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朱砂撒在坟上的作用坟地上放海龙作用(朱砂撒在坟上的作用)

朱砂撒在坟上的作用坟地上放海龙作用(朱砂撒在坟上的作用)

第二十八章 古玉沁色分类(古玉朱砂沁)古玉沁色鉴定

立学先立题,古玉朱砂沁不管是沁入玉体内的古玉红沁或覆盖在玉体之外的葬玉抹砂,他都需要一个先天条件,那就是必须先有朱砂,朱砂,化学成分为硫化汞(HgS),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也称丹砂,因古时主要产于辰州(今湖南沅陵一带)且品质最佳而得名辰砂。朱砂以其鲜亮的朱红颜色而在世界早期先民中受到特殊的重视。

我国史前先民对于朱砂的使用可追溯至距今7000年左右的仰韶时代早期,大约从距今6000年的仰韶时代晚期开始,朱砂以人骨涂朱、随葬品涂朱和撒入墓圹填土的方式被使用在贵族丧葬仪式中,有学者认为,朱砂的早期使用作用为先民防止祖先尸体受到野兽侵扰,在死去的祖先石棺或土葬以及洞葬之中放入朱砂,起到掩盖身体腐烂带来的气味,并朱砂红色与火颜色相近,以此来驱赶野兽,此种情况在6500年前的大伊山石棺墓葬群得到了验证。

大伊山石棺墓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乡任庄村大伊山东麓青风岭上。1981年发现时遗址仅存西北角一部分。现存遗址东西长70、南北宽45米,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距今6500年,是中国迄今发现的较早的石棺墓。经1985年、1986年两次发掘,清理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石棺墓61座。岳石文化和西周时期灰坑各一处、汉代墓葬10座。石棺墓全部采用大伊山上自然石板镶砌而成。其中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文物1700余件。大伊山石棺墓中一共61座墓葬中,大部分石棺还残留朱砂遗痕,越居于中心位置,朱砂的使用量越加明显与增加,在6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物质匮乏的时代,朱砂的使用已经开始等级化与并以此确定秩序化,这在后期的墓葬出土中越加明显。

夏王朝,一级大墓,墓葬铺有朱砂

与玉陪葬品,身份显赫,部落首领

二级墓葬,极个别墓室

可见少量朱砂,低级贵族

三级墓葬,平民墓

其等级已无朱砂陪葬

最底层墓葬,无朱砂也少有陪葬品

陪同殉葬,多为奴隶阶层或敌对部落存在

朱砂与玉已经演变成了是权势与等级的象征

西周王侯墓陪葬朱砂与覆盖全身代表当时最高礼仪

按照惯例与风俗

无砂不成贵族,历代争相模仿

通过以上贯穿性的图文我们应该有所结论,朱砂的早期作用就是为了祭祀,因为在早期国家王朝社会内部,祭司阶层通过宣扬朱砂在葬仪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对这一战略资源的垄断及再分配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威望。祭司及统治者通过在葬仪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而增强仪式的复杂性及专业性,从而有利于维系政权的延续与社会的稳定,朱砂也被贵族阶层赋予一种神圣与神秘的色彩,并贯穿了整个华夏史。

研究到了这里,我们大致得出了一个判断,朱砂是由7000年前开始就用于祭祀与陪葬,而在陪葬的过程中玉器与朱砂皆属于贵族独有的一种陪葬方式,奴隶与平民是不允许也不会出现朱砂与玉器陪葬,头绪清楚了,那么下面的问题就好解决了,“古玉红沁”和“葬玉抹朱”有什么区别和内在联系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有的。首先,两者都是指古代玉器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朱红沁色。他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葬玉抹砂”是前因,“古玉红沁”是后果。简单来说,古玉之所以“挂红沁”,在颇大程度上是由于“葬玉涂砂”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古玉挂红沁”是现象,而“葬玉涂朱砂”则是本质。这是一个时间延伸的问题。

古语常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为什么有的会有红沁,有的就没有红沁呢,这里就有一个地域问题,我们先来看能产生红沁的地域,朱砂想要沁染玉器它需要一个密封的空间与重压力,还有一个不可缺的因数“水”,从妇好墓我们便能知道,妇好墓在地表6米以下的深处,发掘时发现那里到处是水,并且是红颜色的,系由墓底铺的朱砂染红的。上面提到的血红地面是排水之后呈现的。现在看来,所谓“血沁”,并不意味着古玉器沾了血而形成的沁色,而是玉器上涂抹了红色矿物质。久而久之,经过几千年的浸染,红色便逐步深入到玉器内里,成了沁色。这就是古人所称的“涂朱砂”的结果,很多人说血沁是血染的,这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古人的血死亡后便凝固,自我解散消失,并不会对玉器造成鲜红色的晕染,血沁,便是朱砂沁。

