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忆醒说梵语,救人不惜捐躯,劫灰烧尽经典存
晋朝济阴人丁承,字德慎,在建安中为凝颖令。当时北方边境上的居民,大都是妇女外出汲水。
有一个妇女正在井边取水时,走来一个深目高鼻的番人,向妇女讨水喝。妇女舀过水递给他,眨眼间这个番人竟然凭空消失。可她还没来得及奇怪,顿时腹痛如绞,委顿在地半天说不出话来。
一会儿肚痛消失,她猛地坐起,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话。这下让旁边的人好生诧异,连问她到底讲的是什么,可她不会说原来的汉话了,就找来纸笔,刷刷几下写了五大页天书一样的文字,又递给别人看。
只见她定的字从左至右横着书写,笔画有的像乙字,有的像己字,人们端详半天还是看不懂,找遍全县无一个认得。结果她指着一个十来岁小孩,说他认得。
也是奇怪,这个小孩拿过纸就念了起来,原来全是梵语。一时观者惊愕,就把这事禀报县令丁承。
丁承有些见识,谨慎地察看了一番,就派吏员拿这些纸送到许下寺,猜想或许僧人们认得。
寺中有一个番僧看了当即大惊:“本寺一部佛经已在很久前丢失了中间几页,我们原想去西域把它给重新补全,苦于道路遥远不能前行,而我们全都记不下这些文字。谁想竟然让一个妇女给写了下来,一字不差。实乃万幸,真是天意啊!”
于是寺僧将经文补入佛经内,使之完璧归赵。
晋朝周闵,是汝南人,他是晋朝护军将军,承袭武成侯爵,家中世代奉持佛法。
苏峻之乱后,全州的人大都避难逃亡,或向东迁,或向西逃。周闵家有一部大品般若经,以半幅八丈素绢写成,两面都有文字,极其精美。还另有几部佛经,和大品般若经放在一起。
他们逃亡时走得非常匆忙,这些经书不能全部带走,只好留在了家里。最可惜的是这部大品般若经,不知后来遗失到了哪里。
全家人非常惋惜,在行李中翻来翻去就是找不到,人人叹息相互埋怨不已。不想他们在门外突然发现这部经,一时喜出望外,就是不知道经从何处飞来。
晋朝人董吉,是於潜人,今杭州临安,家里三代奉法,到了董吉这代尤其精诚。他一直持斋守戒,讽诵楞严经。村里的人只要有了难治之症,请他读经无病不愈,救治了许多人,一时声名远播。
同县有一个人叫何晃,也是奉法的人,咸和年间,他在山中感染瘴疫,百药无治,已经生命垂危。他的兄长得知董吉诵楞严了得,乘马急驰请求他去诵经治病。
他们两家相距七十多里,中间隔着一条大河。当时正是五月梅雨季节,何晃兄长过河时水还甚浅,于是顺利来到董吉家中,董吉同意后,他说完就先走了。
等到董吉来到河边,河水猛然暴涨,激流涌浪无法过河。他非常着急,在岸边徘徊好久,还是找不到可渡的地方。
最后他咬咬牙发誓:“我要救人之苦,怎能惜此生命,无论如何一定要过!”他推测水应该没过头顶,就脱下衣服连同经书放入囊中,顶在头上走入河中,寻找最浅处渡河。不想他踩在河里,汹涌激流把他包裹冲走了。
上得岸来他极其惋惜那部楞严经,一路叹息着走到何晃家。才一进门他就三次礼拜忏悔自己失经的莽撞,以致最后痛哭失声。
正在仰天长吁之际,他猛地看到何家堂屋正中的高座上,端正地放着他的包裹,仍在散发着湿气。他急忙去打开,以为经书早已经被水浸坏,不料经书干燥如故,甚至连一点潮湿都没有。
他惊喜万分,而全村的人见了无不惊叹,全都生起信心。
北周武帝灭法,命令三百万僧人还俗,四万座佛刹归公,烧了无数佛经典籍,一时奉法者找不到经书阅读。
有一年,都城天空中突然飘来五、六张如同草席大的东西,大臣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个个驻足凝望。这些“草席”飘荡许久,才冉冉落到地上。
人们好奇地走近一看,原来是大品般若经的第十三卷。
陈严恭年方二十岁时,向父母请求给他五万文钱,到扬州买东西做生意。父母也挺放心,就如数给了他那么多。
他准备以船运货物走水路去。空船行到离扬州几十里处,江上遇到另一艘小渔船船,载着团鱼要去市场上出售。
陈严恭想它们真可怜,这一去闹市必死无疑。陈严恭就向船主说将这些团鱼都卖给我吧?船主说可以,不过这共有五十只团鱼,我要价五万文,年轻人你出得起吗?
