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留胡子有什么讲究吗?古代这种东西可不是随便就能留的,甚有忌讳
在古人的字典里,脸上不同位置的毛发有着不同的名称。长在腮帮子上的叫“髯”,长在下巴上的叫“须”,长在嘴唇上面的叫“髭”。而当代人就不那么讲究了,只要长在脸上,都叫胡子,而且,大众常有一个观点:留胡子的人要么是为了耍帅,突出自己的男人的一面,要么就是懒,懒得打理自己,所以,脸上杂草丛生。
不过,就算是特意留的胡子,只怕也没有古人留得讲究。
一般而言,父亲陨殁,儿子要将上唇的胡须保留下来,不再剔除;母亲陨殁,儿子要将下唇(下巴)的蓄须留下来。父母俱没,则嘴唇上下胡须俱蓄,所谓“蓄髪明志”是也。
例如:鲁迅上唇蓄须的照片,可以看出,是其父没之後所照。再例如:民国时期,日寇侵我华夏,总理遂将其胡须留起,示天地俱灭,国破家亡,并发誓,不驱逐日寇,绝不剃须。又例如:京剧大师梅兰芳,面对日寇侵华,也曾蓄须,以示国破家亡、天地君亲具没。
那么,之后的古人为什么会把脸上长出的毛发叫做胡子呢?这个需要提到少数民族,也就是古人口中的胡人。胡人最常见的装扮就是在脸上蓄起厚厚的胡须,这也是他们被叫胡人的原因。后来,任何面部有浓密须发的,人们都把他称作胡,也叫胡子。这一点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过。
古人在留胡子这件事上十分慎重,关于古人是否必须留胡子,现代两位著名学者曾经为此激烈辩论过,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两位学者就是沈从文和王力,他们的观点到底是对是错,现代人基本无从得知,但是,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胡子对于古人是很重要的存在。
传说中,黄帝升天的时候,有神龙来接,结果,被紧追黄帝的死忠粉们拔下了一些胡须,之后,这些胡须落到地上,就成了弓。这样一来,胡须这种东西就被神化了,受到了大家的热烈追捧。在古人眼中,露八块腹肌不如留一脸好看的胡须。只要你有美丽的胡须,何愁吸引不到女人?甚至,就连男人,也会拜倒在你飘飘的胡须之下。
不过,美髯可不是能够后天练成的,需得有天赋才行。
那么,什么样的胡须才能叫美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长。史书中古人好看的胡子,至少也要三尺往上。换算成现在的长度就是,至少得一米长才行。想象一下,假如你的脸上挂下一把一米长的胡子,想必画风一定会很清奇,你的生活一定也会有诸多不便。但为了美,值!
三国时期的关二爷,有个外号,叫做美髯公。他非常享受别人叫他美髯公时的快感,感觉比被拍马屁还爽。他的那美髯,怕也是有一米多长的。
曹操有个门生,叫崔琰。崔琰的胡子极为好看,而且特、别、长,深为曹操羡慕。曹操羡慕到自备,觉得自己长得不如他貌美,所以,竟然安排他代替自己去接待使臣。那么,崔琰的胡子有多长呢?足足有四尺!
不过,这并不是书中记载的最长的胡子。前赵有个皇帝,胡子有五尺长,南朝著名文学家谢灵运,胡子长得直接能提溜到地上。明代张居正胡子到了肚子那里,他的儿子更为厉害,直接垂到了膝盖。这些记录,不可全信。你想啊,假如一个人的胡子垂到地上,只怕是嘴都合不拢了。但是,从这样夸张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人的审美领域内,长长的胡子确实是非常受推崇的。
不过,也有古人说,胡子太长不太好,因为它代表了时运不利,所以,会危害胡子的主人。而且,胡子太长的话,也不利于个人卫生及健康。不过,对于这个问题也是有办法解决的,毕竟,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的办法就是,像编头发一样,将胡须编成小辫儿,这样长长地在下巴底下挂着,看着就让人羡慕。
其实,从现代的眼光来看,古人对于长胡子的追求实在是很奇葩,就像要求女子必须缠足一样,都是陋习。本来胡子的生长是因为激素的作用,仅仅是男性的一个生理特征罢了,但是,却被人赋予了一个特殊的含义,加上了封建迷信的色彩。在很久以前的原始社会,人们只顾着生存去了,哪会在意这些表面功夫?而且,长着一口大胡子,也不利于茹毛饮血对不对?
对胡子的迷信,应该是在封建时代才兴起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好了,开始追求一些特别的享受,再加上胡人的影响,中原人为了标新立异,开始病态地迷恋大胡子,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对大胡子的歌颂… …实在是没必要!
