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颍上:惊堂一嗓大鼓响 余音绵延淮水长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演出现场。王林洪摄
“三根竹竿架上鼓,两片板儿手中舞;张口道明甜与苦,唱遍颍淮今与古。”
这段朗朗上口的唱词,是颍上大鼓书特点的真实写照。
一声声大鼓震耳欲聋,一段段说唱勾人魂魄。从寒冬到酷暑,记者多次前往颍上城乡,寻访说书艺人,沉浸听书意境,亲身感受这项省级非遗的深厚魅力,像打开了一瓶陈年佳酿,回味绵长,心向往之……
演出现场。王林洪摄
颍上独韵 兼容南北淮水长
立秋时节,颍上县城。记者沿老护城河前行,在绿树环绕中来到一处滨水小园,一幢古色古香的小阁楼映入眼帘,楼里不时传出浑厚有力的大鼓金腔。这里,就是颍上县文化馆曲艺社——听大鼓书的地方。
“想听懂颍上大鼓书,得先了解它的来源和特色。”走进楼内,记者见到颍上县文化馆曲艺社名誉主席万文孝。75岁的万文孝是文化馆老馆长,退休后仍为颍上大鼓书操劳着。
他告诉记者,大鼓书最早兴起于宋明两代,从北京、山东、河南、陕西传播开来。传入颍上后,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颍上大鼓书。
“颍上大鼓书是一种说唱兼具的曲艺艺术,本地俗称‘打鼓说书’,曲调多源于颍上传统民间音乐和地方小调,唱词多为七言或十言的上下句体,用颍上方言叙事抒情,既有北方的豪迈之气,又有南方的细腻之情,别具一番风味。”万文孝介绍,与河北迁西、安徽全椒等地流行的“双人大鼓”不同,颍上大鼓书是一人表演,一张嘴、两片板、三钗竹架支上鼓,就是全部家当了。
万文孝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颍上大鼓书进入繁盛期,大鼓书艺人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唱书讨生活,逐渐流行于颍上、阜阳、阜南、霍邱等地,常出现全村人齐聚听书的盛况。最早,唱词内容多为历史演义、武侠公案、战争场面等,即为‘旧书’;60年代以来,创作了不少以乡村生活、政策改革、语言典故为主的唱词,被称为‘新书’;80年代后,随着电影电视等娱乐形式丰富普及,颍上大鼓书进入低潮期,鼓声逐渐稀落,听众越来越少。
“好在,2013年,颍上大鼓书被列入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万文孝说,目前,颍上县能唱大鼓书的不过百人,常来曲艺社演出的只有四五个人。省级非遗传承人有路占军、姚新文,市级非遗传承人有王祥学。“正好,王祥学正在演出厅唱着呢,咱们过去听听。”
说唱相融 妙趣横生人入迷
步入演出厅,只见门前挂着“今日演出海报”,上书:大鼓《大唐平妖传》第一场《罗元下山》。
戏台上,大鼓书艺人王祥学身着红衣白裤,面前架着一面红色小鼓,右手拿鼓槌,左手持木板。
戏台两侧,一对红灯笼旁挂着一副对联:“展非遗风采演曲艺艺术,娱千家万户乐百姓生活”。
台下,二十多位老人端着茶杯,半倚在藤椅上,眯着眼睛,随着节奏摇头晃脑。
“哇呀呀呀!”随着一阵细碎鼓声猛地打住,王祥学突然喊道:“各位书友,稳坐两旁,听俺扫不带板,这可就来啦……”王祥学拖着长腔,舞动着手中的鼓槌和木板,说唱起来:“您往大道看,双阳道咯楞楞才把战马松,跑来两匹马上坐两位大英雄。猛抬头,前边来到八水长安那座皇城,两员将鞭敲战马往前行,恨不得肋生双翅能腾空。”
观众正好奇,王祥学说词骤停,转而献上一段急切鼓声,“吊足”了观众“胃口”。
“颍上大鼓书,唱法上有‘卧嗓’‘立嗓’之分。”万文孝轻声介绍,刚才这段音色刚劲的唱腔是卧嗓,声音沉稳,吐字清晰,一般用于普通的叙事或抒情。立嗓,往往要配合唱词中人物情绪或故事情节激昂的片段,更能唤醒听众的耳朵,让人振奋不已。“你听,接下来该是立嗓了。”
