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三十六计》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一、《三十六计》简介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二、《三十六计》总说
【原典】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①,术中有数。阴阳燮理②,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③。
【注释】
①数中有术:数目里包含着谋略。
②阴阳燮理:阴阳相互协调的道理。
③机不可设,设则不中:时机不能过分完备,过分完备就会贻误战机。
【按语】
解语重数不重理。盖里,术语自明;而数,则在言外。若徒知术之为术,而不知术中有数,则数多不应。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倘事出不经,则诡异立见,诧事惑俗,而机谋泄矣。或曰,在三十六计中,每六计成为一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
三、《三十六计》具体内容
(一)第一套 胜战计
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计谋。君御臣、大国御小国之术也。亢龙有悔。
第一计 瞒天过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原典】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③。
【注释】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导,并非《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
③太阳,太阴:太,极,极大。此句指非常公开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
【释义】
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浅解】
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解析】
“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探源】
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 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 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 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 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 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 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故事】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一带)。
第二计 围魏救赵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原典】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释义】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浅解】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 时,孙宾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解析】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故事】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原典】
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②推演。
【注释】
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
②《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损卦:“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释义】
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浅解】
所谓借刀杀人,是指在对付敌人的时候,自己不动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再进一步,则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致敌于死地的目的。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故事】
刘秀借刀杀李铁。
第四计 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原典】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注释】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 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故事】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原典】
敌之害大①,就势取利,刚决柔也②。
【注释】
①敌之害大: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危厄的处境。
②刚决柔也:语出《易经·央》卦。 央,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之象。《央央》的《彖》辞说:“央,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去掉的意思。因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所以此卦的本义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按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败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
【故事】
多尔衮趁乱入关。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原典】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 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注释】
①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科,未预料。
③坤下兑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按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故事】
韩信木罂渡黄河。
(二)第二套 敌战计
处于势均力敌态势之计谋。或跃于渊。
第七计 无中生有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原典】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①。少阴、太阴、太阳②。
【注释】
①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诳,欺诈、诳骗。实,实在,真实,此处作意动词。句意为:运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 真象。
②少阴,太阴,太阳:此“阴”指假象,“阳”指真象。 句意为: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象。
【按语】
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如:令狐潮围雍丘,张巡缚嵩为人千余,披黑夜,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砍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
【故事】
张仪诓楚助强秦。
第八计 暗度陈仓
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原典】
示之以动①,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②”。
【注释】
①示之以动:示,给人看。动,此指军事上的正面佯攻、佯动等迷惑敌方的军事行动。
②益动而巽:语出《易经.益》卦。益,卦名。此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巽上)。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意即风雷激荡,其势愈增,故卦名为益。与损卦之义,互相对立,构成一个统一的组纷。《益卦》的《彖》辞说:“益动而巽,日进无疆。”这是说益卦下震为雷为动,上巽为风为顺,那么,动而合理,是天生地长,好处无穷。
此计是利用敌人被我“示之以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虚而入,以达军事上的出奇制胜。
【按语】
奇出于正,无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昔邓艾屯白水之北;姜维遥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结营焉。艾谓诸将日:“维令卒还,吾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我.令不得还。必自东袭取洮城矣。”艾即夜潜军,径到洮城。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破。此则是姜维不善用暗渡陈仓之计;而邓艾察知其声东击西之谋也。
【故事】
韩信奇兵取三秦。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原典】
阳乖序乱①,阴以待逆②。暴戾恣睢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④。
【注释】
①阳乖序乱:阳,指公开的。乖,违背,不协调。此指敌方内部矛盾激化,以致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
②阴以待逆:阴,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更进一步的局面恶化。
③暴戾恣睢:戾,凶暴,猛烈。睢,任意胡为。
④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语出《易经.豫》卦。豫,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震上)。本卦的下卦为坤为地,上卦为震为雷。是雷生于地,雷从地底而出,突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飞腾。《豫卦》的《彖》辞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意即豫卦的意思是顺时而动,正因为豫卦之意是顺时而动,所以天地就能随和其意,做事就顺当自然。
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按语】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或说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日:“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故事】
郭嘉定计灭袁氏。
第十计 笑里藏刀
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原典】
信而安之①,阴以图之②,备而后动, 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③。
【注释】
①信而安之:信,使信。安,使安,安然,此指不生 疑心。
②阴以图之:阴,暗地里。
③刚中柔外:表面柔顺,实质强硬尖利。
【按语】
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一日玮方对客弈棋,会有叛夸数千,亡奔夏境。堠骑(骑马的侦宿员)报至,诸将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徐谓骑日.“吾命也,汝勿显言。”西夏人闻之,以为袭己,尽杀之。此临机应变之用也。若勾践之事夫差.则意使其久而安之矣。
【故事】
隋文帝智灭南陈。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原典】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①。
【注释】
①损阴以益阳:阴:此指某些细微的、局部的事物。阳,此指事物带整体意义的、全局性的事物。这是说在军事谋略上,如果暂时要以某种损失、失利为代价才能最终取胜,指挥者应当机立断,作出某些局部、或暂时的牺牲,去保全或者争取全局的、整体性的胜利。这是运用我国古代阴阳学说的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道理而制定的军事谋略。
【按语】
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诀,即在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如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测也。
【故事】
三叉用计保孤儿。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原典】
微隙在所必乘①;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②。
【注释】
①微隙在所必乘:微隙,微小的空隙,指敌方的某些漏洞、疏忽。
②少阴,少阳:少阴,此指敌方小的疏漏,少阳,指我方小的得利。此句意为我方要善于捕捉时机,伺隙捣虚,变敌方小的疏漏而为我方小的得利。
【按语】
大军动处,其隙甚多,乘间取利,不必以胜。胜固可用,败亦可用。
【故事】
追废帝郑和下西洋。
(三)第三套 攻战计
处于进攻态势之计谋。飞龙在天。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原典】
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②。
【注释】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 当考实查究清楚。
②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媒,媒介。句意为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按语】
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
【故事】
魏军兵败木门道。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死亡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原典】
有用者,不可借①;不能用者,求借②。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③。
【注释】
①有用者,不可借;意为世间许多看上去很有用处的东西,往往不容易去驾驭而为已用。
②不能用者,求借:此句意与①句相对言之。即有些看上去无什用途的东西,往往有时我还可以借助它而为己发挥作用。犹如我欲“还魂”还必得借助看似无用的“尸体”的道理。此言兵法,是说兵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甚至是看去无什用处的东西,努力争取主动,壮大自己,即时利用而转不利为有利,乃至转败为胜。
③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语出《易经.蒙》卦。蒙,卦名。本纷是异卦相叠(下坎上艮)。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坎为水为险。山下有险,草木丛生,故说“蒙”。这是蒙卦卦象。这里“童蒙”是指幼稚无知、求师教诲的儿童。此句意为不是我求助于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有求于我了。
【按语】
换代之际,纷立亡国之后者,固借尸还境之意也。凡—切寄兵权于人,而代其攻宁者,皆此用也。
【故事】
立张楚陈胜为王。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原典】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②,往蹇来连③。
【注释】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
②用人以诱之: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人),使他向我就范。
③往蹇来连:语出《易经.蹇》卦。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难;连,艰难。这句意为:往来皆难,行路困难重重。
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出其不意而致胜。
【按语】
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队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翔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故事】
石蜡设计除暴君。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原典】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①。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②。需,有孚,光③。
