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死在床上叫做“寿终正寝”,错,大错特错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即便是不可一世的皇帝,也躲不过一死。不管你愿不愿意,早晚都得一死。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可以选择死法,100%的人都会选择“寿终正寝”,离开人世。
在中国,“寿终正寝”不是什么恐惧的事情,相反是一种美好希望,是一件人生三大幸福之一(生得好,过得好,死得好)。形容人类颐养天年,在家中自然死亡,没有经过任何疾病的折磨。
刘熙《释名·释丧制》:“老死曰寿终。寿,久也;终,尽也。生已久远,气终尽也。”
人活到了生命尽头,油尽灯枯即谓“寿终”。活得长寿是中国人的最高理想,民间俗语中有一句话叫作“五福临门”,“五福”中竟然有两福都跟寿命有关。
所谓“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五福”第一福就是“寿”,古人常说人过七十古来稀,然而却把高寿却定在了“一百二十岁”,十分有趣。
古人将寿命分为上、中、下三寿。《庄子·盗跖》篇中说:“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孔颖达在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所作的正义中说:“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下寿八十。”
一百二十岁是人活得最长的年寿,因此就用这个最长的年寿来比喻“寿”。再活得更长可就过分了,三国时期嵇康在《养生论》开篇就写道:“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按照这个说法,活到六百岁的彭祖,陈抟完全算的上“妖怪”了。
五福第三福是“康宁”,就是“无疾病”;而第五福是“考终命”,古人认为:“各成其短长之命以自终,不横夭。”按照其天然的寿命长短自然死亡,没有发生意外早死,也是一种福气。
“五福”中的“寿”和“考终命”都跟寿命有关。高寿既是古人的追求,也是最大的福气,所以按照古代的礼节,活到八十岁以上寿终正寝的,属于“喜丧”。送礼不用白布,而是用红色的挽联和红色的帐子,把丧事当作喜事办,和逢年过节一样。
说完了“寿终”,再说“正寝”。很多人以为是躺在床上安然睡去,其实大错特错。“正寝”是指一处具体的场所,还和古代帝王的宫寝制度有关。
古代帝王的宫寝制度称作“六寝”。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宫人”一职,职责是:“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共王之沐浴。凡寝中之事,扫除、执烛、共炉炭,凡
劳事。”
“六寝”包括一座路寝和五座小寝。其中“路寝”又叫“正寝”,“路”不是指路边,而是“大”的意思。凡是国君所居之处或使用的器物都用“路”来形容,比如“路车”即国君乘坐的大车,因此“路寝”又叫“大寝”,汉代开始称为“正殿”,乃是天子或诸侯议事的地方。
这就是“正寝”一词的由来,原指天子、诸侯治事的正厅,后来凡是房屋的正厅或正屋一概都泛称“正寝”。
与“正寝”对应的还有“小寝”,就是天子或诸侯的寝宫,是休息娱乐的地方。
根据《礼记》记载,在周朝时期,黎明的时候,群臣从王宫的正门入朝;日出之后,国君出来巡视一番,然后退到“路寝”听政;再然后派人出去巡视一番,大夫退了之后,国君才能退到“小寝”暂时休息。
因此,“寿终正寝”是“寿终于正寝”的意思,指年老时在家中的正屋安然逝世。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十中曾辨析过为何要“寿终于正寝”:“古所谓路寝,犹今言正厅也。故诸侯将薨,必迁于路寝,不死于妇人之手,非惟不渎,亦以绝妇寺矫命之祸也。”
原来,古时诸侯死后,不能停尸于小寝,因为这是休息的地方,诸侯的妃嫔和近侍们都在此地,很容易借此干涉朝政或继承人,因此一定要“迁于路寝”;议事的地方是士大夫们聚集之处,可以有效杜绝后宫之祸,此之谓“不死于妇人之手”。
如今很多人不明白“正寝”一词的本义,而是将它泛用,用来形容所有人的自然死亡,其实这是不对的。
原创不容易,更多资讯请关注“酒歌说文”,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识以及传统文化。反正不要钱,多少学一点。
