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尔是什么意思和含义(尔是什么意思)

尔是什么意思和含义(尔是什么意思)

三 怎样分辨虚词“尔”的用法

提要:“尔”作主语和宾语时,译为“你(的)你们(的)”。作指示代词时,译为“这(样)那(样)”。

作助词时有三种情况:①用作动词、形容词词尾,译为“的、地、着”;②同“耳”,罢了,而已;③表三种语气,可译为“了,呢”。

(一)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作主语或宾语时,译为“你,你们”;作定语时,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

(1)尔安敢轻吾射?(欧阳修《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形作动。射,动作名,射箭的本领)

(2)尔辈不能究物理。(纪昀《河中石兽》)——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物 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3)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崤之战》)——(你)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陵之间,(我)会在那里收葬你的死骨。(焉,兼词,相当于“之于”,在那里)

(4)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我不欺诈你,你也不要欺骗我。(无:毋,不要)

(5)尔为尔,我为我。(《孟子·公孙丑上》)——你是你,我是我。

(6)官命促尔耕,勖(xù,勉励)尔植,督尔获。(柳宗元《种树郭橐(tuó)驼传》)——官府命令催促你们耕种,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

(7)颜渊、子路侍。子曰:“盍(何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颜渊、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为什么不各人谈谈你们的志向”

2·指示代词,可译为“如此,这(样),那(样)”。例如:

(1)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晋书·阮咸传》)——不能摆脱世俗的影响,姑且这样罢了。

(2)子贡曰:“夫子(指孔子)何善(称赞)尔也?”(《礼记·檀弓上》)——子贡说:“老师为什么称赞这件丧事办得好呢?”

(3)许掾(yuàn)(许询,字玄度)尝诣简文,尔夜风恬(tián,安静,清静)月朗,乃共(一起)作(作:及,到)曲室(深邃幽隐的密室,内室)中语。(《世说新语·赏誉》)——许掾史曾去谒见简文帝,那(这)天夜里风静月朗,二人就一起到内室里清谈。

(4)尔来有二十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从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 。(尔来:自那时以来)

(5)冀(希望)尔时天下无滞才(滞留的人才)。(《世说新语·赏誉》)——希望那时天下没有不被起用的人。

(6)问君何能尔(如此),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7)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同样是被人逼迫,你这样我也这样。(尔,然:都是“这样”的意思)

(二)助词

1·用作动词、形容词、副词词尾,可译为“的”“地”“着”“然”,也可不译。。例如:

(1)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鱼儿)呆呆地停在那里,忽然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快乐。(俶尔:忽然)

(2)蹴(cù,踩踏)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用脚踩踏过的食物送给人,就是乞丐也不屑一顾。

(3)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孔雀东南飞》)——一起生活才两三年,生活刚开始并不长久。

(4)子路率尔而对曰。(《论语·先进》)——子路轻率地答道。

(5)鼓瑟希(同“稀”),铿尔,舍(放下)瑟而作(站起)。(《论语·先进》——他弹瑟正接近尾声,瑟声铿然而止,曾皙放下瑟站起来。

2·语气助词

1)同“耳”,相当于“罢了”“而已”。例如:

(1)无他,但手熟尔。(欧阳修《卖油翁》)——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赤脚),以头抢(qiāng,碰,撞)地尔。(《唐雎不辱使命》)——平民发怒,也不过是在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3)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副词,只,只有)泰山尔。《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用不了一个早晨就能遍降雨水于天下的,只有泰山不下雨而已。

2)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例如:

(1)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

(2)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吃完这些粮食还不能取胜,就想撤离归国了。

3)表示陈述语气,可译为“了”。例如:

(1)君若用臣之谋,则今日取郭(通“虢”,国名),而明日取虞(国名)尔,君何有焉?(《公羊传·僖公二年》)——君王如果采用我的计谋,那么,今天取得虢国,明天就可以取得虞国了,君王还忧虑什么呢?

4)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例如:

(1)然则何言尔?《公羊传·隐公元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呢?