【注释】
①逼则反兵,走则减势:走,跑。逼迫敌入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
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为兵器上不 沾血。
②需,有孚,光:语出《易经.需卦》。需,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坎上)。需的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坎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征着一种危险存在着(因为“坎”有险义),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险又要善于等待。“需”,等待。《易经,需》卦卦辞:“需,有享,光享”。孚,诚心。光,通广。句意为:要善于等待,要有诚心(包含耐性),就会有大吉大利。
【按语】
所谓纵着,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随之,故蹑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故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这是谦虚的话。
【原典】
类以诱之①,击蒙也②。
【注释】
①类以诱之:出示某种类似的东西并去诱惑他。
②击蒙也:语出《易经.蒙》如。参前“借尸还魂”计注释④。击,撞击,打击。句意为:诱惑敌人,便可打击这种受我诱惑的愚蒙之人了。
【按语】
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如:楚伐绞,军其南门,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勿捍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利。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又如孙膑减灶而诱杀庞涓。
【故事】
萧翼智赚《兰亭序》帖。
第十八计 擒贼先擒王
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原典】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①。
【注释】
①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经.坤》卦。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坤下坤上),为纯阴之卦。引本卦上六,《象辞》:“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是说即使强龙争斗在田野大地之上,也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比喻战斗中擒贼擒王谋略的威力。
【按语】
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攻之亏也。舍胜而不摧坚擒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之首动。昔张巡与尹子奇战,直冲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杀士卒五千余人。迎欲射子奇而不识,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
【故事】
西门豹治邺。
(四)第四套 混战计
处于不分敌友、军阀混战态势之计谋。见龙在野。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原典】
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
【注释】
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
②而消其势:势,气势。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 “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 运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按语】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面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日:“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日: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故事】
曹操奇兵袭乌巢。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
【原典】
乘其阴乱①,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②。
【注释】
①乘其阴乱:阴,内部。意为乘敌人内部发生混乱。
②随,以向晦入宴息:语出《易经.随》卦。随,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兑上)。本卦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震为雷。言雷入泽中,大地寒凝,万物蛰伏,故如象名“随”。随,顺从之意。《随卦》的《象》辞说:“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意为人要随应天时去作息,向晚就当入室休息。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打仗时要得于抓住敌方的可乘之隙,而我借机行事,使乱顺我之意,我便乱中取利。
【按语】
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散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六韬》日:“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是鱼,混战之际,择此而取之。如:刘备之得荆州,取西川,皆此计也。
【故事】
搅乱局淝水败苻坚。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原典】
存其形,完其势①;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②。
【注释】
①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形貌,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
②巽而止蛊:语出《易经·蛊》卦。蛊,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为谦逊,故说“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此计引本卦《彖》辞:“巽而止,蛊。”其意是我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稳住敌人,我则乘敌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躲过战乱之危。“蛊”,意为顺事。
【按语】
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如。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葛亮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自(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故事】
慈禧用计回北京。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原典】
小敌困之①。剥,不利有攸往②。
【注释】
①小敌困之:对弱小或者数量较少的敌人,要设法去困围(或者说歼灭)他。
②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经.剥》卦。剥,卦名。本卦异卦相叠(坤下艮上),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意即广阔无边的大地在吞没山,故外名日“剥”。“剥”,落的意思。卦辞:“剥,不利有彼往”意为:剥卦说,有所往则不利。
此计引此卦辞,是说对小股敌人要即时围困消灭,而不利于去急追或者远袭。
【按语】
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署,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曰:“今使一死贼,伏于矿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人投命,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故事】
白起长平败赵括。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原典】
形禁势格①,利从近取,害以远隔②。上火下泽③。
【注释】
①形禁势格:禁,禁止。格,阻碍。句意为受到地势的限制和阻碍。
②利从近取,害以远隔:句意为,先攻取就近的敌人有利,越过近敌先去攻取远隔之敌是有害的。
③上火下泽:语出《易经·睽》卦。睽,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兑为泽。上离下泽,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则又可相生,循环无穷。又“睽”,乘违,即矛盾。本卦《象》辞:“上火下泽,睽。”意为上火下泽,两相离违、矛盾。
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离违的道理,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敌相互矛盾、离违,而我正好各个击破。
【按语】
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腑。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故事】
定国策范瞧拜相。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原典】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①。困,有言不信②。
【注释】
①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假,借。句意为:处在我与敌两个大国之中的小国,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于他时,我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态势。
②困,有言不信:语出《易经·困》卦。困,卦名。本纷为异卦相叠(坎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为阴;下卦为坎为水,为阳。卦象表明,本该容纳于泽中的水,现在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自困,故卦名为“困”。“困”,困乏。卦辞:“困,有言不信。”意为,处在困乏境地,难道不相信这基吗?此计运用此卦理,是说处在两个大国中的小国,面临着受人胁迫的境地时,我若说援救他,他在困顿中会不相信吗?
【按语】
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
【故事】
蠢虞公贪财丧国。
(五)第五套 并战计
对付友军反为敌态势之计谋。终日乾乾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原典】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 而后乘之①,曳其轮也②。
【注释】
①句中的几个“其”字,均指盟友、盟军言之。
②曳其轮也:“语出《易经,既济》纷。既济,龄名,本卦为异卦相叠(离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离为火。水处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之事,大告成功,故卦名“即济”。既,已经;济,成功。本卦初九?《象》辞:“曳其轮,义无咎也。”意为,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好比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己方抽其友方劲旅,如同抽出梁木,房屋就会坍塌,于是己方就可以控制他了。
【按语】
阵有纵横,天衡为梁,地轴为柱。梁柱以精兵为之,故观其阵,则知精兵之所有。共战他敌时,频更其阵,暗中抽换其精兵,或竟代其为梁柱;势成阵塌,遂兼其兵。并此敌以击他敌之首策也。
【故事】
狸猫换太子。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原典】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①。刚中而应,行险而顺②。
【注释】
①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强大者要控制弱下者,要用警戒的办法去诱导他。
②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语出《易经.师》卦。师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坤上)。本卦下卦为坎为水,上卦为坤为地,水流地下,随势而行。这正如军旅之象,故名为“师”。本卦《彖》辟说:“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刚中而应”是说九二以阳爻居于下坎的中信,叫“刚中”,又上应上坤的六五,此为此应。下卦为坎,坎表示险,上卦为坤,坤表示顺,故又有“行险而顺”之象。以此卦象的道理督治天下,百姓就会服从。这是吉祥之象。“毒”,督音,治的意思。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治军,有时采取适当的强刚手段便会得到应和,行险则遇顺。
【按语】
率数未服者以对敌,若策之不行,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诱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也。或曰:此遣将之法也。
【故事】
严军纪穰苴斩庄贾。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原典】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①。静不露机,云雪屯也②。
【注释】
①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宁可假装着无知而不行动,不可以假装假知而去轻举妄动。
②静不露机,云雷屯也:语出《易经.屯》卦。屯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坎上),震为雷,坎为雨,此卦象为雷雨并作,环境险恶,为事困难。“屯,难也”。《屯卦》的《彖》辞又说“云雷,屯。”坎为雨,又为云,震为雷。这是说,云行于上,雷动于下,云在上有压抑雷之象征,这是屯卦之卦象。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在军事上,有时为了以退求进,必得假痴不癫,老成持重,以达后发制人。这就如同云势压住雷动,且不露机巧一样,最后一旦爆发攻击,便出其不意而获胜。
【按语】
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实不可为,或将有所为。司马懿之假病昏以诛曹爽,受巾帼假请命以老蜀兵,所以成功;姜维九伐中原,明知不可为而妄为之,则似痴矣,所以破灭。兵书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当其机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癫,则不但露机,则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癫者败。或日:假痴可以对敌,并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尚鬼。狄青征侬智高时,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钱尽钱面也。左右谏止,傥不如意,恐沮师,青不听。万众方耸视,已而挥手一掷,百钱旨面。于是举兵欢呼,声震林野,青亦大喜;顾左右。取百丁(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丁(钉)之,加以青纱笼,手自封焉。曰:“俟凯旋,当酬神取钱。”其后平邕州还师,如言取钱,幕府士大夫共祝视,乃两面钱也。
【故事】
燕王装疯夺皇权。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原典】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①。遇毒,位不当也②。
【注释】
①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假,借。句意:借给敌人一些方便(即我故意暴露出一些破绽),以诱导敌人深入我方,乘机切断他的后援和前应,最终陷他于死地。
②遇毒,位不当也:语出《易经.噬嗑》卦。噬嗑,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震为雷,是既打雷,又闪电,威严得很。又离为阴卦,震为阳卦,是阴阳相济,刚柔相交,以喻人要恩威并用,严明结合,故封名为“噬嗑”,意为咀嚼。本卦六三.《象》辞:“遇毒,位不当也。”本是说,抢腊肉中了毒(古人认为腊肉不新鲜,含有毒素,吃了可能中毒),因为六三阴兑爻于阳位,是位不当。
此计运用此理,是说敌入受我之唆,犹如贪食抢吃,只怪自己见利而受骗,才陷于了死地。
【按语】
唆者,利使之也。利使之而不先为之便,或犹且不行。故抽梯之局,须先置梯,或示之梯。如:慕容垂、姚苌诸人怂秦苻坚侵晋,以乘机自起。
【故事】
刘琦登楼求妙计。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语出《荡寇志》。
【原典】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①。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②。