而没有产生红沁的我们便习惯称之为抹砂,这类地域需要极其苛刻的条件,和沁朱砂完全相反,那边是没有“水”,这类区域一般多见于河南,山西一带,土地十几米没有水都是很正常的,南方往下挖一米可能就会遇见水,而河南陕西地区不会,适合墓葬的区域都需要向下挖十五米左右才会见到水源,这就会形成,埋葬的时候抹砂什么样,出来朱砂还是什么样,并不会在墓内形成蒸汽压力(封闭空间沼泽状态容易形成沼气,对玉器形成蒸压形态)

干枯土壤,几千年依然

保持着抹朱砂状态,未见深度沁染

干枯土壤层提取古玉

朱砂覆于表面,俗称“抹砂”

下面我们再欣赏朱砂沁的古玉,朱砂因沼气压力与水的浸泡等原因,形成了自然的古玉血红色朱砂沁,贵族的等级永远的记录在了这枚玉之上,朱砂沁当属所有沁之中等级最高,不同于其他种类沁,因为只有王侯贵族才可以使用朱砂,所有的朱砂沁或朱砂抹玉的沁,皆是王侯贵族玉,无一例外。

文章写到了这里,对于收藏艺术品便会有了一个新的思考,我们对于收藏应该考量的是艺术品带给我们的价格增势,还是艺术品本身的文化内涵能够带给我们的价值思考。

其实在我看来,最接近一线的古董收藏圈内从业者与捕鱼者的性质是相同的,捕鱼者,精通鱼的习性,精通鱼的种类,也精通鱼是否属于野生或饲养,甚至对于各自的市场价格如数家珍,但是,捕鱼者并非是鱼的最后归属,捕鱼者捕获鱼儿之后,一般打包卖给市场摆摊卖鱼从业者,摆摊捕鱼从业者或单卖或卖给更高端的商超机构,但是鱼儿到了这里,也并非是其被捕获的最终归宿,他们的最终归宿是到了真正喜欢食鱼者,并制作成精美的鱼羹或食物以供家人分享,给家庭的情趣增添滋味。

其实古董艺术品的收藏也是一样的,古董几乎由民间由一线人员探索而取,转而加一层利进入摆摊之界,摆摊之界转而进入各种高档的柜台之上,最终由真正喜欢古董艺术品的人以双方满意的价格购入囊中并装饰于家庭之中,以增添家居之情趣。

那么,到了这里,我们对于收藏便要有一个思考,鱼的真正价值是可以卖一点散碎银两的价格,还是因为物以人用而产生家庭愉悦的价值,古董收藏其实也是一样的,五元收藏的古董是为了卖十元,还是为了纯粹的喜欢和汲取其真正存在的文化内涵。

这个比喻有点通俗,但是易懂,因为我在收藏古董艺术品征集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那便是从事古董艺术品越是在圈内做的比较好的人,你去他们家中或者馆里都会发现,他们往往家中都很干净,而且对于古董艺术品的使用与摆放总是那么的恰到好处,与古人的装饰可以说是相差无几,他们在保持增值的前提下也在用古董艺术品熏陶自己对于美的发现,而且这一类人群,他们会在那个家庭氛围里,把自己所知的,所感悟的鉴赏技巧和对于美的欣赏角度,以及每一件文物的背后历史典故与规矩耳濡目染传授给下一代,而他们的下一代虽然还未从事这个行业,但是他们对于鉴赏古董艺术品的能力已经不亚于一个市场从业者,更可贵的是每个孩子待人接物非常的亲和大方而又都显得那么彬彬有礼。

而很多摆摊的,或者说一直在摆摊的,甚至说一直在跑一线的古董从业者,当你去到了他的家里去,他们对于艺术品的美从来不会去探讨,他们更加的关心是这件器物能值多少钱,谁谁谁给了多少钱我没有卖,又谁谁谁有类似的与其相同卖了多少钱,字里行间几乎全部是和价格相关的话题,他们从来不会去研究也不会和你探讨艺术品背后的文化,因为他们更关心价格,更重要的是,很多珍贵的艺术品随处堆积,有的甚至积满了尘土,孩子在那样的环境里写字,我有时候会问孩子们,你知道这个是什么年代嘛,那个家庭的孩子们只是知道那是古董,其他的不懂也不感兴趣,更甚者说那是一堆破烂,他的父亲总是把一堆破烂搬回家随处堆砌,每当这个时候,其实我都在思考,古董艺术品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价格重要还是价值重要。

其实这些真的是非常浅显的一些道理,就和贩卖鱼儿是一样的,捕鱼者捕获来了鱼,很多捕鱼者都明白每一种鱼的市场价格,但是我们要知道,鱼被捕获的最终目的并非是贩卖,而是购买者制作成各种各样融入家庭生活中去的美味,汲取其属于鱼的那独特的鲜美,用鲜美去创作各种各样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菜肴,令人食之有味,另家庭成员赏心悦目,很多人去捕鱼但是自己却从未制作过美味佳肴给或给家人尝尝鱼儿有多鲜美便把鱼儿加价卖给了别人,仔细的想一想是否觉得非常的惋惜,就如古董收藏一般,那古董文化的滋味都没有品尝过便让给了他人,家里人味道都没有闻过你便卖了,多可惜呀。

