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禾的象形字图片大全(禾的象形字)

禾的象形字图片大全(禾的象形字)

禾: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小学一年级语文生字 第27集)

一、字形演变

禾,象形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像一株成熟了的谷子:上部下垂的一笔像沉甸甸的谷穗,把谷子的杆都压弯了,中部像谷子的杆和叶子,下部像根须,字的构造十分形象逼真。

金文与甲骨文大致相同,只是像谷穗的一笔发生了讹变或简化,还是那株成熟了的谷子,这时的谷穗看起来要更大更沉,有的字形表示叶子和根部的部分距离更近,都挨到了一起。写作:

小篆字形基本统一,突出小篆的特征,谷穗变小了,叶和根也是弯曲的了,根系发达,根部要远远长于叶子,就像篆文中的“木”字,上面加了一撇,所以有人说“禾”从“木+丿”。写作:

隶书延续小篆的写法,但笔画开始变得平直,两片叶子变为一横,侧根变为一撇一捺,整个字形就像“木”字上加了一撇。写作:

楷书继承隶书的写法,写作现代的“禾”:

二、含义

“禾”的本义就是指谷子,又称粟、小米。禾,嘉谷。二月开始生长,八月成孰,处四季之中,得阴阳之和,所以称它为禾(和)。谷类植物的统称,泛指庄稼,如禾苗。《说文解字》:“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从木,凡禾之属皆从禾。”

《广雅·释草》:“粢黍稻其采谓之禾。盖凡谷皆以成实为费,禾象穗成,故为嘉谷之通名,谷未秀曰苗,已秀曰禾。”粢zī,本义为古代供祭祀用的谷物,泛指谷物。秀指植物抽穗开花(多指庄稼)。

禾是汉字部首之一,从“禾”的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谷类植物的,如:秧、稻、黍、穗、稼、稞等;另一类是表示与谷类有关行为的,如种、租、税、秀等。

三、嘉禾的由来

嘉禾,生长奇异的禾,古人以之为吉祥的征兆。亦泛指生长茁壮的禾稻。典出《尚书·周书·微子之命》:“唐叔得禾,异畝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宣扬)天子之命,作《嘉禾》。”

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得到一种奇异的禾,两株禾生在不同的田埂上,却合生一穗,便献给成王。成王转送给周公。周公因而作《嘉禾》。后因用为吉庆祥瑞之典。

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曾以“嘉禾”为年号(西元232~238)。

《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传》:“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

《宋书·符瑞志》:“嘉禾,五谷之长,王者德盛,则二苗共秀。于周德,三苗共穗;于商德,同本异穟;於夏德,异本同秀。”

《三国演义·第八十回》:“自魏王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龙出现,嘉禾蔚生,甘露下降。”

中华民国成立后,嘉禾图案取代清代的龙纹经常出现在货币、徽章上,并具有简易国徽的性质。1912年7月29日设立嘉禾勋章,为金色或银色八角,圆形中心为白底金色嘉禾图案,背面圆形中心为红底篆书“嘉禾勋章”字样。

(嘉禾勋章)

香港嘉禾娱乐事业有限公司缔造出了李小龙和成龙这两位享誉世界的超级巨星和无数演艺明星,不但使华语功夫电影扬名世界,还创造出香港搞笑片和动作喜剧电影。

禾——《汉字的字元·草木植物》

禾 [hé]

禾[hé],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像一株有茎、有叶、有根、有穗的禾谷,而且特别突出了穗头已下垂的样子。

说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禾部》禾: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禾,木也(春屬木)。

