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不得好死的意思算不算发誓(不得好死的意思)

不得好死的意思算不算发誓(不得好死的意思)

易友投稿: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关于生命的思考

曾师圈子·张一舟

本期内容由曾师智慧交流圈子中的张一舟易友提供。

Part.1

看到新闻报道,4月4日下午在张家界天门山景区,有三男一女跳崖,其中那名女生被及时阻止,但因其在跳崖前已服毒,抢救无效,还是离开了。

从他们留下的遗书中,写了选择自杀是他们自己的想法,与他人无关。

他们四人中,年龄最大的不过33岁,最小的是那名女生,才22岁,正值青春年华……

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时,内心总是感觉无比遗憾。

对于生命教育,现在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里似乎都比较缺乏。

想起曾老师在《坤道》一书中写过:中国人一生一世只追求四个字——求得好死。

什么叫做得好死?就是死得心安理得。

那什么叫做不得好死呢?自杀就是一种不得好死。

曾老师还说,他觉得自杀的人是世间最自私的,因为越跟你亲近的人就越会觉得痛心。

人绝对不能走绝路,不能让亲者痛,不能让自己变成不得好死,这都是很划不来的。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本就来之不易。

父精母血好不容易结合到一起,再经由母亲辛辛苦苦怀胎十月,然后生产、哺乳。

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带着宝宝一点一滴地长大,任何事情都要手把手一遍遍地教,孩子才慢慢学会各种生活基本技能。

然而,对于如此难得珍贵的生命,现在很多人却认识不到生命的价值。

Part.2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有时候可能是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有时候可能是一直过得比较艰苦。

这些的确会让人产生低落的情绪,甚至于是抑郁、沮丧、绝望。

对于这些负面情绪和现实中的困境,他们想要摆脱内心的痛苦感受,但却选择使用自杀这样不合理的方式。

他们认为这是解脱痛苦的办法,觉得死了就一了百了。

事实上,这绝对不是解决困境和内心痛苦的合理方式,而是一种很糟糕的想法和方式。

人死则不能复生,如果在跳下去的过程中后悔了,或者在临终前感受死亡痛苦时自己后悔了,那时就已经来不及了......

可能有人会说,现代人的生活压力非常大,所以会得各种心理疾病,甚至于很多人选择了轻生。

但是,如果社会、学校和家庭能充分重视生命教育,让人了解到生命存在本身的价值。

活着不仅是吃喝拉撒睡,而当一个人成年后去工作也不仅是为了赚钱去吃喝玩乐。

当然作为人也是有这些基本生存需求的,但人更是万物之灵,其生命的价值远高于此。

正如曾老师所说,人走上绝路,这样只会造成亲者痛,真的是非常划不来的。

人生重在过程,好比玩游戏中的打怪升级那样,每一个生活中的难题就像“怪”一样出现,它们并不是为伤害我们而来。

而是要锻炼我们的能力和心智,让我们内心更强大,并不断收获智慧。

办法往往是比问题更多的,就像陆游的那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希望始终都在。

老子和孔子都说过“不得其死”,是诅咒,是预言?还是结论?

对有仇怨的人,人们常会诅咒他“不得好s”,这句话在我国民间更是一句常用语,无非是咀咒对方不得寿终正寝。

但是这句话,我国两位最伟大的圣人都说过,只是跟我们习以为常的骂人口头禅不太一样。

孔子说“不得好死然”是说他的学生子路,但绝非八卦预测,更不是诅咒

《论语·先进篇》说:“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没有对其他三个学生评价,只对仲由(子路)“乐”而评之,在这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下,“不得其死”绝不可能是“骂”子路没有好下场,更不可能是后儒们神化孔子,认为这是孔子对子路命运的预测。

然而网上对这句话的翻译,多倾向于认为,这是孔子对子路不得善终的预测,比如杨伯峻的翻译是“象子路这样,恐怕不得好s。”钱穆:“由呀!我怕他会不保天年呀!”李泽厚:“像子路呀,恐怕得不到好死啊!”