现在有很多很多的家庭,父母非常注重孩子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但是却很少有人关心什么是文化的传承与接力,文化包括古董但不限于古董,文化包括你对于家庭物品的摆放审美,你对于家居或个人邋遢与清洁的认知,世界名著知识的阅读,人情世故待人接物,烹饪美食,修剪花草,野外山川河流的生存与挑战,让孩子接触你工作的艰辛与过程以及收获,拥抱家人看完一部电影,这些都是你可以塑造孩子与家庭生活的文化内涵,什么是传承接力,在家庭成员与你的互动中,便会不知不觉的学会了你所经历过的和感悟出的文化内涵,下一代会以家庭文化底蕴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离基础更好更远也离家庭中心更近的未来,因为他喜欢这个让他温和的家庭氛围,所以他将来也会去想着保留或创造另一个这样的家庭氛围。

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我们从业者整天抱着古董却只是关心他的价格,那该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因为古董的本身的价格是来自于市场对于古董增值的一种馈赠与定义,和你的存在与是否是你拥有其实没有任何关系,价格方面不会因为你多关心或者少关心而有任何变化,决定古董价格的是市场,但是决定古董价值的却是你,如果你不能发掘古董背后的价值,那么其实你从未进入过古董这个圈,因为你未曾真正品尝过艺术品带给生命的滋润,如你真的喜欢艺术品,愿诸君能明白这个道理。

巫术可以让尸体行走吗?听科普作家怎么讲“赶尸”的故事

作者:姚昆仑 | 研究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欢迎朋友圈各种姿势的分享

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

赶尸,这个曾经给湘西的大地染上诡异色彩的活动,已不过是保存在人们记忆里的传说,在舞台上的活人表演和一种难忘的谈资了。

赶尸,听其来让人感觉阴气森森,毛骨悚然。我曾多次被问及在湘西有没有“赶尸”这一现象。我的答复是,从记载和传说来看,历史上是有过,而且不是湘西独有的现象,据说海地那边也有,听起来更邪乎,可以把尸体挖出来当廉价劳动力。不过,赶尸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充满迷信色彩和邪乎,有点常识的人知道,不靠外力作用,尸体能够行走应是子虚乌有的事。

赶尸

-01-

关于“赶尸”起源传说

眷恋故土是人之常情,特别是人到老年此情更甚。对客死他乡的人,入葬到故乡祖坟是生前愿望。在古代湘西,地方贫瘠,交通不便。外出的湘西人,或来湘西的外乡人因战争等原因失去了生命,如果运尸还乡,除了经济耗费巨大之外,就是路途遥远崎岖,困难重重。如何用经济的办法将死亡者运回家乡呢?于是便出现了一种神秘办法,叫“赶尸”。

“赶尸”现象主要发生在湘西的苗族居住区,部分土家族和瑶族居住区也有。历史记载表明,苗族是最早发明兵器、刑法、巫术的民族之一,其中巫术有黑巫术和白巫术之分,“赶尸”则属于苗族的白巫术。“赶尸”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先来解析这个巫字。中国字的魅力之一就是形与意的结合,巫字的形意是:上面一横代表天或者雾,下边一横则代表地,而中间的那一竖就表示“符节”了;竖的两边各有一个人字,意思是要两个人联合起来才能作巫术。

苗族认为自己的祖先是蚩尤(苗语称为阿普,即公公),相传在黄帝时期,蚩尤率兵在黄河边与敌方对阵厮杀,激烈的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打仗结束后,蚩尤看着死去的士兵,对身边的军师说:“这些战死的弟兄们,我们不能不管,可否用点法术让他们回归故里啊?”军师说:“好吧。你我改换一下装扮,你拿‘符节’在前面引路,我在后面督催。”于是军师装扮成蚩尤的模样,站在战死的弟兄们的尸首中间,在一阵默念咒语、祷告神灵后,对着那些尸体大声呼喊:“死难者们,你们的离去令人痛心疾首。但这里不是你们的葬身场所,故乡的亲人盼望你们能够回去,你们的魂魄勿须彷徨,跟我走,急急如律令,起!”出乎意料的是,躺在地上的尸体一下子全都站了起来,跟在蚩尤高擎的“符节”后面规规矩矩向南走。敌人的追兵来了,蚩尤和军师连手作法引来“大雾”,将敌人困在迷魂阵里,这些尸体才得以还乡。由于蚩尤所用的御敌方法是“雾术”,而“雾”笔画太多难写,便用一个“巫”字取而代之。这样这巫字中的两个人字,右边代表蚩尤,左边代表军师,不管传说是否真实,赶尸的最初来由听来也很有意思。

