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围棋官子是什么意思(官子是什么意思)

围棋官子是什么意思(官子是什么意思)

围棋入门知识—围棋术语:官子

跟着天相风

学不会围棋,就会被打死!

大家好,我是天相风,又到了我们的每周围棋术语时间。

之前我们讲了“手筋”,除此之外,我们还会经常遇见“官子”、“先手官”和“后手官”这

三个词。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三个词。首先,我们来讲“官子”。每次说到官子,我都会想

起大国手里的一句台词:

官子是什么?

我们知道,当棋局进行到一定阶段后,棋盘上会有这样那样的棋形。敌我双方的地盘,已经基

本成形。但是边界,还有很多没有确定下来。边界上,还可以继续争夺的地盘,就称为“官

子”。下面,先用9路盘举个栗子:

图1

如图1,棋局进行到这里,黑白的边界基本确立,现在轮到黑棋下,这时候,黑棋只有2个地方

可以下了,其他,也没地方可以下了。有人会说:棋盘还那么空,怎么只有2个呢,你是不是

傻?

我们这里说的“没地方”,并不是可以落子就算有地方,你要去白棋阵营里送死,你要填自己

的目,那也没人反对啊,下棋嘛,最重要的是开心。刚刚我们说的这两个地方,就是这局棋的

官子。

图2

如图2,A点和B点,就是黑棋可以走的两条路,如果你是黑棋,你会先走哪条呢?

图3

如图3,如果黑棋先走了A点,白棋完全可以不鸟你,直接占领B点。

图4

如图4,如果黑棋先走了B点,白棋完全可以不……不鸟你,它就亏大发了。(这里不做详细解

释,以后会讲到)图4中,黑1就是一个先手,白2必须应,完了之后,黑棋再去抢占A点,这

才是正确的收官方式。

像B点这种官子,我们给它取了个很俗的名字,叫做:先手官子相应的,A点,就是后手官

子。这就是最简单的两个官子类型了。以后,我们会再出一期,专门讲讲官子的类型。不要急

来看今日习题吧:

题1:下列棋局中,有哪些官子可以走?

题1图

查看答案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晚安啦。

本文由白小夕围棋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围棋入门知识—围棋术语:官子

跟着天相风

学不会围棋,就会被打死!

大家好,我是天相风,又到了我们的每周围棋术语时间。

之前我们讲了“手筋”,除此之外,我们还会经常遇见“官子”、“先手官”和“后手官”这

三个词。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三个词。首先,我们来讲“官子”。每次说到官子,我都会想

起大国手里的一句台词:

官子是什么?

我们知道,当棋局进行到一定阶段后,棋盘上会有这样那样的棋形。敌我双方的地盘,已经基

本成形。但是边界,还有很多没有确定下来。边界上,还可以继续争夺的地盘,就称为“官

子”。下面,先用9路盘举个栗子:

图1

如图1,棋局进行到这里,黑白的边界基本确立,现在轮到黑棋下,这时候,黑棋只有2个地方

可以下了,其他,也没地方可以下了。有人会说:棋盘还那么空,怎么只有2个呢,你是不是

傻?

我们这里说的“没地方”,并不是可以落子就算有地方,你要去白棋阵营里送死,你要填自己

的目,那也没人反对啊,下棋嘛,最重要的是开心。刚刚我们说的这两个地方,就是这局棋的

官子。

图2

如图2,A点和B点,就是黑棋可以走的两条路,如果你是黑棋,你会先走哪条呢?

图3

如图3,如果黑棋先走了A点,白棋完全可以不鸟你,直接占领B点。

图4

如图4,如果黑棋先走了B点,白棋完全可以不……不鸟你,它就亏大发了。(这里不做详细解

释,以后会讲到)图4中,黑1就是一个先手,白2必须应,完了之后,黑棋再去抢占A点,这

才是正确的收官方式。

像B点这种官子,我们给它取了个很俗的名字,叫做:先手官子相应的,A点,就是后手官

子。这就是最简单的两个官子类型了。以后,我们会再出一期,专门讲讲官子的类型。不要急

来看今日习题吧:

题1:下列棋局中,有哪些官子可以走?

题1图

查看答案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晚安啦。

本文由白小夕围棋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象棋国手系列知多少,象棋的发展离不开前辈的传承,你知道吗?

象棋国手系列知多少,象棋的发展离不开前辈的传承,你知道吗?收看更多精彩视频,请到以下专栏!

16、慢国手: 张锦荣

二十年代前后,地处苏北的江都(扬州),是江南的棋艺活动地之一,那里常举行赛事,且产生了较多的象棋名手,著名的有淮扬三杰王浩然、周焕文及稍后的张锦荣等。“淮扬三杰”中,周焕文、王浩然较为年长,张锦荣则为后起之秀,张锦荣接触纹枰即沉迷其中。

张锦荣,约光绪八年(1882年)左右出生,世居扬州。张锦荣自少年起至青年时期,从街坊弈棋到茶馆弈棋,不知不觉提高了棋艺水平。后来因为慕名王浩然,从而师从王浩然,为王的入门弟子。受到王浩然的点拨指导,得到进一步提高,达到一流高手的水平。为此,张的棋艺风格颇受王的影响,以阴柔细致见长,有行棋缓慢的特点。 当张锦荣20余岁时,棋艺已趋成熟,教场等处茶楼的二路棋手都被他击败。张在去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京、上海弈游时,战胜过许多当地名手,如在苏州战胜名手华洪泉、许振葆等,在镇江战胜名手鲍子波等。民国初年时,他和王浩然已改下对子棋,且互有胜负。

