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抖音吾儿王腾乃大帝之姿是什么意思 吾儿王腾梗的含义出处
“吾儿王腾乃大帝之姿”这个梗最近在抖音评论区出现的频率有点高,如果经常刷抖音的抖友都看到过这个词,那么抖音吾儿王腾乃大帝之姿是什么意思?下面来看一下。
抖音吾儿王腾乃大帝之姿是什么意思
网友觉得这条评论很有意思,评论人很有才,便调侃他吾儿王腾!既是对热评人的赞赏,又想占他的便宜!因为这句话是王腾父亲所说!
该梗来源:王腾出自著名作家辰东的代表作,《遮天》辰东一开始想用“王腾”这个名字作为主角,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选择了叶凡。其实王腾这个人本身并不招黑,他的所作所为在修士中也属于正常,但坏就坏在他有个坑儿子的爹,天天叫嚣着“我儿王腾有大帝之资”、“我儿王腾是北帝”等,这才引起了人们的调侃。
人物介绍
王腾,《遮天》之中的人物,北斗古星北原王家的少族长,天资绝顶……
奇士府绝顶弟子,出场年龄二十五岁,北原青年一代第一人,号称古帝转世,被称为北帝,又有化名狼神。
拥有九秘中的前字秘,修成武道天眼,并得到乱古大帝传承,绝技有万灵化道、十字星域交叉、乱天秘术、斩我明道诀、乱古圣诀等,座驾为一辆金色战车。
因其弟王冲的嚣张与叶凡结仇,于秦岭夺宝战中吃瘪,后往姬家求亲,从虚空殿中得到一块永恒蓝金,以为是虚空大帝传承(实际上是不死山无上存在打入虚空大帝体内的兵器碎片,内含不死山传承),与姬家共享而得到姬家青睐,旋被登门挑战的叶凡斩杀,后依靠不死山古皇力量复活,但却被残念污染。随后王腾一败再败,道心几乎崩溃,渐渐癫狂,最终在袭击安妙依时被叶凡杀死。
抖音吾儿王腾乃大帝之姿是什么意思 吾儿王腾梗的含义出处
“吾儿王腾乃大帝之姿”这个梗最近在抖音评论区出现的频率有点高,如果经常刷抖音的抖友都看到过这个词,那么抖音吾儿王腾乃大帝之姿是什么意思?下面来看一下。
抖音吾儿王腾乃大帝之姿是什么意思
网友觉得这条评论很有意思,评论人很有才,便调侃他吾儿王腾!既是对热评人的赞赏,又想占他的便宜!因为这句话是王腾父亲所说!
该梗来源:王腾出自著名作家辰东的代表作,《遮天》辰东一开始想用“王腾”这个名字作为主角,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选择了叶凡。其实王腾这个人本身并不招黑,他的所作所为在修士中也属于正常,但坏就坏在他有个坑儿子的爹,天天叫嚣着“我儿王腾有大帝之资”、“我儿王腾是北帝”等,这才引起了人们的调侃。
人物介绍
王腾,《遮天》之中的人物,北斗古星北原王家的少族长,天资绝顶……
奇士府绝顶弟子,出场年龄二十五岁,北原青年一代第一人,号称古帝转世,被称为北帝,又有化名狼神。
拥有九秘中的前字秘,修成武道天眼,并得到乱古大帝传承,绝技有万灵化道、十字星域交叉、乱天秘术、斩我明道诀、乱古圣诀等,座驾为一辆金色战车。
因其弟王冲的嚣张与叶凡结仇,于秦岭夺宝战中吃瘪,后往姬家求亲,从虚空殿中得到一块永恒蓝金,以为是虚空大帝传承(实际上是不死山无上存在打入虚空大帝体内的兵器碎片,内含不死山传承),与姬家共享而得到姬家青睐,旋被登门挑战的叶凡斩杀,后依靠不死山古皇力量复活,但却被残念污染。随后王腾一败再败,道心几乎崩溃,渐渐癫狂,最终在袭击安妙依时被叶凡杀死。
“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前段时间,临近高考之际,听到了两句特别有趣有味的诗: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当时感觉特别有意思,于是也去查看资料等。这两句就深深印在心里。恰逢友友们也在讨论:
“对待孩子,你是望子成龙还是躺平任其自然成长?或者你还有别的中庸之道??”