他说正好我身上有五万。船主大喜,当即钱货两讫,船主撑着船高兴地走了。陈严恭将团鱼悉数放生,而那艘渔船开出十多里后,不想船覆人亡。
就在这一天,陈严恭父母家里,在黄昏时看到有身着乌衣的客人五十人来到他家,向他家借宿,又送了他父母一大堆钱:“这你儿子在扬州做生意托我们送来的,请数一数有没有五万。”
父亲惊愕之下就有些忐忑不安,说是不是我儿子在外面死了?乌衣人笑道:“哪里有这样的事,你的孩子好着呢,只是他现在不需要这些钱,所以叫我们寄来。”
一个月后,陈严恭回到家里,父母看到儿子果然无恙归来,这才放心。就问他你上次寄钱来干什么,不用做生意了吗?
陈严恭错愕地说根本没有这么回事,我的钱都花光了。父亲就说起一个月前遇到的乌衣人和五万文钱的事。陈严恭一想,原来那五十个客人都是团鱼所化。
父子俩为此惊叹不已,就一起来到扬州,建了座精舍,装饰庄严清净,专门写法华经。扬州人得知后,非常崇敬,将此精舍称为严法华。
隋朝大业年间,有个游方僧人来到泰山庙中寄宿。庙祝为难地说:“这里没有多余的房间,只有神殿外的走廊下可以让你暂住。可是我得先告诉你,来这里借宿的人都出了人命,第二天都会死,劝你还是别在此住。”
僧人胆大,只说无妨。庙祝只好任由他住下,为他在走廊下铺了张床。到了半夜,僧人盘腿打坐不眠。
到了一更,听到屋里环珮叮当,心想可能是神出来了。果然走出一个神仙,到他面前向他行了一礼。僧人问:“我听说住在这里的人都死了,是不是檀越害的?希望你能护佑我。”
神说:“师父你不用担心,根本没有的事。”僧人就和他聊了起来,无非是因果佛法之类。僧人问他:“听世间人传说泰山专门管辖鬼魂,有没有这样的事?”
神说是有这么回事,莫非你想见见你的先人?僧人说先人倒也不必,只是我有两个同学素来交好,我很是思念他们,能见上一面就再好不过了。
神问他两个同学的名字,然后告诉他:“你的一个同学已经往生人间,另一个同学还在地狱。人间的已不可找,地狱中又不能出,都看不到了。但是如果你想见他,可去地狱一观。”
僧人说好,带我去吧。他尾随着神走到一个地方,只见里面烈焰腾空,令人不可逼近。
神又把他带进一个院子,远远看到一个人正在烈火中痛苦嚎叫,却又说不出一句清楚的话,面目被烧得漆黑模糊,血枯肉焦,臭气熏天,看了直让人恐怖伤心又可怜。
神说那就是你同学。僧人满面悲伤地退了出来,说咱们赶快离开这里,我见不得别人如此受苦。
转眼间他们又回到了庙里,又和神坐下谈天。僧人急切地问神,该怎样才能救同学出火海。神说你可以为他写法华经,他就可免地狱之苦。
快到黎明时分,神向僧人告辞,进入大殿。第二天庙祝起来看到僧人居然没有死,大为惊讶,你说真是命大。
僧人就将晚上的经历告诉了他。随即赶紧找来纸笔写法华经一部,写成后严饰经书。仍然来到庙里借宿。这天晚上神又走了出来,告诉僧人:“师父你为同学写的经非常有效,才写下书名,他已经度脱苦海超生了。”
唐代僧人遗俗,云游到了醴泉山,住在这里诵了法华经几千遍。
贞观年间,他患病将亡,就告诉朋友慧廓禅师:“我一直诵经,就是想有所应验。我死后,如果我舌根不坏,说明我已经往生善道,就将我埋掉。十年以后再掘出来看,如果那时舌根已经朽坏,就证明诵经没用;如果没坏,证明诵经有益,就请为我起塔,让僧俗都生起敬信。”
说完他就圆寂了。过了十一年,慧廓禅师将他发掘出来一看,身上的肌肉已经没了,唯独舌根没坏。于是全县男女都来观看,人们又用函装入舌头,起塔在甘谷岸上。
唐朝贞观五年,隆州巴西县令狐元轨素崇佛法,书写了法华、金刚、涅槃等佛经,写完后,回到岐州家中庄里,把经留在庄上,同时还有道德经同放在一处。
不想一场大火从外面烧进庄内,全庄房屋焚烧一空。狐元轨急忙叫家人在灰烬里寻找经书,已经没抱什么指望了。可家人扒拉半天后,居然全找了出来,一部经都没有被烧坏,只是装经书的箱子已经成了灰。
他们继续翻下去,看到道德经已经烧毁了,奇怪,紧挨在一起的这些经书却完好如初。当时的人们见了无不惊讶,只是有一卷金刚经的标题略微发黑,人们以为是火烤所致。
狐元轨想了半天,原来是当时的州官书法较好,他来写经时,不戒荤腥,来时匆忙身体不洁净,因而仅写下这行题目就走了。因为这个原因,颜色才变黑。