1916年,永嘉名手林弈仙在上海大显身手,以中炮夹马炮的阵式,横扫沪上众多名手,获“无敌中炮”的美誉。受富绅张酒如的青睐,资助彩金,在茶楼设擂,凡胜之者,得银鼎一座。处于棋艺高峰的王浩然,闻讯后赴沪挑战。当王离开扬州后,张锦荣认为向周挑战的时机来了。这天,张照例在教场茶馆摆棋,当谈到扬州的二大名手时,张锦荣对周焕文的当头炮表示了不屑之意,认为不用师傅王浩然,自己就可将他拉下马。他的这种言论,有一部分支持者,但拥周派表示不同意,双方各摆理由。拥张派认为,王浩然功夫细密,获得过十二名手赛冠军就是事实;拥周派则说,二人以前对局是和棋,王靠的是细功夫。后来张竟说:如果周敢对局,愿十局赛全以屏风马奉陪。

这场争论,虽然没有直接传到周焕文耳中,但周还是知道了。这天,周在张毓英宅中弈棋。张锦荣闻讯赶了去,在观弈中,不免挑逗几句,于是,引发了周对张的意见。张认为,当头炮总占先手是句空洞的话,要实战来检验。这时的周焕文,不但对张的挑衅感到不满,而且眼下的场面也使他没有退路。张锦荣终于达到向周挑战的目的。

周、张约战的消息很快在扬州棋坛传开,当比赛举行之日,看棋的峰拥而至。因为这不仅是看周、张之战,也是当头炮和屏风马之战。

周、张之战,周先行五局走当头炮,张例应以屏风马;张先行的五局均以屏风马开枰,周为了逞一下炮的优势,大多还以中炮。据《广陵弈事拾遗》称,十局赛的结果,张取得明显的胜势。这个战果,也许是张锦荣年岁稍轻、精力旺盛,或许是周焕文的心气有所浮动,也许与张锦荣赛前准备充分有关。据传,周、张又进行过第二次弈战,仍是张胜,这就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张锦荣的名气高了一层,于是有“淮扬三杰”的称誉;另一是气走了周焕文。因为周在接受挑战前,确作了一些准备,志在必得,但仍是输了棋,他觉得自己无脸再在扬州棋坛露面。于是,他向上海的亲友示意,想到那里行医。这就是周焕文晚年成了上海医生的直接原因。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由声名显赫的“淮扬三杰”之一的当世高手,变成了上海医生,但因此会医治了许多病人,去济世行医,或许是更好的一种选择。

张锦荣由此声誉鹊起,扬州象棋界“孟尝君”张毓英宅内举办锦标赛,遍邀东南各地的好手参加,张锦荣迎战各路英雄,战绩彪炳,最后夺得金牌。

由于棋事活动昌盛,吸引了不少外地名棋手去江都(扬州),二十年代初年,南京名棋手万启有即其中之一。这天,万启有和张锦荣在素有“棋孟尝”之称的张毓英宅中弈赛。客方万启有曾访问过上海、苏州、无锡、镇江、杭州等地,未逢敌手,有“常胜将军”之号。主方张锦荣,在“三杰”中年岁最轻,精力旺盛,棋艺高超,有“慢国手”之誉。客方势在必得,既获奖牌,又维护“常胜将军”的大名;主方必欲破敌以保持扬州棋坛的声誉。由于客方技艺高超,主方张锦荣想要擒敌确非易事。到了中局的关键时刻,张还没有想出致胜的着法,于是,起身离座。这一举动引起了万的注意,因为昨天对局时,张也是中途离座,很久才归,之后竟弃出了妙着解围。

林荣兴初时投在名手罗天扬的门下,后又拜鲍子波为师。1933年由万启有带至上海闯荡。上海的棋手集中,林荣兴的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棋艺猛进,不知不觉中已达到名手的水平。自从林在上海崛起后,和他下过棋的人,都有点怕他。“小杭州”董文渊说“林的棋难对付,不愿送钱给他”,意思就是不愿和他下棋。“白莲教主”李武尚对林也是佩服的,承认林的棋比自己要硬一些。象棋老国手惠颂祥和林下棋,由林先走的棋都是林胜,由惠先走的棋还有和棋的,惠颂祥事后说:“这样厉害的棋一生都未见过”。就连“象棋总司令”谢侠逊也曾经被他战胜过,可见林锋利无比的“剃头”功夫。一次说起“七省棋王”周德裕,林表示想去交手,李尚武对此十分支持,认为林和周完全可以一搏,而且胜算较大,并愿意和林一起去香港。周德裕知道林欲来香港的目的后,搜集林的对局局谱研究,发觉林的棋几乎着着都是官子,就想出了对策。林到港后,周设宴款待,席间问林来港的目的是要名还是要利,并说:“如要利,我们就不要交战,因为一旦交了手,你就有名了,利就难以得到了。”,还很关心的说:“香港多的是大彩,由我出面介绍,输的话彩金由我出,赢的话各半收入。”这是个好主意,林是个穷小子,当然以利为主,这样就避免了此战。林在港期间,化名王一明,与黄松轩对局,共弈四局,净胜两局。林在港满载而归时,周又说:“今后你来香港、我去上海,双方都不要交手”。周作为当时声望最高的棋手,一生好强,都不愿和林交手。

张锦荣和林荣兴弈棋开始,张原来按自己的模式慢吞吞地下,可是林荣兴的棋快极了,仿佛不需思考似的,在张看来,含有轻慢之意。张是大名手,被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伙子轻慢当然感到不满。于是他动了气,后难于安心弈棋,不知不觉快了起来,第一盘很快输了,第二盘也很快输了,一个上午竟输了六盘。

17、华东五虎:屠景明

屠景明,原籍吴兴(今湖州市),上海人,1922年生于一个中医世家。身高1.70米,体型较宽,嗓音洪亮,办事爽快,待人接物热情、诚挚。他少年聪慧,于文化、医学、棋艺诸方面齐头并进。14岁时,屠景明之父病逝,屠遂过早挑起了家庭之重担。16岁便在上海南陂路新业路口挂牌行医,翌年迁往广西北路的中药店坐堂,而且一有空闲便钻研《橘中秘》、《梅花谱》,棋艺水平也得到提高。他18岁加入上海中医协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医。

