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符箓派与丹鼎派(符箓派)

符箓派与丹鼎派(符箓派)

清末民初道教古籍——道藏正一部符箓

清末民初道教古籍——道藏正一部符箓

本书是正统道藏中正一部的符箓内容,“道藏”,历来被视为道家的“四库全书”。正一道,全称为“正一盟威之道”。公元307-313年间,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移居江西龙虎山,开“正一宗坛”,尊张道陵为“正一天师”,其名渐显,而以“天师道”著称。正一道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不重修持;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降神驱鬼,祈福禳灾。

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正一道三大祖庭: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赐号“观妙先生”。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再次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

再后来,到了明清两代,官方承认的道教只有全真和正一这两派了,现在全真道(包括武当、泰山、崂山、终南、青城等)在北方的徒众比较多,而正一道在南方比较多,包括江西龙虎山以及港澳台等地区。

在历史上,以及各派的传承上,全真道又被称为“丹鼎派”,以修炼内丹为主。而正一派称为“符箓派”,以外丹和符箓为主。流传到了今天这样的界限已经不太明显了。 天师派以外的符箓诸派,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东华派、净明道、太一道等,现在皆被视为正一派的分支。

正一道的道术以画符念咒为主,道士一般可以娶妻生子,而不一定要出家。

正一道自元朝以后,基本上统领南方各个教派,但是一般认为武当派与全真派的渊源较深(二者都以丹道修炼为主),所以把武当派划入全真道之范围。

现在的正一派道士大部分不出家,也就是民间说的火居道士,当然,也有少部分为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一道散居道士,一般情况是平时穿俗装,住在家中。正一道士多为男性,不蓄长发和胡须,发式同俗人相同,只有作法执事时,他们才穿戴传统服饰和冠冕。

怎么样?大家知道中国道教两大派别的不同了吗?说简单一些,武侠小说里面的道士大多是全真道,而奇幻小说里面的,大多是正一道。

以上文章内容为头条号“自家讲谭”原创并首发于今日头条。欢迎关注转发收藏点赞,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谢谢大家。

道教文化 | 符箓你看的懂吗?意义你知道吗?一文直解符箓文化!

从早年香港电影的兴盛,我们就曾经见过许多‘道士捉鬼’的内容,其中符箓便是必不可少的道具。虽然如今香港电影逐渐式微,但是国学文化的复兴,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符箓这种东西。

只不过,对其了解,多数人仍停留在符箓便是祈求平安、辟邪祈福的应用层面,殊不知,符箓本身的起源,也传承着文化。

一、符箓的思想与意义

符箓术的思想基础是鬼神信仰这一点毋庸置疑。毕竟符箓术起源于巫觋。

在史书之中可见的起源在东汉时期,《后汉书·方术传》就有记载:“河南有麹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

其中丹书符就是符箓,除此之外“符字”、“墨箓”、“丹书”也是符箓的别称,而这记载之中更重要的,则是直接说明了符箓最初的作用“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

但这并非仅仅是其存在的意义,其实符箓本身就凝聚了中国道家的哲学,也是心灵艺术的升华。正如古语曾有云:“若知书符穷、惹得鬼神惊。不知书符穷、惹得鬼神笑。”

为什么?自然是因为符箓与道教本身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诚心,才是符箓的本质

道教十分重视符篆,从书写出来的规矩上,就可以略窥一二,首先书写符箓需要心诚。道家认为:所谓符者,阴阳符合也,唯天下至诚者能用之,如若诚苟不至,自然不灵矣。

其次则是书符需要运气。这里的运气自然不是我们所说的幸运,而是讲求内练功夫,书符时发放精气于笔端。

而内练则是日常必须的功课,从这一点上,其实已经将符箓由一种‘即时性’的物质层面,上升到了日常的精神层面,不光书符时候需要诚心,日常也要诚心修炼,才能书写出真正的符箓。

正如《云笈七签》所载:“以道之精气,布之简墨,会物之精气。”这,才是符箓。

除此之外,关于书符所用器材,也十分讲究,黄纸、红纸、紫纸、金纸等各有作用!甚至纸张的大小也有讲究,时至今日,符纸发展成几乎大多都是宽5.4厘米,长16.2厘米的标准尺寸(小符,大符也有自己的标准)。

还有画符的墨,会采用朱砂,烟墨等,而朱砂在东汉时期尤为珍贵,并非常见之物,单看以丹书符为名,便可知道符箓的地位。

再有书符本身亦需要净身,净口,静心……等一系列的仪式。这一张小小的符箓,抛开其功效不谈,本身已然是凝聚了书写者与祈求者最为诚心的结晶。

而以复杂的仪式,精致的物件,来完成一件事,本身亦是中华历史上最为常见的表达重视与重要的方式,所以符箓,本身又像是历史文化的浓缩。

三、符箓到底画的是什么?

许多人看到符箓,不懂其根本,自然会觉得充满了神秘的魔力,而对于祈求者来说,更是充满了神秘的魔力。

但是,符箓本身确实是有一定的规则的,而并不像看的一样‘很随性’。

其一,符箓本身是由\"符头\",\"主事神佛\",\"符腹\",\"符脚\",\"符胆\"等要素所组成的。其中符头大多代表一些尊崇的神明,如代表三清道祖、代表风火雷三将军等,见下:

也有一些符头本身是敕令,而敕令本身也是三清天尊下达的法旨圣谕,如下:

其二,如果以人作比喻,符头就是头颅,那么符腹则是正中的地方,也是书明符咒作用之地。在这里,我们常常会看见一些似曾相识,却又不完全认识的‘汉字’,其实这就是复文。其多数由二个以上小字组合而成,少数由多道横竖曲扭的笔画组合成形。

如《太平经》中,就有不少记载,而还有一些称之为云篆的,其本体则是模仿天空云气变幻形状,寓意天神显现的天书,这样的内容在《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中,则较多。

而这一部分,其实还包含一个最重要的,也就是符胆!

所谓符胆,对符箓本身而言有深足轻重之地位,对于书符的人来说,当然希望符箓起到作用,而符胆必不可少,称之为入符胆,其实就相当于请神明镇座于这一张符令之内,把守此符的门户。化作书写方式常见的有\"罡\"字,\"井\"字,\"马\"字,\"化\"字等等。

其三,符脚本身比起符头、符胆变化较多,也是用以结束的作用,多看门派传承,或是书写作用,当然也有一些固定的用法,如\"叉符脚\"等。

四、符箓的传承

在传承之中,符箓不光依附于道教,本身也令一些门派发扬光大。如号称三山符箓的就是茅山派,龙虎山,閤皂三大道教符箓派。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也是大家最常听说的茅山派。

茅山派,其实就是上清派。茅山派是上清派最终定下来的正式名,为南梁陶弘景在茅山创始的,现在的茅山派又分为南北两派,北茅山和南茅山。

而在发展过程之中,茅山派不光继承了符箓之术,更是将其改良,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符箓体系,分为金、银、紫、蓝、黄五色,金色符箓威力最大,同时要求施法者的道行也最高,消耗的功力也最大,银色次之,紫色、蓝色又次之,威力最低的是黄色,属于普通的符箓,一般用黄纸、朱砂画符而成。

而除了这些知名的符箓派别之外,许多道观本身,也都有书符的内容,每到了节庆假日等日子,求符的人络绎不绝,也足以见得,这一种形式至今也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失去了踪影。

文末探讨,欢迎留言:你需要/想要一张符箓吗?你觉得符箓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