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千里马文言文全篇(千里马文言文)

千里马文言文全篇(千里马文言文)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妙喻讽世千古鸣不平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写名篇《马说》。

《马说》虽仅仅151 字,借马喻人,托物言志,却流传一千多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道出古今多少人的辛酸、无奈和感慨。

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韩愈二十五岁考中进士。这时,他的古文已写得相当好,名声布于天下。按唐朝规定,进士考试是礼部主持的。考中进士不立即授官,只有再经过吏部考试,考中的方可授官。

三年间,韩愈参加了三次吏部考试,屡屡受挫,一再落第,抱负不能施展而积郁于心。

在唐朝,仕途除了参加科举考试外,还可以给当朝大臣写文章,自荐才能。如果恰好被大臣赏识,也可以一跃龙门。为此,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就治国安邦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均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复,他为此自述“发秃齿豁,不见知己”。

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二十七岁的韩愈在无奈且郁郁不得志下,只好离开长安,前往东都洛阳。

虽然出仕不利,但韩愈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在汴州(今河南开封)相继投入宣抚军节度副大使董晋处、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处任幕僚,然依旧没有得到重用。在自己的人生遭遇下,愤懑不已的韩愈写下了千古名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种人才被埋没的苦闷引起了后世的共鸣。

韩愈的一生只有五十七岁,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虽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虽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虽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虽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但历经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五代皇帝,个人生活与官场生活都很不顺利。

韩愈三岁时父母去世,家境贫寒,由嫂嫂抚养成人。他的求学与仕进都全靠发奋苦读、艰苦奋斗。尽管二十五岁时就高中进士,但直到二十九岁才实际授官任职。

韩愈为人,情谊深厚,直率重义,不耻下交,尊重同行。他与孟郊、贾岛等人都有着深厚的友谊。孟、贾等身处贫贱,胸怀实才的人,之能成为名重当世,且昭后代的出色诗人,是与韩愈对他们的鼓励与拔识分不开的。

终于在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三十三岁韩愈通过吏部铨选,一年后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再一年后,晋升为监察御史。

看似一片光明的仕途却因为韩愈的直言进谏而屡遭贬黜。

当时关中地区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在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反遭李实等谗害,从监察御史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从贞元十九年(803年)到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十年间,韩愈屡次遭贬斥,于是创作《进学解 》自喻。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官场上的起起伏伏,并没有改变韩愈的性格。在以后的任途上,他几次因直言进谏而遭到贬黜。曾上书德宗,批评宫市,疏请轻徭减赋,被贬。后又因写裴度平淮西碑和谏阻迎取佛骨入宫,触怒宪宗,险些被杀头,经人疏救,才改死刑为降职、充军、贬为潮州刺史。直到穆宗即位,才奉召回京。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自古至今,识人与用人就是一个热门话题。

历史上关于伯乐与千里马的佳话有春秋时期百里奚遇秦穆公、公叔敖逢楚庄王;战国时期范雎遇秦昭襄王、赵惠文王发现赵奢,这些都是伯乐发现千里马,千里马为伯乐建功立业。

史书记载,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是春秋时期的孙阳,由于他对马很有研究, 人们干脆就叫他伯乐。

在《战国策▪楚策》中,有一天,一个叫汗明的贤能人士来见春申君,给他讲述一则《伯乐遇千里马》的寓言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匹千里马已经长到了可以骑乘的年龄,主人却让它拉着装载食盐的重车往太行山上走。千里马四蹄伸直,膝盖弯曲,尾巴下垂着,皮肤也溃烂了,口吐白沫,汗水淋漓,到了半山坡上,它使劲挣扎着,但因为负担着沉重的车辕,怎么也拉不上去。

这时,相马专家伯乐坐车从这里经过,看到这种情景,赶忙跳下车来,攀扶着千里马痛哭起来,并脱下自己的粗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

伯乐为什么哭呢?千里马能日行千里,致远是它的特性,而负重是牛的特性。用千里马拉盐车,怎能发挥它的长处呢?看到这种用马不当的情形,伯乐怎能不伤心呢?!千里马于是低头长长喷了一口气,又抬起头来高声嘶鸣,嘶鸣声直冲云霄,好像金石敲击的声音那么铿锵、洪亮。它终于遇到了自己的知己!