高考、填报志愿等忙碌、紧张时期,告一段落,因为关注老家侄子外甥等高考后情况,想起即将毕业的女儿……加之在抄读苏轼与好友章楶(音“杰”,字质夫)的诗词,禁不住又想起这两句诗,拿出来和友友们共享[握手]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他自得其乐,侍妾朝云不离不弃,侍奉左右,深得东坡的宠爱。朝云产下一子,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苏轼欣然,因作《洗儿戏作》诗:
洗儿戏作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意思是:
每个人生下孩子,都希望孩子头脑聪明。但是聪明有什么好处呢?我就是因为聪明,遭到人家的嫉妒,被聪明误了一生。只希望自己的儿子愚笨迟钝,没有灾难,没有祸患,而能够官至公卿。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全诗以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以一个“误”字,道尽了作者一生的遭遇。
对此诗此事……你怎么理解、看待呢?[心][what]
吾家、吾亲、吾儿、吾
这些天一些事情一直在发生,该做的事,该说的话和不该做的事情。不说每日三省吾身。至少应该是让一些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哪怕哪天再回去找找,哪怕哪天再想起来。自从有了吾儿之后,发现身边的人态度都变了,先说说他们的变化吧:
吾家,多了一个人口,户口本上已经占满了,小蛋儿,吾儿在家里的户口本上有了自己的位置,为了这事儿,父母心中颇有些想法,其实这些我都懂,我也能明白,虽然嘴上说儿女都一样,但作为河南老家的农村,有一个儿总是心里踏实些,这不是我自己的想法而是这一片人的想法,我能理解,所以感谢上苍,怜悯我辈,虽不知此儿有几分才艺,有几分孝心,有几分识大体,明事理,但凡先有此一事儿,老辈儿心里颇有些着落。
吾亲,这只为身边朋友亲戚,有满意的,有祝福的,也有心里不是那么开心的,人生嘛,哪能只照顾其他人的情绪,不开心只能是自己找的,别人无法,别人无能。首先感谢此辈祝福之人,感谢各位不伤之恩,我代吾儿感谢各位。承蒙各位厚爱,之前多有不当请记在心里,我都会一一感谢,感谢知遇之恩,感谢各位。
吾儿,吾儿鹏阳,名字义为:首先他不能忘祖,他祖籍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取南阳阳子,此为根,再有他生于祖国之南端,山南为阳,希望他能像高山一样矗立在神州大地上,此作为天下父母皆为此心,即希望于吾儿能顶天立地,望各位为父为母者谅解吾辈心思。鹏取自深圳,深圳简称鹏城,吾儿生于鹏城之中的大鹏新区,希望吾儿身体健康大鹏展翅,为深圳贡献力量。它虽小,但希望有此之志。再次请各位理解,为父之心。。。。感谢。
吾,吾,吾辈,吾此一生,也有狂浪不羁的时候,也有努力到天亮的时候,吾此一生,会很辛苦。吾在尽力,帮助自己,帮助家人,帮助朋友。渡人渡己。此生敬父母,重兄弟,亲爱人,护吾儿,省自身,辛苦总是不怕。望活的不那么透彻,一生为一日,一日为一生。。。敬谢各位!!!!!!