距他开的中药店并不太远的天蟾茶楼,系沪上棋坛中心之一,其时国内一大批名手,如周德裕、窦国柱、朱剑秋、罗天扬、李武尚等经常于此弈谈,屠由前去观弈到入席对弈,通过理论与实战的反复结合,大大拓宽了视野。另外,棋坛盟主周德裕也曾来屠之药店就医,屠坐堂闲暇之时,也热诚相邀这位“扬州三剑客”之首作枰上指导。数载春秋易逝,青年时代屠的棋艺水平已达到全国名手的行列,此时年长屠景明22岁的周德裕便主动提出,再与屠交手,由原来屠公提出的“长先”晋升至“ 先相先”(即在三局棋中屠公两先一后)。

解放后沪上象棋界组织的“沪青棋杜”于八仙桥青年会成立,27岁的屠景明任顾问、指导,后又任社长。1950年上海的《亦报》与沪青棋社联合举办了上海市赛,消息刚刚发出,前来报名者即达三四百人。屠景明时为《亦报》象棋专栏的编辑,他将制订的《象棋比赛规程》于《亦报》上推出,据悉这届比赛共弈了数百场棋,一扫以往象棋国内外比赛的那种总有棋例纠纷的尴尬局面,这也为六年之后的1956年全国首届象棋锦标赛使用的《棋规》起了一定的奠基作用。

上世纪40年代,屠景明曾在上海和名手窦国柱、何顺安、朱剑秋等交手,结果亦互有胜负,后来在50年代初,屠景明与林荣兴、李武尚、何顺安、朱剑秋名列“华东五虎将”。1952年屠景明在上海迎战当时被誉为南杨北谢”中的北京谢小然,激战成和、和杨官璘四战弈平、和董文渊二战弈平。1955年春,屠景明与何顺安代表上海联袂防问广州、武汉、北京,与“羊城双雄”杨官璘、陈松顺、华中李义庭、罗天扬、京华张德魁、侯玉山等人共进行了二十多场公开赛,屠总成绩为10胜15和6负。充分显示了他的棋艺功力,当时北京棋坛有“三雄会京师”的说法,三雄即杨官璘、何顺安、屠景明。有关他在棋坛的征战业绩还有很多很多,邀请赛、表演赛,就不赘述了。

1956年冬,象棋纳入体育项目后,有关象棋技艺的各种资料,被重视起来。1959年上海市队建立,屠景明与何顺安同任教练。在此前后,屠景明还担任过多届全国象棋锦标赛的裁判工作。196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决定编出大型工具书《辞海》,邀请屠景明编写条目,为象棋界做了一件大好事。

198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决定编一本《体育词典》,有关象棋方面的词条,委托屠景明编写,从此体育界有了象棋内容。后来屠景明又编写了《中国象棋词典》,还与杨明忠等合编了《中国象棋谱大全》。

18、用马之神:王浩然

王浩然,“淮扬三杰”之一,原籍江苏镇江,约出生于清同治年间,王父业小商,据说在镇江开有一家小杂货店,并爱好弈棋。得到家庭的熏陶。王浩然自幼十分爱弈棋,且因悟性特好,不仅得到其父的称许,也使邻里惊异。其时,镇江的弈棋场以瑞源、春升园较大,那里聚集着众多的棋人。棋坛上以巴吉人最为著名,一般人均可让双马。由于爱弈棋,王父常带小浩然去茶楼看棋,有时,由巴吉人的弟子让双马弈上几盘。约在1890年,王父经商去南京,带王浩然同行。在商务之后,王父带小浩然去夫子庙的茶馆弈棋,竟连胜三人。于是,引来了名棋手“邹鸭子”,说明让三先对弈,小浩然意以二胜一负赢得称许,其时,小浩然尚仅17岁。回镇江后,本想挟胜“邹鸭子”之名,向巴吉人等求教,但因巴吉人常随差船外出,不能得到求教的机会。

王浩然19岁左右时,在镇江已小有棋名,巴吉人的几个弟子兼好友如李志良、周秋水等已难以胜他。王的棋艺已渐成熟,王浩然得知象棋的中心在扬州,遂收拾行囊来到扬州,由于“棋孟尝”张毓英的资助全无客居之感,只管在棋枰上殚精竭虑。当时扬州棋坛,周焕文俨然为盟主,但王浩然来此亮了身手,棋界也了解王浩然的实力实不在周之下了,加上王浩然棋品极佳,本人性谦和,不喜张扬,对周焕文乃尊重有加,棋界对王浩然遂十分看重。

一十年代中期,浙江名棋手林弈仙征战江南,几乎所向无敌。1917年,在上海时,林弈仙连胜诸多好手后,又击败了上海第一名手励志英。林弈仙檀用中炮开局,一时被称为“无敌中炮”。由于林的战绩彪炳,受某富绅的赏识,聘他在上海设象棋擂台。上海棋界特遣专人去扬州,邀请王浩然赴沪与林弈仙公开比赛,王浩然悉此情况后欣然允约,偕周焕文前往,周焕文率先出战林弈仙,即败北。轮到王浩然出场应战,五十局公开赛毕,王浩然以柔克刚,竟多胜一局!至此震动沪上及全国棋坛。当时“棋坛总司令”谢侠逊对王浩然赞不绝口,这也导致1919年的北京棋坛致函王浩然,特邀他进京切磋,当时的北京巨擘孟文轩,孟好客又喜弈,四方高手来京均聚弈于孟府,孟府则每日棋战不休,孟文轩本人喜用中炮,对此有着较深的研究,孟为当时北京的第一名手,在北京未逢敌手。因王浩然在林弈仙那里领略到了中炮的攻防,弈来也心中有数。此番燕京之行,王浩然与孟文轩分先对弈二十局,双方平分秋色,王浩然载誉返回扬州,以后孟文轩对自己的爱徒那健庭、张德魁等常提及王浩然,许王浩然为平生第一劲敌。一时有“南王北孟”之说。王和孟因相互倾慕,据说后义结金兰。