汗明用这样一个寓言向春申君阐明这样一个道理:当政者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不仅要善于发现人才和赏识人才,还要有伯乐爱护千里马那样的特殊的感情。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又岂止韩愈一人。

“诗鬼”李贺,只活了26岁,际遇坎坷,常受排斥,终身做过的官不过是几年的九品小官奉礼郎。

陈子昂因与武则天存在分歧,被冷落,41岁被县令段简害死在狱中,留下了千古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仙”李白,一生颠沛流离,虽然曾经供奉翰林,但只能给乐师填词。被小人告状后被唐玄宗辞退,寄身永王李璘幕府,试图建功立业,后李璘兵败,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才得以放还,才有了那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慨。

而岳阳楼上沉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拉弓长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苏轼;对镜唏嘘“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陆游,谁不是都有相同的遭遇,谁不是空有满腹才华、一腔热血,然而壮志难酬。

如此之世道,叫人无奈啊!

从汉“九品中正制”带来的魏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到唐宋明清“科举制度”,直到今日职场,用人精当,事业腾达;用人失察,诸事皆毁,正所谓“成也在人,败也在人”。 韩愈的《马说》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就是因为文中所借喻的识人与用人之说引起了千古众人共鸣才被广泛传阅。

时至今日,伯乐与千里马孰先孰后仍有争论。余认为:不能寄希望于伯乐,伯乐是靠不住的,因为有伯乐之职的人不见得有伯乐之识。即使有伯乐之识,谁能保证他们评定千里马不计亲疏?!千里马靠谁?或许只能靠自己。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突遭逮捕,罪名是“谤讪朝廷”,罪证是搜罗到一束诗文, 史称“乌台诗案”。苏东坡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后幸经亲故营救出狱,以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贬谪黄州。在黄州的四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在友人的帮助下,买了一块废弃地,除草开荒,掘井筑室,躬耕其中。此时,他开始思考生命的真谛,审视自己得失波动、世路巉岩的一生。

在此期间,苏东坡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首《定风波》,写出了苏东坡知天乐命、傲视风雨磨难的积极人生态度。苏轼虽然才高一世、名满朝野,却在一生之中屡遭毁谤、磨难和打击,他既不见容于王安石,又不得志于司马光,夹在新旧两派之中,一生升沉不定,备受打击和折磨。

为此,苏轼也曾苦闷、郁愤、孤独、彷徨。

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世上的事情往往这样:成果未得,苦果先尝;壮志难酬,失败常遭。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是什么使他在苦闷中得以解脱、安然若素?是什么使他身处逆境而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是什么使他洁身自好、忧乐两忘?

苏东坡《定风波》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健全的人格,豁达的胸襟,独特的个性。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妙喻讽世千古鸣不平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写名篇《马说》。

《马说》虽仅仅151 字,借马喻人,托物言志,却流传一千多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道出古今多少人的辛酸、无奈和感慨。

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韩愈二十五岁考中进士。这时,他的古文已写得相当好,名声布于天下。按唐朝规定,进士考试是礼部主持的。考中进士不立即授官,只有再经过吏部考试,考中的方可授官。

三年间,韩愈参加了三次吏部考试,屡屡受挫,一再落第,抱负不能施展而积郁于心。

在唐朝,仕途除了参加科举考试外,还可以给当朝大臣写文章,自荐才能。如果恰好被大臣赏识,也可以一跃龙门。为此,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就治国安邦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均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复,他为此自述“发秃齿豁,不见知己”。

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二十七岁的韩愈在无奈且郁郁不得志下,只好离开长安,前往东都洛阳。