安身立命的小亮子。。。。
历史名篇解读二 、怎样教育好子女?四位历史名人《诫子书》告诉你
怎样教育好子女?从古至今作为家长无论贫富贵贱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涉及家风、传承、振兴等一系列家庭教育问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人生境界。从古自今,概莫能外;哪个家长都想教育好子女。本文收集整理了东方朔、诸葛亮、曾国藩、张之洞等汉、三国、清等不同历史时期历史名人的《诫子书》原文及译文,希望对期望教育好子女的家长有所帮助。
一、东方朔《诫子书》原文及译文东方朔
东方朔,(前154年-前93年),本姓张,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德州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著名词赋家,幽默风趣且才华横溢,在政治方面也颇具天赋,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汉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
原文明者处事,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首阳为拙;柳惠为工。饱食安步,在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遗余者不匮,自尽者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译文明智的人,他的处世态度,没有比合乎中道更可贵的了。看来从容自在,就自然合于中道。所以,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君子虽然清高,却显得固执,拙于处世;而柳下惠正直敬事,不论治世乱世都不改常态,是最高明巧妙的人。衣食饱足,安然自得,以做官治事代替隐退耕作。身在朝廷而恬淡谦退,过隐者般悠然的生活,虽不迎合时势,却也不会遭到祸害。道理何在呢?锋芒毕露,会有危险;有好的名声,便能得到华彩。得到众望的,忙碌一生;自命清高的,失去人和。凡事留有余地的,不会匮乏;凡事穷尽的,立见衰竭。因此圣人处世的道理,行、藏、动、静因时制宜,有时华彩四射,神明奥妙;有时缄默蛰伏,莫测高深。他能随着万物、时机的变化,用最合宜的处世之道,而不是固定不变,也绝不会拘泥不通。
二、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诸葛亮
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三、曾国藩《诫子书》原文及译文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原文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而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则身强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言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译文我做官做了三十多年,官职已经到了最高等级,可是学业一点也没有成就,德行一点儿也没有可赞许的地方,到岁数大了只有伤悲,不胜惊慌惭愧。现在将要与你们永别,特将以下四条教给你们兄弟。
第一、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能够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可以问心无愧,就可以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没有做过一件问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会觉得十分安稳,自己的心情也常常会是快乐满足宽慰平安的,(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强不息的道路和寻找快乐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础。
第二、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就能使人身心强健。内心专一宁静浑然一体,外表衣着整齐态度严谨,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方法;一出门就像要去拜访一个尊贵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恭恭敬敬的样子,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气氛。想要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安抚老百姓,必须做到一丝不苟恭恭敬敬这样老百姓才能信服,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效果。聪明的人和机智的人,因为他们都能够做到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所以总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庄重严谨恭恭敬敬,就会一天比一天壮大自己,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傲慢无礼肆意而为,就会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如果能做到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无论对小事情还是大事情都态度恭恭敬敬,不敢有一丝一毫松懈怠慢的意思,那么自己身体和内心的强健,还用值得怀疑吗?
第三、讲究仁爱就能使人心悦诚服。天底下人的生命,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机理才成就自我的性格,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气息才成就自我的形象,我(指曾国藩)和普通老百姓相比,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其实都是相同的。假如我(指曾国藩)只知道自私自利而不知道对老百姓讲究仁爱对事物加倍爱惜,那么就是违背甚至抛弃了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至于那些享有丰厚俸禄的大官,高高地位于众人之上,就应该承担起拯救老百姓于溺水之时和拯救老百姓于饥饿之中的责任。读古书学习古人的思想,大概知道了古书中的意思,就应该有大力推行古书中自己已经领悟的古人正确思想的责任。孔子的儒家学派教育子弟,大都要求子弟要讲究仁爱,而讲究仁爱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要想富贵自己首先就要富贵他人。能够成就他人富贵他人的人,人们哪会有不心悦诚服的归顺于他的呢?