最早的医字是“毉”,下面是个巫字。《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十巫》:“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说明巫术与医术有关。按照古人的分类,“赶尸”属于古时“治病十三科”中的祝由科。祝由二字,最早见于汉代医书《素问》,说的是上古之人治病,不用打针服药,只要移易精神、变换气质,请人施展祝由之术,即可搞定。宋代王安石考证,战国时期的《周礼》一书中的“祝药劀杀”之“祝”,就是祝由。祝由之法,即包括用中草药在内,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祝由”涵义很广,包括禁法、咒法、祝法、符法,以及暗示疗法、心理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并非仅仅祝其病由而愈其病。祝由治病的原理是:人食天地之气以生,内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外伤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以生病。古人认为除了七情、六淫外,还有尚未被认识的病因,那就是“鬼神致病说”。但鬼神是不存在的,故鬼神致病皆由心生。于是要用禁法,或符法,或配合药物治疗。

符咒

符法主要使用符图。符图由很多以象形文字构成,以“鬼”字居多,以便能“鬼使神差”。符图中呈圈状、点状、线条状、直线、竖线、S线、口字等,这些都是宇宙能量的符号,渗透、储存和连接了古代很多功夫大家、医学家的高能信息,是人与宇宙能量交换的开关。同时与咒法并用。“祝”就是“咒”,咒语威力相当大,诅咒可以干扰一个人的场,使大脑易于失控。祝由医师要用咒语诅咒病魔,将病魔赶出人体。咒语又具有攻击性,驱散性,咒语是练功人练到一定程度时,所发出的特定声音,这些声音,以次声波为多,对人体可以产生共振,共振效果好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在湘西,也有专家认为祝由是一个人,生长于湘西辰州(即今沅陵)。他的法术即后世所谓“辰州术”。此术神通广大,妙手回春不用说,还能起死回生,“赶尸”也靠这门法术来操控。

在传说中,赶尸人是一个身穿道袍的法师,无论尸体数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赶。法师不在尸后,而在尸前带路,不打灯笼,手中摇着一个摄魂铃,一面走一面敲锣,使夜行人避开,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尸体在一个以上时,即用草绳把他们联系起来,每隔六七尺一个。夜里行走时,尸体都带着高筒毡帽,额上压着几张画着符的黄纸,垂在脸上。路上有“死尸客店”,这种神秘莫测的“死尸客店”,只住死尸和赶尸匠,一般人是不住的。它的大门一年到头都开着。因为两扇大门板后面,是尸体停歇之处。赶尸匠赶着尸体,天亮前就达到“死尸店”,夜晚悄然离去。尸体都在门板后面整齐地倚墙而立。遇上大雨天不好走,就在店里停上几天几夜。

据说赶尸有“三赶,三不赶”。三赶是指:凡被砍头的(须将其身首缝合在一起)、受绞刑的、站笼站死的这三种可以赶。理由是,他们都是被迫死的,死得不服气,既思念家乡又惦念亲人,可用法术将其魂魄勾来,以符咒镇于各自尸体之内,再用法术驱赶他们爬山越岭,甚至上船过水地返回故里。三不赶是指:凡病死的、投河上吊而亡的、雷打火烧肢体不全的不赶。病死的因魂魄已被阎王勾去,其魂魄难以用法术从鬼门关那里召回来;而投河上吊的魂魄是被缠去了,而且有可能正在交接,若把新魂魄招来,旧亡魂无以替代岂不影响旧魂灵的投生?而遭雷击死亡的人,属于罪孽深重者,被烧死者因皮肉不全,此两类尸也不能赶。

从最初只赶死在战场上的尸,发展到后来,赶尸活动也涉及到那些被官府冤枉杀死的人。“辰州符”赶尸的地域范围往北只到朗州(湘西北的常德)不能过洞庭湖,向东只到靖州,向西只到涪州和巫州,向西南可到云南和贵州。这些地方是苗族、土家族等祖先的鬼国辖地,再远就出了界,再有本事的“赶尸匠”法力也失效了。

朱砂

赶尸需要一些辅助的法器和物质,其中最重要的是朱砂。湘西是朱砂的重要产地,因而朱砂古称辰砂,它具有多种药理功能。赶尸之术,全称叫“辰州辰砂神符法术”,后简称为“辰州符”。不仅在湘西,全国很多地方自古以来在丧葬习俗中有沿用朱砂的习惯,死者入棺前,用朱砂置于棺材内或以朱砂撒在坟墓底部。在赶尸过程中,由于时间受天气、路程、路况等情况的影响,因此要对尸体进行防腐等方面的处理。比如,秋后被斩的犯人,除了作法事外,赶尸人要把死囚身首缝合,然后将辰砂置于死者的脑门心、背膛心、胸膛心窝、左右手板心、脚掌心等七处,并在每处以一道神符压住,再用五色布条绑紧,这样封就等于留住了死者的七魄。之后,还要将一些朱砂塞入死者的耳、鼻、口中,再以神符堵紧,这样又留住了三魂。最后,还要在死者颈项上敷满辰砂并贴上神符,用五色布条扎紧;再给死者戴上粽叶斗笠(封面而戴)。诸事办妥,赶尸匠念毕咒语,大喝一声“起!”,死尸便会应声站起……。据说有的赶尸匠在赶尸之前,首先要将尸体进行处理,其中最常用的是“熏蒸法”,起到防腐杀菌以及除水分的作用。