【注释】
①借局布势,力小势大:句意为借助某种局面(或手段)布成有利的阵势,兵力弱小但可使阵势显出强大的样子。
②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语出《易经.渐》卦。渐,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巽上).上卦为巽为木,下卦为艮为山。卦象为木植长于山上,不断生长,也喻人培养自己的德性,进而影响他人,渐,即渐进。本卦上九说“鸿渐于陆,其羽可为仪,吉利,”是说鸿雁走到山头,它的羽毛可用来编织舞具这是吉利之兆。
此计运用此理,是说弱小的部队通过凭借某种因素,改变外部形态之后,自己阵容显得充实强大了,就象鸿雁长了羽毛丰满的翅膀一样。
【按语】
此树本无花,而树则可以有花,剪彩贴之,不细察者不易发,使花与树交相辉映,而成玲珑全局也。此盖布精兵于友军之阵,完其势以威敌也。
【故事】
田单大摆火牛阵。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本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原典】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①,渐之进也②。
【注释】
①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把准时机插足进去,掌握他的要害关节之处。
②渐之进也:语出《易经.渐》卦。(渐卦解释见前计②)本卦《彖》辞:“渐之进也。”意为渐就是渐进的意思。
此计运用此理,是说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易经.渐》卦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要循序渐进。
【按语】
为人驱使者为奴,为人尊处者为客,不能立足者为暂客,能立足者为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为贱客,能主事则可渐握机要,而为主矣。故反客为主之局:第—步须争客位;第二步须乘隙;第三步须插足;第四足须握机;第五乃为主。为主,则并人之军矣;此渐进之阴谋也。如李渊书尊李密,密卒以败;汉高视势未敌项羽之先,卑事项羽。使其见信,而渐以侵其势,至垓下—役,—亡举之。
【故事】
郭子仪单骑退敌。
(六)第六套 败战计
处于败军态势之计谋。潜龙勿用。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原典】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①。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②。
【注释】
①兵强者,攻其将;兵智者,伐其情:句意:对兵力强大的敌人,就攻击他的将帅,对明智的敌人,就打击他的情绪。
②利用御寇,顺相保也:语出《易经.渐》卦。(卦名解释见计“树上开花”注②)本身九三《象》辞:“利御寇,顺相保也。”是说利于抵御敌人,顺利地保卫自己。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利用敌人自身的严重缺点,己方顺势以对,使其自颓自损,己方一举得之。
【按语】
兵强将智,不可以敌,势必事先。事之以土地,以增其势,如六国之事秦:策之最下者也。事之以币帛,以增其富,如宋之事辽金:策之下者也。惟事以美人,以佚其志,以弱其体,以增其下之怨。如勾践以西施重宝取悦夫差,乃可转败为胜。
【故事】
报国仇西施赴吴。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原典】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①;刚柔之际②,奇而复奇。
【注释】
①虚者虚之,疑中生疑:第一个“虚”为名词,意为空虚的,第二个“虚”为
动词,使动,意为让它空虚。全句意: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他在疑惑中更加产生
疑惑。
②刚柔之际:语出《易经·解》卦。解,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震上)。
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坎为雨。雷雨交加,荡涤宇内,万象更新,万物萌生,故卦
名为解。解,险难解除,物情舒缓。本卦初六.《象》辞“刚柔之际,义无咎也”,
是使刚与柔相互交会,没有灾难。
【按语】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敌我交会,相战,运用此计可产生奇妙而又奇妙的功效。
古人按语说: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汹惧。以张守归圭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干(筑城墙用的夹板和立柱)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圭日:“徒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铤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阵寇百姓多反。铤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座街巷,禁断行人鸡犬。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铤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顿时走散。
【故事】
失街亭孔明弄险。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原典】
疑中之疑①。比之自内,不自失也②。
【注释】
①疑中之疑:句意为在疑阵中再布疑阵。
②比之自内,不自失也:语出《易经·比》卦。比,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坎上)。本卦上卦为坎为为相依相赖,故名“比”。比,亲比,亲密相依。本纷六二。《象》辞:“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在布下一重重的疑阵之后,能使来自敌内部的间谍归顺于我。
【按语】
间者,使敌自相疑忌也;反间者,因敌之间而间之也。如燕昭王薨,惠王自为太子时,不快于乐毅。田单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王有隙,畏诛,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惠王闻之,即使骑劫代将,毅遂奔赵。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间谍,以间其将;陈平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间范增,楚王疑而去之。亦疑中之疑之局也。
【故事】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原典】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①。童蒙之吉,顺以巽也②。
【注释】
①人不自害,受害为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正常情况下)人不会自我伤害,若他受害必然是真情;(利用这种常理)我则以假作真,以真作假,那么离间计就可实行了。
②童蒙之吉,顺以巽也:语出《易经.蒙》卦(卦名解释见第十四计注)。本卦六五.《象》辞:“童蒙之吉,顺以巽也。”本意是说幼稚蒙昧之人所以吉利,是因为柔顺服从。
本计用此象理,是说用采用这种办法欺骗敌人,就是顺应着他那柔弱的性情达到目的。
【按语】
间者,使敌人相疑也;反间者,因敌人之疑,而实其疑也;苦肉计者,盖假作自间以间人也。凡遣与己有隙者以诱敌人,约为响应,或约为共力者:皆苦肉计之类也。如:郑武公伐胡而先以女妻胡君,并戮关其思;韩信下齐而骊生遭烹。
【故事】
王佐断臂诈投金,黄盖诈降曹操。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
【原典】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①。
【注释】
①在师中古,承天变也:语出《易经.师》卦(卦名讲释见前第二十六计注)。本卦九二.《象》辞:“在师中吉,承天宠也”是说主帅身在军中指挥,吉利,因为得到上天的宠爱。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将帅巧妙地运用此计,克敌制胜,就如同有上天护佑一样。
【按语】
庞统使曹操战舰勾连,而后纵火焚之,使不得脱。则连环计者,其结在使敌自累,而后图之。盖一计累敌,—计攻敌,两计扣用,以摧强势也。如宋毕再遇赏引敌与战,且前且却,至于数四。视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布地上。复前博战,佯败走。敌乘胜追逐。其马已饥,闻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师反攻,遂大胜。皆连环之计也。
【故事】
献貂蝉王允除董卓。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原典】
全师避敌①。左次无咎,未失常也②
【注释】
①全师避敌:全军退却,避开强敌。
②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语出《易经.师》卦(卦名解释见前二十六计注)。本卦六四.《象》辞:“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是说军队在左边扎营,没有危险,(因为扎营或左边或右边,要依时情而定)并没有违背行军常道。
【按语】
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战略考.南宋》)可谓善走者矣。
谢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
《孙子兵法》(混战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 胜战计 、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 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
第四套 混战计
处于不分敌友、军阀混战态势之计谋。见龙在野。混战计属于劣势状态下计谋,其中包括: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和假道伐虢六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原典】
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
【注释】
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
②而消其势:势,气势。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 “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 运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按语】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面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日:“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日: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故事】
曹操奇兵袭乌巢。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
【原典】
乘其阴乱①,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②。
【注释】
①乘其阴乱:阴,内部。意为乘敌人内部发生混乱。
②随,以向晦入宴息:语出《易经.随》卦。随,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兑上)。本卦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震为雷。言雷入泽中,大地寒凝,万物蛰伏,故如象名“随”。随,顺从之意。《随卦》的《象》辞说:“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意为人要随应天时去作息,向晚就当入室休息。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打仗时要得于抓住敌方的可乘之隙,而我借机行事,使乱顺我之意,我便乱中取利。
【按语】
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散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六韬》日:“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是鱼,混战之际,择此而取之。如:刘备之得荆州,取西川,皆此计也。
【故事】
搅乱局淝水败苻坚。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原典】
存其形,完其势①;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②。
【注释】
①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形貌,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
②巽而止蛊:语出《易经·蛊》卦。蛊,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为谦逊,故说“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此计引本卦《彖》辞:“巽而止,蛊。”其意是我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稳住敌人,我则乘敌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躲过战乱之危。“蛊”,意为顺事。
【按语】
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如。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葛亮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自(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故事】
慈禧用计回北京。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原典】
小敌困之①。剥,不利有攸往②。
【注释】
①小敌困之:对弱小或者数量较少的敌人,要设法去困围(或者说歼灭)他。
②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经.剥》卦。剥,卦名。本卦异卦相叠(坤下艮上),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意即广阔无边的大地在吞没山,故外名日“剥”。“剥”,落的意思。卦辞:“剥,不利有彼往”意为:剥卦说,有所往则不利。
此计引此卦辞,是说对小股敌人要即时围困消灭,而不利于去急追或者远袭。
【按语】
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署,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曰:“今使一死贼,伏于矿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人投命,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故事】
白起长平败赵括。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石刻:远交近攻
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原典】
形禁势格①,利从近取,害以远隔②。上火下泽③。
【注释】
①形禁势格:禁,禁止。格,阻碍。句意为受到地势的限制和阻碍。
②利从近取,害以远隔:句意为,先攻取就近的敌人有利,越过近敌先去攻取远隔之敌是有害的。
③上火下泽:语出《易经·睽》卦。睽,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兑为泽。上离下泽,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则又可相生,循环无穷。又“睽”,乘违,即矛盾。本卦《象》辞:“上火下泽,睽。”意为上火下泽,两相离违、矛盾。
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离违的道理,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敌相互矛盾、离违,而我正好各个击破。
【按语】
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腑。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故事】
定国策范雎拜相。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原典】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①。困,有言不信②。
【注释】
①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假,借。句意为:处在我与敌两个大国之中的小国,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于他时,我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态势。
②困,有言不信:语出《易经·困》卦。困,卦名。本纷为异卦相叠(坎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为阴;下卦为坎为水,为阳。卦象表明,本该容纳于泽中的水,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自困,故卦名为“困”。“困”,困乏。卦辞:“困,有言不信。”意为,处在困乏境地,难道不相信这基吗?此计运用此卦理,是说处在两个大国中的小国,面临着受人胁迫的境地时,我若说援救他,他在困顿中会不相信吗?
