”等雅称。欧阳修在其辞赋作品《秋声赋》中也对“商秋”这一名称进行了解释:“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此外,陆机《行思赋》中也有云:“商秋肃其发节,玄云霈而垂阴。”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这是《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林黛玉所作的一首名为《秋窗风雨夕》的诗,全诗环绕“秋”字,通过一系列对秋天景物的淋漓渲染,展示了陷于恶劣环境里孤弱少女的满怀愁绪和无边伤感,秋中有愁,愁中有秋。在古人心目中,秋大抵是一个伤感的季节,所以秋天还有一些饱含“愁苦”味道的别称,如“劲秋”“寒秋”“霜秋”。西晋陆机的《文赋》诗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杜甫《登高》亦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清人张潮说:“春者,天之本怀;秋者,天之别调。”在这个宜人的秋分时节里,细细品味关于“秋”的诸多称谓,体会古人的思绪情怀,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别有一番情趣。(作者:米广弘,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