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佛法讲座知识讲座(佛法讲座)

佛法讲座知识讲座(佛法讲座)

正信佛教漫谈|第一讲 如何正确地信仰佛教

主讲人:陈星桥居士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法音》杂志原副主编、中国反邪教协会常务理事。

佛教发源于印度,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是巴利语系、汉语系、藏语系这三大语系佛教传承唯一齐全的国家。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除了有数以亿计的佛教徒外,在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民众中至今仍有着大量的爱好者。各位网友们,在今天这个各种信息异常丰富的年代,能来看我这个讲座,我想您也是佛教徒或佛教的粉丝之一,对佛教已有很多的了解。不过,因为佛教实在博大精深,宗派众多,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来加以认识。尤其在今天这个科技发达、资讯爆炸、社会转型的全球化时代,各种对佛教的误解“积非成是”的现象层出不穷,各种附佛外道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多,有的甚至发展为世界性邪教。因此,很有必要从“正信”角度,对佛教的基础理论、核心教义进行深入的分析、解读,尽可能地将历史上、文化上和我们自身潜意识中生成的对佛教的错误认识剥离开来,这对于广大佛教徒和佛学爱好者正确认识佛教、端正信仰、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佛教的健康发展、提高公众对各种附佛外道乃至邪教的免疫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从小信仰佛教,专门从事佛教研究工作和防范邪教工作也有几十年,很愿意结合教内外现实,通过这个佛学系列讲座分享我对佛教的认识与理解。

第一讲 如何正确地信仰佛教

一、何为信仰?

信仰,原始意义上是指对天地和祖先的信仰。亦有指对某种事物、精神、宗教或某人、某种思想的信奉敬仰,表现为对信仰对象执着的信任、崇拜、祈求、效法,寄托以希望。它属于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和情感,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和丰富的思想。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可能选择什么样的信仰,反过来,信仰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强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宗教信仰有些什么特点?

宗教探究和宣扬的通常是一种超越有限性的超验“真理”,例如佛的教言、神的启示,它具有亘古常新的特点,对于人们征服死亡恐惧、追寻世界本源、反思生存意义、化解不确定性、确立价值目标,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因此,宗教信仰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一种信仰,也是各国宪法明文保护的每个公民享有的一种神圣权利和自由。

一般来说,宗教信仰都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其信徒往往具有非理性的强烈的感情色彩。由于宗教具有的超验性、主观性,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不同阶层的人对宗教教理教义的解读千差万别,这就使宗教徒很容易迷失在众说纷纭中,在历史的发展中容易被别有居心的人歪曲、利用以达到自己的各种目的,以至于原本单纯的宗教变得鱼龙混杂,混沌不清。这也导致很多人原来坚定的信仰直接崩溃,或误入歧途,产生邪知邪见。所以树立正确的信仰,对于各个宗教来说都非常的重要。

三、佛教对正信正行有哪些要求?

佛教是一种高度自省自律、自我救赎的宗教,它引导世人认识世间的虚幻、生命的无常与痛苦,进而教导世人通过它所提示的修行方法,走向解脱痛苦乃至生死的彼岸。它提出的理论与目标,符合人们内心深处对终极关怀的需要和追求,而且并不脱离人们的感官认知和社会的现实。不过与普通的社会知识迥异的是,它的理论根植于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长年艰苦卓绝的修行证悟而来,大大超越于世俗人的理解和认识的范畴,它的目标与世俗人的生活现实更是存在巨大的落差。

为了帮助信徒跨越认识与修证佛法的鸿沟,释迦牟尼佛在长达45年的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宣讲了大量的经典,教授了种种的修行方法,同时组建了庞大的教团,制订了严格而中道的清规戒律。其中在确立信仰方面,佛教非常强调信徒对佛、法、僧三宝的信仰,并要求履行归依佛、法、僧三宝的仪式,归依佛教后即不能再归依其它宗教。从这一点来说,佛教具有很强的排他性。佛经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又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种信仰的功德完全建立在对佛陀、佛法、僧伽的功德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上,也就是建立在正确信仰的基础上。

