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脉滑是阴虚还是阳虚(脉滑是好还是不好)

脉滑是阴虚还是阳虚(脉滑是好还是不好)

感触变化的脉象

再写一文,说说脉象。把脉难不难,自己体会吧!

病人复诊,比较病例记录的脉象,以前是沉细无力,如今竟然变得弦滑起来,再看看病人的面色,已经洋溢着一种红润,说话也不是过去的有气无力了。这就是变化。作为医生,这是最自豪的事情。

脉沉细的说法

这就是变化,脉象的沉细,往往代表着虚。沉脉什么概念呢?沉就是下沉,游泳的时候钻到了水底浮不上来。这个感觉在摸脉的时候就要有些力度,一直按到骨头的也有。特别是胖人,肉厚,脉搏反应不明显,重按才能感到。这一般情况有两种:一表示邪气太旺,堵在里边了,出不来,相关的脉象往往是沉实有力,虽然沉但是有劲;也有湿气大的病人,往往沉滑;二表示身体太虚了,满满的虚弱之象。

沉脉与细脉的结合一般表示气血不足,脉沉因为气血无力鼓动,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细脉就如同一个纤弱的女子,杨柳细腰,孤弱无力。

如此常常见到一些身体虚弱的病人,患者气血不好,面色无华,舌色淡红或白,表现得气血不足的特点。这样的人生活中有很多,弱不禁风的有,手无缚鸡之力的有,这是一种状态,就如泉水细细流。

这个病人状态就可以从脉象识别出来,对于脉象来讲,其作用和效果也大抵如此,就是通过对患者脉象的把握,然后分析其气血的充盈与否,状态好坏,而由此结合了患者的病情,就能够做出脉证合参,做出判断。

其他的也是如此,比如长期的肝胆疾病,或者情绪不畅,抑郁不爽,肝脉不畅,出现弦脉,或弦紧,或弦细。

这就是一种对应的关系,有体态的表现有舌象的变化,结合起来脉象,患者也就做到了四诊合参,这样的思路就可以对患者做出整体状态也就是证的判断——气血不足证,有了这个证就可以确立治则——补益气血,补益气血的方药很多,对于这样的病人,就可以找出一些固定的方剂比如归脾汤、四君子汤、四物汤、逍遥散、补中益气汤、八珍汤、圣愈汤、当归四逆汤等等,而由此就要分析是气血两者谁更虚弱的问题,是五脏六腑哪个问题,心血虚、肝血虚、脾虚?各有其主,处方也不同。而问询病情这个时候就十分的重要了,患者表现:饮食可、睡眠一般、大便可、小便可、怕冷以手足为主、周身无力,结果就使用了当归四逆汤加首乌藤黄芪,很快效果就来了,病人喝了感觉很舒服,气血也好了,手足也暖和了,精力充沛了。脉象也变得弦滑,弦有力,滑充盈,气血丰富了,气血不足纠正了。

脉象并不神秘,依据脉象可以推测病情

整个过程看起来,就是对脉象简单的应用,并不神秘。而这个过程需要在医生的脑海中进行好几轮的鉴别分析。而这,如果不去问询患者的病情,单纯地蒙了双眼去判断患者脉象,如此的沉细脉象也是容易想到虚弱,而虚弱的辨证准确了,就可以使用有效的方剂,或直接的方证对应,或有加减,或者类方,治病就不会偏颇了。

气血不足证有很多症状表现,而如果依据脉象去推测患者有何不适,这就有些宽泛一些,这里使用的往往是推测。比如推测患者身体虚弱了、女性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头晕、月经少、无力感等,这些推测有些医生喜欢用,因为说着说着总会中上几条,而中上几条不要紧,迎来的就是病人对医生的绝对崇拜。而如果让其一次性说准,这个难度就大了。

那么这个沉细脉象的判断难不难呢?这就是需要讨论的问题了。在临床经常的见到医生如此的写来来,而真正的描述是什么样,每个医生可能就要出入了。沉细脉象有些人可以写作,弱脉、微脉,而临床很多人不会去细细的辨别,一没有时间,二意义也不大。有时候提纲挈领,知道虚实、主脉就已经够了。

如此就要形成了复合脉象,实际上临床中单一的脉象往往是比较少的,特别是病人,都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判断,然后依据快慢、大小、有力无力、长短等进行综合的判断,这样就形成了脉诊的记录。这么多年我见过不少脉诊的医生,真正认真的记录下来脉象的,就记得省中医院有个针灸科的张教授记得那真叫详细。她喜欢品脉,坐在那里把脉很久,然后把每一个部位的脉象都描述出来,这样的精神是很多医生没有的。所见过的医生常常写作,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从整体来写,实际上是不准确的。