段玉裁注:禾穗垂而向根,君子不忘本也。

“禾”的本意是指谷子,原专指“粟”。但在“禾”被用做禾本科农作物的泛称之后,谷子的意思则另外写作了“穀”,今简化字写作了“谷”。

“嘉谷”,就是指小米,古时候称“粟”为嘉谷,意思是特别养人的谷物。

“禾”是二月仲春时播种,八月仲秋时收获。秋为四季之中,所以“禾”的读音取自“中和”之“和”,因为“禾”与“和”两者叠韵,读音相似。

段玉裁又补充说:谷穗在成熟时垂向根部的样子,是提醒君子不要忘“本”。

《廣雅·釋草》:粢黍稻其採謂之禾。蓋凡穀皆以成實為費,禾象穗成,故為嘉穀之通名,谷未秀曰苗,已秀曰禾。

禾苗在未抽穗前称“苗”,

抽穗后才称“禾”。

文 献 选 读

《詩經·豳風·七月》

十月納(入)禾稼。黍稷重(穜)穋,禾麻菽麥。

在《豳风》中可以看到有两种历法并存。除了夏历之外,豳地的古历法像古彝族的十月历,十月是年终的最后一个月,也是一个农业周期结束的那个月。

穜[读若童],指先种后熟的禾谷。

穋[读若路],指后种先熟的禾谷。

句中第一个“禾”应该是农作物的统称,第二个“禾”是特指禾本科植物。

禾本科植物除了黍、稷、穜、穋外,还有稻、秫(高粱),等。“麦”虽然是禾本科植物,但不是东亚大陆原生的,而是商周时从西亚传入的。

成 语 典 故

风禾尽起

比喻顺应天意而得到天助。

“《尚書·金縢》:秋,大熟。未穫,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这一年的秋天,庄稼长得正好,还没有收获。突然雷电交加,狂风大作,庄稼都被大风吹得倒伏在地上,人们非常恐慌。周成王走出城外迎接东征归来的周公,这时天才下起了雨,风向也反过来刮,倒伏在地上的庄稼又都被风扶了起来。

成以“禾”做偏旁的字

从「禾」的象形字:

秃(头上无发)、

秋(庄稼成熟的季节)

从「禾」的会意字:

秉(以手持禾)、

秀(谷物抽穗)、

穗(禾的花实)、

科(衡量、划分等级)、

禀(赐予谷物)、

秦(两手持杵打禾)、

委(委随)

以「禾」作意符的形声字都与农作物、庄稼有关:

(1)名词:

穀(谷物的总称)、

稷(粟,不黏的黍)、

秫(黏性的稷)、

黍(黏性的小米)、

秬(釀酒的黑黍)、

穈(一種赤紅色的黍)、

秠(一殼中有二米)、

穆(禾名,左昭右穆)、

私(一种禾的名称)、

稻/稌(水稻或旱稻)、

秈/稴(秈稻)、

稉/粳/秔(粳稻)、

穤/稬(糯稻)、

秧(禾的幼苗)、

稚/稺(幼禾)、

稍/穎(禾的末端)、

秒(禾芒)、

秸/稈/稈/稿/稾(禾的茎秆)、租(田税)、

税(敛财为赋,敛谷为税,田租为租)、

秘(一种香草)、

秽(荒芜,长满野草)、

稗[读若败](稻田里的一种杂草)、

秕(子实不饱满)、

秣(喂牲口的饲料)

(2)动词:

稼(种植)、

穑(收获)、

种(种植)、

移(秧苗移栽)、

穫[获](收获)、

积(积存的谷物)、

秩(积聚)、

称/秤(称重)、

程(称量谷物)、

稽(停留)、

稣(苏的本字,苏醒)、

稳(有粮则心安定)

(3)形容词:

稀(禾少而稀疏)、

稠(禾多而密)、

以「禾」作声符的形声字:

和(声音相应)、

龢(声音协调)、

盉(有流的水器)

汉字探源:石字为什么还读作dàn?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石字,有shí和dàn两个读音。读作shí时,表示一种坚硬的矿物质。读作dàn时,则表示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石字甲骨文字形(《汉典》)

  石字是怎么从一种坚硬的矿物质演变为容量单位的呢?这要从一种远古的衡器说起。这种衡器就是原始天平,用一个字表示就是“商”字。商字又与石字有什么关系呢?

广东东莞红石山燕岭古采石场遗址

  石字的甲骨文字形有两种,一种是一个三角石头样的象形字,另一种是在前一种字形基础上加上一个口字,楷书写作石字。这里的口字是远古人开采石材留下的坑。或者说,石字甲骨文的第一种字形在后来的文字使用过程中,成为很多字的一部分。

  商字是人们根据衡器原始天平创造的象形字,上为提梁,下为一左一右两个石砝码。当称量货物时,人们提起提梁,在提梁一边挂上货物、另一边吊起石砝码,当两边平衡时就可以获得和石砝码同等重量的货物。

  商字甲骨文字形有口字的,表示人们在交易时要开口说话,讨价还价。

商字甲骨文字形(《字典》)

  现在我们所见的甲骨文的创造时间,大约始于新石器时代。这时候,出于日常生活的需要,人们开始尝试着创造发明一些本来没有的东西。同时,为了记录生活中一些重要的东西,远古人逐渐创造了文字。原始文字,最初以象形字为主,被唐兰先生总结为“象身、象物、象工”三原则。

  象身,指的是把人体的整体或局部描画出来,如人,身,目,手等。象物,指的是除人体之外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如牛,木,石。象工,指的是人造物,即人利用大自然的材料创造的大自然中原本没有的事物,如,匡,耒,刀,斝。