赶尸演出

做赶尸匠的人很少,赶尸匠从不乱收徒弟,对徒第要求挺高,求学者必须具备胆大、体壮和长得丑的三个条件。首先家长同意签字,接着进行面试。求学者须年满16岁,身高1.7米以上,相貌要长得丑一点。测试有三关:一是先让候选者眼望当空的太阳,然后旋转,接着突然停下,请分辨东西南北。若行,就说明候选者夜晚能分清方向。二是要候选者找东西、挑担子,看其体力能否承担。最后,赶尸匠将一片桐树叶放在深山的坟山上,黑夜里让候选人单独取回来,过了此关,说明有胜任赶尸匠的胆量。过了这三关,方可拜师当学徒。当徒弟期间,还的学会让死尸能站立的“站立功”“行走功”“转弯功”“下坡功”“过桥功”“哑狗功”“还魂功”等36种功。如 “哑狗功”是使沿途的狗不叫;“还魂功”是将一种湘西特产的草药撒在尸体上,使尸体还魂,魂还得越多,赶尸时便轻松自如。

赶尸匠被请赶尸时,内行人一般叫“请你去走脚”或“走一回脚”。赶尸匠若答应,便拿出一张特制的黄纸,让来人将死者的名字、出生和去世的时间、性别等写在上面,然后画一张符,贴在这张黄纸上,最后将这张黄纸藏在自己身上。

朱砂

-02-

揭开“赶尸”的谜团

那么赶尸匠是如何把尸体赶回家的呢?关于赶尸的行为只是在解放前有所听闻,据湘西一些老人说,这种事外人难得一見,并不是他们不让人看,而是沒人敢看。据说最后的目击事件是在1963年,再往后就再没有过报道。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政协委员伍贤佑先生声称,他在1963年见过赶尸,尸体并不是伸直手臂蹦跳着前进的,而是垂下手臂,行走时如活人一般。并且,赶尸的法师也并不总是两个人。很多时候,是只有一个人在前面领路,同时负责沿路撒下纸钱。

赶尸演出

通过这种“赶尸”方法能使死人行走起来,那真是怪哉,令人不可思议!那么如何来解释这种神秘的现象呢?

多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在破译这种神秘现象:大概有这么几种说法:

一种是“背尸”说。源于解放初两位解放军战士的好奇跟踪。俩战士发现,原来所谓的赶尸,其实只是一个障眼法。赶尸者实际上是轮流背着尸体赶路,借着夜色和宽袍大袖的掩护,故弄玄虚。解放前,绝大部分人的营养不足,体重一般不像现代人超标,由两三位赶尸的人轮流背着死者回家,不用7、8人抬棺材那样沉重,不失为一种省力和经济的办法。但不过这的确是辛苦的体力劳动,路途遥远,山路崎岖,且必须胆大,不是一般人所能为。同时,这种方式对于尸体防腐的要求比较高,加上赶尸只在晚上进行,古时晚上灯火稀少,赶尸人神秘的昼伏夜出,沿途的人家一般都知道赶尸人要经过时不敢外出,害怕碰上。两位解放军战士胆大心细,通过跟踪,揭开了“赶尸”的秘密。

二是“尸解说”。赶尸人将尸体分尸,留下头颅和四肢,重量便大大减轻了。然后在残肢上喷特制药水,防止尸体的残肢腐烂。一个人背上残肢,套在既长且大的黑袍里,头戴大草帽,将整个头部覆盖无余,连面部的轮廓也难叫人看得清楚。另一个人扮成“赶尸术士”在前面扔黄纸,摇铃铛,给背尸人指引方向。两人还故意造出恐怖气氛使人不敢与之接近。如果路途遥远两人的角色就不断变换。到目的地前,事先通知死者家属,准备好衣衾棺材,等“死人”一到,立刻将尸体的残肢拼起来,躯干用它物填充,再将寿衣帽寿鞋给死人穿戴齐备,装进棺材。这种入殓过程,全由“赶尸”者承担,不允许旁人观看评说,说是在这些关键时刻,生人一接近尸体,便会有“惊尸”的危险。入殓过程选在三更半夜,待死者装殓完毕后,其家属才去认领。打开棺盖,家属一看是亲人,但已阴阳两隔,看后伤心不已,泣不成声。“赶尸”者这时劝说亲属节哀,说死者经过长途中跋涉,急需安息,过于悲伤会使死者不安。并解释说死者生前积有功德,才能平安返回故土。家属虽然非常悲痛,但看到死者后的心里感到踏实、满足,加上赶尸者的花言巧语,谁还怀疑它是骗局呢?