一十年代中后期,王浩然的棋艺趋于高峰,在扬州十二名手赛中获得桂冠后,被棋界评为“行棋洒脱飘逸,善于用马”。其拐角马守中寓攻,纵横驰骋,曲尽其妙.每能以驭马而出奇制胜。贾题韬在名局赏析《江南风景》中,称王浩然为“扬州第一手”。

王浩然的棋风重于细致绵密,很少走攻势强烈的中炮,基本上先手均用进兵局,后手时则大多用“转角马”。据杨兆宏先生生前说,王后手应付“仙人指路”,十有九应以飞象局。贾题韬先生在《象棋论坛》上所选的“转角马 ”名局(四局)全部是王浩然所弈。由于王浩然用马神奇,久而久之,被江南棋界称为“神马”。 所以王浩然有“神马”之称。

在民国初年的扬州或镇江棋坛,人人都知王浩然为人谦和,但对王有息隐棋坛的想法,棋友们并无预感。直到二十年代初,王封刀挂印,宣布今后退出比赛,且不再以棋为生,棋友们才大吃一惊。

王为什么要及早退出象坛呢?民国初期的十年,扬州张宅的象棋擂台,基本由王浩然主持。来扬州打擂台的江湖棋手确实不少,在接触中,王看到的、听到的总是这些棋手的穷困,有的乃至吃饭也有问题。如湖北名手吴淞亭来扬州时,虽然穿的是长衫,但满是油污;在教场茶楼弈棋时,即使赢了彩,也只敢吃一份杂烩饭。这就使王产生了棋饭难吃的思想,总想找机会退下来,另找职业,使晚年不致挨冻受饥。二十年代初,张锦荣技艺已成熟,完全可以接替他主持张宅的象棋擂台,于是,他向东家张毓英说明缘由。张毓英不愧为“棋盂尝”,赠与一笔较大的钱。王用这笔钱开了家小店为业,空暇时,也去张宅弈弈围棋。

王浩然虽然息隐象坛了,但他对于象棋事业或象棋后辈的关心并未息灭。有一件事很能说明他“神马”的特点。二十年代初,周焕文一怒离开扬州后,扬州棋坛又冒出了几个新进,如开茶食店的窦国柱,周焕文之子周德裕,还有一个更年轻的朱剑秋,棋艺也已日趋精进。朱曾多次请求王浩然对局指导,但王总是没有答应。当王浩然宣布退出象坛后,朱剑秋的希望看来要落空了,于是朱决定外出闯荡。不料,就在他绝望之后,忽然王浩然差人来叫他。据《朱剑秋倾慕王浩然》载,王对朱说:“听说你要到外边去见识见识,这当然是必要的,现在让我给你掂掂斤两吧。”,费时三天,他们才下了一局和棋。王浩然的举动,使朱剑秋倾慕尤深,也加深了对 “神马”的印象。这大约是在二十年代末的事。

19、百岁棋王:谢侠逊

谢侠逊,中国象棋运动的开拓者。1887年10月1日,谢侠逊出生于浙江温州平阳县凤巢乡的农民家庭,父亲谢公出。后迁居平阳县城西门。谢侠逊14岁时,迁居上海。

谢侠逊6岁从父学棋,10岁开始读象棋古谱《韬略玄机》,棋艺享誉乡里,人称“棋中神童”。 13岁与温州棋魁陈笙战成平手,名噪东瓯。后与林奕仙互相切磋。1908年报考小学师资,任白沙小学教员,翌年任教湖门小学。后经戚友帮助,考入温州师范学校,未三月,历父病故辍学,后任教于龙湖小学,担任教育会书记。青年时代曾把道光以来的国耻排成残局,以倾吐爱国之心。1912年为上海《时事新报》象棋栏撰稿。1918年,在上海力挫群雄获中国象棋个人冠军;1926年被推为全国棋坛总司令,称“中国棋王”。

20、亚王:卢辉

卢辉(1904-1994),字朋紫,亦呼“棚仔”,广东省顺德市人,广东“四大天王”之一。卢辉身高约1.80米,身形略瘦,性格谦和,很得人喜爱。卢辉之父卢权,世居广州河南溪峡,以搭棚为业,因自幼爱弈棋且逐步精熟,在“五七炮”方面颇有造诣,是清末广州的象棋名手。卢辉承袭了门风,既随父搭棚为业,又随父习棋精弈。因此,卢辉的棋艺,系得自家传。

卢辉在广州的棋坛逐渐起步并走向开阔的境界,和冯泽(冯敬如)有关。那时,冯泽常在河南担竿巷的华光庙摆棋摊。这里是卢辉去搭棚上工的必经之路,棋艺已有相当功底的卢辉,既爱弈又为了磨练棋艺,每经过冯的棋档时,若还没有棋客入门,便放下四枚铜板,下一局棋,给冯泽开市。这样日积月累,逐渐提高了棋艺。卢辉锻炼棋艺,当然不仅仅在家里,也包括向其他名手的挑战。卢辉棋艺初步成长后,就寻机试剑。那时海幢寺和伍家花园等处弈棋已比较热闹。在那里,卢辉起初找二三流的棋手对弈,总占上风,大约一年左右时间,卢辉的名声也逐渐叫响起来,人人都知道卢权之子卢辉的棋,较他父亲还胜一筹。