为了确保信仰的坚定、正确,佛经要求信徒坚持四种修行:一是“近善知识”,即亲近具有正知正见、有修行有证悟的长老、大德。二是要“听闻正法”,即经常听善知识开示正确的佛法。三是听过“正法”后,要根据正确的佛法道理不断地思考,加深领会,即所谓“如理作意”。四是要把学到和理解到的佛法用到生活实践中,即所谓“法随法行”,达到知行合一。

自古以来,印度就是一个以宗教为中心的国度。在佛陀时代,各种外道多达96种。所谓“外道”,即“心游道外”、不能真正令人解脱生死的思想、学说。所以,佛教特别强调正信正行,故有修习“八正道”的要求。所谓“八正道”,即在八个方面都必须按照要求正确地修行,认为依此修行才能避免误入歧途,最终到达涅槃的彼岸,所以又称为八圣道,它们是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的,可惜长期以来佛教界对此宣传和强调得不够。“八正道”的具体条目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正见:信奉佛教的“四谛”“三法印”等核心教义为真理;

2、正思维:依循佛说的真理如理思维,离诸邪思杂念。

3、正语:说好话、爱语,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不合佛理、违背道德的话。

4、正业:按照佛教制订的行为规范做事,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业。

5、正命:从事符合佛陀教导的职业谋生。

6、正精进:依循正确的方法勤奋修行,张弛有度,不作无谓苦行。

7、正念:努力觉知心念的每个当下,离诸虚妄分别。

8、正定:按照正确的目的和方法修习禅定,远离邪定狂禅。

从佛教的八正道来看,佛教的正信涵盖了身口意、戒定慧的各个方面,其中以正见、正思维为首,可见准确诠释和认识佛教,是正确地信仰佛教的基础和前提。

《如何修证佛法》讲座10-2 佛说三界如火宅,众生要听话先上三车

憨山大师在五台山住茅棚,天暖冰消,涧水冲激,其声如打雷一般。妙师告诉他:“境自心来,非从外来”。后来再到桥上打坐,忽然忘身,音声也没有了,不在为声音所扰了。有一次,在皈依弟子“胡公”家里打坐五天,才出定,不晓得自己在哪里。

憨山大师在这个境界里,还不是究竟。因为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还是小乘,还是“有余依涅槃”,所以他自己讲“荆棘林中下脚易,月明帘下转身难。”妄念都放下,好比在荆棘林中走,是很难,但是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什么?是你工夫工夫到了一定程度,坐起来心里头觉得清清明明、空空洞洞的,往往就以为这个就是了,其实,落在小乘果。这时候要转过来,非常难,难得很。

第三《譬喻品》,讲到“火宅三车”。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如火宅,这个世界受大火煎熬,众生在这里生活,还以为快乐得很。三车,就是三乘道,声闻、缘觉、菩萨道。佛诱导众生到三车上去。佛说众生能解脱这三界的话,我给这些孩子什么玩具呢?禅定、解脱等等。换一句话说,佛说的一切都是方便法门,等于使孩子们先得到一个快乐的境界。所以禅定、解脱并不是涅槃、菩提之果,只是加行法门而已。

一切众生贪图世间短暂而不真实的快乐,是没有智慧的。活在三界,犹如在火烧的房子里煎熬。

“无常”“苦”“空”“无我”是方便法;究竟的道理则是“常”“乐”“我”“净”。

“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不是世间特性。

以下是往期讲座:

《如何修正佛法》第一讲(1)释迦牟尼悟道是悟的什么?

《如何修证佛法》02 第一讲(下)解脱和悟道、见地修证与行愿

《如何修证佛法》03《楞严经》的秘因、七处征心、八还辨见

《如何修证佛法》第4讲 八还辨见、五十种阴魔、色阴

《如何修证佛法》音频第5讲 走火入魔、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如何修证佛法》音频第6讲 行阴、识阴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音频讲座第7讲 水老鹤、识阴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音频讲座第8讲:妄想本空、五阴及边际

《如何修证佛法》音频第9讲 四大解脱、佛说《法华经》、拈花微笑

《如何修证佛法》讲座第10讲-1 五千比丘离席、分段及变异生死

西藏那些你要知道的事之藏佛觉囊、希解、觉域、夏鲁等教派

佛教传入西藏经过发展最终形成具有西藏自己特色的藏佛体系,除了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以及格鲁派几个最知名的大派外,还有觉囊、希解、觉域、夏鲁等教派。

