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庚午年是哪一年(辛未年是哪一年)

庚午年是哪一年(辛未年是哪一年)

县区丨江华发现一座清代古戏台

新湖南客户端4月2日讯(通讯员 黄志东 黄生德)4月1日,江华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在该县沱江镇阳华田村发现了一座建于清代的古戏台。该戏台为微派结构建筑风格,是该县现存古装戏台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戏台左边立有一石碑,碑文记载, 这座古装戏台建立于清嘉庆辛未年(1811年),距今已有207年历史,80年后,也就是清代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年)村民捐资进行了重修。整个建筑坐南朝北,飞檐翘角,翘角以龙、凤头样子砌成;戏台面积约面100平方米,台前基础以青石块砌成,台面以木柱支撑,上铺台板,为固定式。抬头看戏台上方,左边写有“清风”、右边写有“明月”,中间写有“逸情云上”等字,戏台顶内还画有“八仙”等画。戏台其内部前台和后台分隔明显,主体结构基本保存完好,戏台的背面青石砌成1米多的基脚,基脚上部全部为青砖砌成。戏台中央顶部高有穹形藻井,十分华丽和考究。

“以前,每年都要请戏班子唱上六七天,附近村贝子头、白泉、木浪等四邻八村的村民都来看戏,十分热闹。80年代后,随着电视的普级,唱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阳华田村60岁的伍炳连说。

“唱戏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古戏台对研究当地民间文化和建筑艺术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原县档案局局长78岁的韩开琪说。目前,该县文物部门和沱江镇阳华田村已将这座古戏台列为文物重点保护对象。

「连载」千年巨洪——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记略(第一部分)

长江作为我国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大和水量最充沛的河流,孕育了古老灿烂的华夏文明,滋养了两岸的亿兆斯民。但长江历来也是我国水患灾害不断,杀戮无数的一条暴虐泛滥之河;可以说,文字记载中长江流域的发展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人与江水较量的历史。

长江流域范围广阔、气候和地形多样,因而洪水在不同地段所表现的特点和造成的破坏不尽相同。在长江上游及其支流,由于江水从山区穿行而过,水患主要表现为来去迅疾的山洪爆发,破坏集中在河谷地带;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流两侧都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大片平原,洪水极易泛滥成灾,这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洪泛区”,大水造成的影响也最为恶劣。因此,长江中下游、特别是刚出山的荆江“地上河”段,是长江水患的重中之重。

从历史演变看,长江洪水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不同阶段:1)东晋以前,长江流域人口稀少、沿江多为沼泽湿地,有充足空间供长江在汛期奔流,因此不存在洪水问题。2)从东晋至宋元,随着我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大量人口迁入长江流域、导致长江洪灾的频率与严重程度逐渐提高,但还算不上是严重的大患。3)明清至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几乎开发完毕,长江被束缚在江堤之内;加之水土流失严重,河床逐步抬高,突出表现就是在荆江“地上河”的形成;这一阶段长江洪灾进入高发期,屡次造成严重损失,到民国年间甚至发展到年年泛滥成灾的地步。4)建国后,随着环境保护和科技进步,长江水患破坏和人员伤亡明显减少,但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却迅速提升、同时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频发,洪灾的频率仍居高不下。

自长江有明确文字记录以来,大大小小的洪水数不胜数,特大的流域性洪水也有十余次,且基本都发生在南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两朝。而在所有洪水中,如果说洪水规模最浩大、破坏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洪水,那莫过于1870农历庚午年7月发生的那场惊天大水。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后人也称为老庚午大水,不仅深刻改变了荆江两岸、洞庭湖区的水文地理特征,也对未来诸多水利工程建设起到了标志性的作用。下文将对1870年大水的形成、发展和洪灾破坏进行介绍和分析,感受150年前那场震天动地的灾厄。

(注:本文中时间引用古文的内容为农历、正文部分阿拉伯数字为公历、汉字数字及有特殊标注的为农历)

1、灾难序幕

1870农历庚午年,也就是清同治九年,彼时的中华大地刚刚经历了两次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正步入洋务运动期间短暂的“同光中兴”。对古老陈腐的清帝国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喘息之机。

然而,从1870年春夏之交开始,长江流域的春雨就绵绵不绝。在当年5月,两湖地区、特别是湖南开始降雨;随后降雨面积逐渐扩大,到6月上旬雨区几乎覆盖了南岭和长江之间的广阔地区。根据《再续行水金鉴》记载:江苏“ 五月微雨,或一二寸至七八寸及尺许”;此外江西余干、永新、余干、建昌、德安、瑞昌等地“五月上中两旬阴雨绵绵”;湖南资水安化等地也都“降大雨”。根据上述记载可知,5~6月江南及沿江地区的降雨虽然雨水不强,但是降雨范围广大、持续时间很长。

起初,连续一波波雨水并未引起大多数人注意,因为在长江多年水文观测史上,明显的春汛与主汛期洪水的大小并无直接联系;但当时间进入6月底,人们发现连绵的春雨不仅没有结束,甚至越下越大、最后索性直接转为梅雨时,汛情早已急转直下。

根据当时各地定期向朝廷奏报的雨水情况,长江中上游5~6月中旬期间大致有6轮明显的降雨过程;虽然受限于当时的条件,六轮雨水究竟有多大已不得而知,但根据宜昌、寸滩等地的水位标记和事后调查,5-6月间宜昌站洪峰流量达到20000立方米每秒左右、寸滩在12000左右,已经是梅雨期以外长江春雨季洪峰的较高水平。此外据《报湖南被水及查赈情形》一文中所述,“五月夏汛涨发,水虽淹至堤身.....未致被冲溃决”;《宜昌公安等州县被淹论筹款赈灾抚由》中“本年夏间,湖北大雨时行,江水陡涨,五月间汉水又发”。由此可见,1870年春夏季长江流域、特别是江南的雨水应该是明显偏多的;进入6月后,多雨区域又进一步北拓至汉江流域。