【按语】
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
【故事】
蠢虞公贪财丧国。
《孙子兵法》(混战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 胜战计 、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 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
第四套 混战计
处于不分敌友、军阀混战态势之计谋。见龙在野。混战计属于劣势状态下计谋,其中包括: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和假道伐虢六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原典】
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
【注释】
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
②而消其势:势,气势。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 “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 运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按语】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面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日:“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日: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故事】
曹操奇兵袭乌巢。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
【原典】
乘其阴乱①,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②。
【注释】
①乘其阴乱:阴,内部。意为乘敌人内部发生混乱。
②随,以向晦入宴息:语出《易经.随》卦。随,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兑上)。本卦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震为雷。言雷入泽中,大地寒凝,万物蛰伏,故如象名“随”。随,顺从之意。《随卦》的《象》辞说:“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意为人要随应天时去作息,向晚就当入室休息。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打仗时要得于抓住敌方的可乘之隙,而我借机行事,使乱顺我之意,我便乱中取利。
【按语】
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散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六韬》日:“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是鱼,混战之际,择此而取之。如:刘备之得荆州,取西川,皆此计也。
【故事】
搅乱局淝水败苻坚。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原典】
存其形,完其势①;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②。
【注释】
①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形貌,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
②巽而止蛊:语出《易经·蛊》卦。蛊,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为谦逊,故说“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此计引本卦《彖》辞:“巽而止,蛊。”其意是我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稳住敌人,我则乘敌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躲过战乱之危。“蛊”,意为顺事。
【按语】
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如。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葛亮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自(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故事】
慈禧用计回北京。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原典】
小敌困之①。剥,不利有攸往②。
【注释】
①小敌困之:对弱小或者数量较少的敌人,要设法去困围(或者说歼灭)他。
②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经.剥》卦。剥,卦名。本卦异卦相叠(坤下艮上),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意即广阔无边的大地在吞没山,故外名日“剥”。“剥”,落的意思。卦辞:“剥,不利有彼往”意为:剥卦说,有所往则不利。
此计引此卦辞,是说对小股敌人要即时围困消灭,而不利于去急追或者远袭。
【按语】
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署,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曰:“今使一死贼,伏于矿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人投命,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故事】
白起长平败赵括。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石刻:远交近攻
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原典】
形禁势格①,利从近取,害以远隔②。上火下泽③。
【注释】
①形禁势格:禁,禁止。格,阻碍。句意为受到地势的限制和阻碍。
②利从近取,害以远隔:句意为,先攻取就近的敌人有利,越过近敌先去攻取远隔之敌是有害的。
③上火下泽:语出《易经·睽》卦。睽,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兑为泽。上离下泽,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则又可相生,循环无穷。又“睽”,乘违,即矛盾。本卦《象》辞:“上火下泽,睽。”意为上火下泽,两相离违、矛盾。
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离违的道理,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敌相互矛盾、离违,而我正好各个击破。
【按语】
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腑。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故事】
定国策范雎拜相。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原典】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①。困,有言不信②。
【注释】
①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假,借。句意为:处在我与敌两个大国之中的小国,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于他时,我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态势。
②困,有言不信:语出《易经·困》卦。困,卦名。本纷为异卦相叠(坎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为阴;下卦为坎为水,为阳。卦象表明,本该容纳于泽中的水,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自困,故卦名为“困”。“困”,困乏。卦辞:“困,有言不信。”意为,处在困乏境地,难道不相信这基吗?此计运用此卦理,是说处在两个大国中的小国,面临着受人胁迫的境地时,我若说援救他,他在困顿中会不相信吗?
【按语】
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
【故事】
蠢虞公贪财丧国。
《三十六计》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一、《三十六计》简介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二、《三十六计》总说
【原典】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①,术中有数。阴阳燮理②,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③。
【注释】
①数中有术:数目里包含着谋略。
②阴阳燮理:阴阳相互协调的道理。
③机不可设,设则不中:时机不能过分完备,过分完备就会贻误战机。
【按语】
解语重数不重理。盖里,术语自明;而数,则在言外。若徒知术之为术,而不知术中有数,则数多不应。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倘事出不经,则诡异立见,诧事惑俗,而机谋泄矣。或曰,在三十六计中,每六计成为一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
三、《三十六计》具体内容
(一)第一套 胜战计
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计谋。君御臣、大国御小国之术也。亢龙有悔。
第一计 瞒天过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原典】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③。
【注释】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导,并非《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
③太阳,太阴:太,极,极大。此句指非常公开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
【释义】
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浅解】
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解析】
“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探源】
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 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 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 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 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 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 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故事】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一带)。
第二计 围魏救赵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原典】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释义】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浅解】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 时,孙宾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解析】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故事】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原典】
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②推演。
【注释】
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
②《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损卦:“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释义】
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浅解】
所谓借刀杀人,是指在对付敌人的时候,自己不动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再进一步,则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致敌于死地的目的。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故事】
刘秀借刀杀李铁。
第四计 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原典】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注释】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 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故事】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原典】
敌之害大①,就势取利,刚决柔也②。
【注释】
①敌之害大: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危厄的处境。
②刚决柔也:语出《易经·央》卦。 央,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之象。《央央》的《彖》辞说:“央,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去掉的意思。因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所以此卦的本义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按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败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
【故事】
多尔衮趁乱入关。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原典】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 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注释】
①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科,未预料。
③坤下兑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按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故事】
韩信木罂渡黄河。
(二)第二套 敌战计
处于势均力敌态势之计谋。或跃于渊。
第七计 无中生有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原典】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①。少阴、太阴、太阳②。
【注释】
①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诳,欺诈、诳骗。实,实在,真实,此处作意动词。句意为:运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 真象。
②少阴,太阴,太阳:此“阴”指假象,“阳”指真象。 句意为: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象。
【按语】
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如:令狐潮围雍丘,张巡缚嵩为人千余,披黑夜,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砍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
【故事】
张仪诓楚助强秦。
第八计 暗度陈仓
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原典】
示之以动①,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②”。
【注释】
①示之以动:示,给人看。动,此指军事上的正面佯攻、佯动等迷惑敌方的军事行动。
②益动而巽:语出《易经.益》卦。益,卦名。此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巽上)。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意即风雷激荡,其势愈增,故卦名为益。与损卦之义,互相对立,构成一个统一的组纷。《益卦》的《彖》辞说:“益动而巽,日进无疆。”这是说益卦下震为雷为动,上巽为风为顺,那么,动而合理,是天生地长,好处无穷。
此计是利用敌人被我“示之以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虚而入,以达军事上的出奇制胜。
【按语】
奇出于正,无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昔邓艾屯白水之北;姜维遥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结营焉。艾谓诸将日:“维令卒还,吾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我.令不得还。必自东袭取洮城矣。”艾即夜潜军,径到洮城。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破。此则是姜维不善用暗渡陈仓之计;而邓艾察知其声东击西之谋也。
【故事】
韩信奇兵取三秦。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原典】
阳乖序乱①,阴以待逆②。暴戾恣睢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④。
【注释】
①阳乖序乱:阳,指公开的。乖,违背,不协调。此指敌方内部矛盾激化,以致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
②阴以待逆:阴,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更进一步的局面恶化。
③暴戾恣睢:戾,凶暴,猛烈。睢,任意胡为。
④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语出《易经.豫》卦。豫,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震上)。本卦的下卦为坤为地,上卦为震为雷。是雷生于地,雷从地底而出,突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飞腾。《豫卦》的《彖》辞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意即豫卦的意思是顺时而动,正因为豫卦之意是顺时而动,所以天地就能随和其意,做事就顺当自然。
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按语】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或说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日:“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故事】
郭嘉定计灭袁氏。
第十计 笑里藏刀
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原典】
信而安之①,阴以图之②,备而后动, 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③。
【注释】
①信而安之:信,使信。安,使安,安然,此指不生 疑心。
②阴以图之:阴,暗地里。
③刚中柔外:表面柔顺,实质强硬尖利。