说话间,王祥学“嚯”地一声突然站起身来,将云板举过头顶,叮呤咣啷地敲响起来。“今天,这两员将要把长安进,能闹得,山崩地裂海水红。”他提高音量,改说为唱,音质浑厚嘹亮,配合“三轻一重”鼓点,一字三转,把节奏拖慢了下来:“您要问这是咋回事?俩人又叫什么名?书友们别发躁,您等俺把来历都说明。”
“大鼓书艺人总能在观众最感兴趣的时候或戛然而止,或抛出引子。这叫‘扣帽’,就是制造悬念,扣人心弦。”万文孝解释,一场书要大扣套小扣,小扣连大扣,一个扣子还未解开,另一扣又套上。“这样一来,我们都被扣在情节中啦。”
因方言问题,有些唱词记者没听清楚,但王祥学一言一行中都洋溢着激情,像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吸引记者往下猜,对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充满了好奇。
他接着唱,忽而抑扬顿挫,转而婉转悠长,继而如泣如诉、呜呜咽咽,时而激昂大义、慷慨陈词,并辅之以动作,绘声绘色地演绎着。“就看这个大蛤蟆,蹦跶,啊蹦跶,就蹦进屋里头喽……”又是一声惊堂鼓响起,说到关键处,王祥学卖起了关子:“要问后来怎么样,且等着下回您再听……”
一曲唱罢,记者不禁和大家一起拍手叫好,直呼没听够。
苦练绝技 为“艺”消得人憔悴
“我是颍上县夏桥镇人,今年62岁,16岁就跟着师傅江志军学大鼓书了。”王祥学走下戏台,记者赶忙上前采访。他身材高大,昂首挺胸,皮肤黝黑,长着一对招风耳。
王祥学在家排行老小,上初三时,师傅来村里唱书,听了一次就上瘾了,想知道后面的故事,翻墙头逃课也要听,晚上回家还想着书。后来,学也上不下去,干脆不念了,他和家人吵了一架,跟着师傅走了。
“学大鼓书难呐。”王祥学说,天南海北到处跑,吃住还不如家里,师傅脾气不好,挨打罚跪是常事。“一次,我被打得跑回了家,躺了两天还是想学书,又回去找师傅,决心一定要学成。”
师傅教王祥学的第一出戏是《花英打擂台》。那时没有录音机,王祥学只能靠耳朵听,把5000多字的唱词抄在纸上,翻来覆去地背,熬得整夜不睡觉。“第二天鸡一打鸣,我就开始叽里呱啦地念,念到滚瓜烂熟,把嘴皮子练利索。”说着,王祥学展示了一个选段,记者盯着看,他的嘴唇像打机关枪一样,一分钟竟能吐出300多个字。
记者发现,王祥学的嗓子比一般人都要“亮”,声音也更粗犷,平时说话也像唱大鼓书一般,抑扬顿挫,中气十足。“这都是从小练的,嗓子是大鼓书艺人的命,爱惜得很。那时候,我到哪儿唱,书友都能听出来我的嗓音,还给我起了个外号‘颍上垮小王’。”王祥学边说边拿出随身带的黄氏响声丸和一个磨出包浆的水杯,喝了一口。打开水杯一瞧,里面泡着甘草、麦冬和胖大海。凭借一口金嗓子,王祥学逐渐在当地大鼓书“江湖”上站稳了脚跟。
除了嘴皮快、唱腔亮外,王祥学还有一个秘诀——唱词妙。“师傅先教给我‘书帽’,就是开演前吸引观众的那一段词,再教我‘片子词’,即描写人物样貌穿戴、楼台殿阁、环境氛围的片段唱词,还让我背诗词歌赋。这些都熟练后,我开始学唱成章节的‘大部书’。”王祥学说,“学大鼓书就像盖房子一样,书里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梗概是固定的,相当于地基,具体的情节和用词就像屋里装修,靠艺人用‘十三条大韵’润色编写,将其变成通俗易懂且平仄押韵的唱词。”
“唱词生动还是干巴,决定了能否留得住听众。大鼓书考验艺人的表达能力,要说得活灵活现,唱出酸甜苦辣,吸引男女老少,让他们听得有‘味’,像吃菜一样。”王祥学说,前提就是说书人自己要读足够多的书,将故事内化于心。“我看过的书,少说也有千儿八百本了。一本一本地看,一章一章地改,有时候,为了一个韵脚反复要修改十几遍。”