唐高宗显庆年间,平州有一个人名叫孙寿。他去海边打猎时,看到岸边野火狂烧,草木被烧得精光。唯独有一片草丛,野火掠过却没烧着。
他怀疑草里藏有野兽,就走去查看,再度放火想把野兽烧死在里面。不想怎么也点不燃,感到甚是奇怪。
他就走进草丛寻找,看到底有什么东西。只见草丛中有一个盒子,里面装着金刚经,旁边有一个已经死去的僧人,其神色不变。
唐朝曹州济阴县西边二十里处,有一座精舍。龙朔二年十月的一天,精舍外突然发生火灾,浓烟遍地,烈焰烛天,火势非常猛烈。
火快烧到精舍时,腾空而起,把那些僧房草舍全都烧光,只剩下金刚经一卷,和原来一样,一点也没有烧坏。
梵文图片怎么识别翻译?这些小方法用起来
梵文图片怎么识别翻译?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情况下,语言障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翻译软件和工具的出现,这个问题正在逐渐得到解决。其中,以梵文图片的识别翻译技术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技术。
1、梵文是印度教和佛教的经典语言,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然而,由于梵文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它的学习和翻译一直是一个难题。在过去,人们需要通过学习梵文来理解和翻译梵文文本。但是,随着以梵文图片的识别翻译技术的出现,这个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2、以梵文图片的识别翻译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比如我们可以使用万能文档翻译器这款电脑软件来帮助我们进行语言的翻译。它是一种多功能的翻译工具,可以翻译多种语言,其中包括梵文。梵文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它在宗教、哲学、音乐和文学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在梵文的学习中,对梵文图片的翻译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将需要翻译的梵文图片上传到翻译器的界面上。接着,选择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即将梵文翻译成哪种语言。最后,点击翻译按钮,即可得到翻译后的文本。
3、在实际应用中,以梵文图片的识别翻译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印度的一些寺庙和博物馆中,人们可以使用这项技术来识别和翻译梵文碑文和经文。这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印度文化和历史,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理解。
4、然而,以梵文图片的识别翻译技术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首先,梵文字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识别和转换过程变得更加困难。其次,机器翻译技术的精度和质量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梵文图片怎么识别翻译?以梵文图片的识别翻译技术是比较重要的技术,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梵文文本,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失忆醒说梵语,救人不惜捐躯,劫灰烧尽经典存
