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什么时候上坟送寒衣(什么时候上坟)

什么时候上坟送寒衣(什么时候上坟)

十月初一寒衣节,什么时候上坟合适?老祖宗的规矩要知道

每年临近秋末之际,中国传统佳节——寒衣节便如约而至。

寒衣节源自周代,回顾历史长河,祭奠祖先和祈福寒冷季节的寒衣,是其不变的主题。

穿过历史时空,如今的寒衣节已然演变为一种独特的中国祭祀文化。

让我们走进这个古老而充满深沉情感的节日,了解其中的仪式和传统。

当秋风渐起,沙场烽火,哭声哀婉不断,孟姜女的动人传说和守望长城的感伤传说,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据说,周朝时,立冬至,气候陡峭寒冷,官员在此际举行迎冬礼。

自此,寒衣节逐渐形成并被世人流传下来。

寒衣节烧寒衣的传统,正源于此。

这一习俗寄托着为离世亲人送去保暖衣物以示关怀和敬意的厚爱。

尽管各地风俗各异,但共同点都是通过燃烧寒衣来寄托心中缅怀之情。

据古籍记载,寒衣节送寒衣需慎重选择时机。

清晨或黄昏皆有所宜,但在特定的时刻为佳。

“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

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

此诗讲述了制作寒衣的艰辛过程以及在适当的时刻及时发送的重要性。

如果送抵之初受阻,换作黄昏亦可实施。

此寓意虔诚,旨在表达敬意,让先人收到细备的寒衣,解于饥寒。

寒衣节并非所有地方都要求前往坟地进行祭扫,这取决于具体的地理位置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尽管部分地方的人们会选择在路口或在自家的庭院内进行祭拜,但大多数人还是乐于直接前赴墓地祈祷,亲手放置寒衣。

如此,不仅充分体现出对逝者的珍念,更传达了对孝敬老人的尊敬之心。

在寒衣节当天,不但需要准备好御寒的衣物,还应敬献祖先,燃香纸片,这就叫做“烧寒衣”。

如今,这种敬献仪式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寒衣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因地域差异以及人文背景的不同,也赋予了这个节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例如,有些地方会在寒衣上标明已故先人的名字和尊称,这种独具创意的方式,更是为这个肃穆的节日注入了人性的温情。

中国寒衣节,这一既有历史底蕴又丰富深远的节日,通过这种富有仪式感的活动,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厚重的人文情怀。

无论是独特的送寒衣习俗,还是历史蕴涵下祭祀文化的多样性,都是这个节日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

守节若清空,感恩满心间,愿这个秋天,由寒衣节拉开序幕,让我们共同感受这份季节的气息,感受这片土地上孕育的深厚文化。

十月一,送寒衣,明日寒衣节,上坟时5个忌讳要清楚,家兴事事顺

农历九月将尽,十月即到,农历的十月初一是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祭祀节日”。寒衣节最早起源于周朝,因进入农历十月后天气就持续寒冷了,人们就纷开始提前为自己和亲人添置御寒的衣物,而在准备的时候心里也惦念着离世的祖先、亲人,也就为他们准备了相应的棉衣物,并定于十月一这日去祭拜,为他们送去过冬的寒衣,由此逐渐形成了“寒衣节”。

寒衣节的意义就是为逝者送去御寒的衣物,让他们也能在另一个世界暖暖和和的度过冬天,所以最好是亲自到坟地去祭扫,为他们烧纸衣。寒衣节作为传统祭祀节日,在上坟时也是有很多讲究和忌讳的,尤其是五个最重要的忌讳一定要清楚,尊重传统,顺顺利利扫墓尽孝,尊重老传统,使得自己家兴事事顺。

第一个忌讳:时间赶晚不赶早

俗话说“早清明晚寒衣,春送钱粮秋送衣”,总结的就是这清明节和寒衣节烧祭的时间和物品,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时间宜早去,提前个三四天的时间都是可以的,但寒衣节就不宜过早去烧祭了,最好是在农历十月初一的当天去,保证先人能够准确无误的收到过冬的寒衣。

当日去的时间也不要太早,现已进入初冬早上的寒气重,尤其是墓地还多在郊外和山上,气温会更低一些,太早过去也容易感染到风寒,建议选在太阳升起后的九、十点钟左右去,这个时候的阳气相对充足些更适合祭拜,也能赶在中午十二点前祭扫结束。

第二个忌讳:三人莫去送寒衣

家中有老人、孕妇、孩子的就不要让他们到墓地去祭扫了,像老人上了年纪,尤其是七十岁以上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腿脚也多有不便,他们还容易多想,去到墓地后多容易伤心难过,外加天气寒冷,不注意的话很容易影响健康。孕妇基本就无需多说了,本身活动起来就不方便,身子骨也比较虚弱,去祭扫的路途多崎岖不平,别再因为意外伤了身体和腹中的孩子。