在王祥学拿手的大鼓书唱词中,最令他满意的有《包公奇案》《刘秀走南阳》《美人赞》《小八义》等。
“好一个刘秀漂泊龙,被追杀场中,龙目掉下泪,苍天连连叹几声。想我刘秀虚度年华,十三年岁如一梦,天意已定难改更……恨苍天,您不睁眼,怨大地,怎无情,今生难把冤仇报,大汉江山化为风。”
王祥学的脑子像是一台计算机,可以任意调出一段唱词,也能随时随地现编一段。
“张口就来了啊!老王我抬头观,打量对面站个女婵娟。看大不过20岁,看小不过少一年。不高也不矮,不胖又不瘦,鼻梁骨儿高,衬着樱桃口,美天仙还要比她丑,嫦娥见她也害羞。”王祥学突然给记者来了一段“私人订制”,一边说唱,一边扮着滑稽的动作,逗得记者笑个不停。
“学艺难呐!我们这些人,都是受了脱几层皮的苦才学成的,这才一直不愿丢。”王祥学说。
崇德向善 唱词教化润心田
朱心一,今年66岁,家住十八里铺镇。他19岁学艺时,正赶上颍上大鼓书艺人最受欢迎的时候,几乎所有集镇都有大鼓艺人设场表演。
“我小时候,只有最穷的人家才舍得把孩子送去学大鼓书。后来,喜欢听书的人越来越多,说书艺人挣钱多了、地位也高了,大家都说‘手艺不如口艺’哩。”朱心一说。
颍上县曲艺协会秘书长吴多超告诉记者,说书行当吃香,是因为那个时候农村交通闭塞、信息封闭、休闲娱乐方式单一。“颍上大鼓书接地气,成了农民的精神大餐,潜移默化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中,增添了不少乐趣。”
“农忙刚过,大鼓书艺人就来了。没啥事儿干,我和兄弟几个就跑去听书了。”说起当年听大鼓书的情景,今年80岁的江口镇村民张世昌说,那时候管听书叫“集胆”,交5分钱,算是买了票,蹲在一旁听,感觉很过瘾,大家笑着、乐着,整个村子都是暖烘烘的。“从盘古开天地,听到唐宋元明清,现在还记得不少故事,偶尔还讲给小辈儿听。现在,老一辈人或多或少都能说几句大鼓书唱词。”
“很多村民没有读过四书五经,甚至大字不识,书中的道理看不懂,听书却听得明白。”朱心一边说边唱:“‘大鼓一敲咚咚响,父老乡亲听俺讲。一臣不保二君主,忠臣不保二君房。’这是《杨家将》选段。‘乾坤不动日月忙,万物生长靠太阳。都希望孩子发展好,教育子女靠家长。家长就是好老师,好老师才能教出好栋梁。’这是《做一个合格的好家长》选段。”
据朱心一介绍,大鼓书里,有奸臣当道、忠臣受害,有公子落难、姑娘含冤,故事的结局都是好人有福报,坏人作恶没有好下场。《打天破寨》,唱正直勇敢的英雄好汉,教人惩恶扬善;《劝事文》,唱“三纲五常”,劝夫妻、劝兄弟、劝学生、劝乡邻,叫世人为人为家为国有担当。“颍上大鼓书无形中框正了人们的为人之道、处世之理,对当地百姓的人格修养塑造,道德观、历史观的形成发挥了教化作用。”
“唱得动人心算为妙,唱不动人心枉大功。路边看见邻居正吵架,唱上一段,唱得两家拉着手笑哈哈;谁家婆媳闹别扭了,唱上一段,唱得媳妇像婆婆亲生的娃。讲古书,品俗理,大鼓书总是劝解人心、教人向善的良言。”朱心一骄傲地说:“从前,我们大鼓书艺人被尊称为‘先生’,乡邻们请我到家里去,是要进堂屋坐上座的,吹响、杂耍的艺人可没有这待遇。”
53岁的李家宝打小在阜城河东片区长大,他七八岁时常见到颍上来的“先生”在集上唱大鼓书。对“先生”说的话深信不疑,听着听着仿佛身临其境,如痴如醉,甚至连续几个昼夜都在回想,乐此不疲。
“想象着穆桂英、樊梨花的英姿,关公红脸眉须的威武神态,感动于霍去病、岳飞报效国家的高尚品德,同情林冲、武松的凄凉境遇。此时此刻,历史好像都在大鼓书中复活了。”李家宝告诉记者,自己最喜欢听的还是杨家将、绿林好汉的故事,受书中好汉忠孝节义的影响,长大后,他成了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
