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倡导的“闻思修”与儒家所论的“知行合一”两者的共同意趣
过去曾经有过一些文化上的辩论,讨论怎么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观点是王阳明提出来的,重点针对的是当时许多儒生知行脱节的现象。其实这种现象,从古到今都没有,凡是那些行动力不强,不注重调查实践的人,都容易陷入脱节,知是知行是行,变成两张皮。
按照道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问题是,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一直是人的通病。特别是,有的时候书读一点,但读得不够多,也经历的不够多时,就容易犯这种毛病。
佛教里头针对这种毛病是开出了药方的,名为“闻思修”,可治知行脱节,而走向“知行合一”。人一旦做得到“知行合一”了,就意味着从实践中能长真正智慧了。
为什么这个药方叫做“闻思修”呢?具体是何含义呢?
它首先的含义是将人的智慧分为三个层次:其一、闻所成慧;其二、思所成慧;其三、修所成慧。所谓闻所成慧,也即看别人做的,听别人说的,自己能理解,然后跟着学了一点。所谓思所成慧,也即在闻所成慧的基础上,自己反复思考从别人处学来的东西,自己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将别人教的知识消化成自己掌握的。所谓修所成慧,也即在思所成慧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反复实践自己闻思所得,能应用到许多新的地方,已经不拘泥于原有形式,可借之于随时创新,这时才算是真的融汇贯通了。这是智慧与技艺的三个境界,一层比一层高。
也因此,这药方其次的含义是智慧的增长应当遵循闻、思、修这样三个阶梯。佛教其实是将“知”分为“闻”与“思”这两个阶段的,这其实与孔子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里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这里的“闻”其实就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学”。知,只有经过“闻”与“思”这两个阶段才有可能是真知,只要缺一就会有”罔“与”殆“的问题。”殆“是比”罔“要严重得多的问题,因为”罔“是因为不思考导致没真正学会;而“殆”则是因为纯粹自己瞎想而没有去向人请教或自学过,导致方向上的彻底错误。正确的次第是先闻后思或者先学再思,按顺序而渐得真知。然后接下来要炼这“真知”的纯度,那就需要实际的“修”或“行”的反复检验与修正。
到这里,我们发现在终极的方法论问题上,古代圣哲的观点是完全不谋而合的,这里头的微言大义实在值得我们去细细体会。
让闻思成瘾、精进修行的梦想成为现实
作为真正的修行人
闻、思、修
三方面缺一不可,
必须同时具备。
◇丹真绒布上师
想入佛门,要找对“门路”
学佛需要闻思修,闻思修非常重要。汉地没有修加行的传统和习惯,所以很多人以为只有藏传佛教才要修加行,结果对修加行的意乐不大,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很多人闻思还不够,不知道加行的重要性。实际上,不管是《华严经》还是《法华经》,都讲出离心、菩提心,而这两种心要怎样生起呢?要通过实修四个外加行和五个内加行来生起。
想做好学生,要找对方法
那么该怎样闻思修呢?
首先要听法,如果有时间和能力就要听五部大论,如果听不了那么多法,至少也应该听《前行引导文》、《前行备忘录》、《佛子行》、《三主要道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等前行修法,如果有善知识讲法就要多去听法。
但是,如果听法以后只是停留在字面上,不去好好思维,那也远远不够。听完前行等修法后还必须好好思维法义,所以,要先闻法,再仔细思维。可是,如果思维以后,明白了法义,道理都懂了,停留在那儿就够了吗?那也还不够,还必须要实修。如果没有实修,只会讲讲佛法,道理虽然都懂,但内心却没有真正体会到,没有融入心里,那也没有用。
因此,闻、思、修三方面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
愿你认真闻思修的样子
自带光环
将我在设置中标注上星标
从此我们相遇相伴
做一个欢喜的人
不再迷失在人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