一、觉囊派:该派渊源可追溯到域摩·弥觉多吉,其最初是一位在家的瑜伽修行者,后来出家并改名为丹巴杰布,并向多位大师学习“时轮金刚”和“密集”等密法,后来创立了“他空见”的见解,并成为觉囊派独特的见解。该见解独具一格,曾在藏传佛教史上引起巨大反响和争议。他活了82岁,其五传弟子衮邦·吐吉尊追在拉孜东北建立了觉摩囊寺,简称“觉囊寺”。该派才因此得名。

该派在传承过程中繁荣过也消沉过,到16至17世纪时,该派出现一个有名的大师,觉囊·多罗那他,原名叫贡噶宁布,他4岁时自称是贡嘎卓却的转世,认定为其转世灵童,被迎请到觉摩囊寺。1614年,在后藏地方首领藏巴汗父子支持下,在觉囊寺附近创建了达丹彭措林寺,建寺不久后,应外蒙古喀尔喀部之邀,在漠北库伦(今乌兰巴托)一带传教约二十年,最后被尊称为“哲布尊丹巴”。1634年多罗那他在库伦去世,次年,喀尔喀部土谢图汗王适得一子,被认定为多罗那他的转世,成为第一世哲布尊丹巴。

1649年,第一世哲布尊丹巴进藏全面修习佛法,当学业完成即将返回外蒙古时,五世达赖已握有宗教大权强令他改信格鲁教,迫于无奈,他只好从命,于是五世达赖加以“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尊号。自此外蒙古地区普遍信仰格鲁派;同时五世达赖将西藏地区的包括达丹彭措林寺在内的觉囊派寺院全部改为格鲁派寺院,除了保留多罗那他的名著《印度佛教史》以及零星著述外,还将其它宣扬觉囊派教义的所有经籍都烧毁或封存起来。所以,至十七世纪末,觉囊派在西藏已经不复存在了。不过,觉囊派在西藏地区的消失不等于它在整个藏族地区都不存在了。目前,觉囊派不仅在四川阿坝和青海果洛等藏族地区存在,而且在这些地区仍具有一定势力。

教法:由于该派“他空见”的观点,对佛家“性空”义的解释不同于其他教派,特别与格鲁派教义相对立,因而遭到其他教派的反对,被认为是“外道邪说”,成为藏传佛教的一支特殊宗派。

该教派教义以“他空见”为核心,即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真实体性,这个本体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任何事物都包含在这个本体之内,所以本体自身不能说是性空。但是人们在思维活动中,由于错误的认识而加在本体之上的东西是空,因此说性空是“他空”而不是“自空”。“他空见”说事物有它的实性,但要认识它必须采取瑜伽静坐的办法,细心体会,最后才能把一切事物的烟雾外衣看透,真实性也就显露出来了。“他空见"就是将一切事物都看成“断"、"灭”、绝对不存在的,只有事物的真实性才是绝对存在,这个存在即至高无上的佛。但因为它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断”、“灭”,就犯有把“涅槃"、“因果报应”、“善果”等也看成是绝对不存在的嫌疑,所以受到其他教派的反对是可以理解的对此。其修持法门是六支瑜伽法。

达丹彭措林寺

二、希解派:该派渊源可追溯到南印度僧人巴桑结,据传他曾在印度等地,拜当时著名的显密大金洲法称(阿底峡的老师)、迈特里巴(玛尔巴的教师)等50余人为师,跟他们学习显密教法。他的教法以般若为主,传授《现观庄严论》。在密教方面,以传“大手印法门”,但不拘一格。他先后五次进藏传教,门徒不计其数。最后一次从西藏游历到内地五台山等地,故在汉地也享有声誉。1097年,巴桑结曾在后藏定日附近(靠近珠穆朗玛峰)建一寺庙,但也没有形成他的教法中心。其教法传承较久,人数较多的有两个系统,即希解派和觉域派。