酸甜苦辣 一生痴情难舍弃
记者采访时,一位长者在一旁默不作声地看着听着,偶尔上前添茶倒水,表演散场后佝偻着身子扫地。起初,记者以为他是一位保洁,打听才知,他竟是名噪一时的颍上大鼓书艺人陈家勇。
“他身上的故事多哩很,这辈子和颍上大鼓书分不开喽。”王祥学指着陈家勇说。
陈家勇个头不高,身材瘦削,戴着一副眼镜,背心和衬衫洗得发白,满脸皱纹却始终笑盈盈的。
“我是盛堂乡人,属猴的,比王祥学大不了几岁。你看,我比他显老得多。命苦哇,操心操的。”陈家勇说,“我从小就爱玩爱演爱学,家里穷,只供我上到四年级,13岁就进了师傅张永云家,跟着他沿淮河两岸走,说书讨生活。”
17岁,陈家勇出师单干时,还带着娃娃腔,走到村里、街上说书,大家给2分、1毛的,丰俭由人,有的还给他拿粮拿馍。就这么走着唱着,到了20多岁,陈家勇嗓子慢慢“亮”了起来,唱词也更加熟练,随便走到哪个村子都能围上100多人听,有的生产队一给就是两三块钱。“那时候钱值钱,1毛钱一个白馍,3毛钱一碗杂烩汤。城里干部一个月才拿60多块钱,我一个月能挣得100多块,不仅养活了自己,还能顾得上家。”
就这样,陈家勇攒了钱,娶了媳妇,生了3个男孩。“邻里乡亲都说我家过得好,可谁能知道后来呢。”陈家勇顿了顿说,“我媳妇31岁时意外去世,我一个人拉扯三个儿子生活,没法出门唱书,孩子跟着我没少受罪,村里头没有人不可怜俺们的。”
“等孩子们大了些,我能出门唱书了,听书的人却越来越少;再后来,有了听戏机、电视、手机,根本没人愿意听书了。”陈家勇说,“我的师兄弟也都背着大鼓回家了,有的经商,有的种地、做零活,以前挣钱吃饭的活计,只能在茶余饭后拿出来唱着玩了。”
“我跟儿子们说,上有天下有地,无论遇到啥再难的事,都不能起坏心,不能做坏事,咱们得凭良心做事。”说话间,陈家勇随口唱了两句:“挺起来腰别泄劲,别笑话穷人穿破衣,三十年河东转河西。”
“再说大鼓书吧。”陈家勇回忆,2010年前后,不少老艺人给颍上县文化馆写信,希望能保护好颍上大鼓书。县里逐渐重视起来,举办鼓王争霸赛,筹建曲艺社演出厅,老艺人又聚在了一起,轮流到曲艺社演出。
“群众来演出厅听书全免费,艺人说书由文化馆补贴,演一场130元。我又能靠大鼓书挣钱了,书友们说我唱得好,我更起劲了,从家里骑自行车,来回20多公里,就数我和王祥学来得最多。”陈家勇说,
2016年前后,陈家勇被查出慢性支气管炎,住院治疗后,他还想唱书,书友们却不让他唱了。“我知道,唱书得靠一口丹田气。我和大家说,让我唱两句,要是唱不下去,我就下台。高高兴兴是过一天,愁眉不展也是过一天,只要我一唱书,那些伤心事就都忘了。”
2022年患上新冠后,陈家勇身体大不如前,但还想来曲艺社唱书。社领导让他回家修养,他急了,写了个“军令状”:我来唱书,病了、死了跟曲艺社没关系。陈家勇说:“领导看我这样,心也软了,说曲艺社缺个打扫卫生的,一个月1800块钱,问我可愿干。我愿意,从那之后每天都来。对别人来说,大鼓书不唱了还能去打工、务农,但对我来说,大鼓书就是全部了。”
如今,陈家勇7点准时到曲艺社开门,扫扫地、摆摆桌椅,找人写“今日演出海报”。中午,他在曲艺社附近的老年助餐食堂吃饭,下午1点半便提前打开空调,喷上驱蚊水,烧一壶水,灌进保温茶瓶,再烧一壶水晾凉,等着艺人和书友们前来。“我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今年过年还攒了1万块钱给考上大学的孙女当奖学金。”日复一日的重复,陈家勇乐在其中:“虽然现在唱不动了,但我愿意在曲艺社里待着,离大鼓书更近一点。”(李一晴、段晓旭)
唐山的市级非遗有哪些?带你一起盘点(五)
唐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今天文旅君来给大家介绍
市级非遗第五期(市级四批下)
一起来看!