对中国现代象棋史上具有意义的“东南大赛”,对广东省棋坛,起了点火的作用。之后,广州的棋界更加活跃,在众多棋手的殷切愿望和纷纷要求下,首届广东省象棋比赛终于开始了。 棋赛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时间在1931年冬,赛地在广州市,但参加者不限地域,只要到广州报名和比赛,都属于参赛的范围。消息一传开后,四面八方参加报名者多达140多人。比赛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进行。初赛于12月20日揭幕,至25日止,共进行6天。对在广州棋坛已大有名气的卢辉来说,进入复赛似无问题,但不料突出意外。原来黄松轩抽得十六组的签,而卢也同时抽得十六组,于是卢、黄在初赛中火并。当时采取的是三局两胜制,第一局卢应胜未胜,第二局卢后走致负,第三局卢后走,且急于翻本,竟以颇为吃亏的列手炮还击,结果又输给黄。好在当时组赛者考虑到二强相遇的情况,败者和败者再斗,仍可进入下一轮比赛,于是卢和棋手赵培同获第十二组的复赛资格。

复赛采取单循环制,胜者2分,和棋各1分,负者不得分,又由于尚有23人参加角逐,经过22轮、4天的比赛,黄松轩以十七胜五和、卢辉以十九胜一和二负,同得39分,紧随其后的是冯敬如38分、李庆全37分,再后面分数差距都在6分以上。按规定由前三名进入决赛,即由同得39分的黄。卢和38分的冯进行。为了增加热烈气氛,比赛采用了别开生面的“人棋”形式,将赛场设在露天广场上。1931年的最后一天,广州惠福路大佛寺内的广场上,早已用粉线划成的棋盘宽宽地躺在地上,棋子由仁威小学的童子军扮演。按照赛程,卢辉先对冯下了二局成和棋,次为冯对黄一和一负,最后一场由黄对卢。在初赛中,卢因失机而二负于黄,复赛中虽想一搏,但黄功夫老到,仅以和局告终。卢获得亚军,人称“亚王”。

省赛进决赛时,黄对卢自然不敢掉以轻心,在行棋中尽量避开卢的“五七炮”,但这样一来,也束住了自己,所以卢先行的一局,尽管没有安上“五七炮”,但争战十分激烈,至第十回合已具较好形势,最后卢以车炮兵一士双相且立于较好位置而获胜。惜再战已呈再衰三竭,获亚军而归,“四大天王 ”亦告产生了!

解放后,卢辉较少参加枰场角逐,尤其是文革之后, 广州棋坛人才辈出,但他仍身不离枰场,弈棋不断。他除了每周一次要去文史馆例行学习外,身不离棋,参加第一工人文化宫等处的棋艺讲解活动,为象棋事业的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既锻炼了自己的身心,也在弈棋中促进了长寿和健康。

由于解放后的安定生活和卢辉本身的素质,他讲棋台风纯真,很有风度,给人以一个美好的形象。他讲解对局时,夏天常穿白府绸短袖衬衫,手执一柄白纸摺扇,既扇风,又作道具;冬天,则穿一套蓝色干部服,头戴黑呢帽,脚上是胶底黑布鞋,一副古朴纯真的样子。卢老讲棋很守时,他家在珠江南岸,离一宫很远,有他的棋艺活动时,他总是提前半小时到达,或坐着休息,养精蓄锐,或与棋人们侃天。他的生活哲学是乐天知命,不与人争。卢老虽然文化不高,讲起棋来不像有些棋评家那样丰富有理性,但口音清晰,声音洪亮,声调抑扬顿挫,有板有眼。且常用实战的术语,而增加了讲棋的趣味性,如“三子归边成一局”, “子多能解围”, “象棋象棋,有象有棋,无象无棋”等,常能恰到好处地点缀棋评,增加风趣。卢老在作棋评时,还喜欢介绍攻杀对局,尤其对北派的王嘉良、孟立国、韩福德等的对局,更是讲得栩栩如生。有时逢到关键之着,卢老则卖个关子,让大家先思考一会儿,然而再在扩音机上说:“咳,不要怕,人家还有好棋呢。”接着他把妙棋、解着,画龙点睛般讲出,使棋迷在得到精神享受中,增进棋艺知识。

老一辈棋手水平如何,是否高手高手,高高手!)到专栏订阅收看吧!

国内第一大火山岛要变全域“旅游岛”

■十月入夜,火龙果田地上亮起小灯,汇聚成一片灯海。

■硇洲岛渔民文化广场给居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休闲锻炼场所。

■硇洲岛是当年解放军渡琼作战的重要出发地之一。

■硇洲灯塔1904年建成发光并投入使用,以火山石块垒叠而成,塔身高19.8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岛上一处著名景点。

■宋皇井是硇洲岛现存的宋皇古迹之一,宋皇村、宋元古道、翔龙书院等历史遗迹,组成了当地独有的宋皇文化,也成为硇洲岛开发全域旅游的重要着手点。

湛江市硇洲镇红色文化做龙头,宋皇古迹加滨海风光为特色

在大约20万至50万年前形成的国内第一大火山岛——湛江市经开区硇洲岛上,“灯塔、宋皇、红色、渔村、滨海”五大元素交相辉映:滨海景致独特、宋皇古韵悠长、红色记忆峥嵘、灯塔长夜守望、鱼虾肥美果实甜爽……一直以来,硇洲岛始终低调守护这片土地上的自然、人文资源,新快报记者在日前走访中了解到,硇洲镇党委、政府正结合全面展开乡村振兴建设的机遇,谋划以党建引领带动岛屿全域开发,串联全岛资源打造硇洲旅游特色,同时深度推进农业种植、海产品养殖向现代化、规模化发展,助力当地群众奔康致富。

峥嵘历史深积淀 红色文化引客来

“这边展示的是当时岛民和解放军在训练之余的相处故事……”硇洲渡海先锋营陈列室里,“90后”讲解员庄巨培循着馆内陈列的子弹袋、军用水壶等物件,详细讲述这段军民携手、解放海南的英雄故事。

原来,硇洲岛是当年解放军渡琼作战的重要出发地之一。70多年前,从硇洲岛出发,1007名渡海先锋营指战员和100多名船工英勇航渡,为解放海南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2019年9月29日,陈列馆正式开馆,让这段历史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

