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祠庙建筑?
来源:中国民族建筑
古建知识解读
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当整个世界完全沉寂时,只有建筑还能用其独特的语言来表达其丰富的艺术思想。
祠庙是一种礼制祭祀性的建筑,它的出现是伴随着人类意识崇拜而产生的。几千年的发展和延续,使得祠庙建筑充满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的信仰及宗族的变迁都有集中的体现。因此,古人一直都把祠庙看作是精神家园。祠庙建筑在全国各地分布很广。山有山祠,水有水祠,村有宗祠。祭祀的对象有水神、山神、家族祖先。祠庙的建筑形态有宏伟的宫殿式,有普通的窑洞等。
安徽绩溪胡氏大宗祠
中国太古没有宗教,到了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受到社会性质的束缚,因此信仰也表现得多种多样,其中有对自然物之崇拜、祖宗崇拜等,在建筑上也有所体现。对天之崇拜,建筑天坛,皇帝祭天;对地之崇拜,建筑地坛,进行祭地;对日、月之崇拜,建筑日坛、月坛(在一个城池中,都建有天地日月);对五谷之崇拜,为社稷坛;对祖宗之崇拜,从家庭到社会皆建祠堂庙宇(在封建社会每家都设有祭堂供祖宗)。例如,在安徽绩溪建造的胡氏大宗祠,其规模就很大。另外,还祭祀名人、神灵。例如,关云长为关帝庙、孔夫子为文庙、岳飞为岳武庙,还有老子庙、祖师庙等。祭神则有龙王庙、火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牛王庙、马王庙、胡仙庙、黄仙庙、二仙真人庙、瘟神庙、娘娘庙等各种庙宇,从小到大,从城镇到名山,遍及全国各地。
江西流坑董氏大宗祠
河南襄城文庙大成殿
河南开封关帝庙
关于祠庙宫观,尧时已有五帝之庙,夏为世室,殷为重屋,周建明堂,帝王祭祖有大庙。祠庙的规模最小者仅用一间屋,最大的庙堂一处就有百间房屋,而且在庙宇中都是庭院与园林相结合,特点甚多。
我国在祭礼山川方面有五岳名山,这些山中都有庙宇,如东岳泰山有岱庙,西岳华山有华岳庙,南岳衡山有南岳庙,中岳嵩山有中岳庙,北岳恒山有北岳庙,这些庙宇规模都很大。在五镇名山中也有很多庙宇,北镇庙建在医巫闾山下;南镇山建有南镇庙,建在会稽山下;西镇山有西镇庙,建在吴山;霍山为中镇名山,建有中镇庙;东镇沂山也有大规模的庙宇建筑。
湖南衡阳南岳庙奎星阁
陕西华阴县西岳庙
祠庙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大特殊现象,由来已久、渊源至深。祠庙建筑首先是信仰、礼仪和道德的体现,然后才是为了使用,它早已突破了建筑作为生活容器的概念,成为天、地、鬼、神、人共存的空间存在形式。祠庙建筑一直以来都是建筑营造的重点。从一个国家到一个村落都把祠庙建筑的建造作为核心,它往往是当地人民家庭活动、公共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其结构构造代表了当时社会官方或某一村落地区的最高建筑水平,是当时建筑技术的直接反应。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
本文来自【中国民族建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什么是祠庙建筑?