少林六合拳(路北)
(市级四批)
北少林六合拳讲究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及外三合“身与手合、手与脚合、脚与胯合”,内外三合,联为一体,练习少林派六合拳法要具备一定的物理学、心理学、中医学等知识;练习过程中要做到“眼、手、足”三尖要齐,“顶、手、足”三心要齐。
北少林武术在继承少林武术的基础上,又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北少林六合拳法是进行近身搏斗的拳术,它集拳禅一体,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特点为一体;以套路为基本单位,以中国古代人体医学知识为基础,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可内强气血,外实筋骨。尊其五形拳原意,以五形合练法为本,五者相通,互为精华,拳法讲究:龙形、虎坐、豹威、蛇灵、鹤神。练至功纯刚、神疑、骨坚、力强、气聚、精固。将六合拳法融为一炉,获益于养身、健体、技击三大功效。拳法以快功、猛进见长,刚劲充实,风格独特,动作坚实有力,刚柔相间,顿挫分明,实战价值高,拳艺功、法系统,全套动作猛烈,注重发整劲、抖劲、透劲,在技击战术上以“踢、打、摔、拿”为主,而且以内功为基础,战略上逢刚柔化,逢柔刚进的特点也比较突出,正如拳谚中所讲“柔极能克刚,刚极柔不防,拳无刚劲拳不立,有刚无柔化不走”。拳谱用语文辞雅俗得宜,理论体系完整。北少林武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逐步形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言轻拳(肖庄子武术)
(市级四批)
明朝末年,清军入关,明军败退,达摩十三世率僧兵抗清,乾隆震怒,调重兵围剿,少林寺被焚毁,人们四散逃匿民间,有师兄弟三人流落沧州收徒传艺,老大传少林正宗,老二传少林六合,老三至善禅师传少林言轻,其门户亦称雁清,取其一尘不染之意。
言轻门手法以滚叠手为主,面掌看家入式,攻守自如,克敌制胜,门户辗转流传至天津北仓清胜宝将军部将李怀(清末民初),李怀排行九,故时人称李九。李九得言轻门真传,马上步下,软硬功夫如火纯青,随军征讨屡立战功,由于得罪权贵而退归林下,收徒授艺玉田肖庄子肖四(1881年-1968年)。肖四身高力大,自幼不喜读书,偏爱舞枪弄棒,李九视其有习武根基,精心教授必成大器。肖四不负恩师一番苦心教诲,全盘继承李九艺业。拳术、单刀、双刀、大刀、大杆子(大枪)、花枪,徒手对练,器械对练,硬气功,十二练手养生功无一不精。尤其是黑虎拳艺压群胜,大杆子(大枪)独步武林,铁裆,铁沙掌惊世骇俗,十二练手养生强身健体,松鹤遐龄(肖四寿年八十九岁无疾而终)。
迁安市猿功地躺拳
(市级四批)
迁安市猿功地躺拳,传承隐秘,自清朝道光年间(1840年前后),至今已近200余年的历史,明确可靠的传承人有六代,第一代为李福林,现任唐山市武协副主席,猿功地躺拳第五代传人徐国胜先生,全面继承了猿功地躺拳的系列拳术、器械,对这一优秀拳种流传后世、发扬光大做出了突出贡献。
猿功地躺拳的特点,前辈先贤们有精辟阐述:猿功者乃仿猿形之动而动,而效鹰形之静而静;其动之灵巧快速如猿猴之做作,其静如雄鹰之站立,稳固而威严。猿动则腰活,周身之力通达,不僵不散,有柔有刚;眼灵手快;鹰站则稳如泰山,目能视微。其手法之特点是生打硬要,若雄鹰之最烈者也。在习练过程中,更是讲求:牛惊马跑羊撞栏,兔滚蝶飞老鹰翻;虎坐鸡蹬螳螂爬,猴纵蛇行狗躲闪;老鼠盗窝饿狼蹿,狸猫上树能攀缘;鹞子入林急拢身,大鹏振翅多开展。对于精神层面讲究的是:眼为先行心作帅,手脚四将两边排;内里藏着八员将,哪怕敌人涌潮来;放心直去不必怯,自由升降把身藏;攻发连招急又快,守如泰山一般样。除了十二趟猿功拳外,还有六趟群围以及刀枪剑棍等几十个拳械套路,内容丰富,技击性强,适应面广,易于发展传承。
在20世纪80年代的河北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猿功地躺拳,得到河北省体委、河北武协的高度认可,评价猿功地躺拳:套路科学、技击性强,适合青少年习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拳种。
乾坤拳(遵化)
(市级四批)
一百多年以来,有一种不同于国内其他武学的“乾坤门武术”在遵化广为流传习练,成为当地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武学。
“乾坤门武术”是河北马云东(字云飞)先生所创,他12岁拜昆仑派分支清拳传人金亭立为师,练习道派武学;20岁去天津等地卖艺,和天津泰斗谷风明以及无极派高手谷继忠结为忘年之交;1952年,开办云飞武术社,任社长,开馆授徒。马老先生一生研武授徒四十余年,结合自身武术实践,博采各派之长,精心研究,自创了一种具有技击、防守和健身功能的武学--乾坤门武术(亦称【清字乾坤门】【八仙乾坤门】)。
乾坤门武术主要分为三大类:拳掌类、器械类、内功养生类。马老根据人体的骨骼、体型以及学艺年龄不同等重要因素,研创了三百多路武术,他利用自己独特的传授方法,把本门功夫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速成,中级扎根,高级大成(成手),适合各类人群修习。久练之能激发身体机能,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目的。
少林六合拳(遵化)
(市级四批)
祖传少林六合门武术流传在著名的武术之乡--唐山遵化市,成为当地颇具代表性的地方武术。