晋朝济阴人丁承,字德慎,在建安中为凝颖令。当时北方边境上的居民,大都是妇女外出汲水。
有一个妇女正在井边取水时,走来一个深目高鼻的番人,向妇女讨水喝。妇女舀过水递给他,眨眼间这个番人竟然凭空消失。可她还没来得及奇怪,顿时腹痛如绞,委顿在地半天说不出话来。
一会儿肚痛消失,她猛地坐起,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话。这下让旁边的人好生诧异,连问她到底讲的是什么,可她不会说原来的汉话了,就找来纸笔,刷刷几下写了五大页天书一样的文字,又递给别人看。
只见她定的字从左至右横着书写,笔画有的像乙字,有的像己字,人们端详半天还是看不懂,找遍全县无一个认得。结果她指着一个十来岁小孩,说他认得。
也是奇怪,这个小孩拿过纸就念了起来,原来全是梵语。一时观者惊愕,就把这事禀报县令丁承。
丁承有些见识,谨慎地察看了一番,就派吏员拿这些纸送到许下寺,猜想或许僧人们认得。
寺中有一个番僧看了当即大惊:“本寺一部佛经已在很久前丢失了中间几页,我们原想去西域把它给重新补全,苦于道路遥远不能前行,而我们全都记不下这些文字。谁想竟然让一个妇女给写了下来,一字不差。实乃万幸,真是天意啊!”
于是寺僧将经文补入佛经内,使之完璧归赵。
晋朝周闵,是汝南人,他是晋朝护军将军,承袭武成侯爵,家中世代奉持佛法。
苏峻之乱后,全州的人大都避难逃亡,或向东迁,或向西逃。周闵家有一部大品般若经,以半幅八丈素绢写成,两面都有文字,极其精美。还另有几部佛经,和大品般若经放在一起。
他们逃亡时走得非常匆忙,这些经书不能全部带走,只好留在了家里。最可惜的是这部大品般若经,不知后来遗失到了哪里。
全家人非常惋惜,在行李中翻来翻去就是找不到,人人叹息相互埋怨不已。不想他们在门外突然发现这部经,一时喜出望外,就是不知道经从何处飞来。
晋朝人董吉,是於潜人,今杭州临安,家里三代奉法,到了董吉这代尤其精诚。他一直持斋守戒,讽诵楞严经。村里的人只要有了难治之症,请他读经无病不愈,救治了许多人,一时声名远播。
同县有一个人叫何晃,也是奉法的人,咸和年间,他在山中感染瘴疫,百药无治,已经生命垂危。他的兄长得知董吉诵楞严了得,乘马急驰请求他去诵经治病。
他们两家相距七十多里,中间隔着一条大河。当时正是五月梅雨季节,何晃兄长过河时水还甚浅,于是顺利来到董吉家中,董吉同意后,他说完就先走了。
等到董吉来到河边,河水猛然暴涨,激流涌浪无法过河。他非常着急,在岸边徘徊好久,还是找不到可渡的地方。
最后他咬咬牙发誓:“我要救人之苦,怎能惜此生命,无论如何一定要过!”他推测水应该没过头顶,就脱下衣服连同经书放入囊中,顶在头上走入河中,寻找最浅处渡河。不想他踩在河里,汹涌激流把他包裹冲走了。
上得岸来他极其惋惜那部楞严经,一路叹息着走到何晃家。才一进门他就三次礼拜忏悔自己失经的莽撞,以致最后痛哭失声。
正在仰天长吁之际,他猛地看到何家堂屋正中的高座上,端正地放着他的包裹,仍在散发着湿气。他急忙去打开,以为经书早已经被水浸坏,不料经书干燥如故,甚至连一点潮湿都没有。
他惊喜万分,而全村的人见了无不惊叹,全都生起信心。
北周武帝灭法,命令三百万僧人还俗,四万座佛刹归公,烧了无数佛经典籍,一时奉法者找不到经书阅读。
有一年,都城天空中突然飘来五、六张如同草席大的东西,大臣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个个驻足凝望。这些“草席”飘荡许久,才冉冉落到地上。
人们好奇地走近一看,原来是大品般若经的第十三卷。
陈严恭年方二十岁时,向父母请求给他五万文钱,到扬州买东西做生意。父母也挺放心,就如数给了他那么多。
他准备以船运货物走水路去。空船行到离扬州几十里处,江上遇到另一艘小渔船船,载着团鱼要去市场上出售。
陈严恭想它们真可怜,这一去闹市必死无疑。陈严恭就向船主说将这些团鱼都卖给我吧?船主说可以,不过这共有五十只团鱼,我要价五万文,年轻人你出得起吗?