来源:中国民族建筑
古建知识解读
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当整个世界完全沉寂时,只有建筑还能用其独特的语言来表达其丰富的艺术思想。
祠庙是一种礼制祭祀性的建筑,它的出现是伴随着人类意识崇拜而产生的。几千年的发展和延续,使得祠庙建筑充满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的信仰及宗族的变迁都有集中的体现。因此,古人一直都把祠庙看作是精神家园。祠庙建筑在全国各地分布很广。山有山祠,水有水祠,村有宗祠。祭祀的对象有水神、山神、家族祖先。祠庙的建筑形态有宏伟的宫殿式,有普通的窑洞等。
安徽绩溪胡氏大宗祠
中国太古没有宗教,到了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受到社会性质的束缚,因此信仰也表现得多种多样,其中有对自然物之崇拜、祖宗崇拜等,在建筑上也有所体现。对天之崇拜,建筑天坛,皇帝祭天;对地之崇拜,建筑地坛,进行祭地;对日、月之崇拜,建筑日坛、月坛(在一个城池中,都建有天地日月);对五谷之崇拜,为社稷坛;对祖宗之崇拜,从家庭到社会皆建祠堂庙宇(在封建社会每家都设有祭堂供祖宗)。例如,在安徽绩溪建造的胡氏大宗祠,其规模就很大。另外,还祭祀名人、神灵。例如,关云长为关帝庙、孔夫子为文庙、岳飞为岳武庙,还有老子庙、祖师庙等。祭神则有龙王庙、火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牛王庙、马王庙、胡仙庙、黄仙庙、二仙真人庙、瘟神庙、娘娘庙等各种庙宇,从小到大,从城镇到名山,遍及全国各地。
江西流坑董氏大宗祠
河南襄城文庙大成殿
河南开封关帝庙
关于祠庙宫观,尧时已有五帝之庙,夏为世室,殷为重屋,周建明堂,帝王祭祖有大庙。祠庙的规模最小者仅用一间屋,最大的庙堂一处就有百间房屋,而且在庙宇中都是庭院与园林相结合,特点甚多。
我国在祭礼山川方面有五岳名山,这些山中都有庙宇,如东岳泰山有岱庙,西岳华山有华岳庙,南岳衡山有南岳庙,中岳嵩山有中岳庙,北岳恒山有北岳庙,这些庙宇规模都很大。在五镇名山中也有很多庙宇,北镇庙建在医巫闾山下;南镇山建有南镇庙,建在会稽山下;西镇山有西镇庙,建在吴山;霍山为中镇名山,建有中镇庙;东镇沂山也有大规模的庙宇建筑。
湖南衡阳南岳庙奎星阁
陕西华阴县西岳庙
祠庙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大特殊现象,由来已久、渊源至深。祠庙建筑首先是信仰、礼仪和道德的体现,然后才是为了使用,它早已突破了建筑作为生活容器的概念,成为天、地、鬼、神、人共存的空间存在形式。祠庙建筑一直以来都是建筑营造的重点。从一个国家到一个村落都把祠庙建筑的建造作为核心,它往往是当地人民家庭活动、公共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其结构构造代表了当时社会官方或某一村落地区的最高建筑水平,是当时建筑技术的直接反应。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
本文来自【中国民族建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都是烧香拜佛的地方,寺、庙、祠等究竟有何区别呢?挺有讲究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古老文明国家,宗教信仰流派众多,学术也神圣高深,作为普通人根本弄不太清楚。比如寺、庙、祠等建筑物,在大家的心目中,大多数人会认为都是烧香拜佛的地方,至于究竟有何区别,有什么不同之处,就不大明白了。而这可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常说,且很容易混淆的问题,其实还真的是挺有讲究的。
在我国比较传统的说法中,“寺庙”二字经常是连在一起使用的,而在民间,千百年来,人们往往也不太会去分得那么明白,基本上都会说成“庙”。大家习惯于把初一、十五等时间,到附近的寺院或者庙堂去烧香拜佛,而统统说成是到庙里上香。其实,寺和庙以及祠等,区别还是很大的,而且还真的不是一回事,严格来说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只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都不太会较真,去分得那么清楚罢了。
让我们先来看看“庙”。庙的起源很早,原本是用来供奉祭祀祖宗的地方。到了汉代以后,供祀祖先的庙,逐渐和较原始的土地、山神等庙混在了一起。而随着古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后,人们把佛教寺院也称之为庙了。而佛教寺院一般应称为寺的,但也还是有人称之为庙。我国各地的庙非常众多,比如孔庙、城隍庙、土地庙、关帝庙等等。这些庙里供奉的大多都是特定的先圣贤人、神灵祖先等等。
换句话说,不管是三皇五帝,还是城隍爷、孔圣人,以及赵公明、关羽等等,要么是神灵,要么是过往圣贤,对社会贡献大的人,后世高山仰止,感恩缅怀,修庙祭祀,享受四时香火,铭记他们的无量功德。比如山西孝义市的“三皇庙”中的“三皇殿”内所供祀的,就是天皇太昊伏羲、地皇炎帝神农氏、人皇黄帝轩辕氏。而北京城里著名的太庙,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等等。
再让我们来看看“寺”。《说文解字》的解释为:“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意思就是古代官署的名称,过去朝廷官员办公的地方。秦朝时官员任职上班的场所,通称为寺。封建社会里,寺是皇帝以下的最高办公机构的称呼。例如非常有名的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等等。
唐朝以后,对外开放逐渐扩大,“寺”这一朝廷机构的名称,也逐步被其他的名称所取代。而成为了祠堂或其他宗教教徒礼拜、讲经的场所,职能和名称也就随之起了变化。比如唐朝时,为弘扬佛法,在河南洛阳专门修建了白马寺,专供中外宗教人士传教弘法,因此寺院作为宗教场所逐渐形成。在西安,还有诸如大慈恩寺、大兴善寺、华严寺、广仁寺、清真寺等寺院。
由此可见,不管是佛教的“寺”或“庵”、伊斯兰教的“寺”,还是道教的“宫”、“观”,以及基督教、天主教的“堂”,都是宗教活动场所。而现代社会中的寺院,也都是宗教活动场所,是宗教神职人员修道修行,传经颂道的地方。
最后让我们看看“祠”。祠是专门为纪念伟人、名人、以及祖先而修建的供舍,实际上和现在的纪念堂差不多。在这一点上和许多的家庙有相似之处,因此人们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自己祖先,以及举行各种重大活动或仪式的处所叫做“祠堂”,如武侯祠、郑家祠堂等等。祠最早出现于汉代,称为“墓祠”。后来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祠堂”、“宗祠”、“家庙”等等。
祠堂或宗祠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的象征意义。以儒家理学观念增进宗族的凝聚力,弘扬家族发达民族兴旺的理念。千百年来,祭祖活动沿习成俗,成为族人行为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初一、十五,逢年过节,重大事件、仪式、活动等时,大家就会给神龛牌位上供,焚香礼拜,虔诚祈祷,期盼幸福安康。
综上所述,虽然庙、寺、祠以及其他处所,有所区别,但是都是某种宗教活动的地方。都是要求各教派按照各自的教义,坚持爱国原则,传教宏法,利国利民,度人度己,传播真善美,服务于社会大众的。为此,大家即使分不太清楚这些场所的具体内容,也一定要本着一心向善,祈求福祉的原则,千万不能利用这些场所搞任何信迷等非法活动。大家以为如何呢?
