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春联的资料有哪些(春联的资料)

春联的资料有哪些(春联的资料)

古代春联趣谈

春节在即,不少市民已经开始准备一些包括春联在内的过年用品。作为新年的一个象征,春联深受百姓的喜爱。

翁方纲 《行书八言联》 (故宫博物院)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对联雅俗共赏,深受古代文人的喜爱,皇宫之内也不例外。故宫博物院的藏品里,就有蒋廷锡、吴昌硕、钱沣、赵之谦、翁方纲等名家书写的对联。比如清代书法家翁方纲的《行书八言联》:草木文章发地枢机,花竹和气验人安乐。而去年的世园会中国馆北京展区中,小门楼上也有一副门联,内容为“槐花衍庆,树德滋荣”。本期的“品读”就向读者们介绍一些古代文人及皇家与对联的趣事。

春联的起源颇为曲折

春联的形成,要从中国的门神说起。

据《山海经》讲,海外度朔山有桃树,方圆三千里,众鬼居于树下。其东北有鬼门,神荼、郁垒守之。凡遇恶鬼便以苇索缚之饲虎。神荼、郁垒就是最早的门神。依照这一传说,除了神荼和郁垒,老虎、苇索、桃木也都有了驱鬼辟邪、守卫门户的功用。于是,每当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人们便在桃木板做成的桃符上画神荼、郁垒或是老虎,挂在门上,以保佑全家一年平安。后来的人图省事,只分别写上神荼、郁垒四个字就行了。渐渐地,人们开始用吉祥祝语替代神荼、郁垒,这就是春联了。

而另一种说法是,第一副春联的作者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国君孟昶。公元964年,临近过年时,孟昶命大臣书写新的桃符,他嫌写得不好,于是自己写了两句。据说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也就在孟昶写春联的那一年,宋太祖发兵把后蜀灭了。想不到的是,派去接管成都的知府恰好姓吕名余庆。而早在四年以前,赵匡胤就已经把自己的诞生之日,即每年的二月二十六日定为长春节了。孟昶的对联,先说要“纳余庆”,又把赵匡胤的长春节称为“佳节”,这第一副春联竟有了改朝换代的威力,实在不可思议。

后蜀的灭亡当然不是这副春联闹的,关键还是政治腐败。据欧阳修《新五代史》称:“昶幸晋、汉之际,中国多故,而险据一方,君臣多为奢侈以自娱。至于溺器,皆以七宝装之。”七宝是什么?是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等七种珍宝。用这七种珍宝镶嵌在尿壶上,足见其荒淫程度。所以当赵匡胤见到七宝溺器,椿而碎之,曰:“汝以七宝饰此,当以何器贮食?所为如此,不亡何待。”

孟昶有个宠妃叫花蕊夫人,她有一首《述亡国诗》,诗是这样写的: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当时的情况是,仅有一万宋兵压城,后蜀的十四万人竟不战而降了。孟昶感慨道:“我父子以丰衣足食养士四十年,一旦遇敌,竟不能东向发一矢!”只得把城献了。孟昶和花蕊夫人被押解去汴梁的路上,有个地方叫做葭萌驿,花蕊夫人在壁上题《采桑子》半阕:“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后有好事者续上后半阕:“三千宫女皆花貌,妾最婵娟。此去朝天,只恐君王宠爱偏。”有人说续的格调不高,其实你能对一个在如此处境之下的古代女子还有什么更高要求?

春联起源于桃符,宋朝时的王安石有一首诗《元日》,就写到了当时过年换桃符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关于王安石,民间还有一个他因对联而科考高中、巧得姻缘的传说故事。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路上恰逢元宵节。他见一大户人家门前高挂走马灯,灯下悬一联,意欲征对招亲。联曰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不出,便默记在心。到了京城,不想主考官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为题求对。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对答,因而顺利得中进士。归乡时,他又一次路过那户人家,得知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考题联回对,竟被招为东床快婿。一副对联,竟成全了王安石两大喜事。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当不得真。

古代高官所写对联故事多

朱元璋是一位特别喜欢对联的皇帝。他有不少与对联相关的故事。有一次过年,他下令南京全城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大年夜他到城里巡视,看见有一家门上没贴。一问,原来那家是个屠户,会杀猪会劁猪,就是不会写字。朱元璋一听情有可原,自己提笔写了一副给屠户: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第二天夜里他又来查看,发现还是没贴。再一问,原来屠户一家把这副御书的春联恭恭敬敬供在了堂上。朱元璋大喜,赏赐有加。屠户有了钱,再不干杀猪营生了。

还有一次,朱元璋微服游多宝寺,见到有好多幢幡上面写着多宝如来佛号,便对随从的人说:“寺名多宝,有许多多宝如来?”在场的一位叫江怀素的学士闻听此言,知道皇上对联瘾又犯了,随即对上一句:“国号大明,无更大大明皇帝。”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兴头上把马屁精江怀素提拔做了吏部侍郎。

清朝咸丰九年是大比之年,殿试中,前几名进士难分高下,咸丰便命众人当场撰写颂扬大清国的对联,算是加试。孙家鼐略作思索,写下一联:

亿万年济济绳绳,顺天心,康民意,雍和其体,乾见其行,嘉气遍九州,道统维羲皇尧舜;

二百载绵绵奕奕,治绩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飞五色,光华照日月星辰。

这副对联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光是歌功颂德,还把清朝咸丰之前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号都写了进去。咸丰见了大喜,便把孙家鼐擢升为当科状元。孙家鼐世代书香,兄弟五人之中竟考中三名进士。家乡安徽寿州有“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之说。他是晚清重臣,与翁同龢同为帝师。此外,孙家鼐还是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人,他奏请在学堂开办医学专业并设立附属实习医院,也获得批准。对联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又或多或少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有人因对联而得官,也有人因对联而得钱。