他说正好我身上有五万。船主大喜,当即钱货两讫,船主撑着船高兴地走了。陈严恭将团鱼悉数放生,而那艘渔船开出十多里后,不想船覆人亡。
就在这一天,陈严恭父母家里,在黄昏时看到有身着乌衣的客人五十人来到他家,向他家借宿,又送了他父母一大堆钱:“这你儿子在扬州做生意托我们送来的,请数一数有没有五万。”
父亲惊愕之下就有些忐忑不安,说是不是我儿子在外面死了?乌衣人笑道:“哪里有这样的事,你的孩子好着呢,只是他现在不需要这些钱,所以叫我们寄来。”
一个月后,陈严恭回到家里,父母看到儿子果然无恙归来,这才放心。就问他你上次寄钱来干什么,不用做生意了吗?
陈严恭错愕地说根本没有这么回事,我的钱都花光了。父亲就说起一个月前遇到的乌衣人和五万文钱的事。陈严恭一想,原来那五十个客人都是团鱼所化。
父子俩为此惊叹不已,就一起来到扬州,建了座精舍,装饰庄严清净,专门写法华经。扬州人得知后,非常崇敬,将此精舍称为严法华。
隋朝大业年间,有个游方僧人来到泰山庙中寄宿。庙祝为难地说:“这里没有多余的房间,只有神殿外的走廊下可以让你暂住。可是我得先告诉你,来这里借宿的人都出了人命,第二天都会死,劝你还是别在此住。”
僧人胆大,只说无妨。庙祝只好任由他住下,为他在走廊下铺了张床。到了半夜,僧人盘腿打坐不眠。
到了一更,听到屋里环珮叮当,心想可能是神出来了。果然走出一个神仙,到他面前向他行了一礼。僧人问:“我听说住在这里的人都死了,是不是檀越害的?希望你能护佑我。”
神说:“师父你不用担心,根本没有的事。”僧人就和他聊了起来,无非是因果佛法之类。僧人问他:“听世间人传说泰山专门管辖鬼魂,有没有这样的事?”
神说是有这么回事,莫非你想见见你的先人?僧人说先人倒也不必,只是我有两个同学素来交好,我很是思念他们,能见上一面就再好不过了。
神问他两个同学的名字,然后告诉他:“你的一个同学已经往生人间,另一个同学还在地狱。人间的已不可找,地狱中又不能出,都看不到了。但是如果你想见他,可去地狱一观。”
僧人说好,带我去吧。他尾随着神走到一个地方,只见里面烈焰腾空,令人不可逼近。
神又把他带进一个院子,远远看到一个人正在烈火中痛苦嚎叫,却又说不出一句清楚的话,面目被烧得漆黑模糊,血枯肉焦,臭气熏天,看了直让人恐怖伤心又可怜。
神说那就是你同学。僧人满面悲伤地退了出来,说咱们赶快离开这里,我见不得别人如此受苦。
转眼间他们又回到了庙里,又和神坐下谈天。僧人急切地问神,该怎样才能救同学出火海。神说你可以为他写法华经,他就可免地狱之苦。
快到黎明时分,神向僧人告辞,进入大殿。第二天庙祝起来看到僧人居然没有死,大为惊讶,你说真是命大。
僧人就将晚上的经历告诉了他。随即赶紧找来纸笔写法华经一部,写成后严饰经书。仍然来到庙里借宿。这天晚上神又走了出来,告诉僧人:“师父你为同学写的经非常有效,才写下书名,他已经度脱苦海超生了。”
唐代僧人遗俗,云游到了醴泉山,住在这里诵了法华经几千遍。
贞观年间,他患病将亡,就告诉朋友慧廓禅师:“我一直诵经,就是想有所应验。我死后,如果我舌根不坏,说明我已经往生善道,就将我埋掉。十年以后再掘出来看,如果那时舌根已经朽坏,就证明诵经没用;如果没坏,证明诵经有益,就请为我起塔,让僧俗都生起敬信。”
说完他就圆寂了。过了十一年,慧廓禅师将他发掘出来一看,身上的肌肉已经没了,唯独舌根没坏。于是全县男女都来观看,人们又用函装入舌头,起塔在甘谷岸上。
唐朝贞观五年,隆州巴西县令狐元轨素崇佛法,书写了法华、金刚、涅槃等佛经,写完后,回到岐州家中庄里,把经留在庄上,同时还有道德经同放在一处。
不想一场大火从外面烧进庄内,全庄房屋焚烧一空。狐元轨急忙叫家人在灰烬里寻找经书,已经没抱什么指望了。可家人扒拉半天后,居然全找了出来,一部经都没有被烧坏,只是装经书的箱子已经成了灰。