赶尸

三是物理解释。有一家台湾电子媒体做了一个清明特刊,用图解详细分析了赶尸与“僵尸”之间奥秘。他们分析说,人死后会立即僵硬,称之为“尸僵状态”,过48小时后,肌体就会恢复一些柔软,然后便重新发硬。但这时大的关节,例如髋关节,在外力作用下,还是能有小幅(20度)的活动的,这就是死人行走的物理条件之一。把两个尸体,排好队,伸直前臂与地面平行,然后用长而细的竹竿顺着手臂用绳索固定,这两个尸体就连成一个立体的架子,不会翻倒了(这就是为什么要两个死人的原因)。这时候如果拿一个绳子连在第一具尸体上,然后在另一头用手轻微用力一拉,尸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就象提线木偶一样歪歪斜斜的直腿走起来啦,事实上这样是“拖”着走的。而赶尸人选择的路线,都是少有人走的小路,遇上难走的山道,极有可能是将尸体一个个背着走的。这一解释有点牵强附会,似乎说不通。

很多研究赶尸的专家认为“尸解说”可能性最大,其次是“背尸”。大家还记得,2008年5月汶川地震的时候,震区男子吴加芳将自己在地震中遇难的老婆的背在身上带回老家安葬的报道吧。5月14日,也就是震后第三天,他将妻子的遗体背在背上骑着摩托车回家,恰好被记者拍下,照片感动了世人,被称为“地震中最有情义的丈夫”。如果他在晚上走,就是现实版的“赶尸”。

赶尸客栈

有人也问,赶尸这种行业为什么只有湘西有而在外地没有听说呢?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其它地方没有给赶尸人歇脚的旅店。其次,夜行的路人不知道听见锣声就避开,如果涌上来看热闹的话,可能会被吓坏或者会看破其中的机巧。第三,很多乡村是不准外来尸体入村的,而湘西的许多村落大路在村外绕行。最后,沿路的居民不懂赶尸的情况,没办法请他们一听见锣声就把狗关起来,赶尸人和尸体可能会被狗咬伤咬坏。而在古时的湘西就没有这些问题和障碍。

赶尸活动的消失,可能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是民国之后,随着科技发展和交通情况的变化,出现了现代公路和汽车,水路也有了汽船,运载尸体可由这些交通工具来完成。同时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乡土观念也逐渐淡化,尸体大多采取就地安葬。

二是解放后,除了要大力破除迷信活动之外,还要防范和阻止利用“赶尸”来掩盖敌特活动和走私等不法行为。因此,对这类活动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很大。

三是赶尸这一行当是靠师徒关系传递下来的,随着业务减少到最后凋敝,便无人再学,这一行当必会断绝。

正如清代名医徐大椿在他的《医学源流论》中谈到祝由之法时说:“(祝由)古法今已不传。近所传符咒之术,间有小效,而病之大者,全不见功”。沈从文是不信“赶尸”这个邪的,他在《沅陵的人》一文中,谈到他曾回乡采访一个著名巫师,探问“赶尸”口诀,其人回答说:“不稀奇,不过是念文天祥的《正气歌》”。于是又请他随意表演,其人则推托,说:“功夫不练就不灵,早丢下了”。沈从文对巫师的表现感到纳闷,不由自问:“为了一种流行多年的、充满了好奇心来拜访一个熟透人生的人,问他死了的人用什么方法赶上路,在他饱经世故的眼中,你和疯子的行径有多少不同?”。

符咒

的确,类似“赶尸”的这类神秘活动,由于能看到的人不多,一经渲染,便产生了放大作用和传递效应,是真是假便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茶余饭后有了一个难忘的谈资,一个似乎值得去不断探究的谜。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公众号

农村丧葬习俗:从选择坟地打井坑到葬后祭祀,这4件事需要多注意

丧葬礼仪基本上都和大家分享过,比如从老人弥留之际到真正去世,需要注意的一些礼仪。

以及办理丧事需要注意的一些习俗之类的,虽然都是细节,不过农村本就讲究这些,故而还是需要多注意。

关于这一块,最后再来和大家分享一个系列,那就是从坟地选择到下葬后的一些祭祀习惯。

分4个点来和大家分享,感兴趣的可以接着看哦~~

一、葬前打井坑注意事项

打井坑有的地方叫挖金井,图的也是一种吉利,就像给老人用的棺材叫“寿材”、“寿棺”一样。

有的地方也叫“打井、打框井、打阴井、挖井”等,我老家把下葬时在棺材上的那只鸡叫“跳井鸡”,很多农村妇女和人吵架时,也会说人家养的鸡是“跳井鸡”。

一般位置需要找专门的先生来看,才能确定挖在哪里适合?