【按语】
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一日玮方对客弈棋,会有叛夸数千,亡奔夏境。堠骑(骑马的侦宿员)报至,诸将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徐谓骑日.“吾命也,汝勿显言。”西夏人闻之,以为袭己,尽杀之。此临机应变之用也。若勾践之事夫差.则意使其久而安之矣。
【故事】
隋文帝智灭南陈。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原典】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①。
【注释】
①损阴以益阳:阴:此指某些细微的、局部的事物。阳,此指事物带整体意义的、全局性的事物。这是说在军事谋略上,如果暂时要以某种损失、失利为代价才能最终取胜,指挥者应当机立断,作出某些局部、或暂时的牺牲,去保全或者争取全局的、整体性的胜利。这是运用我国古代阴阳学说的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道理而制定的军事谋略。
【按语】
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诀,即在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如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测也。
【故事】
三叉用计保孤儿。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原典】
微隙在所必乘①;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②。
【注释】
①微隙在所必乘:微隙,微小的空隙,指敌方的某些漏洞、疏忽。
②少阴,少阳:少阴,此指敌方小的疏漏,少阳,指我方小的得利。此句意为我方要善于捕捉时机,伺隙捣虚,变敌方小的疏漏而为我方小的得利。
【按语】
大军动处,其隙甚多,乘间取利,不必以胜。胜固可用,败亦可用。
【故事】
追废帝郑和下西洋。
(三)第三套 攻战计
处于进攻态势之计谋。飞龙在天。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原典】
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②。
【注释】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 当考实查究清楚。
②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媒,媒介。句意为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按语】
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
【故事】
魏军兵败木门道。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死亡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原典】
有用者,不可借①;不能用者,求借②。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③。
【注释】
①有用者,不可借;意为世间许多看上去很有用处的东西,往往不容易去驾驭而为已用。
②不能用者,求借:此句意与①句相对言之。即有些看上去无什用途的东西,往往有时我还可以借助它而为己发挥作用。犹如我欲“还魂”还必得借助看似无用的“尸体”的道理。此言兵法,是说兵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甚至是看去无什用处的东西,努力争取主动,壮大自己,即时利用而转不利为有利,乃至转败为胜。
③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语出《易经.蒙》卦。蒙,卦名。本纷是异卦相叠(下坎上艮)。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坎为水为险。山下有险,草木丛生,故说“蒙”。这是蒙卦卦象。这里“童蒙”是指幼稚无知、求师教诲的儿童。此句意为不是我求助于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有求于我了。
【按语】
换代之际,纷立亡国之后者,固借尸还境之意也。凡—切寄兵权于人,而代其攻宁者,皆此用也。
【故事】
立张楚陈胜为王。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原典】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②,往蹇来连③。
【注释】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
②用人以诱之: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人),使他向我就范。
③往蹇来连:语出《易经.蹇》卦。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难;连,艰难。这句意为:往来皆难,行路困难重重。
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出其不意而致胜。
【按语】
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队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翔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故事】
石蜡设计除暴君。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原典】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①。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②。需,有孚,光③。
【注释】
①逼则反兵,走则减势:走,跑。逼迫敌入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
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为兵器上不 沾血。
②需,有孚,光:语出《易经.需卦》。需,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坎上)。需的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坎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征着一种危险存在着(因为“坎”有险义),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险又要善于等待。“需”,等待。《易经,需》卦卦辞:“需,有享,光享”。孚,诚心。光,通广。句意为:要善于等待,要有诚心(包含耐性),就会有大吉大利。
【按语】
所谓纵着,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随之,故蹑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故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这是谦虚的话。
【原典】
类以诱之①,击蒙也②。
【注释】
①类以诱之:出示某种类似的东西并去诱惑他。
②击蒙也:语出《易经.蒙》如。参前“借尸还魂”计注释④。击,撞击,打击。句意为:诱惑敌人,便可打击这种受我诱惑的愚蒙之人了。
【按语】
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如:楚伐绞,军其南门,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勿捍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利。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又如孙膑减灶而诱杀庞涓。
【故事】
萧翼智赚《兰亭序》帖。
第十八计 擒贼先擒王
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原典】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①。
【注释】
①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经.坤》卦。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坤下坤上),为纯阴之卦。引本卦上六,《象辞》:“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是说即使强龙争斗在田野大地之上,也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比喻战斗中擒贼擒王谋略的威力。
【按语】
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攻之亏也。舍胜而不摧坚擒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之首动。昔张巡与尹子奇战,直冲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杀士卒五千余人。迎欲射子奇而不识,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
【故事】
西门豹治邺。
(四)第四套 混战计
处于不分敌友、军阀混战态势之计谋。见龙在野。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原典】
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
【注释】
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
②而消其势:势,气势。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 “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 运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按语】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面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日:“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日: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故事】
曹操奇兵袭乌巢。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
【原典】
乘其阴乱①,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②。
【注释】
①乘其阴乱:阴,内部。意为乘敌人内部发生混乱。
②随,以向晦入宴息:语出《易经.随》卦。随,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兑上)。本卦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震为雷。言雷入泽中,大地寒凝,万物蛰伏,故如象名“随”。随,顺从之意。《随卦》的《象》辞说:“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意为人要随应天时去作息,向晚就当入室休息。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打仗时要得于抓住敌方的可乘之隙,而我借机行事,使乱顺我之意,我便乱中取利。
【按语】
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散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六韬》日:“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是鱼,混战之际,择此而取之。如:刘备之得荆州,取西川,皆此计也。
【故事】
搅乱局淝水败苻坚。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原典】
存其形,完其势①;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②。
【注释】
①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形貌,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
②巽而止蛊:语出《易经·蛊》卦。蛊,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为谦逊,故说“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此计引本卦《彖》辞:“巽而止,蛊。”其意是我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稳住敌人,我则乘敌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躲过战乱之危。“蛊”,意为顺事。
【按语】
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如。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葛亮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自(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故事】
慈禧用计回北京。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原典】
小敌困之①。剥,不利有攸往②。
【注释】
①小敌困之:对弱小或者数量较少的敌人,要设法去困围(或者说歼灭)他。
②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经.剥》卦。剥,卦名。本卦异卦相叠(坤下艮上),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意即广阔无边的大地在吞没山,故外名日“剥”。“剥”,落的意思。卦辞:“剥,不利有彼往”意为:剥卦说,有所往则不利。
此计引此卦辞,是说对小股敌人要即时围困消灭,而不利于去急追或者远袭。
【按语】
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署,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曰:“今使一死贼,伏于矿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人投命,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故事】
白起长平败赵括。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原典】
形禁势格①,利从近取,害以远隔②。上火下泽③。
【注释】
①形禁势格:禁,禁止。格,阻碍。句意为受到地势的限制和阻碍。
②利从近取,害以远隔:句意为,先攻取就近的敌人有利,越过近敌先去攻取远隔之敌是有害的。
③上火下泽:语出《易经·睽》卦。睽,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兑为泽。上离下泽,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则又可相生,循环无穷。又“睽”,乘违,即矛盾。本卦《象》辞:“上火下泽,睽。”意为上火下泽,两相离违、矛盾。
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离违的道理,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敌相互矛盾、离违,而我正好各个击破。
【按语】
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腑。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故事】
定国策范瞧拜相。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原典】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①。困,有言不信②。
【注释】
①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假,借。句意为:处在我与敌两个大国之中的小国,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于他时,我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态势。
②困,有言不信:语出《易经·困》卦。困,卦名。本纷为异卦相叠(坎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为阴;下卦为坎为水,为阳。卦象表明,本该容纳于泽中的水,现在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自困,故卦名为“困”。“困”,困乏。卦辞:“困,有言不信。”意为,处在困乏境地,难道不相信这基吗?此计运用此卦理,是说处在两个大国中的小国,面临着受人胁迫的境地时,我若说援救他,他在困顿中会不相信吗?
【按语】
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
【故事】
蠢虞公贪财丧国。
(五)第五套 并战计
对付友军反为敌态势之计谋。终日乾乾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原典】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 而后乘之①,曳其轮也②。
【注释】
①句中的几个“其”字,均指盟友、盟军言之。
②曳其轮也:“语出《易经,既济》纷。既济,龄名,本卦为异卦相叠(离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离为火。水处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之事,大告成功,故卦名“即济”。既,已经;济,成功。本卦初九?《象》辞:“曳其轮,义无咎也。”意为,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好比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己方抽其友方劲旅,如同抽出梁木,房屋就会坍塌,于是己方就可以控制他了。
【按语】
阵有纵横,天衡为梁,地轴为柱。梁柱以精兵为之,故观其阵,则知精兵之所有。共战他敌时,频更其阵,暗中抽换其精兵,或竟代其为梁柱;势成阵塌,遂兼其兵。并此敌以击他敌之首策也。
【故事】
狸猫换太子。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原典】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①。刚中而应,行险而顺②。
【注释】
①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强大者要控制弱下者,要用警戒的办法去诱导他。
②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语出《易经.师》卦。师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坤上)。本卦下卦为坎为水,上卦为坤为地,水流地下,随势而行。这正如军旅之象,故名为“师”。本卦《彖》辟说:“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刚中而应”是说九二以阳爻居于下坎的中信,叫“刚中”,又上应上坤的六五,此为此应。下卦为坎,坎表示险,上卦为坤,坤表示顺,故又有“行险而顺”之象。以此卦象的道理督治天下,百姓就会服从。这是吉祥之象。“毒”,督音,治的意思。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治军,有时采取适当的强刚手段便会得到应和,行险则遇顺。
【按语】
率数未服者以对敌,若策之不行,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诱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也。或曰:此遣将之法也。
【故事】
严军纪穰苴斩庄贾。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原典】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①。静不露机,云雪屯也②。
【注释】
①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宁可假装着无知而不行动,不可以假装假知而去轻举妄动。
②静不露机,云雷屯也:语出《易经.屯》卦。屯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坎上),震为雷,坎为雨,此卦象为雷雨并作,环境险恶,为事困难。“屯,难也”。《屯卦》的《彖》辞又说“云雷,屯。”坎为雨,又为云,震为雷。这是说,云行于上,雷动于下,云在上有压抑雷之象征,这是屯卦之卦象。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在军事上,有时为了以退求进,必得假痴不癫,老成持重,以达后发制人。这就如同云势压住雷动,且不露机巧一样,最后一旦爆发攻击,便出其不意而获胜。