清朝末年,广州某女写了一副挽夫联登在报上:撒手又何悲,数十年贫病交加,纵我留君生亦苦;贱躯何足惜,八千里翁姑未殡,因君累我死犹难。

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见而赠银千两。张之洞是封疆大吏,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孙中山早年曾求见张之洞。见其名帖上书“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颇为不悦,便在纸上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差人送出。孙中山当即对以“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张暗自吃惊,遂见。不过他们的会见并无成果。联想到孙中山也曾投书八千言于李鸿章而被拒(有人说是因为李鸿章听不懂孙中山的粤语而被逐出),现在很多人把这看作历史的遗憾。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辛亥元勋黄兴是冲锋陷阵的勇士,是传檄而定的统帅。但当你看到他撰写的联句(笔者收集到四十副左右),为其境界所感动的同时,也为其深厚的学养和文字功力所折服。如题徐锡麟烈士楼联: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黄兴死后,章太炎先生的挽联高度评价了他的历史功绩和地位:无公则无民国;有史便有斯人。

熊希龄是前清翰林,是北洋时期的一任总理,他出生在湘西凤凰,19岁时到沅州求学,沅州太守朱其懿有个妹妹才貌双全,待字闺中。朱太守欲以对联试才择偶,在府中亭柱上题联“种数盆花,探春秋消息”,邀全州秀士作对。熊希龄以“蓄一池水,测天地盈亏”而拔头筹,遂与朱其慧喜结良缘。

这个故事还有另一版本:朱太守并非对联招亲,而是让前来求婚的学子每人画一张画,必须画花,还要在画上题诗。熊希龄画的竟然是棉花,他的题诗也只有一句:“此君一出天下暖”,确实别有意境。(徐铁猊)

韩信墓前一副对联,短短10字概括其一生,真乃神作!

他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是“汉初三杰”,是“兵家四圣”;他是为了一顿饱饭而施千金报恩的重情重义之人;他是世人眼中的“兵仙”,定三秦,平天下,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扬天下,威震四海,丰功伟绩令后人难以望其项背。

可就是这样一位国士无双、略不世出的统帅,最后竟也逃不出兔死狗烹的结局,死于非命,祸及家人。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但回首风云激荡的战争岁月,他身上的光芒却越发耀眼。

他,就是战无不胜的一代军神——韩信!

从忍“胯下之辱”的贫民到灭六国的“兵仙”,韩信的一生可谓是精彩传奇。后人对韩信的评价很高,胆力绝众,才略过人,威执项羽,名出高帝,但这些都只是从韩信的军事角度去夸赞的。最能概括韩信一生的当属韩信墓前的一副对联:“存亡一知己,生死两妇人”。

存亡一知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副对联的上联所说的正是影响韩信一生的关键人物——萧何。慧眼识珠,萧何月下追韩信,成就了韩信一方霸业;为求自保,萧何请君入瓮,结束了韩信传奇一生。可以说韩信一生的起起伏伏都少不了这个知己“萧何”的参与。

心怀大志的韩信仗剑从军,可惜三次投靠都不得重用,项梁、项羽、刘邦都认为韩信不过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将。可萧何却看到了韩信的过人之处,并称他为国士无双。韩信自认为不得刘邦赏识,一气之下转身便逃离了刘邦的军营。萧何爱惜人才,顾不得上报刘邦,跨马提枪,转身就去追韩信。于是历史上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动人佳话,韩信也因此被刘邦提为大将,得到了自领一师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生”。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韩信用兵如神、出奇制胜,在军中立下了很高的威望。甚至当时有人评价韩信名出高帝,他比汉高祖更适合称帝!

伤人之语不可轻易讲,这夸人的话也不能随意说。虽无心谋反,但功高盖主,你有能够谋反的能力就是天大的死罪。公元前196年,韩信被人诬陷解除兵权,后被萧何诓骗,只身入宫,斩于长乐宫钟室,株连三族。这就是所谓的“死”。

韩信的辉煌得于萧何的举荐,韩信的死萧何也难逃其咎。

生死两妇人——生于妇人,也死于妇人。

这两个妇人分别指的是吕后和“漂母”。韩信早年家贫,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时间久了人们便嫌恶他,不得已韩信在河边钓鱼度日。可没有鱼饵,韩信终日无所得。此时有一位洗衣服的妇女看韩信可怜便拿出粮食来给韩信吃,之后几十天“漂母”都来给韩信送食物,以免饿死。韩信感激这位妇人的善良举动,对她说:“我一定会重重报答你。”之后韩信也的确做到了,功成后韩信回到楚国,专门召见了那位妇人,赐她千金。是这位妇人给了韩信生机,给了韩信温暖。这就是所谓的“生于妇人”。

第二个妇人指的便是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雉。公元前197年,吕后与萧何密谋将韩信骗入宫中,随后派遣数名壮士将韩信抓起来,将其杀害。刘邦曾对韩信许下“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刀不死”的承诺,于是吕后将韩信吊在钟室中,钟室四周用布遮上,命数名宫女用竹片戳死。一代兵仙韩信在一名妇人手中结束了他的生命。

存亡一知己,生死两妇人。戎马一生、战功无数的他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魔咒,这十字是韩信的励志史,也是他的血泪史。

短短十字,韩信一生的大起大落却尽诉其中,可谓是字字珠玑,点点琅玕,令人叫绝!

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无须叹息,不必伤怀,英雄已逝,但浩气长存!

来源:微信公众号“品读诗词歌赋”

作者:向小园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