(2)远国至矣,则中国曷为独言齐、宋至尔?(《公羊传·僖公二年》)——遥远的国家来了,为什么中原地区的国家只说齐、宋来了呢?(中国: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三)复音虚词(固定结构)

1·尔尔:①应答之词。相当于“是是”。②课本解释:如此如此。例如: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孔雀东南飞》)——媒人离开座位,连声说“是是,就这样办,就这样办。

2·云尔: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例如: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王勃《滕王阁序》)——请各位像潘岳、陆机那样,尽情挥洒如江如海的文才吧。(“潘”指潘岳,“陆”指陆机,都是晋朝人。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评价他们的文才说“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说说古语中的“你”——爾、尒(尓、尔)、汝、伱、你

“你我他”,是现在最常用的人称代词。曾写了小文说到了“他”之由来,再来说说古语中的“你”。

题目中所列,就是古语中“你”的发展轨迹。

最早,古人大约是以“爾”作为第二人称代词的。

《诗经·卫风·竹竿》:“ 岂不爾思,远莫致之。”

甲骨文中已经有“爾”字。但学者对此字的构成或象形,未能有成熟见解。从卜辞看,目前所知,“爾”,第一是人名;第二是方国名。

古人叙事,“此”“彼”是很古老的区分语言和文字。很可能,因为“而”有“此”义,当面对面交流时,就以“爾”来作为第二人称代词了。

《说文》称,小篆“爾”字本义是“靡丽”含义接近或同于“爽”。但无论如何,“爾”作为第二人称,是引申义无疑。

差不多同时,古人也用“尒”来作为第二人称代词了。

《说文》曰:“尒,词之必然也。”这是说,“尒”字本来是古人说话时自带的语气词。

可知,“尒”作为第二人称,是因为与“爾”的同音假借。

“尒”字,后来有了“尓”“尔”等写法。逐渐地,“尒”废而“尔”兴了。

有意思的是,古人还将“你”说成“汝”。

《尚书·舜典》:“汝登帝位”云云。

《说文》:“汝,汝水。出弘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

“汝”以“氵”为部首,本义为水名一定不错。何以成为第二人称代词呢,因为是“女”之假借。

《史记·五帝本纪》:“女登帝位”,说的是《尚书》所云的同一件事,但用了“女”字。

就是说,“女”曾为第二人称代词,但其字含义基本确定,容易混淆,于是以“汝”假借之——反正“汝”作为水名,用之极少,人们也不会误解。

何以古人既用“爾”“尒”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又出来一个“汝”?

这是因为,“爾”“尒”和“汝”,在先秦时发音极为接近。

再往后发展就更一目了然了。

大约在唐宋,人们给“尒”加了个“亻”旁,有了“伱”字。在这之前,由于“尒”更便于书写,已经基本替代了难写难记的“爾”。

似在明代之前,又有了“你”字。

明万历年间的方以智所撰训诂书《通雅》称:“爾汝、而若,乃一声之转。爾又为尒(尔),尔又作伱,俗书作你。”

“你”,原本是“伱”的民间“俗字”。后来成了规范字。

要说的是,“你”现在读“nǐ”,在古代的“爾”“尔”“汝”的读音中,是可以找到最早的影子的。

大致如此。

《说文解字》第275课:成语“闻名遐迩”,“迩”是何义?

先行奉上标题中问题的答案:1、“浪遏飞舟”中,“遏”读作è,理解为“阻止”,激起的浪花阻止了飞快前行的船只。2、成语“闻名遐迩”中,“迩”的意思是近。说情请见正文。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我们讲三个“辵”部汉字,<至+至+辵>,(这个字GBK字库没有,只能描述字形。)、邇、遏。这三个汉字并不是常用汉字(“遏”字稍常用一些),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至+至+辵)。字形如下图。读zh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近也。从辵,臸声。”形声字。本义是近。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暂不举例。

(楷书字形)

本义之外,还有两个用法,(1)同“臸”。到。(2)驿马。也写作“馹”,《尔雅·释言》:“馹,传(chuán)也。”其实,这个字就是“馹”的本字,一站一站传到地方,正是驿马的作用,而一跑一天的马也基本上就是驿马,都有会意的意思。

(驿马)

好在,(至+至+辶)字并不是常用字,只记这么多就可以了。

它的小篆写法如图:

(至+至+辶)字的小篆写法

2、邇(迩)。读ěr。《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邇,近也。从辵,爾声。”形声字。本义是近。邇字在战国时期即有两种字形,“邇”或“迩”。“尔”是“爾”的上半部分。在1986年的《汉字简化字总表》里,“邇”列为“迩”的繁体字。所以,我们放在一起说。

邇的本义是(距离或时间)近。《尔雅·释诂下》:“邇,近也。”比如《书·舜典》:“柔远能邇,惇德允元。”《孔传》:“邇,近。”安抚远方的臣民,爱护近处的臣民,亲厚有德的人,信任善良的人,而又拒绝邪佞的人。近现代汉语也用这个意思,比如《红楼梦》第十八回:“转眼元宵在邇,自正月初八,就有太监出来。”元宵在邇,指元宵将近(元春即将省亲)。

