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日建设计(日建)

日建设计(日建)

TOD如何让老街区玩出新花样?日建设计社长大松敦:结合成都文化做出趣味和人性化

“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有意思,那这个城市也会显得很有意思;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单调乏味,那么这个城市也会非常乏味单调。”城市规划领域名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将大街小巷看作城市的“门面”。

对于街道而言,如何兼顾庞大的人口流动与舒适浪漫的个性,并通过合理规划,让交通与文化融合,让街道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TOD或许能提供一种答案。这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开发模式,以公共交通站点为原点,地上地下一体化打造购物、住宅、商务、公共服务的融合街区,既能实现对土地的高效利用,又能为居民带来便捷的交通、便利的生活配套。

11月21日,戴德梁行与日建设计联合主办的轨道交通融合城市发展主题论坛在成都举行,多位嘉宾围绕成都TOD的发展展开讨论——如何保护老街区的传统风味,又让它获得新生?是什么使得街道富有吸引力?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如何整合都市的基本元素,让它们作为整体发挥作用?

陆肖TOD项目实景

成都轨道运营里程增量全国第一

将城市群产业链织成一张“网”

大约在20多年前,TOD理念就正式进入中国,但2010年以后各大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才给TOD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戴德梁行大中华区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陶汝鸿介绍,从2011年起,新一线城市开始主导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增量,成都的轨道运营里程增量更是位于全国第一,成为全国轨道交通发展最快的城市。

陶汝鸿

相比于北上广这三座2000年前就开通地铁的城市,成都迈入地铁时代的时间只有十年左右,以“黑马”的姿态占据跻身一线城市轨道运营里程的排名之间。“成都的中心城区覆盖不断加密,2022年成都轨道覆盖的通勤比重位于全国第二,我认为,成都可以为中国TOD发展提供先行先试的样板。”

陶汝鸿建议,面对成都轨道交通发展快、站点多的优势,可以尽量打造差异化定位,将不同点位与产业区进行结合,充分利用TOD作为“城镇化催化剂”的特点。布局TOD时,可以研究周围产业特点以及城市群的特点,争取打造一张互联的网络,除了交通的串联,更要充分链接周围的消费、人才、文化等资源。

例如,在成德眉资同城化进程中,市域铁路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都市圈产业链的加速器,“TOD项目需要连接起足够的人口和足够的产业,才能充分利用TOD,加速成都周边较小城市的发展,有效率地帮助其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蕴含着巨大可能性的公共设施

“车站”无比重要

创建于1900年的日建设计,是TOD建筑设计领域的领头羊。社长大松敦参与了成都人北中央商务区等项目,他在论坛中分享了他作为一个城市设计师的经验和基于这些经验的建议。

东京,是全球著名的“铁轨上的城市”。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被认为是一条重要的营城经验,也是全球各地许多城市向东京“取经”、用以解决“大城市病”的方案。东京涩谷站,就是一个与城市协同成长的站点。

大松敦介绍,涩谷是东京重要的城市副中心之一,地区内共有多条地铁线路的多个站点。21世纪初,随着客流不断增加,线路换乘不便、人行车行组织混乱、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日益暴露。

大松敦

以东横线地下化改造为契机,涩谷站开启了一轮滚动式更新。通过对一些较为分散的车站整合、转移位置,腾挪出的空间可以用于各个区块间的衔接,优化了换乘路线,也为老人和育儿群体提供了更友好的步行环境。结合周边综合体的建设,经过10年更新,涩谷站逐步恢复了活力。

大松敦观察到,成都目前轨道建设主要向城市外围延伸,“这和过去东京扩张的模式十分相似。但这并不意味着,东京的经验可以直接复制,要认真理解成都自身的发展进程和文化特色。”他认为,在推进城外TOD项目的同时,应该着眼于成都中心城区的城市更新,因为这一区域人口密度最高,医疗、教育、文化资源最集中,成果也能惠及很多人。