他们继续翻下去,看到道德经已经烧毁了,奇怪,紧挨在一起的这些经书却完好如初。当时的人们见了无不惊讶,只是有一卷金刚经的标题略微发黑,人们以为是火烤所致。
狐元轨想了半天,原来是当时的州官书法较好,他来写经时,不戒荤腥,来时匆忙身体不洁净,因而仅写下这行题目就走了。因为这个原因,颜色才变黑。
唐高宗显庆年间,平州有一个人名叫孙寿。他去海边打猎时,看到岸边野火狂烧,草木被烧得精光。唯独有一片草丛,野火掠过却没烧着。
他怀疑草里藏有野兽,就走去查看,再度放火想把野兽烧死在里面。不想怎么也点不燃,感到甚是奇怪。
他就走进草丛寻找,看到底有什么东西。只见草丛中有一个盒子,里面装着金刚经,旁边有一个已经死去的僧人,其神色不变。
唐朝曹州济阴县西边二十里处,有一座精舍。龙朔二年十月的一天,精舍外突然发生火灾,浓烟遍地,烈焰烛天,火势非常猛烈。
火快烧到精舍时,腾空而起,把那些僧房草舍全都烧光,只剩下金刚经一卷,和原来一样,一点也没有烧坏。
法华经,比喻中精美的句子,体会心性不生不灭
《法华经》被誉为经中之王,它影响了中国佛学、哲学、文学近一千多年。智者大师依著《法华经》而立天台宗,成为后世研究教理很重要的解门依据。但是却有人说此经为假,是佛涅槃后才出现,其实是考据不足及知见不正所致。蕅益大师早就提出这个答案了,在《教观纲宗》:\"人言第三时,三十年中说空宗般若,《维摩》、《思益》,依何经文,知三十年也?《大智度论》云,须菩提于《法华》中,闻说、举手、低头皆得作佛,是以经问退义。
智者大师当时提出\"五时\",并不是如一般人所想的,一段说完再说一段的\"别五时\",应是\"通五时\",世尊在不同的时机,面对不同的众生,说最适合的法门,所以不可能只是集中在某时只说某经。在读《法华》之前,要先对此有所了解,并深信不疑才是。胡适把这本《法华经》,视为一本很美的文学作品,事实上也是如此,这本书中充满了譬喻故事的行文,有散文,有诗偈。譬喻在文学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庄子说:\"以寓言为广\",\"广\"指散播,就是说用比喻来说为文,可以传播到更大的地方,且能传的久远,这就是强调譬喻的作用。从孔子时代就开始用喻了,在《论语》中就说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我们最常记得的,往往就是这些故事,借用这些譬喻就可以了解原本所要表达的意思。为何譬喻会有如此大的功效?主要在于它不是说教的,是艺术的,富美感的。如\"火宅喻\"中说到了\"火宅\",就是比喻天、人、阿修罗、三恶道这六道众生如住在火宅中一般危险,用华丽的三种车子来喻三乘等。若佛直接说理,中等根器的人不一定听得下去,用一个美的东西去吸引人,\"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就是这个意思。它美在哪儿?依英国心理学家布洛的研究,他提出了一条原则来,叫作\"心理的距离\"(Psychical Distance),这原则不仅把从前关于美感经验的学说都包括无余,而且对于文艺批评也寻出一个很适用的标准。
像\"火宅喻\"中,在\"长者念求喻\"中,说道:\"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械,若以几案,从舍出之。复再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等等。\"在这段文字中,整个都是在说佛在忆念我们,思考着要如何才能救度众生。在这一层上,已是一个心理的距离、隔着一层。再看这段文字,如果把文字改成\"舍利弗,长者之躯,身手有力………\"少了一个思考的动作,直接点出,如此整段文字将会逊色很多。就因为佛用\"火宅喻\",而不是直说,所以这篇文字显得优美异常,也流传久远。佛经以梵文记载,要把一篇文章译成优美的中文,就要靠翻译的工夫了。翻译是件难事,因为语言的不同,不止于所用的文字不同,还要考虑音律、风土民情、语言组织、文法学、修辞技巧等,所以要译好一篇文章比写好一篇文章还难。
