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公寤生”,“寤寐思服”,“寤”字到底啥意思?
《春秋--隐公元年》里有一句话,“夏五月,郑伯克段与鄢”,《左传》传出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女人和两个儿子之间的故事,由于故事很感人,又与传统儒家的人文观念和家国理想相契合,于是《郑伯克段与鄢》便成为一篇好文章。《春秋》为历朝经典,其中《郑伯克段与鄢》是经典中的经典。唐钦定十三经,《春秋》为大经。宋以后确定“四书五经”为科举之本,《春秋》即是其一。古典时期,大凡读书人,没有不知《郑伯克段与鄢》的。清人吴楚才编《古文观止》,第一篇就是《郑伯克段与鄢》,当时用于学生教材。现在的高中课本选有《郑伯克段与鄢》,各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和大学汉语言专业的《古代汉语》教材,无一例外地将《郑伯克段与鄢》作为古文选编的第一篇。
这里面有一个字,困扰着人们两千多年,数十代学者大家相互纠结,莫衷一是,这个字即是“寤”。看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
魏晋时期的杜预为《春秋左传》作注,曰:“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寤,五故反”。唐代孔颖达疏曰:“正义曰,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始觉其生。”孔氏自己没考究,只是将杜预“寐寤生庄公”的注随意发挥一下。这下麻烦了。就词汇意义而言,按《诗经》毛传的解释:“寤,觉也;寐,寝也。”就是说,寐是睡着了,寤是睡醒了,姜氏睡着了的时候把庄公生出来,到睡醒了的时候才发现,所以惊姜氏,所以姜氏厌恶庄公,所以把庄公的小名叫“寤生”,所以要爱小儿子公叔段。这不合常理,也有悖于一般生活逻辑,哪有生小孩的时候母亲睡着了没感觉,这也太扯了。庄公在姜氏没有疼痛不知不觉中就生出来了,这么懂事听话,干嘛厌恶呢?道理说不通呀。由于杜预的《春秋左传》注是最早的也是最受推崇的,孔颖达又是唐代经学的大家旗手,之后“寐寤生庄公”便成为古文训解的一个死结。杜孔的注疏经不起推敲,但又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解释。
最令人费解的恰恰是经典大家。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寤:“寐觉而有言曰寤。”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许慎错了:“寐覺而有言曰寤。有言,今鍇本作省信。鉉本作有信。皆誤。”并说:“古書多假寤爲悟。寤與晤義相通。”从中国文字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在功能作用和影响力上,《说文解字》是无与伦比的最高经典,没有之一。但其注解的“寤”不知所云,也没有解释“寤生”或者没能“寤生”。
有人另辟蹊径,从文字学角度切入。说“寤”通“牾”,是抵触、冲突、不顺从的意思,并想当然地将“寤生”解释为:脚先出来,倒着生,难产的意思。这样说来,因为难产,姜氏吃亏了,所以厌恶庄公。大家觉得这种解释比“寐寤生庄公”要合乎情理的多,所以许多情况下采信了。目前的中学课本注:“[寤(wù)生]难产的一种,胎儿倒着生出来。寤,同‘牾’,逆,倒着。”现行的各个版本的《大学语文》和《古代汉语》,无一例外地注窹(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其一,寤通牾,古籍文本资料里从没有这个用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牾,逆也。”但解释寤是:“寐觉而有言曰寤。”两个字根本没关系。寤通牾,是近代以来人们实在解释不了寤字而臆断出来的。其二,“寤”字大篆里有,有人考证说甲骨文里也有,被人误以为是“梦”字。左丘明是春秋末年人,肯定知道“寤”字的意思和用法,而且“寤”字当时也并不是生僻字,否则不会单字用,如果是“觉而有言”或难产等,会用相应的词汇,不会使用“寤”字。其三,司马迁《史记--郑世家》有“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一节。这可能是“难产”说的来源。“庄公寤生”,并没有难易之说,司马迁一下子把人带沟里去了。其四,也是最为重要的,从生活常识方面来说,女人生孩子,头先出来和脚先出来都很正常,没啥大惊小怪的。而且,难产与婴儿头先出来或脚先出来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头先出来也有难产的,脚先出来也有顺产的。所以,倒着生或难产不是“寤生”的正解。
那么,“寤生”到底是啥意思呢?笔者认为,“寤生”是小孩生下来睁着眼。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由于羊水等因素,婴儿出生时眼都是闭着的,剪过脐带落地之后,眼才慢慢睁开,中间是有一个时段间隔的,婴儿一出产道就睁眼的极为罕见。试想一下,庄公从姜氏的腿档里拾起来的时候就两眼睁得滴里嘟噜着看姜氏,吓人不?就是怪物!这才是“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最合情理的解释。