第四、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使神明感到钦佩。一个人每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能做到与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所用的力气相匹配的,就会得到旁人的认可和鬼神的赞许,这是因为他是在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假如普通人家男人耕田女人织布,一年到头辛苦劳动,才有了几担谷和几匹布的收入,而富贵人家的老爷少爷却一年到头安逸淫乐,不做一件事情,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锦罗绸缎。喝醉了酒以后就像猪一样呼呼大睡,醒来后他一叫唤就有下人们对他唯唯喏喏,这是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情,连鬼神看见了都不会允许他(富贵人家)这样胡作非为,难道富贵人家就可以长期这样安逸淫乐享福吗?古代圣明的帝王和贤良的大臣,没有一个无时不刻不是把勤劳工作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如果从个人安身立命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努力操练和学习技术本领,积极煅练自己的体魄,感觉到自己知识太少时就加倍努力去学习知识,时时刻刻做到居安思危,这样才能够做到通过增长自己的学识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而从为天底下老百姓着想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做到让普天下的百姓都吃饱饭、穿暖衣,不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他们都接受教育,不再像水边的蒿草一样没有自己的主见,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背负的责任。大禹、墨子大都提倡对于个人生活应该非常节俭,而对于工作应该非常努力,辛勤劳动以使自己丰衣足食。勤苦劳动的人长寿,安逸享受的人短寿,勤劳的人因为经常参加社会劳动,学有才干而能够派上用场,安逸享受的人因为从不参加社会劳动,毫无才干而会被社会所淘汰,一个人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使神明都对他的行为感到钦佩敬仰,一个人贪图安逸享乐就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不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使鬼神都他的行为感到厌恶。
这四条是我从数十年的人生中积累的,你们兄弟们记住并且履行,而且要把它传给子子孙孙,这样,我们曾家就可以长盛不衰,每代都有人才。
三、张之洞《诫子书》原文及译文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生于贵州兴义府(治所在今贵州省安龙县)。清同治二年(1863)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同治六年(1867),任湖北学政。同治十二年(1873),任四川乡试副主考宫,旋任四川学政。在四川学政任上三年多,清除科场积弊,整顿士林风气,创建尊经书院.培养人才。后历任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有《广雅堂诗集》。
原文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1],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飞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
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父涛示。五月十九日。
译文吾儿知悉(书信开头用语):你出门离国,已经有半个多月了。我每天都记挂着你。父母爱子,无微不至,真恨不得一天都不离开你,但又一定要让你出门离家,因为希望你能用功上进,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有用的人才啊。
现在国家纷乱,外寇纷纷入侵,边疆国土接连失陷,国家腹地亦已危殆。兴国之道,最重要的是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的办法不止一个,训练军队实在是首要的办法。你从小就贪玩好动,在书房中,老师一旦离开,你就跳掷嬉笑,什么事情都干。如今碰上科举已废除,要不你最多也就只能以一个秀才的身份终老。所以学校开始设立,我就送你入学。那时还有很多前辈不认可这样的做法,但我十分了解你的性情,知你一定不是科举之人,所以排除各种困难送你入学读书,果然除体操外,其他的没一点儿长进。
现在世事多艰险,习武很好,因此送你东渡,你现在已经入学,应该努力上进,要把军事上的奥秘全部学会。不要畏惧辛劳,不要自恃高贵,要勇猛刚强坚毅,务必要养成军人的禀赋。你的前程,正可谓不可限量,国家正是在用兵的时候,你只需担心自己不能够成才,不需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记住记住,别忘别忘。
我还有要告诫你,你和我一起在湖南湖北,自然是总督大人的尊贵公子,没有人不恭敬地对待你。而如今却已离国万里,你平时那些可以依仗来轻视他人的条件,将不再能依仗,万一不小心生出祸端,反而让我们十分担忧。你今后应该把自己看成是贫苦的百姓,看成是地位低下的士兵,吃苦尽力,要用这些身份来处理求学时遇到的问题。这不只是得到学问上的好处,而且可以借此来磨练身心,就算以后得到我的庇荫,在毕业之后,谋得一官半职,也要深切了解底层百姓的艰苦,而不致于自认为聪明,自认为杰出。我已是五十岁开外的人了,官居一品,天下闻名,但还是要小心谨慎,常常担心自己做错事,不敢放纵。
你跟随我的时间很长了,一定会亲自实践并努力坚守,不要自认为是尊贵的公子,就随随便便,全不在意,这不是我对你的希望,你一定要谨慎啊。冷暖更应该要自己注意,尤其警戒奸邪之事赌博等行为,即使不被人知道,也耗费时间荒废学业,万一被人知道,甚至有可能被日本官吏拘捕,那么我的脸面往哪里放?你肯定不值得可惜,那我有怎么办呢?你更应该努力革除我所嘱咐的这些事。
我的身体很好,家里的老老少少也都平安,你不必挂念。你要全心求学,不要随便在外乱跑。你如果能百尺竿头,天天进步,我也就胸襟宽阔,身体舒泰了。
父涛示(父亲书信结束用语)
历史文化常识:古代人都怎么称呼自己和别人?