庄巨培说,刚开馆时,许多岛民来参观,老一辈的岛民还能回忆起当年军民训练的光景,隐藏在妈祖庙里的渡琼作战指挥部也是当初军民互助的默契之举。如今,在陈列馆、妈祖庙前的石凳上,总有老人在休闲交谈,或静静看着广场边的战士石像。

被唤起的红色记忆也引来了游人。庄巨培见证了开馆后来岛人数的增加,“陈列馆往往是游客上岛游览的第一站。”他逐渐感受到这份工作不一样的分量,“游客越来越了解这里的同时,也加深了我对家乡的感情。身为党员,我更觉得红色历史宣传是很重要的。”

硇洲这片红土地上,孕育了不止一个红色故事。以火山石块垒叠成塔身的硇洲灯塔至今仍在使用,守塔老人陈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故事与每夜准时亮起的航灯静静立于岛屿之上。“我们希望能把硇洲渡琼作战指挥部红色廉政教育基地、硇洲灯塔守塔老人等故事与岛上17个革命老区村庄串联,先将红色旅游这条线路盘活。”硇洲镇副镇长官子润介绍,硇洲目前正在积极进行红色旅游开发,也完成了初期的小目标。

改善基础设施 提升旅游服务

踏着旧时铺就的石板路向前,曲径通幽处,浅浅一眼八角井置身于高大古榕树隐蔽下,水清似无。硇洲镇农办的招才炳跟新快报记者介绍起古井的来历:相传南宋景炎三年,宋帝端宗率数万兵马避敌退驻硇洲,时人疲马乏岛缺水,一赤马忽长嘶刨地,有水润土,宋帝一行便就地掘井得以解困,马蹄井由此而来,后来又更名宋皇井。

宋皇井是硇洲岛现存的宋皇古迹之一,宋皇村、宋元古道、翔龙书院等历史遗迹,组成了当地独有的宋皇文化,也成为硇洲岛开发全域旅游的重要着手点。

此外,硇洲岛也拥有着独特的火山岛滨海风光。

约百米长的沙滩两侧,黑色火山熔岩礁石恣意错落、随性堆叠。置身蓝天碧海间,看随风浪呼啸而来的白,奔涌扑向嶙峋粗野的黑,又勾连起一旁的航标红,别有韵味。除了礁石滩,沿海浴场、柔净沙滩、海上日出等滨海景致亦不一而足。海龟城里救助养护的千年老龟和小海龟,也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官子润说,硇洲岛自然人文资源丰富且独特,旅游可塑性强,“我们目前往自然风光、宋代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三个方向去打造。”但他同时也提到,旅游路线要打造成功,都离不开岛屿整体交通环境、基础设施和服务类型的改善。

在宋皇村委会的赤马村,硬底化道路贯穿整个村庄,房屋规划有序,党群服务中心功能齐备,文化广场、乒乓球台前常有村民嬉笑身影。招才炳说,近年来,赤马村积极创建生态文明村,村道早期的拓宽平整多由村民自发筹款建设,村干部、党员还组织成立宣传队,带头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才有了现在的舒适宜居。

而2020年正式开放的硇洲岛渔民文化广场,也给圩镇和周边村落的居民提供了全新的休闲观光场所。“虽然现在各村都建成了文化室、篮球场等配套,但作为岛上的第一个文化广场,这里还是很受群众欢迎的。”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结合全域旅游开发和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硇洲岛将全面提升交通条件,推进道路硬底化全覆盖,修建起环岛公路,并同步提升配套的基础设施,规范化管理民宿等旅游服务。

党建引领产业转型 农旅互促共发展

地处亚热带的硇洲岛不仅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火山灰沉淀而成的肥沃红土地,也孕育出了不少名优农产品,香蕉和火龙果便是“优秀代表”。

位于六主村的朝阳196火龙果示范基地,种植面积已达千亩左右。十月入夜,火龙果田地上亮起小灯,汇聚而成的灯海,带来的不仅是田园浪漫,“延长照明,能让农户每年多收7次火龙果。”田间,收拾利落的火龙果根茎旁,一条条细管安装牢固,硇洲镇农办负责人蔡茂兴说,“这是滴灌用的,浇水、放肥等20分钟就能搞掂。”

说到硇洲火龙果,不得不提到宋皇村党总支部走出的“党建+”特色发展道路。原来,在引入火龙果种植时,宋皇村坚持党建引领,组织党员干部外出学习并带头转种火龙果,村党员向村民“传经送宝”,推动了产业转型。同时,宋皇党总支还支持党员向高校、科研院所取经,自主创新嫁接工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向群众宣讲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等,努力打造“火山火龙果”优势特色农业品牌。

目前,硇洲镇种植约1.2万亩火龙果,年产约1.2亿斤。“在农产品品质和群众的种植技能上,我们是有优势的,还需加强品牌打造。”驻硇洲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豆宪介绍,目前他们计划先将火龙果基地打造成农旅结合示范点,以火龙果灯海观光为切入口带动农产品销售,并通过培训等方式引导农业电商规范发展,以政策落实壮大当地农业电商实力,逐步打造硇洲岛农产品品牌。

采写:新快报记者 农艳芳 / 图片:新快报记者 王飞 / 责编:赖妍 / 美编:黄海艳 / 校对:姚毅

围棋入门知识—围棋术语:官子

跟着天相风

学不会围棋,就会被打死!

大家好,我是天相风,又到了我们的每周围棋术语时间。

之前我们讲了“手筋”,除此之外,我们还会经常遇见“官子”、“先手官”和“后手官”这

三个词。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三个词。首先,我们来讲“官子”。每次说到官子,我都会想

起大国手里的一句台词:

官子是什么?