(元春省亲)

再比如《南齐书·高帝纪上》:“上流声议,遐迩所闻。”用的也是“邇”的本义,后来,这个“遐迩所闻”发展成为成语“闻名遐迩”,用以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闻名。

本义之外,“邇”还有其他两个用法:(1)接近。比如《书·仲虺之诰》:“惟王不邇声色,不殖货利。”只是大王不近声色,不聚货财。(2)浅近。比如《诗经·小雅·小旻》:“维邇言是听,维邇言是争。”孔颖达疏称:“非用古人是维法,非用大道是维常,徒维浅近之言而同者。”只肯听浅近的话,还要吵闹争输赢。

《礼记·中庸》第六章里还有个例子:“(孔)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邇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为舜乎!”朱熹《章句》给注解:“邇言者,浅近之言。”道理其实都是简单而浅近的。舜是真的伟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舜帝浮雕像)

邇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邇字的小篆写法)

3、遏。读è。《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遏,微止也。从辵,曷声。读若桑虫之蝎。”形声字。“本义是阻止。《尔雅·释诂下》:“遏,止也。”比如《诗经·大雅·民劳》:“式遏寇虐,憯不畏明。”郑玄笺称:“式,用;遏,止也。”这句诗的大意是:掠夺暴行应阻止,不怕坏人手段强。又比如《元史·夹谷之奇传》:“岁大旱,有司议平谷价,以遏腾涌之患。”天下大旱,有关部门平抑谷价,阻止米价飞涨的弊端。遏的本义,在现代汉语也常用,比如毛主席《沁园春·长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激起的浪花阻止了飞快前行的船只。

(浪遏飞舟)

本义之外,遏还有其他用法,比如:

(1)遮拦;遮蔽。《玉篇·辵部》:“遏,遮也。”比如《吕氏春秋·安死》:“君之不令民,父之不孝子,兄之不悌弟……智巧穷屈,无以为之,于是乎聚群多之徒,以深山广泽林薮,扑击遏夺。”陈奇猷校释称:“遏夺者,遮人之路而夺人之财也。”国君的刁滑之民,父亲的不孝之子,兄长的忤逆之弟,他们都是被乡里一致驱逐的人……智谋巧诈用尽,仍没有办法得到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就会聚集众人,依靠着深山、大湖、树林和沼泽,遮拦道路抢劫财物。

(民国时期的土匪)

(2)断绝;禁绝。比如《楚辞·天问》:“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王逸注称:“遏,绝也。”(鲧的尸体)断绝在羽山,为什么会过了三年还不腐烂?

(3)相及。《尔雅·释言》:“遏、遾,逮也。”郭璞注称:“东齐曰遏,北燕曰遾,皆相及逮。”这里指方言,对于“相及”这个意思,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方言》卷七也有记载:“蝎、噬、逮也。”

(4)通“害”。伤害。《玉篇·辵部》:“遏,病也。”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泰部》:“遏,假借为害。”比如《诗经·大雅·文王》:“命之不易,无遏尔躬。”陆德明释文称:“遏,《韩诗》:‘遏,病也。’”国运昌隆不容易,不要因你受伤害。

此外,遏还用作姓氏,《姓解》有载。

遏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遏字的小篆定法)

(【说文解字】之275,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树东谈“汝”字,涉及你我都熟悉的人物

一、“汝”字的基本含义

1.“汝”字作为【名词】形声。从水,女声。

本义:汝水。汝水出宏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说文》。按,出今河南,至安徽入淮,为淮河支流。指汝窑或汝窑所产瓷器。汝窑是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县境内,古代属汝州,故名。2.“汝”字,姓氏,指姓汝。3.“汝”字作为【代词】指的是“你”,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如:汝陟帝位。——《书·舜典》格汝众。——《书·盘庚上》汝父为楚王作剑。——晋·干宝《搜神记》汝亦知射乎。——宋·欧阳修《归田录》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汤问》又如:汝们(你们);汝辈(你们);汝等以“汝”相称,有彼此间熟悉、亲切之意。

二、“汝”字的拓展之意

“汝”,水边的女子,生于水边的女子最美。四大美女皆出生于山灵水秀之宝地。水边的女子美在水灵、清爽、柔韧、温润。难怪贾宝玉说:女子是水做的骨肉。

诸暨苎萝水滋养出“沉鱼”西施,

秭归香溪水滋养出“落雁”王昭君,

忻州木芝水滋养出“闭月”貂婵,

容县杨外水滋养出“羞花”杨玉环。

三、“汝”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