其实,胡人自身对胡子并没有什么要求,随它怎么长,所以,看起来就有一种粗犷的美。而汉人对此的模仿不伦不类。随着时间的流逝,汉人不再追求粗犷,反而追求长度,因此,胡子就多了一种阴柔美。因为行动起来的话,为了不伤到自己美美的胡须,势必要小心小心再小心,生怕有所损伤,这样男儿的野性就不能得以彰显了。
辛亥革命后中国男性的发式、服饰、社交礼仪风俗有了很大变化,男人理发和剃须成了日 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过许多有关留胡子的礼仪还是值得我们去了解,例如,晚辈在长辈面前就不蓄胡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和伦理观念的体现。
不过,也有个例外——关羽。既能留着美美的长胡子,又能跨马耍大刀的,历史上恐怕也只此一人吧?
参考资料:
『《古人为何留长胡子》、《胡须与政治》』
回族习惯,习俗
回族风俗习惯,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回族是以中东阿拉伯为主,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民族,回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主要集中在建有清真寺的地方,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信徒活动的场所。作为一个分布最广的民族,回族有着不可缺少的民族文化和习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回族的风俗习惯吧。
回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古老的文化。特别是回族习俗文化,绚丽多姿,引起世人关注。回族以汉语为共同语,但在宗教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他们又夹杂着大量只有穆斯林内部交流的词汇或短语。凡是回族居住地,在乡村,总是一片片一块块地集中在一定堡子、寨子或山村;在城镇,又总是集中在一定的地段和街道。
在宁夏、回族大都住平房、窑洞、砖瓦房等等。房屋一般向南。回族住房建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便于清扫。回族不崇拜偶像,穆斯林家屋内墙上特别是礼拜堂内不贴人像。
在回族的聚居区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一般主要举行宗教活动,也是进行宗教教育、传播宗教知识的学校。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一般都是阿拉伯式的,也有中国古典式或两种风格混合的,由礼拜殿、水房和经堂三大部分组成。
服饰
回族服装大体与汉族相近,但在头饰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无沿小帽,表示清洁不染;妇女头戴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掩盖起来。盖头有少女、媳妇和老年妇人之分,少女戴绿色的,媳妇戴黑色的,老年妇人戴白色的。老年妇人的盖头较长,少女、媳妇的较短,只披到肩上。盖头上有的还绣有花边和图案。妇女服装为右衽大襟短上衣,着长裤。年轻人喜欢在前襟、胸前绣花,在衣服上镶色、滚边。男的头戴回回帽,有白的和黑的两种。上着对襟短上衣,穿白长裤、白袜子,喜欢在白衬衣外套坎肩。回族男子很注意胡须的修饰。男子一般在二十几岁开始留胡须,因教派不同,形式不同,有的只留下巴相,也叫山羊胡,有的留全脸胡。妇女护头面的头巾,源于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的影响。遮住两耳、脖子和头发,只将面孔露出。青年妇女一般戴绿色的,盖头较短,只披到肩上;老年妇女一般戴白色的,盖头较长,直披到腰际。
婚礼
回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男方要带上蒸馍、羊肉给女方家送去,叫“催妆礼”。结婚那天,男方要去车接新娘。新娘要穿红衣服,洗大净。称“离娘水”。同时,还要请全可人(即父母双全、子女双全、夫妻和睦的人)送亲。送亲宜早不宜迟。把新娘接到门口时,新郎要围着车转一圈,然后将新娘和送亲人迎进大门。有条件的从大门到新房门,要铺红毡或毛毯子,如没条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着新娘走进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