【按语】
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实不可为,或将有所为。司马懿之假病昏以诛曹爽,受巾帼假请命以老蜀兵,所以成功;姜维九伐中原,明知不可为而妄为之,则似痴矣,所以破灭。兵书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当其机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癫,则不但露机,则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癫者败。或日:假痴可以对敌,并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尚鬼。狄青征侬智高时,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钱尽钱面也。左右谏止,傥不如意,恐沮师,青不听。万众方耸视,已而挥手一掷,百钱旨面。于是举兵欢呼,声震林野,青亦大喜;顾左右。取百丁(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丁(钉)之,加以青纱笼,手自封焉。曰:“俟凯旋,当酬神取钱。”其后平邕州还师,如言取钱,幕府士大夫共祝视,乃两面钱也。
【故事】
燕王装疯夺皇权。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原典】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①。遇毒,位不当也②。
【注释】
①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假,借。句意:借给敌人一些方便(即我故意暴露出一些破绽),以诱导敌人深入我方,乘机切断他的后援和前应,最终陷他于死地。
②遇毒,位不当也:语出《易经.噬嗑》卦。噬嗑,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震为雷,是既打雷,又闪电,威严得很。又离为阴卦,震为阳卦,是阴阳相济,刚柔相交,以喻人要恩威并用,严明结合,故封名为“噬嗑”,意为咀嚼。本卦六三.《象》辞:“遇毒,位不当也。”本是说,抢腊肉中了毒(古人认为腊肉不新鲜,含有毒素,吃了可能中毒),因为六三阴兑爻于阳位,是位不当。
此计运用此理,是说敌入受我之唆,犹如贪食抢吃,只怪自己见利而受骗,才陷于了死地。
【按语】
唆者,利使之也。利使之而不先为之便,或犹且不行。故抽梯之局,须先置梯,或示之梯。如:慕容垂、姚苌诸人怂秦苻坚侵晋,以乘机自起。
【故事】
刘琦登楼求妙计。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语出《荡寇志》。
【原典】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①。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②。
【注释】
①借局布势,力小势大:句意为借助某种局面(或手段)布成有利的阵势,兵力弱小但可使阵势显出强大的样子。
②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语出《易经.渐》卦。渐,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巽上).上卦为巽为木,下卦为艮为山。卦象为木植长于山上,不断生长,也喻人培养自己的德性,进而影响他人,渐,即渐进。本卦上九说“鸿渐于陆,其羽可为仪,吉利,”是说鸿雁走到山头,它的羽毛可用来编织舞具这是吉利之兆。
此计运用此理,是说弱小的部队通过凭借某种因素,改变外部形态之后,自己阵容显得充实强大了,就象鸿雁长了羽毛丰满的翅膀一样。
【按语】
此树本无花,而树则可以有花,剪彩贴之,不细察者不易发,使花与树交相辉映,而成玲珑全局也。此盖布精兵于友军之阵,完其势以威敌也。
【故事】
田单大摆火牛阵。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本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原典】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①,渐之进也②。
【注释】
①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把准时机插足进去,掌握他的要害关节之处。
②渐之进也:语出《易经.渐》卦。(渐卦解释见前计②)本卦《彖》辞:“渐之进也。”意为渐就是渐进的意思。
此计运用此理,是说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易经.渐》卦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要循序渐进。
【按语】
为人驱使者为奴,为人尊处者为客,不能立足者为暂客,能立足者为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为贱客,能主事则可渐握机要,而为主矣。故反客为主之局:第—步须争客位;第二步须乘隙;第三步须插足;第四足须握机;第五乃为主。为主,则并人之军矣;此渐进之阴谋也。如李渊书尊李密,密卒以败;汉高视势未敌项羽之先,卑事项羽。使其见信,而渐以侵其势,至垓下—役,—亡举之。
【故事】
郭子仪单骑退敌。
(六)第六套 败战计
处于败军态势之计谋。潜龙勿用。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原典】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①。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②。
【注释】
①兵强者,攻其将;兵智者,伐其情:句意:对兵力强大的敌人,就攻击他的将帅,对明智的敌人,就打击他的情绪。
②利用御寇,顺相保也:语出《易经.渐》卦。(卦名解释见计“树上开花”注②)本身九三《象》辞:“利御寇,顺相保也。”是说利于抵御敌人,顺利地保卫自己。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利用敌人自身的严重缺点,己方顺势以对,使其自颓自损,己方一举得之。
【按语】
兵强将智,不可以敌,势必事先。事之以土地,以增其势,如六国之事秦:策之最下者也。事之以币帛,以增其富,如宋之事辽金:策之下者也。惟事以美人,以佚其志,以弱其体,以增其下之怨。如勾践以西施重宝取悦夫差,乃可转败为胜。
【故事】
报国仇西施赴吴。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原典】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①;刚柔之际②,奇而复奇。
【注释】
①虚者虚之,疑中生疑:第一个“虚”为名词,意为空虚的,第二个“虚”为
动词,使动,意为让它空虚。全句意: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他在疑惑中更加产生
疑惑。
②刚柔之际:语出《易经·解》卦。解,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震上)。
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坎为雨。雷雨交加,荡涤宇内,万象更新,万物萌生,故卦
名为解。解,险难解除,物情舒缓。本卦初六.《象》辞“刚柔之际,义无咎也”,
是使刚与柔相互交会,没有灾难。
【按语】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敌我交会,相战,运用此计可产生奇妙而又奇妙的功效。
古人按语说: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汹惧。以张守归圭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干(筑城墙用的夹板和立柱)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圭日:“徒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铤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阵寇百姓多反。铤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座街巷,禁断行人鸡犬。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铤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顿时走散。
【故事】
失街亭孔明弄险。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原典】
疑中之疑①。比之自内,不自失也②。
【注释】
①疑中之疑:句意为在疑阵中再布疑阵。
②比之自内,不自失也:语出《易经·比》卦。比,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坎上)。本卦上卦为坎为为相依相赖,故名“比”。比,亲比,亲密相依。本纷六二。《象》辞:“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在布下一重重的疑阵之后,能使来自敌内部的间谍归顺于我。
【按语】
间者,使敌自相疑忌也;反间者,因敌之间而间之也。如燕昭王薨,惠王自为太子时,不快于乐毅。田单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王有隙,畏诛,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惠王闻之,即使骑劫代将,毅遂奔赵。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间谍,以间其将;陈平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间范增,楚王疑而去之。亦疑中之疑之局也。
【故事】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原典】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①。童蒙之吉,顺以巽也②。
【注释】
①人不自害,受害为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正常情况下)人不会自我伤害,若他受害必然是真情;(利用这种常理)我则以假作真,以真作假,那么离间计就可实行了。
②童蒙之吉,顺以巽也:语出《易经.蒙》卦(卦名解释见第十四计注)。本卦六五.《象》辞:“童蒙之吉,顺以巽也。”本意是说幼稚蒙昧之人所以吉利,是因为柔顺服从。
本计用此象理,是说用采用这种办法欺骗敌人,就是顺应着他那柔弱的性情达到目的。
【按语】
间者,使敌人相疑也;反间者,因敌人之疑,而实其疑也;苦肉计者,盖假作自间以间人也。凡遣与己有隙者以诱敌人,约为响应,或约为共力者:皆苦肉计之类也。如:郑武公伐胡而先以女妻胡君,并戮关其思;韩信下齐而骊生遭烹。
【故事】
王佐断臂诈投金,黄盖诈降曹操。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
【原典】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①。
【注释】
①在师中古,承天变也:语出《易经.师》卦(卦名讲释见前第二十六计注)。本卦九二.《象》辞:“在师中吉,承天宠也”是说主帅身在军中指挥,吉利,因为得到上天的宠爱。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将帅巧妙地运用此计,克敌制胜,就如同有上天护佑一样。
【按语】
庞统使曹操战舰勾连,而后纵火焚之,使不得脱。则连环计者,其结在使敌自累,而后图之。盖一计累敌,—计攻敌,两计扣用,以摧强势也。如宋毕再遇赏引敌与战,且前且却,至于数四。视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布地上。复前博战,佯败走。敌乘胜追逐。其马已饥,闻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师反攻,遂大胜。皆连环之计也。
【故事】
献貂蝉王允除董卓。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原典】
全师避敌①。左次无咎,未失常也②
【注释】
①全师避敌:全军退却,避开强敌。
②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语出《易经.师》卦(卦名解释见前二十六计注)。本卦六四.《象》辞:“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是说军队在左边扎营,没有危险,(因为扎营或左边或右边,要依时情而定)并没有违背行军常道。
【按语】
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战略考.南宋》)可谓善走者矣。
谢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
《孙子兵法》(混战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 胜战计 、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 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
第四套 混战计
处于不分敌友、军阀混战态势之计谋。见龙在野。混战计属于劣势状态下计谋,其中包括: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和假道伐虢六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原典】
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
【注释】
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
②而消其势:势,气势。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 “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 运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按语】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面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日:“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日: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故事】
曹操奇兵袭乌巢。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
【原典】
乘其阴乱①,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②。
【注释】
①乘其阴乱:阴,内部。意为乘敌人内部发生混乱。
②随,以向晦入宴息:语出《易经.随》卦。随,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兑上)。本卦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震为雷。言雷入泽中,大地寒凝,万物蛰伏,故如象名“随”。随,顺从之意。《随卦》的《象》辞说:“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意为人要随应天时去作息,向晚就当入室休息。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打仗时要得于抓住敌方的可乘之隙,而我借机行事,使乱顺我之意,我便乱中取利。
【按语】
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散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六韬》日:“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是鱼,混战之际,择此而取之。如:刘备之得荆州,取西川,皆此计也。
【故事】
搅乱局淝水败苻坚。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原典】
存其形,完其势①;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②。
【注释】
①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形貌,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
②巽而止蛊:语出《易经·蛊》卦。蛊,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为谦逊,故说“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此计引本卦《彖》辞:“巽而止,蛊。”其意是我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稳住敌人,我则乘敌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躲过战乱之危。“蛊”,意为顺事。
【按语】
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如。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葛亮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自(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故事】
慈禧用计回北京。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原典】
小敌困之①。剥,不利有攸往②。
【注释】
①小敌困之:对弱小或者数量较少的敌人,要设法去困围(或者说歼灭)他。
②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经.剥》卦。剥,卦名。本卦异卦相叠(坤下艮上),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意即广阔无边的大地在吞没山,故外名日“剥”。“剥”,落的意思。卦辞:“剥,不利有彼往”意为:剥卦说,有所往则不利。
此计引此卦辞,是说对小股敌人要即时围困消灭,而不利于去急追或者远袭。
【按语】
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署,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曰:“今使一死贼,伏于矿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人投命,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故事】
白起长平败赵括。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石刻:远交近攻
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原典】
形禁势格①,利从近取,害以远隔②。上火下泽③。
【注释】
①形禁势格:禁,禁止。格,阻碍。句意为受到地势的限制和阻碍。
②利从近取,害以远隔:句意为,先攻取就近的敌人有利,越过近敌先去攻取远隔之敌是有害的。
③上火下泽:语出《易经·睽》卦。睽,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兑为泽。上离下泽,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则又可相生,循环无穷。又“睽”,乘违,即矛盾。本卦《象》辞:“上火下泽,睽。”意为上火下泽,两相离违、矛盾。
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离违的道理,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敌相互矛盾、离违,而我正好各个击破。
【按语】
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腑。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故事】
定国策范雎拜相。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原典】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①。困,有言不信②。
【注释】
①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假,借。句意为:处在我与敌两个大国之中的小国,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于他时,我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态势。
②困,有言不信:语出《易经·困》卦。困,卦名。本纷为异卦相叠(坎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为阴;下卦为坎为水,为阳。卦象表明,本该容纳于泽中的水,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自困,故卦名为“困”。“困”,困乏。卦辞:“困,有言不信。”意为,处在困乏境地,难道不相信这基吗?此计运用此卦理,是说处在两个大国中的小国,面临着受人胁迫的境地时,我若说援救他,他在困顿中会不相信吗?