本世纪的长江湖北宜昌段

经过前期持续多雨的铺垫,当时间来到6月底时,长江流域的底水已经比较丰沛,各干支流均出现了一定的汛情。尽管直到这时各地灾情还不算严重,但大自然却以这样“温水煮青蛙式”的持续降雨,正式拉开了1870年长江主汛期的序幕。

未完待续……

大同人文:拐子进士、翟廷楠的奇闻轶事

北岳恒山

在北岳恒山脚下浑源县城东北二十里的龙首山下有一个很普通的小村子名叫许村。在明穆宗隆庆年间,这个村子出过一位可与《刘公案》刘罗锅刘墉、《施公案》施不全施世纶相媲美的人物,他们三人的共同特点都是身体有残疾,却能在一生宦海沉浮中,坚持正义、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为民做主、赢得老百姓的赞誉,被称为“青天”的人。他就是拐进士翟廷楠。

翟廷楠字栋叔,从小就聪慧绝伦,有过目不忘之才,有神童之美誉。美中不足的是在孩童时代与发小玩耍时,不慎坠入龙首山的沟壑之中,摔折了左腿,虽经多方医治,最终还是落下了残疾。明穆宗隆庆辛未年及公元1571年,翟廷楠高中进士后被放任泾阳知县,在任期间他不阿权贵,公正执法,廉洁奉公,为国事鞠躬尽瘁,有口皆碑,深得当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龙首山

皇上闻知后,大为赏识,便下旨升任他为南京大理寺评事。翟廷楠泾阳离任之时,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哭泣于道,那种留恋、感激、崇敬的场面在当时的明王朝可谓是难得了。

此事被有关官员上奏朝廷,朝廷认为这样震撼人心的事大明朝已多年未见,大明朝能有翟廷楠这样的良吏,其父功不可没,是他的父亲为大明朝培养了这样的栋梁之材,于是朝廷打破常规,特下恩旨,赠翟廷楠父翟蓬为“文林郎”七品知县衔,并派到泾阳接任翟廷楠之职,此事在朝廷内外、全国上下一时传为佳话。

翟廷楠

翟廷楠在南京大理寺评事任上,更是为国分忧,为民解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夙兴夜寐,不敢有丝毫懈怠。《浑源州志》上只写了他公执法的几件事,其实他对那些扰民害民、危害国家利益的人和事,只要知道,就绝不放任不管。

在浑源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翟廷楠刚到南京上任时,当时南京城里有一杨姓豪强,这个豪强依仗其在南京官府中有亲戚撑腰,横行街坊,称王称霸,周围的人对其敢怒而不敢言。豪强家门口有一棵大白杨树,树上住着一窝白老鸦。杨姓豪强杨言:此树是他家的镇宅神树,白老鸦是保护他全家永远安康的神鸟,有谁伤了他家神树,吓了他家的神鸟,谁就是他家的死对头,他就会和谁过不去。

街坊邻居、过往行人不知有多少人因为大白杨树和白老鸦的原因吃尽了他的苦头。开始还只是行人路过、向老鸦飞起才遭受他的讹诈,后来竟发展到只要行人路过他家口他就说是惊扰了他家的神鸟,就要行人掏银子对神鸟进行安抚,如果有谁胆敢说半个不字,马上就会招致他家打手的一顿毒打。

杨姓豪强的恶行,闹得他住的那条街路断人绝,行人侧目。翟廷楠到南京闻知此事后,大为震怒。一日,他以巡街为名,坐着大桥,打着遮日伞盖,鸣锣开道,前呼后拥,浩浩荡荡直奔杨家门口而来,他故意让举伞盖的随从把伞盖举得高过白杨树枝,队伍一经过杨家门口,伞盖就被白杨树枝刮破了。

翟廷楠故里

翟廷楠这时怒气冲冲地派随从把杨姓豪强叫出来,指着挂破的伞盖对杨说:“你这是有意让大白杨树枝拦街,妨碍朝廷官员执行公务,与朝廷过不去。”接着,下令连根把大白杨树刨掉。杨姓豪强一看势头不对,一边苦苦乞求翟延楠手下留情,一边派人飞速报知南京府中任职的亲戚,求他插手阻拦此事。

南京府中这位亲戚对杨姓豪强的胡作非为平时已有所耳闻,这次又听说是和翟廷楠作对,他深知翟廷楠在皇上心目中的分量,心想,为一个路人皆恨的亲戚的一棵白杨树而把自己卷入和翟廷楠的纷争中,那是只有傻子才会干的事,结果他不但没有阻拦翟廷楠的砍树之举,反而把来人痛骂了一顿赶走了事。

翟廷楠故里

翟廷楠在南京大理寺评事任上,像这样惩恶扬善、抑强扶弱的事办了不知有多少,实在是举不胜举,南京城里的老百姓为此打心底里高兴,奔走相告,欢呼南京城里来了一位翟青天。

翟廷楠与其父翟蓬均死于任上,明朝廷为了表彰翟廷楠的非凡功绩,特旨在墓地甬道造了一对硕大的铁偶,并恩准翟家祠堂的屋脊用铁铸的鸱,在当时,真可谓浑源荣耀,尽显于翟家一门了。只是后来,翟家墓地和祠堂未能逃得过文革那个特殊的时期,现今早已踪迹全无了。

翟廷楠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