石字与商字的关系

  商字就是人使用大自然中的石头、木棍以及人造物绳索,利用杠杆原理创造出来的新事物——原始天平。

  或许商这种原始天平是某个氏族发明的,并成为该氏族的族徽,称为商。创造并掌握了原始天平的商族,可以利用这种衡器,精确称量冶炼铜合金的各种矿物的配比,生产出大量的铜合金,成为青铜器特别繁荣的时代。这也是,商代青铜器大行其道的秘密。可见,衡器原始天平的发明,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发展,不但极大地便利了商品交换,而且极大地促进了铜合金冶炼技术的进步。

  青铜器主要是锡铜合金或者铅铜合金构成。青铜器的比例,最早见于《考工记》,其中记载了钟鼎、斧斤、戈戟、大刃、削杀矢、鉴燧等六种器物打制时铜和锡的比例。

  虽然,由于时间久远,如今我们已经看不到“商”这种原始天平的样子,但新石器时代留下的遗物告诉我们,这种以石作砝码的衡器是存在过的。比如,考古学家一直不知道考古中发现的中间有穿孔的环形石器是做什么用的。现在,可以推断,这些穿孔石器可能有多种用途,可以做网坠、纺轮、猎具、装饰等,但同样可以做原始天平的石砝码。这从后来的环权(砝码)、石权、青铜权、铁权的发展变化可见一斑。

石砝码与衡器的发展

  原始天平“商”在中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等臂天平,用于称量体积小的贵重物品;一个是不等臂的杆秤,用于称量体积大的普通物品。等臂天平又分为悬挂式天平和托盘式天平两种。悬挂式天平,更接近原始天平“商”的造型。

天平与杆秤

  石字读作dàn,因为石头作砝码,并与官府对衡量器的规定有关。如果,官府规定一斗米重12.5斤,十斗为一石,也就是125斤。这与现代规定1公斤等于2市斤一样。石字读音为dàn,则与扁担的担字有关。过去,一个青壮年用扁担大概能挑200斤左右,也就是两个125斤,即250斤。石字既可以用作称量单位,也可以用作容量单位。而人挑扁担,正好与等臂天平,即“商”字类似。

人挑担与石字和商字(网络图片)

禾: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小学一年级语文生字 第27集)

一、字形演变

禾,象形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像一株成熟了的谷子:上部下垂的一笔像沉甸甸的谷穗,把谷子的杆都压弯了,中部像谷子的杆和叶子,下部像根须,字的构造十分形象逼真。

金文与甲骨文大致相同,只是像谷穗的一笔发生了讹变或简化,还是那株成熟了的谷子,这时的谷穗看起来要更大更沉,有的字形表示叶子和根部的部分距离更近,都挨到了一起。写作:

小篆字形基本统一,突出小篆的特征,谷穗变小了,叶和根也是弯曲的了,根系发达,根部要远远长于叶子,就像篆文中的“木”字,上面加了一撇,所以有人说“禾”从“木+丿”。写作:

隶书延续小篆的写法,但笔画开始变得平直,两片叶子变为一横,侧根变为一撇一捺,整个字形就像“木”字上加了一撇。写作:

楷书继承隶书的写法,写作现代的“禾”:

二、含义

“禾”的本义就是指谷子,又称粟、小米。禾,嘉谷。二月开始生长,八月成孰,处四季之中,得阴阳之和,所以称它为禾(和)。谷类植物的统称,泛指庄稼,如禾苗。《说文解字》:“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从木,凡禾之属皆从禾。”

《广雅·释草》:“粢黍稻其采谓之禾。盖凡谷皆以成实为费,禾象穗成,故为嘉谷之通名,谷未秀曰苗,已秀曰禾。”粢zī,本义为古代供祭祀用的谷物,泛指谷物。秀指植物抽穗开花(多指庄稼)。

禾是汉字部首之一,从“禾”的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谷类植物的,如:秧、稻、黍、穗、稼、稞等;另一类是表示与谷类有关行为的,如种、租、税、秀等。

三、嘉禾的由来

嘉禾,生长奇异的禾,古人以之为吉祥的征兆。亦泛指生长茁壮的禾稻。典出《尚书·周书·微子之命》:“唐叔得禾,异畝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宣扬)天子之命,作《嘉禾》。”

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得到一种奇异的禾,两株禾生在不同的田埂上,却合生一穗,便献给成王。成王转送给周公。周公因而作《嘉禾》。后因用为吉庆祥瑞之典。

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曾以“嘉禾”为年号(西元232~238)。

《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传》:“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

《宋书·符瑞志》:“嘉禾,五谷之长,王者德盛,则二苗共秀。于周德,三苗共穗;于商德,同本异穟;於夏德,异本同秀。”

《三国演义·第八十回》:“自魏王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龙出现,嘉禾蔚生,甘露下降。”