应该把脉象认真的描述出来

对于医生来讲,应该尽可能的把脉象描述清楚,这样会产生几个效果:一是自己把脉的准确性能够提升,整体脉是什么,就是主要脉象;各部是什么,可以清晰的描述出来。会描述脉象是正确把脉的第一步,通过不间断的描述脉象,然后在不断的体会比较,对于把脉就会逐渐的熟练起来了。二是便于同行交流。把脉也常有不同,毕竟每个医生的判断不一样,这与医生自身的感觉不同有关,所以判断也会有不同。如此,就会出现一个医生一个样子,把脉不准,而有自己感悟,所以影响了病例交流,变得不可复制,这样就会为中医打上不标准的色彩。实际上,脉象肯定是有标准的,它的大小多少长短虚实如何,是可以描述出来的。一个人不行,两个人多个人去感触,这样就能够提升脉诊的准确性。有了准确性那就方便沟通了。

这方面有人在设计脉象仪,研究出了脉象图,这玩意研究了这么多年,其实不可能做到标准化。就体件的感触部件的灵敏度就是一个问题,而脉象状态的判断也是充满悬念,这就如同心电图一般,我们中医看到的往往分析的是患者的状态气血运行阴阳和合,而西医大夫看到的往往是波段节律,我们可能看到了结代脉,他们看到了心肌梗死。这就是一个感性判断和数据量化对接不起来的问题。我的感觉,现在到处盛行网上诊疗,但就脉象这块就是无法突破,那些远程医疗的脉诊更不靠谱。

把脉是中医最核心的标志之一

脉的判断还是靠人的感官为好,一是这就是中医的标识,医生判断的行业化特色,如果多少年后,中医不再依赖手指头的摸脉,来个病人就可以连起来做个脉象图,像分析心电图、心动图一样分析病情,那个时候中医味道估计就没有了。所以不论几千年,这个技术活不要丢了。二是凭借感官就能治病,是简便效廉验的体现,应该支持。现在医学技术在飞速发展,对医疗技术、检验迷信,医生也开始受制于设备的更新,但传统的诊疗手段离不了,比如听诊器、叩诊锤、压舌板等,使用这些器件是医生的基本功。中医也一样,没有个基本功,迟早就被同化了,慢慢的就会消失了。医学不能陷入迷信设备的泥淖,医学要看人,要看到精气神。

我坚信,只要脉诊不灭,中医不灭。脉诊是四诊中最有中医韵味的技术,虽然有被人宣传为玄虚,但是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魅力。作为中医,谁都希望一摸而知,也希望赢得百姓信任,但是任何的学问都有个度,超出了度,明明就是一个治病救人的一般医生,非要包装为神仙、大师,那就没有意义了。而这种虚假的宣传,日久会让中医的什么感消失殆尽,而终究误了中医。实际上,做一名平凡的医生,挺好。

做中医还是要苦练把脉技术,因为这涉及到职业发展,涉及到中医前途。会把脉,这就是硬功夫。如此,即使有多么熟悉的检验检查手段,再西化的药物技术,也旧改变不了中医的本质。

脉搏也可以像洪水一样吗?没错,来认识一下中医的洪脉

在许多古装电视剧中,都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一位老中医三个手指,搭在病人的手腕上,按了一会,与家属交代病情。大家对这个情节,一定都司空见惯,这就是中医的脉诊。诊的是病人的寸口脉,也就是桡动脉。

但是有些电视剧的导演和演员实在是太业余,有的两根手指,有的都摸到了肘关节,更多的是寸、关、尺脉对应的错误,左右不分,只诊单手,按脉不到三秒就结束,诸如此类,比比皆是。医圣张仲景早就批评过:"按寸不及尺脉,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诊断都做不好,如何谈疗效。

中医将许多不同的脉象,分门别类,予以命名。有一种脉象,来势如波涛汹涌,去如退潮,没错这就是中医所讲的"洪脉",名字的来源就是洪水,脉搏的来势如洪。这种脉象也常见,不学医的人也可以在指头下感受到这种脉象。

洪脉有什么意义呢?

1.实证

脉如洪水,来势汹汹,因此是体内的热气促使气血运行加速的原因。但是这种热邪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真的热,病人会出现高烧,大量汗出,口渴,喜欢喝冷水,而且是喝大量的冷水,喝了冷水以后全身舒畅,如果再出现脉洪大就是真热。

这就是《伤寒论》所说的阳明热证。仲景先师有"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洪大是来势强盛,去势力弱,存在气虚的表现,因此以人参补之。而白虎汤不加人参,则是脉滑,"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还是"脉滑而厥",滑脉是白虎汤的脉象。因此,脉象虽然洪大,但是比之滑脉则有虚的部分。

2.虚症

另外,有一种洪大脉,则是虚象。脉象虽然洪大,但是按下去空虚无力,这是亏虚的表现。《黄帝内经》所谓"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脉与症状相应,但按下去无力,这就不是真正阳病,各种阳证阳脉都是这样。阳气旺盛,脉象按之不会无力,而应该更加有力才对。