1.六亲:“六亲”即六种亲属。六亲具体指哪六种亲属,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娅;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说指父母、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父、母、兄、弟、妻、子,此是现代较为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亲也泛指亲属。
2.父母:父母并称有“二老”“双亲”,还有“高堂”“怙恃”“椿萱”等。
3.父亲:关于父亲的称呼,在《史记》中,刘邦用“太公”之称,又曾对项羽说“吾翁即若翁”,其中“翁”即父亲。后世对父亲有很多不同的称呼:称自已父亲为家尊、家君、家严、严君、严亲、家大人,称对方父亲为令尊、大君、尊君、尊公、尊翁、尊府、尊甫、尊大人。此外,还有以“椿庭”为父亲代称的。
4.母亲:对母亲的称谓最常见的就是“母”,古今习用。文人多以“萱堂”“堂萱”作为对母亲的敬称。萱草,又称为忘忧草。“萱堂”原是母亲所居之处的代称,又用作对母亲的敬称,又简称为“堂”,故称对方母亲为令堂、尊堂。此外,古代官绅人家一夫多妻很普遍,于是有“生母”“亲母”等诸多名称,生身母亲若为父亲正妻,则称生母;若为妾出,称己母为亲母,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若自己是父亲正妻所生,则称父亲的妾为庶母、少母。此外,又称父亲的妾为姨、阿姨、姨娘、姨太太。
5.考妣:在先秦时期是对父母的别称,无论生死均可用。后世则称死去的父亲为皇考,死去的母亲为皇妣。后又改称先考、先妣。
6.夫妻:夫,丈夫,本是成年男子的美称。到了后世,丈夫、大丈夫、美丈夫等均为男子美称,夫、夫君、夫婿则为妻称夫的名称。此外,良人、郎、郎君、官人等都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妻称夫的名称,比较书面化的还称为外子。夫称妻多称贤妻,称呼对方之妻则有令妻、夫人和尊夫人等名,对他人称己妻有山妻、拙妻、荆妻、拙荆、荆人、荆妇、拙内、贱内、内人、内子等称呼。称呼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为糟糠之妻,或简称为糟糠。小君、细君最早用以称诸侯之妻,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梓童则为皇帝对皇后的称呼。此外,古代官宦人家多有妻有妾,正妻又称为正室、嫡妻、嫡室,其余的妻子一律称妾,或侧室、别室、别房、偏房、如夫人等。旧时,女子还将将妾、妾身等作为自称的谦词。
7.子女:古代对儿子主要有以下称呼:男、息、儿。子息、儿息、贱息、弱息等名称为书面语,儿男、儿郎等名称为口语。另,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嫡嗣、宗子等,妾出之子则称庶子、余子、孽子等。称呼对方之子为哲嗣、公子。称呼对方之女为爱或媛,也称为令媛、千金。儿子之妻最初只称妇,后因儿子称息,又称为息妇,又作媳妇。女儿之夫为婿,或称为女婿、快婿、门婿等。晋以后,文士又常将女婿称为东床。
8.兄弟:兄弟的称呼有昆仲、昆季、棣萼、埙篪、手足、友于等。美称对方兄弟为昆玉。此外,旧称地位高的弟弟为介弟,敬称对方兄弟也说介弟。兄之妻为嫂,弟之妻称弟媳。兄弟之妻互称为姒娣或妯娌。伯叔之子称为从兄弟,俗称堂兄弟、叔伯兄弟。
9.姊妹:姊古称为女兄,妹为女弟。姊妹之夫,称为姊夫、妹夫或姊婿、妹婿。
10.亲戚:现在,“亲戚”是一个固定词汇,表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不过,在早期,“亲”与“戚”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简单地说,就是“内亲”“外戚”,亲指的是族内,戚指的是族外,就是父亲这一边的亲属被视为亲,而母亲这一边的亲属被视为戚。古代的“亲戚”一词还曾经表示过父母兄弟。到了后来,亲戚更多是指族外的姻亲,也就是母亲这一边的亲属,而今天亲戚则成了父系、母系所有亲属的统称,从这个意义来说,今天的“亲戚”一词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用法的。
11.伯仲叔季: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而季最小。伯仲叔季在古代作为排行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先秦时期,姓首先是女子能否与男方婚配的重要标志,所谓“同姓不婚”。那时的女子虽然有名字,但限于周礼中“男女非有行媒(媒人)不相知名”的规定,女子的姓对于她们来说是担负社会通用的名的作用。未婚的姑娘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在姓前冠以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这种排行。但是伯仲叔季的排行也是存在局限的,因为孩子多,而取名又早,所以不知道哪个才是老小——季。因为在古代,不论排行是第四还是第十四,只有最小的那个才能称为“季”。
12.祖父母:父之父为祖父,古称王父,又称大父,也称为公、太公、翁、阿翁、太翁等。父之母为祖母,古称王母、大母。
13.外家:即母亲和妻子的娘家。母亲之父,称为外祖父,又称为外王父、外大父。外祖母,又称为外王母。母亲之兄弟,古今均称舅、舅父。舅母,宋代开始又称为妗、妗子、妗娘。母亲的姊妹,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姨母。姨母之夫称姨父或姨夫。妻之父母,早期称舅姑。后来妻之父改称外舅、外父、丈人、妻父等。唐以后还有以下称呼:泰山、岳丈、岳父。相应的,妻之母称为丈母或岳母。妻之兄弟,最常称为舅,又称为妻舅、舅子或内兄、内弟。妻之姊妹,古今均称为姨,也称妻妹、内妹。妻的姊妹的丈夫,古代称为亚,或称为友婿,唐宋以来多称为连襟。