依据如下:
其一,最经典流行的《诗经--关雎》中两次出现“寤寐”这个词,都与眼睛有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按毛传的解释:“寤,觉也”,即睡醒的意思,人睡醒的第一件事是啥?睁开眼。所谓寤寐思服,所谓辗转反侧,就是在床上眼睛睁开闭上,身体翻过来掉过去的一种思迷状态。
其二,《康熙字典》在辑录“寤”字时,收列了东汉泰山太守应劭《风俗通义》的训解,说:“【风俗通】凡儿堕地,能开目视者,謂之寤生。”不就是生下来睁着眼吗。由于《风俗通义》不是正典,所以,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其三,古籍文本中,“寤”字基本意思大都与“睁眼”“醒来”“醒悟”有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赵简子“五日不知人”,召扁鹊看病,扁鹊视病后出,说“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这个寤,就是睁眼醒来的意思。屈原的《楚辞--离骚》有:“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这里的寤,就是希望楚王开眼醒悟的意思。《诗经--国风--邶风--柏舟》有:“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这里的寤,是醒悟的意思。
大胆归结一下:人睡觉,从上床到睡着了有一个过程,从睡着了到睡醒了也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有睡着睡醒两种状态,有睁眼闭眼两种表现。人上床睡觉的时候,眼睁着叫“寤”,眼闭上叫“寐”;人在床上睡醒的时候,眼睁开叫“寤”,眼还没睁开叫“寐”。
狼子野心(注译析)(部编语文七年级上第107页)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②,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③。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④,则二狼伺其未觉⑤,将啮⑥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惇(dūn)言。狼子野心⑦,信不诬哉⑧,然野心不过遁逸⑨耳;阳(表面上,假装)为亲昵(nÌ),而阴(暗中)怀不测(推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⑩耶!
(选自纪盷《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①杂畜(xù):混在一起喂养。畜,养,圈养。
②听事:住所的堂屋(客厅)。
③就枕将寐:躺在床上,将要睡着。就,靠近。将,副词,将要。寐,入睡,睡着。
④俟(sÌ):等待,等候。
⑤伺(sÌ):等待,守候。觉(jiào):睡醒
④将啮(niè):将,副词,欲,打算。啮,咬。
⑦狼子野心:狼子,狼崽子,幼小的狼;野心,野兽的本性。狼崽子虽小,却具有难以驯化的残忍本性。比喻坏人凶残的秉性或对权势、名利等非分而贪婪的欲望。语出《左传·宣公四年》
⑧信不诬哉:确实不虚妄啊。信,确实,的确。诬,虚假、虚妄。
⑨遁逸:逃跑,逃走,隐藏之意。
⑩贻患;留下祸患。
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了两只狼崽,把它们和家里的狗关在一起喂养,小狼也能和狗平安相处。(两只小狼)渐渐长大,但也相当驯服,主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了。
有一天,主人白天在厅堂里睡觉,忽然听见一群狗汪汪地发出狂怒的叫声,他吃惊地坐立起来,看周围并无一人,就再次靠着枕头,将要入睡,狗又像先前那样狂叫起来,(主人)便假装睡着来等待。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没醒时,打算猛咬他的咽喉,群狗狂叫着阻止,不让(两只狼)上前。(主人)于是杀了两只狼,并剥了它们的皮。
这事是堂侄虞惇说的。狼子野心,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表面上装出十分亲热的样子,但暗地里却心怀叵测,这更不是只有野心罢了。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只狼)而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简析:狼贪婪、狡诈、凶残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他告诫人们,要特别提防那些“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