“希解”字面意思是“能寂”的意思,也就是止息。修行者依靠对般若空性的认识和一系列的苦行修法,能熄灭人间一切苦恼及其根源,并停止生死轮回。为了达到“能寂"、“断除我执”,要求修炼者懂得“瞋恨心”是烦恼的根源,根除烦恼的办法就是苦修,甚至舍身。据说巴桑结为使门徒懂得什么叫“瞋恨心”,甚至采取舍身的做法,以断除烦恼。这就是希解教义的一般情况。希解派教法有前、中、后三传,即巴桑结在三个时期向不同的藏族人传授了希解派的三种教法。由于希解派重苦修,又脱离社会,所以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希解派就慢慢消失了,不过其部分教义及候选仪轨,被其他教派所接受和流传。

该派主要的修持法很独特,是“坟墓瑜伽"法,就是修法时多选择荒野墓地等偏僻地带。在藏传密宗看来,修持者在天葬场静思禅定,则会获得特殊的成就。修持者以蹦趺坐的形式禅定于腐烂的尸体之中,其骨肉的臭气扑满修持者的鼻孔,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修持者对人生无常、人生苦海的认识,而且能消除一种名为“无明”的心灵障蔽,使真智的功用得到发挥,将所有一切谬误的观念加以屏绝。最后,修持者达到一种不二的心地正见。

三、觉域派:该派渊源与希解派一样,来自印度僧人巴桑结。“觉域"在藏文有两种写法:一为“觉域”,二是“决域”。“觉”的意思是“断”;“域”意为地方,也就是佛家所称的“境”,即人们心理活动的对象。就是说这种教法能断除人们由于不能认识所面对的“境”而生起的种种烦恼,可以断除生死的根源。而“决域”的“决”,字义为“行”。决域旧译为“所行境”,就是说佛家的般若空性见和慈悲心,能对所认识的境界错误的认识转化为正确的认识。觉域虽有两种写法,但其意思基本一致,就是以菩提心或慈悲心来断灭自利心,以般若性空来断除我执。

据传巴桑结在第三次进藏时,将显密教法传给交·释迦耶希和雅隆·玛热色波。玛热色波的后辈弟子多为男子,故称该系为“颇觉”,意为“男觉派”;交·释迦耶希传授给他的侄子交·索南喇嘛,索南喇嘛又传给女弟子玛久拉仲,她是西藏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女密宗大师,后辈门徒多为女性,故称该系为“摩觉”,意为“女觉派”。觉域派是在11世纪末期以后流传的,由于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而且苦行的僧伽组织十分松散,所以和希解派一样。到十五世纪末逐渐衰落。但值得一提的是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消声匿迹的觉域派,迄今依旧主要由尼姑继承和传播,相沿不绝。

觉域派的教法源于广中略三品《般若经》尤其以《集经》为根本,主要是以般若波罗蜜多为宗义,结合大手印觉法修持的一种法门。故觉域派的教法,又称般若波罗蜜之觉域法或大手印觉法。觉域派认为,该派教法能断除人生的一切苦恼,达到涅槃境界。就是用慈悲心、菩提心来断除自利心,用般若空性来断除我执,只有开发人真正的智慧和所有的慈悲心才能从根本上断除一切烦恼。

觉域派的修持法也是比较神秘的“苦行”法。修持者在修炼时,备好一把人腿骨号和一面手鼓,并被要求在坟地和陈尸处完成相应的仪式。在夜间,以神秘的修持者身份在这种能引起恐惧的气氛中独自一人生活怀着其日常的静修而获得的对《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坚信。以此来修行的过程,会出现必须摆脱的“魔”的幻觉,修持者就要不断的坚信这些都是空,都是虚假力虚构出来的,当达到一个阶段,这些虚幻就不会在出现。但潜意识中仍还会存在最难以洞察的幻觉,就要用三昧作法等来彻底消除这些幻觉。该派信徒坚信这种苦修能带来大解脱,所以有巨大的决心在最艰苦的环境中进行修禅。

四、夏鲁派:其创始人是布顿·仁钦朱,因此又被称为布顿派。其父是宁玛派高僧,所以从小就学习并精通了宁玛派教法,有“神童”之称。18岁出家,23岁受比丘戒,30岁就博通藏佛各宗的教法仪轨,包括四大派及希解觉域等派,成为大师级高僧。布顿大师有几个弟子还曾当过宗喀巴的老师。