比如前后左右有坑、湖等,都不能再次挖井坑,或者撒上朱砂用干净的泥土把它填起来。

如果选好了墓穴,则要先种两棵树,大多是桂花树,有的也是选择用石头摆个“生文碑”。

言外之意就是标记这块地已经被预定为坟地,希望其他人能多注意。

一些年纪大的老人在世时,也会事先选择好自己的墓地。

老人们自己懂些墓地风水,或者更喜欢某个地方,叮嘱后人遵循遗嘱,再就是担心年轻人不懂这些,想安排好后才能安心离去。

当然,如果临时因为事故去世的,则当然只能由亲属帮忙选择墓地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逝者生前可以参与选墓地,却不能自己亲手去挖。

在我老家把选择墓地叫“包生机”,老人们只要把墓地和寿棺寿衣处理好,基本上就不会再担心什么了。

而且挖墓穴需要一次挖好,不能今天先在这挖一下,明天又更换地方重新挖。

不过如果挖的时候遇到下面有蛇鼠之类的动物或巢穴,那倒真的需要重新选地,而不是说赶走了就能继续用,农村这点很谨慎。

还有下面挖到骸骨、垃圾之类的,也要换地方!

挖墓穴的人也很讲究,逝者自己生前不能挖,就需要找村里人代劳,村里人还需要是儿女双全父母建造的。

主人家需要提供饭菜,请客吃饭,给点烟酒之类的好处,还有的会给红包,不仅是回报,也是祝福。

还有就是墓穴的深度和尺寸,一般是一米二宽,两米长,还需要找好方向再动工挖。

一般是东西方向为棺材方向,忌讳棺材对着南北方向,农村把这种情况称为“一条龙”,寓意不好。

而对于深度来说,如果墓穴选在山顶或山腰上,那墓穴需要挖得深一些。

如果在平地上,则可以挖浅一点,不过太深太浅不好,一般半比较适合。

二、暖坑习俗

在很多北方地区,会在地下挖一个烧火取暖的坑道,上面铺上床铺,屋子里就会相对暖和些,当地称为暖坑。

不过在丧葬习俗里,也有暖坑,只是做法不一样。

这里说的暖坑葬俗,是说棺材抬到挖好的墓穴后,需要先抬着围着墓穴绕三圈,再让逝者家属在坑内躺一会儿,这个过程叫暖坑。

也就是下葬前,家属需要先替逝者试试墓穴,让坑暖和了,再把亲人葬下,也是一种孝道吧。

三、散财

暖坑后,还需要在坑内撒上五谷,把一些随葬品放进去,比如以前的陶、石器、钱币等,而现在很多则是撒纸钱,这个过程叫散财。

弄好这个,才在先生的指引下,把棺材完好地放到墓穴里,农村把这叫做“分经调向”,一般是小的那头朝前,也就是东南方,而大的一头则朝后面。

棺材定好后,用石灰填筑好再封土。

新坟只能封土,但不能用石头把坟堆包起来。

我老家需要等两年后才能包起来,三年后才能立碑。

四、葬后祭祀习俗

封土后,只能算是葬礼结束,但下葬亲人后,则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比如之前有提到的“做七”仪式,即从逝者离世后每隔一个七,就要祭祀一次,比较隆重的是“头七、三七、五七、七七”。

有的地方则是说,逝者下葬后的三天里,每天隔晚逝者家属都要到其坟上送火把,意思就是去添蜡烛和香火,保持香火不灭,为逝者亮灯。

而且送火把和下葬时一样,也不能回头。

第三天亲疏还需要到坟前摆祭,接土圆坟 ,其实就是避免坟堆被野狗什么的刨开,及时填补上。

逝者家属在五七之内,也就是逝者离世后的35天里,有的地方则在一百天之内。

不能理发剃胡须,女性不能穿红戴绿,穿金戴银,浓妆艳抹,或者去喝喜酒之类的,这个服习俗叫“囚七”,民间说是在为逝者坐牢,所以一些自由被剥削。

不仅如此,家里面也需要供奉逝者的牌位,现在是照片,一般是男左女右摆放在供桌上,每天早晚要上香,中午需要供饭,一直到满一年这个习俗才能中断。

一周年那天,也需要去祭祀,叫周年祭,之前和大家说过的。

如果是直系家属,则需要守孝3年,叔伯夫妻则只需要守1年。

大致上这些就是丧葬礼仪里的所有习俗了,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我的往期文章,就能了解到这个系列的全部习俗。

此外大家还想知道哪些民间习俗呢?都可以留言,我这边会继续更新哦~~

农村丧葬习俗:从选择坟地打井坑到葬后祭祀,这4件事需要多注意

丧葬礼仪基本上都和大家分享过,比如从老人弥留之际到真正去世,需要注意的一些礼仪。

以及办理丧事需要注意的一些习俗之类的,虽然都是细节,不过农村本就讲究这些,故而还是需要多注意。

关于这一块,最后再来和大家分享一个系列,那就是从坟地选择到下葬后的一些祭祀习惯。

分4个点来和大家分享,感兴趣的可以接着看哦~~

一、葬前打井坑注意事项

打井坑有的地方叫挖金井,图的也是一种吉利,就像给老人用的棺材叫“寿材”、“寿棺”一样。

有的地方也叫“打井、打框井、打阴井、挖井”等,我老家把下葬时在棺材上的那只鸡叫“跳井鸡”,很多农村妇女和人吵架时,也会说人家养的鸡是“跳井鸡”。

一般位置需要找专门的先生来看,才能确定挖在哪里适合?