那么,“子路,行行如也”与“不得其死然” 要表达孔老夫子什么意思呢?一个温、良、恭、俭的夫子,怎么会在高兴的时候诅咒自己的得意弟子“不得好s”呢?很诡异啊!

虽然子路的结局很悲惨:在担任卫国大夫孔悝宰的时候,为救孔悝而被石乞挥戈击杀,但这只是巧合,与预测无关。

“行”,象形字,十字路口,即不受限制有多种选择 。行行,就是性格走向不确定,没法断定。“死”在本文中只能当作终结、结局来理解。

所以《先进篇》要表达的大意应该是:

四个弟子侍奉在孔子的身边,以孝闻名的闵子骞,一副谦和恭敬的样子;勇武直率的子路,洒脱自由的样子;冉有、子贡两个善于言辞的滔滔不绝。孔子看到弟子各有所长、个性鲜明融洽和乐的样子,特别是看到子路的洒脱能干的样子,高兴地说:“像仲由(子路)这小子啊,我都看不透你的将来!”

老子说“不得其死”针对的是暴政,不是预测,而是铁律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就是说,大道对于万物的作用是柔弱的,非强暴的,是“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不宰”,所起的作用是“辅助”而不是主宰,更不是强力胁迫。

道的柔弱,是“知其雄,守其雌”的柔弱,这个“强”是“守柔”的强,老子说“守弱曰强”,是他本身就是强大的,而不是对弱者的要求,老子不会要求本身是弱者的群体或者个人“守雌”“守柔”。若是那样,老子就不是思想家、革命家的老子(李约瑟语),而是宗教布道者,是愚民教化者。

因此,老子所说的柔弱,特指权力“能辅”而“弗能为”的知强守弱。他绝不会要求民众都来柔弱,相反,权利的无为,目的正是让民众“自化,自富”,“无不为”而强大。

圣人为道,因此“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他对于百姓的作用是“能辅百姓之自然而弗能为”,就是圣人之治,能顺应和辅助百姓之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自主创造价值,而不是违背百姓意愿,实施暴政,横征暴敛,侵夺百姓利益。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圣人之治,柔弱待民,“毋以取强焉”,权力的柔弱是“知其雄、守其雌”的自我约束,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外其身,后其身”的不与民争。

老子反复强调“强梁者不得其死”的道理,他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为什么说“强梁者不得其死”?

因为圣人为道而“欲不欲”,至柔至弱,“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什么是“能辅”,就是圣人具备辅助百姓自由发展的能力;什么叫“弗能为”,就是圣人“行不言之教,居无为之事”,“不能”剥夺百姓“自化、自富”的自由发展权力,这也是圣人为道的“职业操守”。

所谓“无为”就是限权,不要滥用权力,不要压缩百姓的生存空间,破坏百姓自然属性,以威权胁迫百姓,盘剥百姓,当百姓生不如死“民之不畏威”的时候,那么,对于侯王来说“则大威将至矣”。

所以老子警告侯王:“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坚强”,“勇于敢则杀”,就是“不得其死”。

《道德经》的根本主张就在于“无为”,柔弱是“无为”的基本要求,而强、暴则是“有为”的基本特征,所有关于“柔”“弱”的论述,都是对“无为”的正面论述,所有关于“强”的论述,都是对“不得其死”的“不可行”论述。

两位圣人都说“不得其死”,所不同者,孔子是指不知其结局,表达的是多种可能性。而老子则是指权力“有为”而恃强凌弱,造成百姓子孙绝祭,江山异色。所以《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说:“君天下者,以暴加天下,初则民若畏,既久不畏,既不畏方生,则国之大祸至矣,莫可释。”

是为“强梁者不得其死”之谓也。

#头条创作挑战赛##老子道德经##妙笔生花创作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