虽然出仕不利,但韩愈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在汴州(今河南开封)相继投入宣抚军节度副大使董晋处、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处任幕僚,然依旧没有得到重用。在自己的人生遭遇下,愤懑不已的韩愈写下了千古名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种人才被埋没的苦闷引起了后世的共鸣。

韩愈的一生只有五十七岁,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虽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虽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虽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虽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但历经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五代皇帝,个人生活与官场生活都很不顺利。

韩愈三岁时父母去世,家境贫寒,由嫂嫂抚养成人。他的求学与仕进都全靠发奋苦读、艰苦奋斗。尽管二十五岁时就高中进士,但直到二十九岁才实际授官任职。

韩愈为人,情谊深厚,直率重义,不耻下交,尊重同行。他与孟郊、贾岛等人都有着深厚的友谊。孟、贾等身处贫贱,胸怀实才的人,之能成为名重当世,且昭后代的出色诗人,是与韩愈对他们的鼓励与拔识分不开的。

终于在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三十三岁韩愈通过吏部铨选,一年后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再一年后,晋升为监察御史。

看似一片光明的仕途却因为韩愈的直言进谏而屡遭贬黜。

当时关中地区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在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反遭李实等谗害,从监察御史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从贞元十九年(803年)到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十年间,韩愈屡次遭贬斥,于是创作《进学解 》自喻。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官场上的起起伏伏,并没有改变韩愈的性格。在以后的任途上,他几次因直言进谏而遭到贬黜。曾上书德宗,批评宫市,疏请轻徭减赋,被贬。后又因写裴度平淮西碑和谏阻迎取佛骨入宫,触怒宪宗,险些被杀头,经人疏救,才改死刑为降职、充军、贬为潮州刺史。直到穆宗即位,才奉召回京。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自古至今,识人与用人就是一个热门话题。

历史上关于伯乐与千里马的佳话有春秋时期百里奚遇秦穆公、公叔敖逢楚庄王;战国时期范雎遇秦昭襄王、赵惠文王发现赵奢,这些都是伯乐发现千里马,千里马为伯乐建功立业。

史书记载,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是春秋时期的孙阳,由于他对马很有研究, 人们干脆就叫他伯乐。

在《战国策▪楚策》中,有一天,一个叫汗明的贤能人士来见春申君,给他讲述一则《伯乐遇千里马》的寓言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匹千里马已经长到了可以骑乘的年龄,主人却让它拉着装载食盐的重车往太行山上走。千里马四蹄伸直,膝盖弯曲,尾巴下垂着,皮肤也溃烂了,口吐白沫,汗水淋漓,到了半山坡上,它使劲挣扎着,但因为负担着沉重的车辕,怎么也拉不上去。

这时,相马专家伯乐坐车从这里经过,看到这种情景,赶忙跳下车来,攀扶着千里马痛哭起来,并脱下自己的粗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

伯乐为什么哭呢?千里马能日行千里,致远是它的特性,而负重是牛的特性。用千里马拉盐车,怎能发挥它的长处呢?看到这种用马不当的情形,伯乐怎能不伤心呢?!千里马于是低头长长喷了一口气,又抬起头来高声嘶鸣,嘶鸣声直冲云霄,好像金石敲击的声音那么铿锵、洪亮。它终于遇到了自己的知己!

汗明用这样一个寓言向春申君阐明这样一个道理:当政者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不仅要善于发现人才和赏识人才,还要有伯乐爱护千里马那样的特殊的感情。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又岂止韩愈一人。

“诗鬼”李贺,只活了26岁,际遇坎坷,常受排斥,终身做过的官不过是几年的九品小官奉礼郎。

陈子昂因与武则天存在分歧,被冷落,41岁被县令段简害死在狱中,留下了千古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仙”李白,一生颠沛流离,虽然曾经供奉翰林,但只能给乐师填词。被小人告状后被唐玄宗辞退,寄身永王李璘幕府,试图建功立业,后李璘兵败,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才得以放还,才有了那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慨。

而岳阳楼上沉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拉弓长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苏轼;对镜唏嘘“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陆游,谁不是都有相同的遭遇,谁不是空有满腹才华、一腔热血,然而壮志难酬。

如此之世道,叫人无奈啊!