李东垣有一首方,名曰当归补血汤,能够补气生血,治疗产后血虚。当归补血汤的脉象和症状都与白虎汤像类似,也有面红,发热,出汗的表现,脉象初摸也是洪大,但是往下一按,气量全无。如果再用白虎汤,本来就虚弱的气血,就会更加虚弱,这个时候就要补益气血。#健康守护者#

如果是久病,出现洪脉,按之无力,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这是阳气亡失的表现。因为阳气不足,体内气血亏虚,反而见到洪脉这种实脉,是病不与症相应,是危险的信号。

气血不足的脉象特点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六百七十二。(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臂多青脈,曰脫血。尺脈緩澀,謂之解㑊,安臥。脈盛,謂之脫血。”——《黃帝內經·平人氣象論》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我们先来看原文∶“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㑊,安卧。脉盛,谓之脱血。”这一段话非常短,我们先看一下整体的意思。

第一句话叫做“臂多青脉,曰脱血”,臂就是胳膊。“臂多青脉”,就是胳膊上的脉是青色,这种情况是因为失血过多。尺肤脉比较缓而且涩,谓之解㑊,意思就是懈惰,也就是懒惰,浑身乏力这种感觉。安卧指的是总是想躺在床上,主要是气血不足。再往后看,“脉盛,谓之脱血”,也就是火盛于内,这指的是有大脱血这种情况。这三句话讲的都是气血不足,要么就是脱血,要么就是解㑊,安卧,总而言之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逐句来分析一下,第一句叫做“臂多青脉,曰脱血”,脱血指的就是大失血,手臂多见青脉。马莳注解∶“臂多青脉者,大凡经脉之中皆血也,血多则赤,血少则青,故知脉青为脱血之证耳。”这是第一段话。

第二段话叫做“尺脉缓涩,谓之解㑊,安卧”,懈的意思就是懈惰倦怠的意思,指的是身体困倦乏力,而且消瘦,少气懒言,不爱说话。安卧就是躺在床上,懒的动弹这种情况。尺脉缓涩,《素问集注》里边讲∶“缓为脾脉,涩主脏气不足”,指的就是虚弱的表现。《素问经注节解》里边讲∶“缓之解有二,一为和缓,所谓脉有胃气是也。一为缓弱,元气亏损,脉不及是也。由是观之,涩为血少,缓为气虚,无疑矣。脉之三部,虽各有所重,然常以尺为根本,故尺缓而涩,视之气亏血少,根本亦亏。”《素问经注节解》里面认为“尺”是寸关尺的尺。实际按照《黄帝内经》的上下文,这个地方应该指的是尺肤,就是小臂内前侧这个位置,这个地方的“尺涩脉滑”以及“尺寒脉细”怎么来理解呢?指的就是津液不能濡养肌肤这种情况。所以我们根据上下文以及根据《黄帝内经》整体文本的含义,应该理解为尺肤。

最后一句话叫做“脉盛,谓之脱血”,一般来讲“脉盛”指的是气血比较旺盛。为什么叫脱血呢?马莳解释:“脉盛者,火亦炽也,火热则血妄行,故亦谓之脱血。盖上文脱血,有数脱之意,非一时盛而暴脱,故其脉不盛,其脉当青。此曰脱血者,有火盛而暴脱之义。”这个地方的脉盛脱血指的是暴盛,也就是火特别大,血热妄行,血不归经所导致的血衰少,因此叫做脱血。一般的失血,没有血热妄行,就是“臂多青脉”。

很多人说“青脉”是什么?实际上青脉就是静脉,我们都知道人体有动脉有静脉,静脉是指的回流的血,动脉指的是滋养全身的,从心脏往全身走的血叫动脉血。动脉里边的血叫动脉血,回流心脏的颜色是青色,咱们肉眼可见的是发青发暗发深这个颜色,这就是静脉血。总而言之,静脉血管如果暴露的比较多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人皮下脂肪比较薄,比较瘦。我们在临床中会遇到这样的患者,怎么吃也吃不胖,一伸出胳膊来特别瘦,皮下脂肪特别薄,用老百姓话讲的就是青筋暴露,其实这是什么呢?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身体的状态,就是气血不足,肌肉萎缩,身体的脂肪也少,感觉身体特别瘦弱的状态,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青筋。咱们在临床上遇到《黄帝内经》所说的脱血,实际上在门诊上极少见到。为什么呢?(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这一类的患者基本上都是在医院急诊科或者是外伤科容易出现。在中医的门诊上,大多数遇到都是慢性病的调理,不是这种急症的调理。

但是在《黄帝内经》时代我们读到文本就知道,《黄帝内经》时代所遇到的很多病不仅是慢病,还有比较急的这些证,比如厥逆、脱血这些情况都会在《黄帝内经》的文本里边遇到,所以我们学《黄帝内经》的时候要分辨出来这段话的含义。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课再见。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六百七十二。(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