“在老城区推进TOD很难,因为要处理新老交通的关系、处理与居民的关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认为,不是盲目简单地把旧的东西拆掉,而要尝试尽量不破坏原有居民的秩序,又针对秩序中的不足进行突破,以“公共空间”而不只是“交通工具”的思维对片区资源整体安排。在设计前期,需要做很多市民调研,倾听市民的声音,以了解什么才是为他们更多创造便捷和娱乐的生活空间,提升他们的使用感受。

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庆汉在论坛中提到,成都中心路网只能承担21%的私家车出行,总体当量约为140万辆,考虑到路面停车、公交专用道等道路资源折减,成都私家车分担率只能承载15%左右。剩余的出行需求主要靠“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体系予以解决。

大松敦也认为,如果乘坐公共交通到达某一站后,还需要下车步行一段路才能到目的地,当这段路非常舒适有趣的话,人们将会更乐于选乘公共交通,也会更享受城市。而且,这一慢行的过程可以创造商业价值。

因为步行时间多了,人们会在走路过程中获取更多信息、观察周边变化,由此可能催生一些新商机。在主要车站周边建设娱乐设施、百货店等,可以把人“留下来”,推进点位的复合型开发,以获得交通运营和社区营造的叠加效应。

“成都有非常博大精深的历史,我认为成都中心城区的TOD项目要把文化与人文关怀作为聚焦,挖掘城市文脉,并且将其传递给身处其中的人,唤起他们对文化的向往。”大松敦说。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张芷旖

编辑 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山东日建建设集团张磊:匠心铸就精品,助推科技成果应用

编者按:

新征程,新作为。为更好地宣传展示我省建筑工程大师风采风貌,弘扬工匠精神,激发奋进力量,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系列专题,聚焦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从业人员奋发新征程的精神风貌,讲好新时代建设者故事,打响“齐鲁建造”品牌。

海报新闻记者 马晓敏 济南报道

山东省建筑工程大师张磊现任山东日建建设集团总工程师,多年来扎根施工工地一线,刻苦钻研施工技术质量管理,不断弘扬工匠精神,用心创建精品工程。曾获得全国优秀建造师、国家优质工程奖突出贡献者、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孜孜以求,用匠心铸就精品

多年来,张磊带领团队建设的项目荣获共创出“港城杯”工程86项,“泰山杯”工程19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项。担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期间,分管技术质量工作,带领集团技术质量人员,坚持“策划先行,样板引路,过程控制,一次成优”的质量管理理念,每项工程开工伊始,就确定较高的质量目标,实施严格的过程控制,取得显著成效。

注重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应用

张磊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提高施工技术科技含量,引领集团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一直走在全市施工队伍的前列,在长期的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工作中,他不断总结,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

张磊主持完成的《塔式起重机高强螺栓预紧装置的研制》等9项QC成果,获得中建协、中施企协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还获得8项省级工法。

并发表《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研究》等7篇论文,申报《高层建筑施工用起吊装置》等11项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担任《山东省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指南》编委委员,主编《CRFS地下刚性复合防水建筑构造图集》等4本标准图集。

传授技艺,甘为人梯花盛开

张磊不仅自己获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取得各类专家证书,同时团队意识强,作为集团公司技术质量专业带头人,积极培养团队年轻人,为公司的建筑技术创新和传承做出突出贡献。他带领集团公司总工办及各项目技术人员,认真学习绿色建筑、BIM应用技术和装配式施工等新技术,不断创新施工工艺,在他的引导下,一大批年轻技术人员成长为新技术应用的行家里手,每年申报的QC等创新型成果均获得了国家级大奖,其中,2022年度集团公司群贤毕至QC小组的成果,在全国1200余项成果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了中施企协QC成果竞赛活动总决赛特等奖的第一名。

张磊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忘初心、踔厉奋发,继续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为山东省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