从汉“九品中正制”带来的魏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到唐宋明清“科举制度”,直到今日职场,用人精当,事业腾达;用人失察,诸事皆毁,正所谓“成也在人,败也在人”。 韩愈的《马说》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就是因为文中所借喻的识人与用人之说引起了千古众人共鸣才被广泛传阅。

时至今日,伯乐与千里马孰先孰后仍有争论。余认为:不能寄希望于伯乐,伯乐是靠不住的,因为有伯乐之职的人不见得有伯乐之识。即使有伯乐之识,谁能保证他们评定千里马不计亲疏?!千里马靠谁?或许只能靠自己。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突遭逮捕,罪名是“谤讪朝廷”,罪证是搜罗到一束诗文, 史称“乌台诗案”。苏东坡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后幸经亲故营救出狱,以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贬谪黄州。在黄州的四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在友人的帮助下,买了一块废弃地,除草开荒,掘井筑室,躬耕其中。此时,他开始思考生命的真谛,审视自己得失波动、世路巉岩的一生。

在此期间,苏东坡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首《定风波》,写出了苏东坡知天乐命、傲视风雨磨难的积极人生态度。苏轼虽然才高一世、名满朝野,却在一生之中屡遭毁谤、磨难和打击,他既不见容于王安石,又不得志于司马光,夹在新旧两派之中,一生升沉不定,备受打击和折磨。

为此,苏轼也曾苦闷、郁愤、孤独、彷徨。

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世上的事情往往这样:成果未得,苦果先尝;壮志难酬,失败常遭。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是什么使他在苦闷中得以解脱、安然若素?是什么使他身处逆境而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是什么使他洁身自好、忧乐两忘?

苏东坡《定风波》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健全的人格,豁达的胸襟,独特的个性。

初中必背文言文:韩愈《马说》原文译文赏析 康爸诵读视频

视频加载中...

《马说》

作者:韩愈 诵读:康爸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赏析: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文言文翻译中的“0分答案”,刘邦项羽成了好基友,千里马被吃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祖先传下来的汉字沿用千年来没有断层,因此我们比任何文明都要幸运,我们依然可以用今天的汉字去阅读古人的文学杰作。

还记得初中、高中时代被古代文学翻译支配的恐惧吗,文言文要比现代汉语更加晦涩难懂,所以遇到了文言文翻译题的时候,学渣们只能脑洞大开了。

文言文翻译中的0分答案太离谱了,学渣们脑洞大开。

原句是刘邦悬赏项羽,杀气腾腾的危机氛围到了学生笔下被翻译成了霸道总裁式的宣言:刘邦要让全天下人知道,你项羽是我的!

在高中生的笔下,刘邦和项羽这一对相爱相杀的英雄,硬生生地变成了一对“好基友”。让人对楚汉相争有了另一种想象的画面(小两口吵架闹不和?)

这位同学也是离谱,“将军向宠”这四个字,到了他的笔下,居然变成了将军一向受到宠爱?这宠爱,是正经宠爱吗?怎么感觉将军突然有了一丝娇俏的少女气息?

当你的文言文功底并不是很强的时候,翻译古文就特别容易闹笑话,这点在理科班里面更为突出,学理科的人思维比较理性,在理解一些古文的意思时候更简单粗暴。

比如古文中的“卒”可以指代很多意思,理科生便直接把八十岁老人翻译成了去当兵……语文老师都气笑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古文相信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了,让你翻译的话,大概也能翻译出个八九不离十。

但是上课不听讲的同学偏偏要这么翻译:孔子在四川说,死的那个人好像是我的丈夫,不分白天还是晚上……孔子晚上托梦给你:我啥时候多了个丈夫?