六岁以下的孩子,是不建议家长带着他们一起前往扫墓的,这个年龄段里的孩子认知还不太健全,也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有可能会乱跑乱闹,说些无心之言,容易冲撞冒犯到祖先,也有的孩子会在这种严肃和相对阴森的环境中产生恐惧和不安感,容易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影响,而且初冬天气寒冷,免疫力稍低的孩子长时间待在这阴冷的地方也容易生病。

第三个忌讳:两类水果不宜带

寒衣节去烧祭时所准备的水果是有讲究的,有两类水果记得在购买时避开。第一类是寓意不好的水果,像梨子有着“分离”的寓意,还有草莓,虽说看着红彤彤的很讨喜,但“莓”与“霉”同音,有倒霉、霉运的含义,甘蔗也是一样,“蔗”谐音“折”,代表着折了、断了,用来做供品就不太适合。

另一类则是成串的、空心的和多籽的水果,像秋冬天盛产的葡萄、龙眼、香蕉、无花果、石榴、猕猴桃这些水果其实都不适合用来做供品。成串的水果代表着“成串跟着走”,意思是不太吉利的,空心的水果则寓意着“无心”,不足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心,而多籽的水果被人们赋予了“多子多孙”的好寓意,但若是送给先人就明显不太合适了,毕竟已是阴阳两隔。

第四个忌讳:焚烧时不用木棍挑动

在给先人烧纸衣的时候,切记不要着急,莫要一下子将所有的纸钱、纸衣堆倒在火里,然后在烧的时候用木棍不断地挑动帮助纸钱燃烧。

这样做就会把纸钱、纸衣挑碎,按照传统的说法,这样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就会收到破碎的钱和衣物,很难再去使用,相当于是白烧了,所以在烧的时候放慢些速度一点一点的烧,而且一年就这么三四次扫墓的时间,慢慢烧也算是多陪一陪逝去的亲人。

第五个忌讳:祭奠结束离开不回头

在民间有着“孝子不回头”的说法,意思就是当祭奠结束准备离开时,最好是一直低着头径直走出墓地,这个过程中不能回头。这样做并非代表着冷漠,而是对逝者以及在世亲人的一种爱护,如果离开时频频回头,也就会越发想念离世亲人,久久不能离开,若是对方看见了也会对这世间生出更多的不舍之情,两方都会沉溺于悲伤之中,身心多会感到疲惫。

——老井说——

寒衣节扫墓时所穿的衣服尽量朴素一些,不要穿大红大紫这些太过艳丽的衣服,带的供品单数为佳,磕头或鞠躬的数量也不能随意,按传统的话一般都是三个。另外,寒衣节当天扫过墓后,最好不要在附近的郊外多停留,晚上也要早早的回家尽量不要深夜出行,这些小忌讳也要记得。#寒衣节#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和市井生活,关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

为何阴历十月初一要祭奠故人?原来是有故事的

作为南方人,在中原生活了几十年,有些习俗还是不太明白。比如,阴历十月初一,当地人称“十来阴”,必烧纸扫墓,祭奠故人。还有“早清明,晚十来阴”的说法,意思是清明节祭奠要在节前,十来阴祭奠要节后。

不管怎样,到了十月初一,我们还是按照当地的习俗,去陵园祭奠逝世的亲人。

这一天,陵园一片肃穆、哀伤景像,可谓无处不飞花,无处不飘烟。只见车流滚滚,人流不息,似与闹市无异,只是无喧嚣。人们安静地涌向墓地,捧着鲜花,提着草纸和冥币,拿着供品,还有打扫墓地的工具等。近年来,为了减少污染,陵园不再允许燃放鞭炮,所以不绝于耳的鞭声少了许多,只是有些零星的声响。

清幽肃穆的陵园,令人心境安宁。

人们手提着各种祭奠之物,纷纷涌向陵园。

这一天的车位非常紧张,来晚了停车是个问题。

陵园外的车水马龙与陵园内的静谧形成鲜明对照。

上网查了查资料,原来十月初一,被称为“送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三大“鬼节”。

为什么这一天要送寒衣呢?这里有一个和孟姜女哭长城有关的故事。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谣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

后来,这个习俗就传了下来。因为,农历十月初一,是冬天的第一天,以后气候越来越冷。这一天,人们祭祀祖先的方式,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目前,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祭新坟的习俗。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缺衣少穿,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冥衣。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又称为“烧衣节”。

轻烟缭绕,哀思悱恻。

至于为什么要烧纸,这里还有一个与发明纸的蔡伦有关的故事。

据说,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可是,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 一天半夜,慧娘装死。蔡莫伤心欲绝,在棺材前边烧纸边哭诉。意思是因为自己学艺不精,纸的质量太差,才导致慧娘病故,就把这些纸给烧了。没有想到,慧娘活过来了。慧娘说,是因为你给阴间送了钱,被放了回来。那一天,刚好就是阴历十月初一。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一下子把他们的纸买光了,拿去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此后,上坟烧纸,就成了习俗。

这些故事真实与否,无法考证。

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一天的PM指数一定是上升的。

这正是:

“幽明隔两界,冷暖总凄凄。处处焚火纸,家家送寒衣。”

在农村,大年三十去上坟祭祖,什么时间去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