1320年,布顿受到日喀则东南夏鲁地方的封建领主古香·扎巴坚赞的邀请,在当地名刹夏鲁寺任主持。随之夏鲁寺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人们便把布顿传下来的教法称为夏鲁派。夏鲁寺的建筑在藏传佛教寺院中别具一格,是一座汉、藏建筑艺术相结合的寺院,而且有古老的壁画和丰富多彩的文物古籍。

夏鲁寺

布顿在夏鲁寺传授佛法的同时,还著书立说,并于1322年完成了他的名著《善逝教法源流》(即著名的《布顿佛教史》),该书前半部是讲佛教在印度和尼泊尔传播的历史,后半部是记述佛教在藏族地区发展的情况;其后又编纂了藏文大藏经《丹珠尔》的目录。这两部著作对后世藏传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根据十三世达赖时期的木刻板,布顿大师的著作共有二十八函,约二百余种,其著述之丰富在藏区为数不多。

凡事都有其因果的道理!我们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坦然面对。

文/朱晓琦

我视金钱如粪土,爸妈视我如化粪池。这其实是一句玩笑话,可事实是很多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一个白眼狼。

曾仕强教授指出,受之无愧感强烈的孩子,最容易变成白眼狼。这只是一个小事例,任何事情的每一个果,都有一个因。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因果到底是什么?

01.因果不是迷信

提到因果,第一印象是佛教。当因果被宗教利用以后,引起了人们很多误解,认为因果就是迷信。

台湾星云大师讲的很明白,他说:“你可以不信佛和菩萨,但不能不信因果。善有善因,恶有恶因。”

接着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青年想创业致富,就每天骑摩托车去庙里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发财。

结果有一天,在经过一座桥时,发生车祸,车毁人亡。青年的父亲就非常想不通,认为求佛不但无用,还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他就想砸掉佛像,庙里的看护就劝青年的父亲说:“菩萨也想保佑你儿子,但他骑车太快了,连菩萨也赶不上。”

现代人太忙了,一切都要求快。忙字左边是心,右边是亡,心没有了,快乐就没有了,浪漫就消失了。

我们常说为人处事心诚则灵,其实这种诚即明的状况和宇宙磁场相通,对于未来可能产生的变化和神佛一样明白、清楚。

因为当我们心中没有丝毫杂念的时候,我们的智慧就会展现,使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能通达明了而没有错误。

人生在世,享受过程比较重要,结果每个人都一样。既然活着一天,就应快乐一天,创造一天的价值。

02.因果是科学

我们知道宇宙有三种自然的力量,就是能量流向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万有引力、电磁力、强交互力和弱交互力。

这三种能量的自然作用,目的是求动态中的均衡,并且尽力加以保持,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在互动中寻求再度均衡,以期恢复圆满的标准。这里能量的流向是因,这种动态中的平衡或不平衡即为果。

2000年前的大乘佛教《金刚经》提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向我们揭示了我们认为虚无空间的地方,实际上充满了活跃的媒介,其活动铸就了这个世界。

色是看得见或看不见事物的现象,这些现象是由因果产生,空是事物的本质,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告诉我们心中时时不能存有妄念,事事凭良心。痛苦和烦恼会离我们而去,我们的思想道德就会提升。

03.因果面前我们如何自处

通常一个因会导致好几个不同的结果,正所谓: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从道中来,回到道中去。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曾国藩讲过,人生只有两件事靠得住:进德、修业。

曾国藩初到京城做官,立志要做圣人,每天“写日课”、“研几”,这是当时非常流行忏悔、检讨的一种方法。刚开始因毅力不够,有点失败,但十多天后,又习惯了,自此坚持了一辈子。

因果循环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离我们很近。让我们正视因果,慎始善终,完成每一个人的天命。

1.确立人生目标,逐一条列,按照优先顺序,把最前面三个当做重点。

2.有了目标之后,应该寻求合理的方法完成目标,这样才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3.人生是阶段性调整,所做计划要有弹性,才能发挥创造力。持续求改善,精益求精,好要求更好,原本是灵魂的本性。

只有懂得了因果的真实含义,才能看懂眼前的一切,其实都是合理的存在,不会再去怨天尤人,坦然面对生活。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因为天地无私,从不会差你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