某一年的中考卷上有一道题,也是初中常考的题目,出自著名的城北徐公那一篇文章,但是这并不影响学渣们把这句话翻译得面目全非。

文言文翻译中,千里马被吃了,你永远想不到学生的脑洞有多大

千里马那篇文章大家也一定很熟悉了,如果没记错的话,当年还是要全文背诵的,但是在学生的笔下,千里马不幸被“吃”了。

李清照是著名的词人,可是她也逃离不了被学生“抹黑”的命运,没错,是真的被抹黑了,李清照被翻译成了一个黑妹子。

要是论惨的话,诸葛亮或许要比上文的千里马、李清照更惨,在《前出师表》这篇文章中,学生把诸葛亮的身世都给改了……

接下来项羽同志再次出场,这一次,学生笔下的他变成了五岁就能骑马打架的天才儿童,天哪,五岁的孩子是飞上马背的吗?

《蜀道难》这篇文章是李白写的,从古至今都被人赞赏和传唱,开头第一句话更是为大众所熟知,噫吁嚱,危乎高哉!

如何翻译这句话呢?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下面这位同学就翻译的太接地气了,感觉老师想打他的心思都有了。

著名的诗经中有一篇叫《氓》,讲述了一个女孩子被渣男骗了的故事,其中有一句话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翻译呢?这位网友给出了一个神答案:那个女的很不爽,跟着两个士兵跑了……我学《氓》的时候咋没看见还有士兵这俩角色呢?

但要是说最离谱的翻译,那一定要属下面这位同学,“高渐离”是一个人名!人名啊!到了你的笔下为啥把人名翻译成了一句话呢?

最后,我们的项羽又一次无辜中枪,被人翻译成了“没有爸爸”,项羽:你礼貌吗?

笔者观点

世界上的奇葩文言文翻译实在是太多了,在这里我们也只列举出一些特别离谱搞笑的答案给大家开开眼,调侃归调侃,真到考试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好好翻译。

认真对待每一道考试题目,是拿到高分的前提标准,就算文言文翻译在中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没有那么高,大家也不要儿戏。

况且现在的考试题目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了,大家不要再忽视这几道翻译题,平日里多增强文学素养是关键。

今日话题:你见过哪些奇葩的文言文翻译?

我是最会讲教育的宝妈,关注我,带你看最新、最劲爆、最有趣、最有深度的教育热点解析!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妙喻讽世千古鸣不平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写名篇《马说》。

《马说》虽仅仅151 字,借马喻人,托物言志,却流传一千多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道出古今多少人的辛酸、无奈和感慨。

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韩愈二十五岁考中进士。这时,他的古文已写得相当好,名声布于天下。按唐朝规定,进士考试是礼部主持的。考中进士不立即授官,只有再经过吏部考试,考中的方可授官。

三年间,韩愈参加了三次吏部考试,屡屡受挫,一再落第,抱负不能施展而积郁于心。

在唐朝,仕途除了参加科举考试外,还可以给当朝大臣写文章,自荐才能。如果恰好被大臣赏识,也可以一跃龙门。为此,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就治国安邦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均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复,他为此自述“发秃齿豁,不见知己”。

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二十七岁的韩愈在无奈且郁郁不得志下,只好离开长安,前往东都洛阳。

虽然出仕不利,但韩愈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在汴州(今河南开封)相继投入宣抚军节度副大使董晋处、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处任幕僚,然依旧没有得到重用。在自己的人生遭遇下,愤懑不已的韩愈写下了千古名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种人才被埋没的苦闷引起了后世的共鸣。

韩愈的一生只有五十七岁,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虽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虽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虽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虽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但历经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五代皇帝,个人生活与官场生活都很不顺利。

韩愈三岁时父母去世,家境贫寒,由嫂嫂抚养成人。他的求学与仕进都全靠发奋苦读、艰苦奋斗。尽管二十五岁时就高中进士,但直到二十九岁才实际授官任职。

韩愈为人,情谊深厚,直率重义,不耻下交,尊重同行。他与孟郊、贾岛等人都有着深厚的友谊。孟、贾等身处贫贱,胸怀实才的人,之能成为名重当世,且昭后代的出色诗人,是与韩愈对他们的鼓励与拔识分不开的。