祖传少林六合门武术是由北少林寺高僧创办,它集武术先人养由基、伍子胥、岳飞、薛仁贵、赵匡胤、杨延昭六家武艺精华,历经宋、元、明、清,后由于少林寺遇难,这门武术由北少林高僧--姓尚名孔字至家辗转传到遵化后河北村。
祖传少林六合门武术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具有互通表里、刚柔并举、拳禅一体、内外合一、外形兼备的特点,使练武者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练功讲究:一手一势、势势相连、舒展大方、姿势优美、动作清楚、紧凑灵活、千变万化、虚实分明、手法自然。技击战术以“踢、打、摔、拿”为主,“粘、转、领、牵,托、靠、顺、撩”为辅,蹿、蹦、跳、跃、闪、展、腾、挪,神出鬼没。步法以跟步为主,跟步如同穿石过洞,站式如同落地生根。
“十三香”小唱(滦南)
(市级四批)
十三香指13种各具特色香味的中草药物,包括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三奈、良姜、干姜等等。属调料品,厨房用品,佐料。清末年间,一些唐山民间商贩为讨生计,在全国各地集市上撂地摊,做起了卖“花椒面”的小本儿生意。为了招揽顾客他们一边演唱一边卖,充分发挥当地文化底蕴,融合了评剧、乐亭大鼓和皮影韵调,加上老呔话的道白,创作了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的说唱艺术,即“十三香”小唱,当时代表人为“刘十三”。从此原本单调乏味的小本儿生意,便在这种独特的叫卖方式中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十三香小唱唱词多由叫卖者即景生成,随口哼唱,便在这种独特的叫卖方式中生意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滦南县民间“十三香”小唱是民间曲艺艺术的一种,在冀东的民间曲艺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十三香小唱”轻巧明快、节奏强烈、手起勺落、半说半唱,快而不乱、慢而不断,边配料边演唱,嘴上唱了一段又一段,手里忙着配料、包包,干脆利落,看得人眼花缭乱,说唱表演洒脱自然,从容大方。“十三香小唱”说唱讲究“气口”的运用,抑扬顿挫、节奏把握灵活,流畅生动。
迁安市端午节习俗“走百病”
(市级四批)
迁安市端午节“走百病”的习俗由来已久,是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迁安端午节“走百病”在当地民间是很讲究的,必须是在特定时间--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的早上进行,选择特定的地点,参加走百病的人因地制宜、或沿着河沿或爬山,目的是驱病除灾。这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走百病,意思是通过“走”,把“百病”去掉,其实是一种健身的好方式。
在迁安,端午节走百病风俗,据说能去百病。其实对于当代人来说,“走百病”这个传统应该更加重视和传承,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最好方式。
枣栗子习俗
(市级四批)
《吕氏春秋》记载“果有三美者,有冀山之栗”,指板栗在世界及中国各地都有出产,但唯燕山之栗方属三美者之一,河北迁西就属此地,是著名中国板栗之乡,品质产量出口量居全国之冠。早立子习俗技艺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广为流传。尤其以洒河桥镇赵景军祖祖辈辈家传的早立子习俗最具完整代表性。表现形式朴实无华,简单喜庆,充满祝福。世代口口相传和沿袭,在儿女子孙定亲礼物中必备有枣栗子等称四色盒,祝福结成美满姻缘。结婚新人被褥四角中缝入大枣和板栗,寓意人丁兴旺。新房悬挂枣栗子果串儿,婚礼时佩戴于新人颈间。定亲、结婚宴席都要先摆果茶,有大枣、炒栗、花生、瓜子、四种糕点及自制的枣栗子露。正式酒席,更少不了以枣栗子为主的菜肴如糖水枣栗子、蜜饯果脯、枣栗子炖鸡、炖猪肉粉条,而主食则有枣栗子发糕、枣栗子蜜蓉包。以枣栗子为馅捏成饺子称子孙饽饽故意煮半熟端给新娘吃,问:“生不生?”新娘笑答曰:“生”!寓意蓬蓬勃勃;新婚夫妇入洞房时,把枣栗子捧到新郎新娘面前故意问是什么,待二人同声回答:“枣(早),栗子(立子)”;并将鲜红的枣栗子撒向婚床,称之为撒帐。可谓整个婚事前后无不离得开枣栗子,深刻体现劳动人民憧憬美好生活的基本诉求,以及教育子孙报效家国的传统美德和理想。同时,在赵家家训中还赋予早立子习俗更深层次的内涵。不仅仅重在早立子与枣栗子谐音上,更注重以“立身立学,博识成才;立志立德,勤善忠勇;立功立业,报效家国”作为传家之宝,把古老悠久的早立子民俗升华为炽烈的爱国情怀。
渔户寨闯灯
(市级四批)
从清朝道光年开始,渔户寨村祖辈们就有了习文练武的习惯。少林拳、八卦掌、三节鞭、刀枪剑棍被许多人所爱好。由高文兴、高朋月、高兴义、高兴龙等人自发形成了一个组织叫武会,后来在武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踩高跷、跑旱船、耍龙灯等诸多项目,并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形成了自己独特产“闯灯”习俗,深受当地人民喜爱,主要分布于唐山市迁西县渔户寨乡长河一代。