两家客人互道过“色拉目”后,举行念“尼卡哈”仪式。首先请阿訇选诵一段《古兰经》,然后,阿訇当着证婚人问新郎:“你愿意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要马上表态。再问新娘,新娘表示同意,阿訇则宣布:“从现在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告诫二位新人要互敬互爱。仪式结束后,新娘新郎才进洞房。新郎进洞房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摘掉头上的喜花,互相交换礼物,新郎送给新娘包着钱的红纸包,新娘给新郎小红布蛋蛋式“针扎子”,新郎还要用喜糖、核桃、喜枣撒向前来要喜糖的人,称为“撒喜”。晚饭过后,大家开始闹洞房,由一人当司仪,出点子,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
三天后,新郎陪着新娘“回门”(即回娘家)。有的当日“回门”。
丧葬
回族实行土葬。人去世后,一般晚上亡故的凌晨出葬,停亡人不得超过三天。出葬前,要洗净全身,叫“着水”。洗后用写有经文的大小两块白布(叫“开凡”,女性多一块)裹身。口、耳、鼻、眼、额头、手脚处,要放冰片、麝香。然后移入“塔布匣子”(即清真寺内专送亡人的公用木匣),由亲人抬到清真寺,再由阿訇率领送葬者举行“站礼”仪式:人们面对“塔布匣子”站立,由阿訇诵读《古兰经》章节(内容是祈求真主宽恕死者,祝愿死者安息),旋即抬往坟地。坟坑深两米,直坑西壁再挖一个偏洞(称“热合提”),上圆下方,高约一米,长可容体。将亡人头北脚南,面向西放入偏洞后,用砖封好洞口(热合提门,然后填平直坑,地面堆成鱼脊形坟堆。
火葬时,阿訇诵经,亲属不许啼哭。葬后三天、七天(头七)、月斋(一个月)、“十”、“百日”、“周年”一般要在家请阿訇诵经。主麻田、开斋节、古尔邦节亲人要到坟上悼念亡人。老人亡故后,还要请阿訇“走坟”、“守坟”四十天或一百天。
饮食习惯:
主食以米、面为主,肉食方面禁忌颇多。禁食猪肉、狗、狼、虎、驴、猫、鹰、鹞等;禁食自死之动物血;禁饮酒。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
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习俗
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客人来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有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节庆
回族民间节日主要有: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开斋节
在回历每年9月,从见新月到下月见新月终的一个月里,凡男子在12岁以上,女子9岁以上,都要把斋。即从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直到回历十月一日开始为开斋,届时要欢庆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亲友庆贺,并要做油香、馓子、油果子等多达二、三十种节日食品。
古尔邦节
即献牲节,在回历十二月十日。节日当天不吃早点,到清真寺做过礼拜之后宰牛献牲。献牲的牛羊,要体态端正,无缺损,宰后的牲畜按传统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济贫,一份送亲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阿述拉节西北部回族节日,即时要选用当地的五谷杂粮,掺上牛羊杂碎煮熟食用,节日期间宴请客人必备手抓羊肉,其次是用鸡肉做成的各种菜肴。
圣纪节
节日活动多由清真寺主持。届时,穆斯林要穿戴整齐,到清真寺沐浴。更衣、礼拜,听阿匐们念经,讲述穆罕默德的历史和创建伊斯兰教的功绩。然后休息、游玩一天。
留胡子也会破财!面相大师不肯说的秘密
留胡子也会破财!面相大师不肯说的秘密
视频加载中...
当代男性这样留胡子,桃花运、子女运、官运、财运犹如滔滔江水
1.面相鼻子为财星,若鼻孔外露漏毛的,会经常无端端的破财;若鼻孔如插葱孔一样,是为破财鼻, 若能留住上唇的胡须,也许可以阻挡漏财。孔比较大容易外露的,这样的人也比较适合留胡须,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您守护您的财运!
2.如果人下巴尖首先是不给女人安全感,所以这样的男人适合留胡须,这样还可以增加晚年的运势!
3.法令纹路比较浅的人适合留胡须,如果法令纹较浅,即使自身是老板或者管理层人士,下属也很难服从你的领导。如果能留起上唇两旁的胡须,加强法令纹的气势这样可以增加您的权利和威望!
4.嘴巴长得又尖又瘦,代表家运不佳,晚年运势比较差,如若想改变晚年的运势,可以在下巴及左右两旁留起胡须,是下巴看起来比较宽阔!
5.鼻尖下与上唇之间的坑纹,称之为人中。人中以深长者为佳,若人中较浅及短者,代表其人子女运较差,所以哦人中较浅及短者宜于上唇位留起胡须。不过不要再人中位置留须,或许可以达到改运的作用。中比较浅的人适合留胡须,因为这样可以增加子女运!