终于在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三十三岁韩愈通过吏部铨选,一年后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再一年后,晋升为监察御史。

看似一片光明的仕途却因为韩愈的直言进谏而屡遭贬黜。

当时关中地区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在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反遭李实等谗害,从监察御史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从贞元十九年(803年)到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十年间,韩愈屡次遭贬斥,于是创作《进学解 》自喻。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官场上的起起伏伏,并没有改变韩愈的性格。在以后的任途上,他几次因直言进谏而遭到贬黜。曾上书德宗,批评宫市,疏请轻徭减赋,被贬。后又因写裴度平淮西碑和谏阻迎取佛骨入宫,触怒宪宗,险些被杀头,经人疏救,才改死刑为降职、充军、贬为潮州刺史。直到穆宗即位,才奉召回京。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自古至今,识人与用人就是一个热门话题。

历史上关于伯乐与千里马的佳话有春秋时期百里奚遇秦穆公、公叔敖逢楚庄王;战国时期范雎遇秦昭襄王、赵惠文王发现赵奢,这些都是伯乐发现千里马,千里马为伯乐建功立业。

史书记载,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是春秋时期的孙阳,由于他对马很有研究, 人们干脆就叫他伯乐。

在《战国策▪楚策》中,有一天,一个叫汗明的贤能人士来见春申君,给他讲述一则《伯乐遇千里马》的寓言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匹千里马已经长到了可以骑乘的年龄,主人却让它拉着装载食盐的重车往太行山上走。千里马四蹄伸直,膝盖弯曲,尾巴下垂着,皮肤也溃烂了,口吐白沫,汗水淋漓,到了半山坡上,它使劲挣扎着,但因为负担着沉重的车辕,怎么也拉不上去。

这时,相马专家伯乐坐车从这里经过,看到这种情景,赶忙跳下车来,攀扶着千里马痛哭起来,并脱下自己的粗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

伯乐为什么哭呢?千里马能日行千里,致远是它的特性,而负重是牛的特性。用千里马拉盐车,怎能发挥它的长处呢?看到这种用马不当的情形,伯乐怎能不伤心呢?!千里马于是低头长长喷了一口气,又抬起头来高声嘶鸣,嘶鸣声直冲云霄,好像金石敲击的声音那么铿锵、洪亮。它终于遇到了自己的知己!

汗明用这样一个寓言向春申君阐明这样一个道理:当政者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不仅要善于发现人才和赏识人才,还要有伯乐爱护千里马那样的特殊的感情。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又岂止韩愈一人。

“诗鬼”李贺,只活了26岁,际遇坎坷,常受排斥,终身做过的官不过是几年的九品小官奉礼郎。

陈子昂因与武则天存在分歧,被冷落,41岁被县令段简害死在狱中,留下了千古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仙”李白,一生颠沛流离,虽然曾经供奉翰林,但只能给乐师填词。被小人告状后被唐玄宗辞退,寄身永王李璘幕府,试图建功立业,后李璘兵败,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才得以放还,才有了那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慨。

而岳阳楼上沉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拉弓长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苏轼;对镜唏嘘“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陆游,谁不是都有相同的遭遇,谁不是空有满腹才华、一腔热血,然而壮志难酬。

如此之世道,叫人无奈啊!

从汉“九品中正制”带来的魏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到唐宋明清“科举制度”,直到今日职场,用人精当,事业腾达;用人失察,诸事皆毁,正所谓“成也在人,败也在人”。 韩愈的《马说》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就是因为文中所借喻的识人与用人之说引起了千古众人共鸣才被广泛传阅。

