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古代请安是什么意思(请安是什么意思)

古代请安是什么意思(请安是什么意思)

别小看“请安”,其中包含了很多仪式

在古汉语中,“请安”是多义词,有以下意义:首先是问好的意思,其次是请客人安坐的意思或者留客用语,另外还可作为请求安息的意思。

在明清时期,“请安”为问安礼节的一种。请安礼节源于明朝军礼,后来渐渐衍化为日常礼节。

根据明朝相关资料记载,那时人们所说的“屈一膝”就是请安的意思。

本来在军中,兵士见到上级军官应该下跪行礼,但因为身上有盔甲,所以改为只屈一膝或半膝,久而久之,大家彼此不穿盔甲时也可以用屈一膝为礼进行请安,而这种屈一膝的礼节和叩首、打恭一样,都是请安问候之意。

在当时,从戍卫、卫所到指挥司和指挥使都有使用这个礼节。

到了清朝,八旗军的绿营沿袭了明朝留下来的这一旧习。

清朝,在些汉族官宦之家和八旗贵族家中,奴隶和仆人见到主人、晚辈见到长辈,甚至平辈亲友互相见面,都要屈一膝来请安。而无论旗人汉族人,在公共场所或衙门的时候,则必须行打恭礼,而不是请安。

男子请安时,首先立正站好,端正好姿势,然后迈左腿向前,再垂下右手,半跪右腿,稍作停顿,同时用左手扶膝;头既不许低,也不许歪,亦不许扬头,双眼要保持平视;不许弯

腰,还要保持两个肩膀平衡,以及保持自然向前迈左腿的距离;切记左腿与右腿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更不可朝后面蹬腿。

而女子请安姿势与男子基本相同,只是左右腿的距离要更近些,动作幅度小,双手扶左膝,右手不下垂。

另外,平辈之间请单腿安,而对尊长一般要请双腿安,也就是跪安,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跪安”是请安中更高一级的礼节模式,在皇宫、王公府第以及宗室家庭中会行“跪安”。

与朝会大典不同的是,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以及另外的某些官员,有的召见甚至是属于密谈性质,所以官员同皇帝跪安的时候是不磕头的。

谈到磕头,中国无论南北满汉,行大礼时,都需磕头。北方人喜庆寿诞,各项庆典祭奠,有的是三跪九叩,有的是一跪三叩首。

一般,正规的磕头是一叩一直腰,要求是两手伏地后垂直,两目平视。只有在父母亡故磕丧头时,才是一叩首,即两手伏地—哈腰。

大臣向皇帝跪安的程序一般是这样的:先要到外奏事处进行登记,然后再由内奏事处安排在某一天。

在皇帝用早膳时桌子上会事先摆好绿头签,饭后或者分批召见,或者合在一起召见,这时候太监们都必须退出去。

内奏事处太监将应召的官员带到暖阁门前,然后掀起门帘,让官员进去,太监退到殿外,这个时候各位官员才能进门,面对皇帝站着说:“臣恭请皇上圣安。”然后跪安、起立,走几步到皇帝面前,跪在一个红边白心很厚的毡垫上奏对。

奏对完毕,皇帝吩咐“下去”之后,官员才起来跪安,站起来之后要面对皇帝倒退几步,才能转身出门。如果臣子在奏对时有谢恩的事,就要在原地一叩,说“皇上圣恩!”如果有臣子在奏对时说错了话,就要摘下帽子,以头碰地,表示承认错误。

另外,太监有事禀奏皇上、太后等主位,或者是王公府第、宗室家庭中的晚辈拜见长辈,都是要跪安的。

男子跪安与请安的姿势有一部分是相同的,都要先端正好姿势,然后左腿向前一步。请安时,右腿是半跪;而跪安时右腿是要全跪的,然后左腿再跪下,随即右腿起来,然后左腿再起来,恢复端正的姿势即可。

在行跪安礼时,动作要不慌不忙,也不可拖拉,节奏要均衡。其他的要求和请安相同。

女子在穿戴朝服、朝冠时,所行的叩首礼和男子是一样的。

在清代,后妃以下,比如公主、格格以及品官命妇穿朝服、吉服,在行大礼时有“一肃”“一跪”“三叩”及“六肃”“三跪”“九叩”的礼节。

“一肃”是一次肃立,“六肃”便是六次肃立;“一”是下跪、起立各一次,那么“三跪”便是下跪、起立各三次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个“肃”的动作。这个动作和女子请安差不多,先端正姿势,慢慢地一直下跌到底,再慢慢起来恢复立正的姿势。

当然,也要求不弯腰、不低头、两肩平稳腰板笔直。不过汉族人品官的命妇不在此行礼之列。

在旧日的北京的茶馆里是不流行用旗礼请安的。包括在戏园和酒馆饭店里,熟人之间相互招呼也不行旗礼。一般来讲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旗人见了旗人才行旗礼。

然而在茶馆等场合,旗人之间似乎也不以旗礼致意。因为当时的朝廷有禁令,严禁旗人到汉族人的娱乐场所进行消遣。

北京城的文化氛围与习俗,在清朝因满族人的到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在旗人与汉族人分住之后,内城明朝形成的工商业资源一同迁往外城,而内城更像一座兵营。

内城的采购,就依靠每天进来的商贩提供,至于戏院酒馆等娱乐设施一概不准建立。

从居民成分、流动性、生活多样性等方面上看皇城和故宫远远比不上外城丰富多彩。

因为皇城和故宫里肯定没有茶馆、酒馆、戏园子等公共休闲空间。而有些旗人难免抑制不住想去游乐的欲望,于是他们只能乔装改扮潜往南城。

这些包装遮掩的旗人,改头换面混迹于汉族人之中,免得身份暴露引起麻烦。店家、伙计在遇到旗人时,也不会向其行旗礼,因为这无异于是公开了客人的身份,这样不仅得罪了客人,还有可能引火烧身。如此一来,便形成了旗人出入茶馆等处行汉族人礼仪的习俗。

不过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诸国纷纷在北京开使馆,旗人与汉族人分城居住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汉族人内城的逐渐增多。

不过娱乐休闲环境虽然改变,但旗人多年形成的进茶馆从汉族人风俗的习惯并未立即改变。虽然禁令弛禁,旗人获得了出入娱乐场所的自由,但他们的社会地位与名声都日益低下。

再不久民国就成立了,败落的旗人们往往为了躲避歧视与生计而掩盖自己的身份,许多人改名换姓甚至变换民族以前的请安行为和习惯,正好符合遮掩的现实需要。

一般说来,除非同时是旗人的双方彼此之间特别熟悉,他们才可能会在小范围内用简单的旗礼互相示意,与其他人在茶馆相互致意的不过就是打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