新中国成立后,以高庆贺、高振伶、高兆祥、高兆珠、高来云为会首了“闯灯”这项民间活动更是从父传子再传孙,经过几代手口相传,并在八十年代由高印满、高庆顺、高现来、高永华、高延海发展壮大,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准备阶段:每年正月过了初五,花会的组织者会首或会头就开始奔波忙碌,组织各种剧目的演员在会房的场地或大街上自行热身排练,而村里的能工巧匠则开始制作各种道具,扎制灯笼,整理行头等。从正月初十开始会首们便背着背篓和布袋挨门挨户手集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为演职人员准备伙食。
二、演香:演香就是正月十五这天在会房的场地中央摆上供桌和祭品,会首们召集全体演员乐队和后勤人员统一彩排演练,集体叩拜神灵,乞求神灵保佑村民一年之内无病无灾,风调雨顺,然后清点人数固定剧目,宣布闯灯具体注意事项。
三、闯灯:正月十五的晚上正式扮会闯灯。下午两三点钟演员开始到会房扮装,晚饭后五六点钟开始起会。起会时先燃放炮竹,三声号锣为令乐队奏乐,演员按次序分拨出场,行进在大街小巷,在各户门口施展才艺,各显身手。会从东往南往西往北绕村一周,舞会在前其次是高跷地秧歌在后,直到凌晨一两钟才算结束。
四、阵势庞大花会的前面挥舞大锣开道,旗手扛着彩旗《跺子旗》后面是“驾鼓钧”两人抬的牛皮打鼓配上水叉《大钹》一路不停从不间歇,锣鼓队就像开路先锋,后面每起一拨会都有山乡锣鼓和唢呐伴奏,六七十人的演奏大军像是游行示威的队伍,浩浩荡荡,威武雄壮,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惊天动地。
各家的大门口都要挂灯,有条件的挂上走马灯,荷花灯、南瓜灯、北瓜灯、条件差的在门窑内点上酥油灯、煤油灯和,大门两边的对联遥相呼应,可谓是张灯结彩。各家门口除挂灯笼还要摆上方桌,备上茶水、糖果盒、和香烟,像招待贵宾一样迎接花会,以表对演职人员的辛苦之情。闯灯给每年一度的春节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气氛,更深受本地村民们热爱和欢迎。给每年的春节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气氛,更深受本地村民们热爱和欢迎。
乐亭大鼓(迁安)
(市级四批)
“乐亭大鼓”源远流长,早在明清时代在乐亭比较盛行,叫“清平歌”,后经艺人温荣发展为“乐亭大鼓”。这一曲种的普及和发展,得到家乡父老的认可,再加上领导的重视和民间艺人的努力,多年来的传帮带,使“乐亭大鼓”在迁安一直受人民所喜欢。
迁安早年说书艺人丁佩城(1895年-1976年),丁官营上屋村人,当时在家乡、东北、唐山一代较有影响。
1973年10月迁安市文化馆组织举办第一批“乐亭大鼓”培训班,学期三个月,传授唐桂义等几名学员,后分四个组,负责下乡演出。随后唐桂义又跟随丁佩城先生学习乐亭大鼓,丁佩城亲身指导唐桂义学习,对“乐亭大鼓”的表演和演唱技巧耐心的讲解,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唐桂义。
1978年由唐桂义任教,分地区、分批在基层培训,在沙河驿、赵店子、夏官营、建昌营,白天培训,晚上由唐桂义示范演出。到80年发展到8个组,分到8个地区,进行巡回演出,唐桂义任曲艺队长,演出的长篇书有:《胡延庆打擂》《杨家将》《三侠五义》《大八义》《刘公案》;小段儿有:《双锁山》《芦花荡》《杨八姐游春》《武家坡》《小姑贤》等等。
来源 | 唐山地方特色资源库
价格猛涨4倍!网友:快用不起了!
来源:南国今报
去年夏天,“雪糕刺客”被大众热议,
很少有人注意到,
今年夏天,
被不少人在手机没电时视为“救命稻草”的
共享充电宝正变成新的“价格刺客”。
这两天,杭州市民高女士意外发现自己上个月在市区租借的一台共享充电宝,充1小时30多分钟竟然收取了8元,而在4月份连续两次使用怪兽充电品牌的共享充电宝,两次扣费合计更是高达50多元, 更让她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己明明没有租借很久,为何费用如此之高,通过对比历年价格,她发现,共享充电宝涨价了,而且涨得飞快。
那么,目前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收费情况如何?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杭州主城区商圈、街头便利店、医院、热门景区等多个共享充电宝使用场景,并调查了12处不同品牌的共享充电宝的价格。
主城区:
共享充电宝多数每小时4元起步
这次调查涉及怪兽充电、小电、街电(含搜电)、美团、来电等5个充电宝品牌,经过调查,记者惊讶地发现,这12处共享充电宝,每小时租借费用,基本都要从4元起步,每24小时封顶价格从20元到50元不等。
记者在主城区的国大城市广场实地扫码发现,这里的共享充电宝分布较为密集,主要集中在通道入口处和店铺门口,主要品牌为小电,偶尔也能看到几台美团品牌的共享充电宝。这里小电充电宝租赁价格为4元每小时,而国大大鼓米线店里美团品牌的共享充电宝显示的价格为30分钟2元钱,所以租赁价格都在4元每小时。 国大里的商户告诉记者,这个价格已经有段时间了。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部分充电宝商家在标注起步价时,不写1小时的价格,而是标注0.5小时或者30分钟 ,往往会给用户一个“刺人不深”的假象,在新华路上一家便利店的怪兽充电站,租赁价格显示为30分钟2.5元,每24小时封顶50元, 有来租借充电宝的用户表示,这个价格的确有点小贵,乍一看很像是2.5元一小时,不过自己都是为了应急一下,“贵也只能租了。”
热门景区:
每24小时封顶费五花八门
在热门景区,共享充电宝的租赁价格会有变化吗?