翻译的人要从这语言形式,转变成为另一种语言形式,都要有很大的功力,不是一般人可以办到的,而伟大的译经师鸠摩罗什大师,他办到了。译经事有三难;信、达、雅。其中最难的首推为\"信\",要做到符合原文所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不容易。例如前文提到,一个字不单有一个解释,一字多义是常有的事,加上词性的转变,将造成更大的负担。尤其在韵文方面,如果二者语言形式不同,常常会造成译者很大的困扰。\"信\"是指对原文的忠实度,把它用最合适的中文写出来。尤其是佛经的翻译,离经一字,便成魔说,一个译经师,没有正确的知见,充其量只是一个译者,和一般翻译没什么两样,所以要更加谨慎。\"达\"指的是把原文充分的展现,而不是只说十之八九,而是得其全部要领。
最后是\"雅\",在文学来说\"雅\"是非常重要的,在鸠摩罗什大师那个时代,流行的文体是骈文,最讲求雅致,每字每句都要注意。中国文字的特性不同于梵文,教授把中国文字的特性对诗的影响,以《法华经》\"火宅喻\"的句子做为例子。他说:在西方语文中,一个句子没有动词是行不通的,但中文却没有这个限制,像\"火宅喻\":\"堂阁朽故 ── 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接连五句都没有用到动词,而且连用五个造成一个画面。中国文学常有这种例子,像\"古道、西风、瘦马\"就是例子。诗有\"整齐性与对偶性\",这刚好是中国文字的特性专长,在火宅喻,甚至在整部《法华经》中都常出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一般文学士喜欢。
鸠摩罗什大师在逍遥园译经之前,已经在凉国待了十多年,对中土民情非常熟悉,在语言文字上能运用自如。加上他博学多闻,兼具文学素养,在译文中,自然不知不觉就会用上骈文的技巧,所以经文非常整齐,常用对句,就算是长行文也是如此。在\"火宅喻\",有很多很美的句子都是以此形式写出来的。比如\"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殊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前者写火宅内的小朋友一起出来时的景像,后者形容大白牛车那头拉车的牛,都是用很整齐的四言所写。
中国文字的弹性特别大,词性转变容易,而且颇为自然。常常把抽像的名词放在实体名词的地位,在修辞学上叫\"拈连格\"。佛经中较少用这个方法,在\"火宅喻\"也是白描的多,无此文体,但是在第七卷\"普门品\"中就有几句有名的偈颂\"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这是非常美的\"拈连格\"。在第三品的\"火宅喻\"中,世尊很巧妙的把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藏着另外的含义,不著任何痕迹,直到后来舍利弗答完后,世尊再同舍利弗说这个故事中每个角色的内在含义,谨用表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