中华民国成立后,嘉禾图案取代清代的龙纹经常出现在货币、徽章上,并具有简易国徽的性质。1912年7月29日设立嘉禾勋章,为金色或银色八角,圆形中心为白底金色嘉禾图案,背面圆形中心为红底篆书“嘉禾勋章”字样。

(嘉禾勋章)

香港嘉禾娱乐事业有限公司缔造出了李小龙和成龙这两位享誉世界的超级巨星和无数演艺明星,不但使华语功夫电影扬名世界,还创造出香港搞笑片和动作喜剧电影。

说文解字丨甲骨文中的“动物字”那么可爱,古人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人们用于记事的符号、图画演变发展而成,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汉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大部分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形成了我们现在学习的汉字。

在我们对汉字的溯源之旅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地方:从人们对几种家畜的辨识与理解中,也能直观看到汉字的演变,并从中窥探到古人思想的变化。

牛、羊、鹿,这三大类物种尤为明显。在成都博物馆“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里,这几个物种占据了绝对的数量优势,很多来参观的小伙伴儿们总是搞不清这些动物的区别和分类的归属问题,经常叫错名字,张冠李戴,其实鹿是单独的分科,而牛和羊的关系更近一些,同属牛科,区别在于牛是牛亚科,羊是羊亚科,它们很早就被人类驯化,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羊”,象形字,甲骨文像两角弯曲,两鼻孔在鼻尖上形成“V”型,其本意为两角弯曲、性情温顺的食草动物。在甲骨文当中“羊”字有两种写法,一种羊角较为弯曲,一种羊角呈直角,广泛认可的说法是弯曲的角是盘羊(绵羊),直角的是山羊。说文解字中说道:“羊,祥也。象头角足尾之形。”

上图为努比亚山羊,角型较直,向下弯曲

上图为欧洲盘羊,角型弯曲

与甲骨文中“羊”字不同,甲骨文中“牛”为象形字,动物头部的线描,突出了鼻孔在鼻尖上形成"V"字形状,以及向两侧弧形向上伸出的一对尖角。甲骨文中“牛”字,角的形状变成了向两侧弧形向上伸出的一对尖角。同时,甲骨文中淡化了“鼻部”三角形的形象,金文较甲骨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简化,逐渐形成现在的文字形象。《说文解字》中对牛的定义是:“牛,大牲也。”大繁为简,牛的形象呼之欲出。

甲骨文

金文

甲骨文“牛”字的写法

“牛”“羊”二字很明显都是选取头部正面的形象进行特写,突出了其重要特征。这种 “局部正面正视”的取象方法在甲骨文中是比较少见的,已经超越了一般象形文字那样直接明了的表意方式,表示古人们已经具有更加复杂的思维方式,也说明了牛和羊在古时候对于我们祖先的意义重大。

家牦牛,角向上弯曲

在“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中还有很多与牛羊同科的动物,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离我们最近的就有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羚牛、岩羊等动物,欢迎大家来到成都博物馆“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中寻找其他牛科动物的踪迹。在这牛年的尾巴,可以来参加展厅里的“成博探秘”小游戏,来了解一下牛科动物的秘密吧!

鹿

相较于“牛”、“羊”,“鹿”字的造字法就代表着绝大多数动物象形字的造字方法——“整体侧面正视”取象方法,取动物的一个侧面,描绘动物的全貌,着重表现动物的代表性特征。在多个版本的甲骨文中,“鹿”字都着重凸显了大大的角,优雅的身躯,纤细的腿这样的特征。

鹿科的物种,通常雄性头上会长着非常夸张的角,但也有例外,比如麂亚科的鹿类。在甲骨文当中,大家可以明显看出这个角是分叉的,但是不同的物种分叉的情况又不太一样。在成都博物馆“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中,你能看到梅花鹿、麋鹿、斑鹿、马鹿、驯鹿、驼鹿等不同鹿科动物的角有较大的区别。

梅花鹿长了四叉的角

马鹿长了六叉的角

驼鹿的角就像一个铲子一样,同样有多个分叉

麋鹿的角更有意思,通常雄性麋鹿从10~13个月开始长角,1岁长出的角为独枝,又称为笔杆式;此后每增长1岁,就增加1枝分杈;至5~6岁主杆分杈定型。7岁后,在第一分杈远端1/3处的外缘,每增1岁就长一枝小杈,最多可长4枝小杈。

来看看“人与自然”展的麋鹿吧,猜猜看它几岁啦?

相信大家已经对动物字的构成方法都有了更深的认识,欢迎大家来到成都博物馆“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展厅当中继续寻找其他动物,通过自己观察来理解古人在创造文字时的思维方式,跨越时空和我们的祖先沟通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