时至今日,伯乐与千里马孰先孰后仍有争论。余认为:不能寄希望于伯乐,伯乐是靠不住的,因为有伯乐之职的人不见得有伯乐之识。即使有伯乐之识,谁能保证他们评定千里马不计亲疏?!千里马靠谁?或许只能靠自己。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突遭逮捕,罪名是“谤讪朝廷”,罪证是搜罗到一束诗文, 史称“乌台诗案”。苏东坡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后幸经亲故营救出狱,以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贬谪黄州。在黄州的四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在友人的帮助下,买了一块废弃地,除草开荒,掘井筑室,躬耕其中。此时,他开始思考生命的真谛,审视自己得失波动、世路巉岩的一生。

在此期间,苏东坡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首《定风波》,写出了苏东坡知天乐命、傲视风雨磨难的积极人生态度。苏轼虽然才高一世、名满朝野,却在一生之中屡遭毁谤、磨难和打击,他既不见容于王安石,又不得志于司马光,夹在新旧两派之中,一生升沉不定,备受打击和折磨。

为此,苏轼也曾苦闷、郁愤、孤独、彷徨。

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世上的事情往往这样:成果未得,苦果先尝;壮志难酬,失败常遭。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是什么使他在苦闷中得以解脱、安然若素?是什么使他身处逆境而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是什么使他洁身自好、忧乐两忘?

苏东坡《定风波》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健全的人格,豁达的胸襟,独特的个性。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妙喻讽世千古鸣不平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写名篇《马说》。

《马说》虽仅仅151 字,借马喻人,托物言志,却流传一千多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道出古今多少人的辛酸、无奈和感慨。

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韩愈二十五岁考中进士。这时,他的古文已写得相当好,名声布于天下。按唐朝规定,进士考试是礼部主持的。考中进士不立即授官,只有再经过吏部考试,考中的方可授官。

三年间,韩愈参加了三次吏部考试,屡屡受挫,一再落第,抱负不能施展而积郁于心。

在唐朝,仕途除了参加科举考试外,还可以给当朝大臣写文章,自荐才能。如果恰好被大臣赏识,也可以一跃龙门。为此,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就治国安邦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均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复,他为此自述“发秃齿豁,不见知己”。

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二十七岁的韩愈在无奈且郁郁不得志下,只好离开长安,前往东都洛阳。

虽然出仕不利,但韩愈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在汴州(今河南开封)相继投入宣抚军节度副大使董晋处、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处任幕僚,然依旧没有得到重用。在自己的人生遭遇下,愤懑不已的韩愈写下了千古名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种人才被埋没的苦闷引起了后世的共鸣。

韩愈的一生只有五十七岁,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虽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虽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虽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虽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但历经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五代皇帝,个人生活与官场生活都很不顺利。

韩愈三岁时父母去世,家境贫寒,由嫂嫂抚养成人。他的求学与仕进都全靠发奋苦读、艰苦奋斗。尽管二十五岁时就高中进士,但直到二十九岁才实际授官任职。

韩愈为人,情谊深厚,直率重义,不耻下交,尊重同行。他与孟郊、贾岛等人都有着深厚的友谊。孟、贾等身处贫贱,胸怀实才的人,之能成为名重当世,且昭后代的出色诗人,是与韩愈对他们的鼓励与拔识分不开的。

终于在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三十三岁韩愈通过吏部铨选,一年后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再一年后,晋升为监察御史。

看似一片光明的仕途却因为韩愈的直言进谏而屡遭贬黜。

当时关中地区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在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反遭李实等谗害,从监察御史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从贞元十九年(803年)到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十年间,韩愈屡次遭贬斥,于是创作《进学解 》自喻。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官场上的起起伏伏,并没有改变韩愈的性格。在以后的任途上,他几次因直言进谏而遭到贬黜。曾上书德宗,批评宫市,疏请轻徭减赋,被贬。后又因写裴度平淮西碑和谏阻迎取佛骨入宫,触怒宪宗,险些被杀头,经人疏救,才改死刑为降职、充军、贬为潮州刺史。直到穆宗即位,才奉召回京。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自古至今,识人与用人就是一个热门话题。