“凡年老寿终,恰遇八十一”,年龄禁忌有哪些?再忙也请多留意
我国五千年中华文化,孕育了丰富的传统习俗。而南北各地因地域不同,其习俗往往所有差异。但在人的年龄方面,基本上有着一致的观念,即年龄有禁忌。
众所周知,年龄是表示人的生命长短的。
由于年龄的具体数字与生命密切关联,而人们往往对生老病死比较忌讳。因此,年龄也就被扣上了“凶祸”的帽子。村里人在说自己的年纪大小时,往往会刻意避开它,以免产生不好后果。
在村里人看来,人的年龄都有哪些禁忌呢?这些细节不可不知,再忙也请多留意!1、忌四十一。
一般来说,在北方多地如山东、山西等,男子忌说自己是41岁。因为当地有“四十一要妨妻”的说法。
从男女的生理角度来看,男子过了四十岁以后,那方面的能力和欲望将有所下降,而女子则需求增强,不能满足可能会“红杏出墙”,这逐渐才形成了“四十一要妨妻”的说法。因此,很多人一般都是跳过去多说一岁,即说自己已经42岁了。
只不过现在看来“妨妻”似乎有些不道德,因为夫妻间应相互尊重、理解,真诚相待,共筑美好的婚姻生活。
2、男忌三,女忌四。
在很多地方,人们在过寿时,有所谓男不做“三”,女不做“四”的忌讳。其中,这里的三和四是指年龄的“三十”和“四十”。
因为在他们看来,一方面,年龄的“三十”和“四十”年岁不大,不应该做寿;另一方面,“三”和“散”、“四”和“死”同为谐音,认为不吉利。
3、忌四十五。
古典《北平风俗类征·语言》中记载:“燕人讳言四十五,人或问之,不曰‘去年四十四岁’,则曰‘明年四十六岁’,不知何所谓也。”
又据《卞梁锁记》载:“汴地民间流传:老包(拯)奉命往陈州放粮,中途遇盗,乔装王八(江湖中下九流妓女的鳖脚),逃出险地,幸免于难”。
它们都认定45这一岁,必属厄运,因而忌言45岁,多改称44岁或46岁以避之。可见忌言四十五岁,实际上是与遇险、当王八等凶祸不吉之事相关的。
4、忌六十六。
民间认为,年龄66岁是老年人的一个“坎儿”。老话讲“年纪六十六,阎王要吃肉”,在东北一带的老人过66岁生日时,要由后辈给他包66个饺子,一般都尽量做得小些,如果能一次吃完,则预示这个“坎儿”能够平平安安地过去。
同时,在河南一带地区,老人过66岁生日时,其闺女要送一块肉来,大概是为的还上阎王的债,而客观上却是解了老人的嘴馋,也还女儿的心愿。
同时,还有些地方,还要把肉切成66块,让老人吃下去,据说如此一来,就能顺利度过这一关了。
5、忌七十三、八十四。
据说这与孔孟二圣的终年有关。相传说孔子卒年73岁,孟轲卒年84岁。而他们两人都被称为圣人,却依然逃不过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
因此民间认为这两个岁数是人生的一大关口,即谓之“损头年”。就连圣人都难以通过,一般人就更不用提了,所以民间都很忌讳。
因此,老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但如能过七十三,便可活到八十四了。现在中原一带地区,仍有以七十二或七十四避开七十三的讲究;同样,84岁这一关,亦以此法而避之,都是期望能够长寿百岁。
6、忌逢九。
民间还有“凡年老寿终,恰遇八十一”的说法,故不能说出81这个数字。认为是九九八十一,财数算尽,后代有穷败。
很多地方还是忌讳岁数逢九的,认为诸如9岁、19岁、29……99岁等都是厄关,可能会有祸事发生。
在古人看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其中,九为阳数之极。正所谓物极必反,阳数之极代表了由盈而亏,由盛转衰不吉的意思。
为此古籍《莆乡赘笔》里就记载说:“古人逢九,云是年必有灾殃”,故汉族民间往往比较忌讳岁数逢九。
7、忌称“百岁”。
一般来说,百岁常常用来表述寿限之极,如“百年和好”、“百年之计”、“百年之后”等,它们都是暗指寿限之极的,所以,若要问到某人的岁数时,是忌讳说百岁的,即便真的是年岁老人。
同时,如果真正是100岁整,也要只说是99岁,否则就不吉利。
总的来说,民间对年龄形成了很多禁忌,尽管它们看上去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却一辈辈流传至今的,多注意一下似乎也没什么坏处,还可以寻得一丝安心。
对此,你怎么看?
#头条创作挑战赛##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冬日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