14.亲家:指两家儿女相婚配形成的亲戚关系,即称女儿的公婆、儿子的岳父母为亲家。
15.中表兄弟:姑母之子女、舅父之子女、姨母之子女统称为表兄弟、表姊妹,古称中表兄弟。姨母之子也可称姨兄弟。
16.称谓自家人:古人称自家人时,常用“家”“吾”“舍”等词,如家父、家母、家兄、吾儿、吾孙、舍弟、舍妹、舍侄。称“家”“吾”或“舍”有区别,“家”用以称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对直系小的传统称呼是用“吾”字;“舍”用以称自己的卑幼亲属。唐以后,为表亲切,称呼同宗也加“家”。
17.朋友称谓:古人非常重视朋友,所以关于朋友的称呼很多。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友叫“患难之交”,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用敬称、适合用“你”“我”之类的随便称呼来处的朋友叫“尔汝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道义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也叫“神交”。
18.称谓已故者:一般在称谓前面加“先”,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故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故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故的有才德者为先贤。
19.分年龄的称谓:古代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很多不同称谓,如:“ 襁褓”是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是指幼儿,“黄口”“垂髫”是指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指少年儿童。“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后用以比喻未成年人,称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又“舞勺之年”“舞象之年”分别指13岁和15岁。“及笄”指女子15岁,“束发”指男子满了15岁(到了15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束),“弱冠”指男子20岁,“而立”指男子30岁(立,即立身、立业)“不惑”指男子40岁(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知命”指男子50岁(知命,即知天命)。60岁称花甲之年、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从心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90岁称鲐背之年。80-90岁也合称耄耋之年。100岁称期颐之年,又可称为人瑞。
20.尊称:也叫敬称,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古代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对一般人,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对方的父亲则尊称为令尊、尊公、尊大人,对方母亲则尊称为令堂、太君,对方的妻子则尊称为令正,对方妻父则尊称为泰山、冰翁,对方兄弟则尊称为昆仲、昆玉、令兄(弟),对方的儿子则尊称为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方的女儿则尊称为千金、玉女、令爱等。
21.谦称:一般表示谦逊态度的自称有: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即私下、私自之意,表示自己冒失或唐突)、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帝王的谦称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不善)、朕。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臣、下官、末官、小吏等。读书人的谦称:小生、晚生、晚学,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其他谦称:因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称,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面对父兄尊长时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 ;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
说明:本文来源于谭龙曼《传统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