历史上关于伯乐与千里马的佳话有春秋时期百里奚遇秦穆公、公叔敖逢楚庄王;战国时期范雎遇秦昭襄王、赵惠文王发现赵奢,这些都是伯乐发现千里马,千里马为伯乐建功立业。

史书记载,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是春秋时期的孙阳,由于他对马很有研究, 人们干脆就叫他伯乐。

在《战国策▪楚策》中,有一天,一个叫汗明的贤能人士来见春申君,给他讲述一则《伯乐遇千里马》的寓言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匹千里马已经长到了可以骑乘的年龄,主人却让它拉着装载食盐的重车往太行山上走。千里马四蹄伸直,膝盖弯曲,尾巴下垂着,皮肤也溃烂了,口吐白沫,汗水淋漓,到了半山坡上,它使劲挣扎着,但因为负担着沉重的车辕,怎么也拉不上去。

这时,相马专家伯乐坐车从这里经过,看到这种情景,赶忙跳下车来,攀扶着千里马痛哭起来,并脱下自己的粗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

伯乐为什么哭呢?千里马能日行千里,致远是它的特性,而负重是牛的特性。用千里马拉盐车,怎能发挥它的长处呢?看到这种用马不当的情形,伯乐怎能不伤心呢?!千里马于是低头长长喷了一口气,又抬起头来高声嘶鸣,嘶鸣声直冲云霄,好像金石敲击的声音那么铿锵、洪亮。它终于遇到了自己的知己!

汗明用这样一个寓言向春申君阐明这样一个道理:当政者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不仅要善于发现人才和赏识人才,还要有伯乐爱护千里马那样的特殊的感情。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又岂止韩愈一人。

“诗鬼”李贺,只活了26岁,际遇坎坷,常受排斥,终身做过的官不过是几年的九品小官奉礼郎。

陈子昂因与武则天存在分歧,被冷落,41岁被县令段简害死在狱中,留下了千古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仙”李白,一生颠沛流离,虽然曾经供奉翰林,但只能给乐师填词。被小人告状后被唐玄宗辞退,寄身永王李璘幕府,试图建功立业,后李璘兵败,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才得以放还,才有了那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慨。

而岳阳楼上沉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拉弓长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苏轼;对镜唏嘘“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陆游,谁不是都有相同的遭遇,谁不是空有满腹才华、一腔热血,然而壮志难酬。

如此之世道,叫人无奈啊!

从汉“九品中正制”带来的魏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到唐宋明清“科举制度”,直到今日职场,用人精当,事业腾达;用人失察,诸事皆毁,正所谓“成也在人,败也在人”。 韩愈的《马说》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就是因为文中所借喻的识人与用人之说引起了千古众人共鸣才被广泛传阅。

时至今日,伯乐与千里马孰先孰后仍有争论。余认为:不能寄希望于伯乐,伯乐是靠不住的,因为有伯乐之职的人不见得有伯乐之识。即使有伯乐之识,谁能保证他们评定千里马不计亲疏?!千里马靠谁?或许只能靠自己。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突遭逮捕,罪名是“谤讪朝廷”,罪证是搜罗到一束诗文, 史称“乌台诗案”。苏东坡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后幸经亲故营救出狱,以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贬谪黄州。在黄州的四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在友人的帮助下,买了一块废弃地,除草开荒,掘井筑室,躬耕其中。此时,他开始思考生命的真谛,审视自己得失波动、世路巉岩的一生。

在此期间,苏东坡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首《定风波》,写出了苏东坡知天乐命、傲视风雨磨难的积极人生态度。苏轼虽然才高一世、名满朝野,却在一生之中屡遭毁谤、磨难和打击,他既不见容于王安石,又不得志于司马光,夹在新旧两派之中,一生升沉不定,备受打击和折磨。

为此,苏轼也曾苦闷、郁愤、孤独、彷徨。

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世上的事情往往这样:成果未得,苦果先尝;壮志难酬,失败常遭。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是什么使他在苦闷中得以解脱、安然若素?是什么使他身处逆境而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是什么使他洁身自好、忧乐两忘?

苏东坡《定风波》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健全的人格,豁达的胸襟,独特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