个人观点,欢迎评论,敬请关注。
什么是祠庙建筑?
来源:中国民族建筑
古建知识解读
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当整个世界完全沉寂时,只有建筑还能用其独特的语言来表达其丰富的艺术思想。
祠庙是一种礼制祭祀性的建筑,它的出现是伴随着人类意识崇拜而产生的。几千年的发展和延续,使得祠庙建筑充满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的信仰及宗族的变迁都有集中的体现。因此,古人一直都把祠庙看作是精神家园。祠庙建筑在全国各地分布很广。山有山祠,水有水祠,村有宗祠。祭祀的对象有水神、山神、家族祖先。祠庙的建筑形态有宏伟的宫殿式,有普通的窑洞等。
安徽绩溪胡氏大宗祠
中国太古没有宗教,到了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受到社会性质的束缚,因此信仰也表现得多种多样,其中有对自然物之崇拜、祖宗崇拜等,在建筑上也有所体现。对天之崇拜,建筑天坛,皇帝祭天;对地之崇拜,建筑地坛,进行祭地;对日、月之崇拜,建筑日坛、月坛(在一个城池中,都建有天地日月);对五谷之崇拜,为社稷坛;对祖宗之崇拜,从家庭到社会皆建祠堂庙宇(在封建社会每家都设有祭堂供祖宗)。例如,在安徽绩溪建造的胡氏大宗祠,其规模就很大。另外,还祭祀名人、神灵。例如,关云长为关帝庙、孔夫子为文庙、岳飞为岳武庙,还有老子庙、祖师庙等。祭神则有龙王庙、火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牛王庙、马王庙、胡仙庙、黄仙庙、二仙真人庙、瘟神庙、娘娘庙等各种庙宇,从小到大,从城镇到名山,遍及全国各地。
江西流坑董氏大宗祠
河南襄城文庙大成殿
河南开封关帝庙
关于祠庙宫观,尧时已有五帝之庙,夏为世室,殷为重屋,周建明堂,帝王祭祖有大庙。祠庙的规模最小者仅用一间屋,最大的庙堂一处就有百间房屋,而且在庙宇中都是庭院与园林相结合,特点甚多。
我国在祭礼山川方面有五岳名山,这些山中都有庙宇,如东岳泰山有岱庙,西岳华山有华岳庙,南岳衡山有南岳庙,中岳嵩山有中岳庙,北岳恒山有北岳庙,这些庙宇规模都很大。在五镇名山中也有很多庙宇,北镇庙建在医巫闾山下;南镇山建有南镇庙,建在会稽山下;西镇山有西镇庙,建在吴山;霍山为中镇名山,建有中镇庙;东镇沂山也有大规模的庙宇建筑。
湖南衡阳南岳庙奎星阁
陕西华阴县西岳庙
祠庙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大特殊现象,由来已久、渊源至深。祠庙建筑首先是信仰、礼仪和道德的体现,然后才是为了使用,它早已突破了建筑作为生活容器的概念,成为天、地、鬼、神、人共存的空间存在形式。祠庙建筑一直以来都是建筑营造的重点。从一个国家到一个村落都把祠庙建筑的建造作为核心,它往往是当地人民家庭活动、公共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其结构构造代表了当时社会官方或某一村落地区的最高建筑水平,是当时建筑技术的直接反应。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
本文来自【中国民族建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