我们知道,当棋局进行到一定阶段后,棋盘上会有这样那样的棋形。敌我双方的地盘,已经基

本成形。但是边界,还有很多没有确定下来。边界上,还可以继续争夺的地盘,就称为“官

子”。下面,先用9路盘举个栗子:

图1

如图1,棋局进行到这里,黑白的边界基本确立,现在轮到黑棋下,这时候,黑棋只有2个地方

可以下了,其他,也没地方可以下了。有人会说:棋盘还那么空,怎么只有2个呢,你是不是

傻?

我们这里说的“没地方”,并不是可以落子就算有地方,你要去白棋阵营里送死,你要填自己

的目,那也没人反对啊,下棋嘛,最重要的是开心。刚刚我们说的这两个地方,就是这局棋的

官子。

图2

如图2,A点和B点,就是黑棋可以走的两条路,如果你是黑棋,你会先走哪条呢?

图3

如图3,如果黑棋先走了A点,白棋完全可以不鸟你,直接占领B点。

图4

如图4,如果黑棋先走了B点,白棋完全可以不……不鸟你,它就亏大发了。(这里不做详细解

释,以后会讲到)图4中,黑1就是一个先手,白2必须应,完了之后,黑棋再去抢占A点,这

才是正确的收官方式。

像B点这种官子,我们给它取了个很俗的名字,叫做:先手官子相应的,A点,就是后手官

子。这就是最简单的两个官子类型了。以后,我们会再出一期,专门讲讲官子的类型。不要急

来看今日习题吧:

题1:下列棋局中,有哪些官子可以走?

题1图

查看答案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晚安啦。

本文由白小夕围棋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独特的宁夏中卫方言

独特的宁夏中卫方言

秦朝并六国后,大将蒙恬率30万士卒,取黄河南北之地,始将中卫纳入中央集权版图。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置北地郡,中卫属之。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攻克北地郡,又复修沿河城障,中卫境内筑有城池。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徙内地70余万灾民到河套以南地屯耕,中卫始有灌溉农业。元鼎六年至元封二年(公元前111至109年),境内开始开挖引灌蜘蛛渠(今美利渠)。元朝太祖二十年(1226年)秋,成吉思汗经过沙陀(今沙坡头),至黄河九渡,攻取应理县(原中卫县)。元太祖二十二年(1228年)秋,成吉思汗病死于今海原天都山行宫。

在宁夏,中卫方言是宁夏人语言中最特殊的一支。几个人坐在一起,中卫人开口说话,就会被识别出来。这是因为“中卫话”别具一格,它以特有的语音、词汇和语调,将中卫人和其他地区的人区别开来。

“中卫话”不仅与周边省份陕、甘、内蒙古等地区语言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就是和同一省份的吴忠、银川也迥然不同。

“中卫话”是中卫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宁夏,乃至在全国独树一帜。

中卫语音因区域地段不同,语音差异也很大。中卫版图像一片东西向平放的树叶,黄河从中间流过,将县境自然分割为南北两块。

北有腾格里大沙漠,南有香山山地及丘陵台地,中卫人所操口语明显地区划为河南口音和河北口音两种:黄河以南的永康、宣和等地人说话受中宁、吴忠以及银川的影响,跟银北人大体一致;而黄河以北及邻近地区(包括今中卫黄河大桥以西常乐地区、中宁石空等地)的话语,既不同于自治区首府银川为中心的宁夏川区话,又和西、海、固山区话有着根本的差别。

这种话语可用中卫市沙坡头区话作为代表。平常我们所说的“中卫话”,就是指这种话语。

那么,中卫话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中卫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语法方面的差别一般不大。

语音系统涉及声母、韵母、声调等都有多少不同的差异,多种因素形成了中卫话特殊的音色,所以,中卫人只要一开口,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中卫话词汇特点也是非常显着的:由于历史上中卫人口迁徙、地形封闭等原因,使中卫词汇系统中较多的保留了元、明、清古白话词语;兼收并蓄了各地方言词汇,融合性比较明显;“子”缀重叠构词灵活多样,非常富有特色。

诸如:子么、兀那、支应、比对、牙行、出跳、包弹、谈羡、打搅、犯嘴、合该、使乖、行短、和哄、怪道、活泛、淡话、过犯、端相、点卯、营干、营生、囊膪(chuǎi)、一世界、二和药、不上串、不受用、冷合合、内官子、大模厮样、五黄六月、秧秧跄跄、不当豁豁、波勒盖子、立马短时等。

这些词语有的在宋代平话中就已出现,大量运用则见之于元杂剧和元、明、清古白话小说。现在普通话和宁夏其他地区话语中大都已很少使用或不再使用了,但中卫话内不仅保留,而且还以较高的频率使用着。

中卫境内汉族人口五方杂处,来源不一。这种情况反映在语言上,便形成了中卫话词汇与各地方言土语相混杂的融合性特点。

如:颔水、心疼(好看)、赖脏、恶梭(垃圾)、锅盔、姜窝子、乌肚子水等是陕西话词汇;娘娘(姑姑)、尕娃、帮肩(差不多)、着气(生气)、卜浪子(手摇小鼓)、汗蹋子(布衫)等是甘肃话词汇;烧包、客气、吵嘴、膀子(翅膀)、坟堰(茔)、撂(扔)、胳老赤、轱辘子等是安徽话词汇;大爹、姨爹、姑爹、姑妈、街(gāi)道、背时、洗澡(游泳)、干饭、蒸馍、口干(渴)、胰子、牢实(结实)、儿娃子、女娃子、背锅子、街沿子等是四川、云南话词汇;嫌含(讨厌)、兀老(棉鞋)等是东北话词语;大妈、丫头、立巴(外行)、跑肚等是河北、山东话词汇;爹爹、外母、事干(事情)、戳(捅)、担(挑)、扯(拉)、绑(系)等是南方话词汇。