随后,记者来到杭州南山路苏堤入口处的店内发现,这里也设有一个共享充电站,属于街电(搜电)品牌旗下,这里的租赁价格是每0.5小时3元,不足0.5小时按0.5来算,在这里借一个小时充电宝,需要花费6元钱。
而距离该店不到百米的电瓶车上也摆着同为街电品牌的共享充电站,这里价格上升为0.5小时4元,即8元一小时,也就是说,并非同一区域内的同品牌的充电宝租赁价格就会相同。
据记者观察,这里的共享充电宝不单是租赁单价较高,每24小时封顶价,更是贵到“刺人”。记者走访发现,上述两个点位的共享充电宝的每24小时封顶价格高达70元,总封顶99元,是该区域24小时封顶价格最高的共享充电宝。其次,周边一公厕门口(兰心公厕)的怪兽充电每24小时封顶为40元,苏堤小卖部里的来电充电宝则便宜一些,24小时封顶费30元。
游客陈女士也跟记者吐槽了一番她之前在这里租借充电宝遇到的糟心事——据陈女士说,她之前租借了一个充电宝,当时并没有注意24小时的封顶费,结果在她家附近的归还点,陈女士并没有找到这个品牌的共享充电站,“当时没还成,结果第二天起来一看被扣足足70块钱,买个新的都够了。”
服务跟不上涨价的速度
共享充电宝身价的突飞猛涨,也是近两年的事。记者翻阅历年来的共享充电宝使用记录,可以明显看到从2021年的1元、1.5元每小时,到如今4元起步,共享充电宝价格翻了3、4倍之多,的确超过了不少人的心理预期。
价格高了,服务跟上了吗?
据杭州市消保委一项调查显示,84.7%受访者觉得近几年充电宝的计费价格上涨厉害,56.0%受访者表示遇到过在不同场景收费标准不一样的问题。26.7%的受访者表示共享充电宝存在未明示或未经同意,过度收集并传输个人信息的问题。
充电宝的“性价比”问题一直备受争议,市民周女士就对共享充电宝“一言难尽”的充电速度表示不满。“这些共享充电宝跟自己买的不太一样,总是感觉充电速度很慢,充了半天只充进去一点点,不还吧等于用户花的钱越来越多,还了吧感觉自己根本没充多少。”
市民杨女士也认为,自己用完了充电宝的全部电量,结果手机只充进去了30%的电量,如果开着视频、地图导航之类的大应用,充的速度可能还赶不上掉电的速度。“有一次我在餐厅租借了一台充电宝,结果饭都吃完了才充进去了10%,才出餐厅门,连出租车都没打上电就掉完了,等于白扔了一笔钱。”
为何共享充电宝能贵到“刺人”?
“胡乱扣费,在双浦镇灵山村扫码借取了一个共享充电宝,借出后发现此充电宝无法充电,4分钟还了,却显示一直未归还,订单扣除了99元押金。”
“还了说没还,被扣了总封顶,一个月后才发现这笔扣款,结果客服说超过30天了不受理。”
“APP地图上显示有还的地方,结果到东站一看没有,客服也一直联系不上,最后被扣了4个小时的钱。”
在黑猫投诉平台,记者看到,关于充电宝的投诉超过10万条。看一圈下来,不难发现“价格”成了讨论中的高频热词。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因为涉及到了直营点位和代理商点位,共享充电宝其实没有统一的价格,早在2017年,行业里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给商家分成或入场费的做法。
“为了占领市场,不得不给商家分成。”据透露,目前,对于小商家,充电宝企业采取的多是分成模式。竞争之下,提升对用户销售的最终价格也是最直接的手段。
网友评论
对此现象
不少用户纷纷表示:
快用不起了
▼
你出门会使用共享充电宝吗?
对如今的价格是否能接受呢?
来源 | 潇湘晨报 钱江晚报
值班编辑| 王 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