比如前后左右有坑、湖等,都不能再次挖井坑,或者撒上朱砂用干净的泥土把它填起来。

如果选好了墓穴,则要先种两棵树,大多是桂花树,有的也是选择用石头摆个“生文碑”。

言外之意就是标记这块地已经被预定为坟地,希望其他人能多注意。

一些年纪大的老人在世时,也会事先选择好自己的墓地。

老人们自己懂些墓地风水,或者更喜欢某个地方,叮嘱后人遵循遗嘱,再就是担心年轻人不懂这些,想安排好后才能安心离去。

当然,如果临时因为事故去世的,则当然只能由亲属帮忙选择墓地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逝者生前可以参与选墓地,却不能自己亲手去挖。

在我老家把选择墓地叫“包生机”,老人们只要把墓地和寿棺寿衣处理好,基本上就不会再担心什么了。

而且挖墓穴需要一次挖好,不能今天先在这挖一下,明天又更换地方重新挖。

不过如果挖的时候遇到下面有蛇鼠之类的动物或巢穴,那倒真的需要重新选地,而不是说赶走了就能继续用,农村这点很谨慎。

还有下面挖到骸骨、垃圾之类的,也要换地方!

挖墓穴的人也很讲究,逝者自己生前不能挖,就需要找村里人代劳,村里人还需要是儿女双全父母建造的。

主人家需要提供饭菜,请客吃饭,给点烟酒之类的好处,还有的会给红包,不仅是回报,也是祝福。

还有就是墓穴的深度和尺寸,一般是一米二宽,两米长,还需要找好方向再动工挖。

一般是东西方向为棺材方向,忌讳棺材对着南北方向,农村把这种情况称为“一条龙”,寓意不好。

而对于深度来说,如果墓穴选在山顶或山腰上,那墓穴需要挖得深一些。

如果在平地上,则可以挖浅一点,不过太深太浅不好,一般半比较适合。

二、暖坑习俗

在很多北方地区,会在地下挖一个烧火取暖的坑道,上面铺上床铺,屋子里就会相对暖和些,当地称为暖坑。

不过在丧葬习俗里,也有暖坑,只是做法不一样。

这里说的暖坑葬俗,是说棺材抬到挖好的墓穴后,需要先抬着围着墓穴绕三圈,再让逝者家属在坑内躺一会儿,这个过程叫暖坑。

也就是下葬前,家属需要先替逝者试试墓穴,让坑暖和了,再把亲人葬下,也是一种孝道吧。

三、散财

暖坑后,还需要在坑内撒上五谷,把一些随葬品放进去,比如以前的陶、石器、钱币等,而现在很多则是撒纸钱,这个过程叫散财。

弄好这个,才在先生的指引下,把棺材完好地放到墓穴里,农村把这叫做“分经调向”,一般是小的那头朝前,也就是东南方,而大的一头则朝后面。

棺材定好后,用石灰填筑好再封土。

新坟只能封土,但不能用石头把坟堆包起来。

我老家需要等两年后才能包起来,三年后才能立碑。

四、葬后祭祀习俗

封土后,只能算是葬礼结束,但下葬亲人后,则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比如之前有提到的“做七”仪式,即从逝者离世后每隔一个七,就要祭祀一次,比较隆重的是“头七、三七、五七、七七”。

有的地方则是说,逝者下葬后的三天里,每天隔晚逝者家属都要到其坟上送火把,意思就是去添蜡烛和香火,保持香火不灭,为逝者亮灯。

而且送火把和下葬时一样,也不能回头。

第三天亲疏还需要到坟前摆祭,接土圆坟 ,其实就是避免坟堆被野狗什么的刨开,及时填补上。

逝者家属在五七之内,也就是逝者离世后的35天里,有的地方则在一百天之内。

不能理发剃胡须,女性不能穿红戴绿,穿金戴银,浓妆艳抹,或者去喝喜酒之类的,这个服习俗叫“囚七”,民间说是在为逝者坐牢,所以一些自由被剥削。

不仅如此,家里面也需要供奉逝者的牌位,现在是照片,一般是男左女右摆放在供桌上,每天早晚要上香,中午需要供饭,一直到满一年这个习俗才能中断。

一周年那天,也需要去祭祀,叫周年祭,之前和大家说过的。

如果是直系家属,则需要守孝3年,叔伯夫妻则只需要守1年。

大致上这些就是丧葬礼仪里的所有习俗了,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我的往期文章,就能了解到这个系列的全部习俗。

此外大家还想知道哪些民间习俗呢?都可以留言,我这边会继续更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