这些词汇经过一定的历史过程,逐渐融合形成了中卫话常用词汇。

中卫话词汇的又一特点是用“子”作后缀或者用“子”作后缀重叠构词。这种构词不仅应用得极为广泛,而且在结构方式上也表现得更为灵活多样。

平时在中卫人的口语中(尤其是老年人),经常能够听到像:缸子、凳子、胖(音茫)哥子、豆角(音各)子、娘母子、黑子子、石子子、盆盆子、罐罐子、车车子、马马子、油油子、盐盐子、辣辣子、醋醋子、站站子、等等子等一系列词语,它可以使听话者感受到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也能微妙地表达出中卫人对一些事物的好恶感情和褒贬态度。

另外中卫话里还有一些特殊词语,如老老(叔父)、家什、香匙、葫芦(南瓜)、芋头(土豆)、印花、哈德(衣兜)、马下、额颅盖、胳肘子、干腿子、火取子(火柴)、跑桥子、把故子、推故子、跌故子、去秋子、二不子、西番麦、水馍馍、流沙虎子、脊梁干子、肚冒齐子、精屁股刘四等,这些生动活泼、有浓厚乡土气味、富有极强表现力的词汇,进一步加重了中卫话的地方特色。

那么,特色鲜明的中卫话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主要和汉族人口的迁入、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们的心理习惯有直接的关系。从汉族人口的迁入情况看,自秦汉至元末、就已经在宁夏移入了汉族人口,而且各个朝代宁夏也一直有汉族人口居住,但由于中卫地处祖国边疆,汉族政权对边疆的统治很不稳固,居地人口移入迁出更迭频繁,同时又缺乏历史资料,他们的来源很难确定。元末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政府,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发生过两次大的人口迁移。据旧宁夏地方志称,移民来自齐、晋、燕、赵、周、楚,而吴越人口居多,故居民“彬彬然有江左之风”。这是宁夏各地、包括中卫在内的有籍可考的人口来源。

据一些中卫老户说,自己的祖先是山西大槐树人。经调查,山西省洪洞县城北广济寺旁的大槐树,确为洪武至永乐年间各地移民的集散地。各处移民到此集中,由官府编排队伍,发给“凭照川资”,然后迁往各移民区。

“大槐树”只是一个移民集散地,从大槐树下移到宁夏、移到中卫的不仅有山西人,也有其他省籍人,其中包括不少江淮吴越人。从中卫人的“尚诗书、攻词翰”“重耕牧、娴礼仪”的良好文化道德传统,以及饮食起居习惯,尤其以农业的精耕细作、种植绿肥等方面,都可看出大有江淮吴越人的痕迹。

明代移民奠定了宁夏人口的基础,中卫人口亦然。各地迁移过来的屯田军士、移民、罪囚以及官臣、属吏、从眷等杂居共处,多种方言互相影响,共同融合,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卫话”。整个宁夏方言大致以“秦晋语”为基础,并杂以“齐鲁赵燕语”“江淮语”甚至“吴越语”。而中卫话除了上述语言融合外,还和“陇语”关系密切,还有西南“川、滇”话的影响。明清之际,宁夏川区语言大体相近,这也可以从《朔方道志》所载的方言资料中得到证实。

但发展到今天,为什么银川、银北和银南的大部分地区的话语比较相近,而与中卫话的差别却非常之大呢?

这主要是语言的可变性造成的。中卫话的差别与特色正跟中卫黄河以北的地理环境有关。中卫的地理形势,正像县志里称道的那样:“北背边墙,南面大河,据银川上游。其东则青铜牛首,锁钥河门,其南则香岩雄峙,列若屏障,左倚胜金之固,右凭沙岭之险。”这段描写清楚地描画了一个四塞之地的典型形象。尤其勾勒出了中卫黄河以北地区的封闭状态。这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很难与外面发生经常接触和联系。

同时,这一块封闭起来的土地又是肥美的膏腴之地,加上黄河水自流灌溉,既无旱灾之苦,也无水涝之忧,山清水秀,鱼丰米足,这种优越自然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了中卫不需要和外面发生过多的联系。因而定型以后的中卫话很少有能够发展变化的机会。这就形成了中卫话保留古白话词语多的保守性特点。而银川平原的其他各县则不然,它们处在一个开放性的地理环境中,交通比较方便,和外省区的接触、联系也比较频繁,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比较大,这就形成了银川话的变异性特点。

这样,中卫话和银川话相比,就有了越来越大的差别和特色。

另外,人们的心理习惯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卫优越的自然环境,早期发达的经济状态和文化教育,造成了中卫人心理意识上的优越感和自豪感。

“中卫有天下人,天下没有中卫人。”

山南海北的外地人一到出产丰足,饮食上好的中卫就定居了,就不想走了。

中卫人都比较怀恋乡土,不愿出门。即使有也要千方百计回来,或者稍有年纪就落叶归根。中卫人心理上的家乡优越感和自豪感对“中卫话”发生着巨大的影响,以致形成了中卫话对内的稳固性和对外的同化力;这种优越感和自豪感在人际关系上会产生一定排外性。

新中国成立前,中卫人常把外来的陕西人叫“吵子”,把河南人叫“侉子”,把四川人叫“蛮子”,把甘肃镇番(民勤)人叫“沙老鼠”,把蒙古人叫“臊鞑子”。

外来人要想在中卫定居,免受中卫人的歧视,就必须尽快改变自己的言语,由外地口音改变为中卫口音。反之,中卫话在别的语言环境中却非常稳固,具有一种不可渗透的性质。

不管中卫人是在银川工作,还是在固原或者盐池工作,不管是在区内还是在全国其他任何地方,中卫口音都很难改变。在异地他乡,往往凭着一口富有特色的中卫话,到处都可以很容易地识别中卫老乡。

中卫话是汉语许多方言中的一支。它深刻、动听、富于表现力,易于引起对方听话的兴味。但中卫话中的不少字音和方言土语也往往给人们带来误会,影响更大范围内的交际。因此,在新时期语言文字政策的指导下,中卫话需要积极向普通话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