【按语】
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
【故事】
蠢虞公贪财丧国。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拼音版)
识字→辨词→分句→谋段→达意→明理【成语列表】【有外延含义的词语】有色/长安/杜康/关卡/千古/内政/太监/虎口/大腕/暗中/傀儡/将军/嘴脸/主角/头脑/地方/透露/生活/关系/过五关/通行证/根据地/诸葛亮/有色眼镜/借刀杀人/老骥伏枥/发号施令/隔岸观火/过五关斩六将/
曹操是三国的主角(zhǔ jué*)之一。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忘不了他的细眼白脸的奸诈形象,包括罗贯中(luó guàn zhōng*)、司马光(sī mǎ guāng)在内的古代夫子(fū zǐ*)们,总是戴着封建正统观念(zhèng tǒng guān niàn*)的有色眼镜(yǒu sè yǎn jìng)来审视这个人,以至被骂得体无完肤(tǐ wú wán fū),遗臭了1700多年。但在当代(dāng dài*)历史学家(lì shǐ xué jiā)眼中,曹操则没有那么坏,是一位功大于过的历史人物(lì shǐ rén wù)。
我们想,功大也好,过大也好,至少大家都承认曹操是一位能人,是一位智慧和胆略非同时代人(tóng shí dài rén*)可及的大腕(dà wàn*)。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本姓夏侯(xià hóu*),老家在沛国(pèi guó)谯县(qiáo xiàn),他父亲年轻时被太监(tài jiān*)曹腾收为养子,就跟着姓了曹。初任洛阳北部尉,率兵(shuài bīng*)镇压(zhèn yā*)黄巾起义(huáng jīn qǐ yì),后在何进手下任典军校尉(xiào wèi*),董卓乱朝,他行刺(xíng cì*)未遂(wèi suì*),潜逃出洛阳,发矫诏(jiǎo zhào*)讨董卓,并加入讨董联军,盟散后,曹操以兖州(yǎn zhōu)为根据地,招贤纳士(zhāo xián nà shì),积蓄力量,先后击败黄巾军(huáng jīn jūn)和吕布、张邈(zhāng miǎo)的进攻。
公元196年,他率部(shuài bù*)迎汉献帝(hàn xiàn dì)驾幸许都(xǔ dū*),挟天子以号令(hào lìng*)天下,从此汉室大政(dà zhèng*)归他一人掌握,此后他利用这种政治优势先后除袁术(yuán shù*)、灭吕布、驱刘备、降张绣,大破(dà pò*)袁绍,完成北方的统一。
公元208年南击刘备、刘表,乘乱(chéng luàn*)袭入荆州,因胜利冲昏头脑,战略战术(zhàn lüè zhàn shù*)上一误再误(yī wù zài wù),致遭赤壁大败(dà bài*),统一中国之宏业因此付诸东流(fù zhū dōng liú),三国鼎立(sān guó dǐng lì)局面初步形成,又西击韩遂(hán suí*)、马超、张鲁,平定关中(guān zhōng*),占领(zhàn lǐng*)汉中(hàn zhōng*),内政上选贤任能(xuǎn xián rèn néng*),为政(wéi zhèng*)得宜(dé yí*),境内安定,又排除异己(pái chú yì jǐ),使汉献帝进一步(jìn yī bù)傀儡(kuǐ lěi)化,权势日益煊赫(xuān hè),自晋魏王,公元220年病逝,年66岁,曹丕(cáo pī)继位后,追封为魏武帝(wèi wǔ dì)。
曹操之所以(zhī suǒ yǐ)能开创(kāi chuàng*)统一北方的基业,首先得益(dé yì*)于他超人的战略洞察力(dòng chá lì)和纵横捭阖(zòng héng bǎi hé*)的政治手段(zhèng zhì shǒu duàn)。
在《三国》中,曹操的谋略可以说无人可敌,至少不比诸葛亮(zhū gě liàng*)差。在军阀混战(jūn fá hùn zhàn)中,他为了保护自己,对付敌人,常常采用挑拨离间(tiǎo bō lí jiàn*)、借刀杀人(jiè dāo shā rén)、隔岸观火(gé àn guān huǒ*)的手段,他以计挑起了袁术与刘备的矛盾,使两方杀得难解难分(nán jiě nán fēn*),自己却冷眼旁观(lěng yǎn páng guān*),坐待(zuò dài*)敌人削弱(xuē ruò*)。他看到吕布与刘备过分(guò fèn*)亲密,便设法离间他们的关系。
尤其是迎天子驾幸许都,透露(tòu lù*)他极为(jí wéi*)远大的战略目光,汉献帝自被董卓劫到长安后,司徒王允(sī tú wáng yǔn)和吕布合谋杀死董卓,汉献帝又落到李傕(lǐ jué)、郭汜(guō sì)的手里,后来杨奉、董承又将汉献挟持(xié chí)到洛阳,这些人把汉献帝抢来夺去,无非是以为奇货可居(qí huò kě jū*),汉献帝返回洛阳后,曹操敏锐地意识(yì shí*)到,如果抢先(qiǎng xiān*)把汉献帝抢到手,就可以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fā hào shī lìng*),在政治上取得有利地位。
公元196年,曹操领兵入洛阳,亲自朝见(cháo jiàn*)汉献帝,他为了便于(biàn yú*)控制皇帝,借口洛阳破坏严重,皇帝无法居住,就强迫(qiǎng pò*)汉献帝迁都(qiān dū*)许昌,曹操用皇帝的名义发布自已为大将军(dà jiàng jūn*),封武平候,封袁绍为太尉(tài wèi*),袁绍以太尉位在大将军以下,拒不接受(jù bù jiē shòu)任命(rèn mìng*),曹操看到自己的实力不如袁绍,干脆(gān cuì*)就将大将军一职让给(ràng gěi*)了袁绍。
曹操在用兵打仗上也颇有一套(yǒu yī tào)。濮阳(pú yáng)城大战吕布时,陈宫以田氏诈为内应(nèi yìng*),诱曹操进濮阳城,遭到重重围困,幸亏被典韦救了出去,曹操将计就计(jiāng jì jiù jì*),诈言自己被火烧死,一边设伏要道(yào dào*)诱吕布来攻,吕布信以为真(xìn yǐ wéi zhēn*),果然倾众来攻,遇伏大败。
公元200年袁、曹官渡大战时,袁绍手下的颜良先被斩杀,接着又派文丑自延津渡河南攻。曹操面对敌军,下令以后军为前军,以前军为后军,粮草先行(liáng cǎo xiān xíng*),军兵在后,丰厚的粮食辎重(zī zhòng*)成了袁军的诱饵(yòu ěr),待文丑军迫近(pò jìn*)时,操令部下解衣卸甲(jiě yī xiè jiǎ*),尽放其马,文丑军一哄而上(yì hōng ér shàng*),前来抢夺(qiǎng duó*),队形顿时混乱,曹操乘机(chéng jī*)下令掩击,文丑军大败。象这种富有想象力、创造力(chuàng zào lì*)的奇谋(qí móu*),在曹操那里还可以找出很多。
善于玩弄权术(wán nòng quán shù*),是曹操的另一重要特点,他的“奸雄”绰号(chuō hào*)即由此而来(yóu cǐ ér lái)。
例如对于狂士祢衡(mí héng?),曹操恨入骨髓(hèn rù gǔ suǐ*),早就想杀之而后快,但他又怕自己亲手杀死祢衡,后世会遭骂名,故借刘表之手置之死地(zhì zhī sǐ dì*)。
关云长(guān yún cháng*)投降(tóu xiáng*)了曹操之后,曹操深知云长不会在此处久留,故当云长一行20余人自许都出走之后,曹操并不追赶,程昱(chéng yù)曾劝他说:“您这样厚待(hòu dài*)关某,他却不辞而别(bù cí ér bié*),其罪莫大(mò dà*),如果让他归附袁绍,必后患无穷(hòu huàn wú qióng),不如迫而杀之,以绝后患(yǐ jué hòu huàn)。”
曹操假惺惺(jiǎ xīng xīng*)地说:“我以前已经对他许过愿,今天不能失信,他要走就让他走吧。”并且还派张辽赠送路费、征袍,以作纪念。曹操客客气气(kè kè qi qì),给人以忠厚的印象,实际上他早就布置了五道插翅难越的关卡(ɡuān qiǎ*),挡住关云长的去路,只是他过低地估计了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能耐,才让关羽侥幸(jiǎo xìng幸倖)逃走。