留胡子有什么讲究吗?古代这种东西可不是随便就能留的,甚有忌讳
在古人的字典里,脸上不同位置的毛发有着不同的名称。长在腮帮子上的叫“髯”,长在下巴上的叫“须”,长在嘴唇上面的叫“髭”。而当代人就不那么讲究了,只要长在脸上,都叫胡子,而且,大众常有一个观点:留胡子的人要么是为了耍帅,突出自己的男人的一面,要么就是懒,懒得打理自己,所以,脸上杂草丛生。
不过,就算是特意留的胡子,只怕也没有古人留得讲究。
一般而言,父亲陨殁,儿子要将上唇的胡须保留下来,不再剔除;母亲陨殁,儿子要将下唇(下巴)的蓄须留下来。父母俱没,则嘴唇上下胡须俱蓄,所谓“蓄髪明志”是也。
例如:鲁迅上唇蓄须的照片,可以看出,是其父没之後所照。再例如:民国时期,日寇侵我华夏,总理遂将其胡须留起,示天地俱灭,国破家亡,并发誓,不驱逐日寇,绝不剃须。又例如:京剧大师梅兰芳,面对日寇侵华,也曾蓄须,以示国破家亡、天地君亲具没。
那么,之后的古人为什么会把脸上长出的毛发叫做胡子呢?这个需要提到少数民族,也就是古人口中的胡人。胡人最常见的装扮就是在脸上蓄起厚厚的胡须,这也是他们被叫胡人的原因。后来,任何面部有浓密须发的,人们都把他称作胡,也叫胡子。这一点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过。
古人在留胡子这件事上十分慎重,关于古人是否必须留胡子,现代两位著名学者曾经为此激烈辩论过,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两位学者就是沈从文和王力,他们的观点到底是对是错,现代人基本无从得知,但是,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胡子对于古人是很重要的存在。
传说中,黄帝升天的时候,有神龙来接,结果,被紧追黄帝的死忠粉们拔下了一些胡须,之后,这些胡须落到地上,就成了弓。这样一来,胡须这种东西就被神化了,受到了大家的热烈追捧。在古人眼中,露八块腹肌不如留一脸好看的胡须。只要你有美丽的胡须,何愁吸引不到女人?甚至,就连男人,也会拜倒在你飘飘的胡须之下。
不过,美髯可不是能够后天练成的,需得有天赋才行。
那么,什么样的胡须才能叫美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长。史书中古人好看的胡子,至少也要三尺往上。换算成现在的长度就是,至少得一米长才行。想象一下,假如你的脸上挂下一把一米长的胡子,想必画风一定会很清奇,你的生活一定也会有诸多不便。但为了美,值!
三国时期的关二爷,有个外号,叫做美髯公。他非常享受别人叫他美髯公时的快感,感觉比被拍马屁还爽。他的那美髯,怕也是有一米多长的。
曹操有个门生,叫崔琰。崔琰的胡子极为好看,而且特、别、长,深为曹操羡慕。曹操羡慕到自备,觉得自己长得不如他貌美,所以,竟然安排他代替自己去接待使臣。那么,崔琰的胡子有多长呢?足足有四尺!
不过,这并不是书中记载的最长的胡子。前赵有个皇帝,胡子有五尺长,南朝著名文学家谢灵运,胡子长得直接能提溜到地上。明代张居正胡子到了肚子那里,他的儿子更为厉害,直接垂到了膝盖。这些记录,不可全信。你想啊,假如一个人的胡子垂到地上,只怕是嘴都合不拢了。但是,从这样夸张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人的审美领域内,长长的胡子确实是非常受推崇的。
不过,也有古人说,胡子太长不太好,因为它代表了时运不利,所以,会危害胡子的主人。而且,胡子太长的话,也不利于个人卫生及健康。不过,对于这个问题也是有办法解决的,毕竟,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的办法就是,像编头发一样,将胡须编成小辫儿,这样长长地在下巴底下挂着,看着就让人羡慕。
其实,从现代的眼光来看,古人对于长胡子的追求实在是很奇葩,就像要求女子必须缠足一样,都是陋习。本来胡子的生长是因为激素的作用,仅仅是男性的一个生理特征罢了,但是,却被人赋予了一个特殊的含义,加上了封建迷信的色彩。在很久以前的原始社会,人们只顾着生存去了,哪会在意这些表面功夫?而且,长着一口大胡子,也不利于茹毛饮血对不对?
对胡子的迷信,应该是在封建时代才兴起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好了,开始追求一些特别的享受,再加上胡人的影响,中原人为了标新立异,开始病态地迷恋大胡子,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对大胡子的歌颂… …实在是没必要!
其实,胡人自身对胡子并没有什么要求,随它怎么长,所以,看起来就有一种粗犷的美。而汉人对此的模仿不伦不类。随着时间的流逝,汉人不再追求粗犷,反而追求长度,因此,胡子就多了一种阴柔美。因为行动起来的话,为了不伤到自己美美的胡须,势必要小心小心再小心,生怕有所损伤,这样男儿的野性就不能得以彰显了。
辛亥革命后中国男性的发式、服饰、社交礼仪风俗有了很大变化,男人理发和剃须成了日 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过许多有关留胡子的礼仪还是值得我们去了解,例如,晚辈在长辈面前就不蓄胡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和伦理观念的体现。
不过,也有个例外——关羽。既能留着美美的长胡子,又能跨马耍大刀的,历史上恐怕也只此一人吧?
参考资料:
『《古人为何留长胡子》、《胡须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