后来曹操看到云长已逃离虎口,不可追及,赶紧又派人补送通行证(tōng xíng zhèng*),以示“关怀”,暗中捅刀子(tǒng dāo zi),明里却要做好人(hǎo rén*),奸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lín lí jìn zhì*)。其实,奸也是一种智慧,曹操的奸也有可爱的地方,他从他的奸中捞了大量的好处。
残忍也是曹操的本性之一。他曾有一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的心之狠、手之辣,决不次于三国的任何人。一个最有代表性(dài biǎo xìng)的例子是他自洛阳逃出后,残忍地杀死了好友吕伯奢(lǚ bó shē*)一家。他与陈宫夜宿吕家时,闻有磨刀(mó dāo*)之声,又有“缚而杀之”之语,他把人家要杀猪待客(dài kè*)误认为(wù rèn wéi*)是要对自己下毒手(xià dú shǒu),起来杀死吕伯奢家属,不久方知为误会(wù huì*),途中遇吕伯奢,本应解释(jiě shì*)误会,或远躲他处,不意竟残忍将吕杀死,陈宫骂他“知而故杀,大不义也”。
另有一次是曹父被陶谦部下误杀,曹操兴兵(xīng bīng*)报仇,竟对无辜(wú ɡū)的百姓大加杀戮(shā lù)。
他对前去复仇的部下下令说,只要攻下陶谦的城池,城中百姓一律杀光。他的部队所到之处(suǒ dào zhī chù*),杀戮人民,发掘(fā jué*)坟墓,沿途遭到空前的浩劫(hào jié)。
总之,曹操是极为复杂的人物,他的一生做了很多坏事,但也做了不少好事,他削平(xuē píng*)了北方的各路割据军阀,恢复(huī fù)了北方的封建秩序(zhì xù),使那里的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他选贤任能,整顿吏治,政治清明。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等千古名句,就出自他的笔下。
总之,曹操不愧为我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zhèng zhì jiā)、军事家(jūn shì jiā)、文学家(wén xué jiā)。他的短处(duǎn chù*)虽然显而易见(xiǎn ér yì jiàn),但自古以来(zì gǔ yǐ lái)不少人过分夸大了他的缺点,把人看扁(bǎ rén kàn biǎnbǎ', 'bà', 'pá*)了,看成一无是处(yī wú shì chù*)。
鲁迅就说过:“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本文词汇在中小学课本中首次出现统计】★第18册(13个):/冷眼旁观/过五关/斩六将/傀儡/围困/虎口/内政/冷眼/行刺/朝见/让给/率部/汉中
★第17册(22个):/隔岸观火/罗贯中/天下人/侥幸/奸诈/能人/号令/割据/挟持/病逝/用兵/基业/归附/杀人/袁绍/董卓/刘表/官渡/隔岸/汉室/云长/观火
★第16册(23个):/挑拨离间/误认为/投降/排除/挑拨/整顿/镇压/离间/玩弄/旁观/权势/正统/大腕/浩劫/平定/太监/逃离/校尉/待客/关中/付诸/难分/选贤
★第15册(27个):/显而易见/志在千里/创造力/汉献帝/透露/战略/局面/得体/优势/起义/杀戮/本性/战术/嘴脸/无非/乱世/击败/要道/刘备/赤壁/唯有/大败/老骥/境内/荆州/伏枥/解衣
★第14册(23个):/淋漓尽致/历史人物/洞察力/有一套/卓越/残忍/强迫/发掘/误会/开创/短处/空前/复仇/超人/莫大/谋略/部下/厚待/名句/尽致/不辞/磨刀/追封
★第13册(36个):/富有想象力/历史学家/历史学/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代/关怀/过分/观念/淋漓/发布/初步/远大/赠送/主角/有利/封建/先后/潜逃/好人/当代/名言/便于/后世/先行/小名/天子/长安/得益/为政/武帝/杀猪/奇谋/许昌/孟德/沛国
★第12册(08个):/安定/善于/军阀/眼镜/例子/笔下/途中/由此
★第11册(12个):/文学家/控制/手段/统一/政治/皇帝/遭到/战时/何以/极为/敌军/城中
★第10册(18个):/代表性/积蓄/夸大/追赶/任命/代表/纵横/能耐/例如/抢夺/名义/军事/不愧/此处/烧死/公元/不义/夫子
★第09册(25个):/客客气气/大将军/之所以/破坏/亲密/意识/削弱/客气/幸亏/对付/一律/将军/部队/乘机/鲁迅/名人/而后/此后/三国/千古/路费/到手/联军/关羽/黄巾
★第08册(22个):/下毒手/想象力/实际上/复杂/表现/进攻/估计/富有/报仇/头脑/特点/印象/以至/返回/毒手/总之/不比/出走/洛阳/自已/好友/方知
★第07册(24个):/自古以来/接受/成就/混乱/敏锐/布置/重要/完成/年轻/严重/占领/地位/顿时/取得/并且/借口/对于/居住/洞察/日益/绰号/死地/自古/杀死
★第06册(23个):/所到之处/创造/关系/承认/历史/解释/智慧/包括/实际/时代/大量/加入/形象/形成/至少/首先/人物/设法/以来/以下/沿途/决不/早就
★第05册(09个):/诸葛亮/司马光/好处/本事/想象/因此/下令/北部/东流
★第04册(23个):/任何人/胜利/缺点/所以/失信/目光/无穷/秩序/审视/清明/人家/不如/亲手/父亲/任何/北方/老家/坟墓/去路/无法/接着/攻下/挡住
★第03册(36个):/信以为真/根据地/矛盾/恢复/干脆/根据/生活/认为/采用/果然/英雄/敌人/利用/忠厚/人民/赶紧/其实/以为/尤其/亲自/古代/虽然/只要/文学/面对/那里/粮食/百姓/坏事/天下/打仗/曹操/一行/总是/挑起/夜宿
★第02册(19个):/保护/掌握/可爱/力量/纪念/如果/以后/后来/只是/为了/好事/从此/出去/他们/这些/今天/人们/逃走/很多
★第01册(19个):/进一步/常常/已经/地方/可以/自己/一直/我们/没有/那么/这样/多少/大家/起来/中国/不少/千里/跟着/有色
★其他词(153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休教天下人负我/宁教我负天下人/过五关斩六将/胜利冲昏头脑/奇货可居/体无完肤/发号施令/老骥伏枥/将计就计/借刀杀人/一无是处/难解难分/付诸东流/纵横捭阖/后患无穷/一误再误/不辞而别/排除异己/招贤纳士/选贤任能/恨入骨髓/有色眼镜/一哄而上/黄巾起义/冲昏头脑/解衣卸甲/置之死地/粮草先行/三国鼎立/政治手段/把人看扁/军阀混战/以绝后患/正统观念/同时代人/战略战术/拒不接受/玩弄权术/由此而来/司徒王允/假惺惺/通行证/捅刀子/魏武帝/黄巾军/吕伯奢/关云长/胆略/无辜/丰厚/权术/暗中/未遂/实力/诱饵/骨髓/家属/抢先/后患/迫近/混战/骂名/鼎立/城池/粮草/辎重/得宜/司徒/关卡/异己/惺惺/奸雄/不意/合谋/曹丕/误杀/养子/杜康/太尉/久留/队形/煊赫/解忧/迁都/吏治/内应/故杀/设伏/看扁/坐待/兖州/兴兵/治世/文丑/捭阖/陶谦/深知/招贤/马超/削平/张辽/吕布/谯县/夏侯/张鲁/继位/张绣/奇货/袁术/完肤/明里/斩杀/大政/王允/祢衡/韩遂/曹腾/濮阳/魏王/李傕/细眼/矫诏/遇伏/郭汜/本姓/大破/臭了/次于/下任/张邈/颜良/程昱/董承/率兵/乘乱/许都/陈宫/能臣/袁军/延津/杨奉/前军/卸甲/施令/冲昏/典军/武平/典韦/杀光/田氏
☆初中小学阶段共计:382个
☆本次标注词组共计:153个
拼音中带有*号表示有多音字。参考:吕佩浩《汉语非本义词典 》1999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分词和拼音采用Python技术进行添加,欢迎批评指正。文字来源:《三国一百零八位大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