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飞蛾是什么科(飞蛾是什么)

飞蛾是什么科(飞蛾是什么)

四川方言|张文海:“飞蛾”

文/张文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架架车是主要的运输工具,特别是乡村,因路多坑凹坡道,车主大多要雇一个“飞蛾”,以助自己一臂之力。架架车经过烂路时,一些娃娃为了挣点油盐钱,便问车主,要不要“飞蛾”? 谈好价钱后,便把自带的拉绊钩在架架车横梁上,“呼哧呼哧”地协同车主一同拉车向前。所以此“飞蛾”不是扑火的那种飞蛾,因在车旁绷紧拉绊助力,很像飞蛾扇动的翅膀,故称为“飞蛾”。

飞蛾,一般由十二三岁的少年充当,车主绝不会去雇成年人当飞蛾,那样会多付工钱,划不来。

我儿时体弱多病,发育迟缓,直到二十岁工作时个子才长高。而我的大弟正好相反,一锅吃饭,他却一个劲儿疯长,十二三岁时已高出我一个头,力气也比我大得多。因此一些人常把他看成哥哥,把我看成弟弟。

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冬天城北金堂、淮口一带出产的甘蔗,大量通过水路毗河运到三合场附近的二江沱和泥巴沱水码头下货,再分别用架架车运往周边场镇销售。我的老家住天回火车站近旁,由天回镇通往崇义桥(今大丰镇)的十多里乡村土路傍我家而过。冬日每到崇义桥逢场天,路上便有许多装满甘蔗的架架车经过,乡村少年便利用这个机会当“飞蛾”为家里挣点钱,全程十多里可挣四五毛钱,须知那时一个锅魁才两分钱。我大弟那时靠当“飞蛾”为家里挣了不少油盐钱。当时我在成都住校读初中,寒假回家,也想得到父母欢心,便也去当“飞蛾”。

哪知拉了才几里地,我就上气不接下气,几乎晕倒在地,又怕丢脸,只得坚持。好在车主善良,并未责怪我,车到半路近家时,我谎称肚子疼,跟车主说“我回去叫我‘哥哥’来帮你拉”。不这样扯谎,那一半足力钱是无脸向人家要的。结果那次“飞蛾”钱,还是让我弟弟挣了。

【征稿启事】

华西都市报“宽窄”副刊四川方言龙门阵《盖碗茶》版面推出以来,得到省内外四川方言作者的大力支持。为让《盖碗茶》更加活色生香,方言故事层出不穷,我们向“有故事”的方言作者长期征稿。有好的方言故事,有趣的方言传说,都可以给我们投稿。字数不超过1200字。投稿信箱:730156805@qq.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飞蛾为何扑火?

飞蛾扑火,自古有之。早在唐朝姚思廉撰写的《梁书》里面就记载:“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古今中外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励志大师还把它提炼成了心灵鸡汤“飞蛾扑火的精神”,并引申出舍生取义之类的精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饱含着满满的正能量。很多人认为飞蛾之所以喜欢扑火是因为昆虫喜欢追逐光明,解释这种现象为昆虫的趋光性。事实上,科学家认为飞蛾并不是被火焰的光芒所吸引,恰恰相反,而是被光源弄得失去了方向感。

在亿万年前,没有人造火光,飞蛾和其他昆虫一样,夜间活动时完全靠天然的光源日光、月光或星光来判断飞行方向。它们为了保证航向不变都要寻找一个远方的亮点作参照,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由于月亮、星星距离地球都很远,光线射到地球可以看做是平行的,飞蛾在逃避蝙蝠追逐,或者绕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它只要转动身体,月光仍是从原来的方向射过来,并且光线会以一个固定的角度射到它的眼中。这是一种“天文导航”,飞蛾也依靠这种方法找到方向。

但自从人类学会了使用火,这些人造光源因为很近,并且各条光线并不平行。飞蛾却按照它的古老习性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飞行,因此飞出来的轨迹就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不断调整角度,形成一条不断折向灯光光源的螺旋形飞行线路,这条路线在数学中叫做阿基米德螺线。飞蛾错把火光当月光,因此,它也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结果离火越来越近,最后投火身亡。这也就形成了飞蛾被光源“吸引”的假象。

飞蛾作为夜行动物,它扑向光源的行为既不是自取灭亡的愚蠢,也不是文学上所称赞的勇于追求,而是飞蛾错把光源当成了某种对它的生存至关重要的东西而已。

现如今,人们利用“飞蛾扑火”这一特点诱杀螟蛾的行为,就是利用螟蛾的错觉,打乱它的导航系统,从而达到捕杀农作物害虫的目的。(齐月园)

首次在中国发现!这种珍稀蛾类穿着“大衣”在冬日飞舞 最近现身川西

12月28日,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通过社交网络发布称,今年12月初在崇州采集到的珍稀蛾类标本已经制作完毕。

这也是中国首次发现这种珍稀蛾类。“经鉴定,为国际学术界原本认为只分布于我国边境以外的喜马拉雅的透目大蚕蛾。”赵力介绍,“喜马拉雅透目大蚕蛾”是他根据最初发现地起名的,此前这种飞蛾没有中文名字。

“这个被印度称为‘锈迹斑斑的帝王’的珍稀大蚕蛾科种类,和冬大蚊一样,特立独行,只在初冬求偶。”赵力透露,还有海外爱好者将它形象地称呼为“冰蛾”。

↑喜马拉雅透目大蚕蛾

还没有中文名字

在印度被称为“锈迹斑斑的帝王蛾”

12月3日那一天,赵力本来想去崇州鸡冠山拍雪景,结果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地方发现路断了,因为8月份的一场洪水,当地政府设卡不许上去。“我就在设卡的地方附近晃悠,晚上天黑的时候,在村子的路灯下发现了这种蛾子。”

当时室外温度很低,赵力的汽车温度显示只有3℃。“山顶上已经积雪啦,没想到山下还有这种蛾子在活动。看来也是和前几年发现的冬大蚊一样,是抗冻的主。”赵力介绍,相较于其他蛾子,这种蛾子肉眼可见厚厚的茸毛,看起来像是穿了一件毛茸茸的大衣。

↑喜马拉雅透目大蚕蛾发现地,山顶被白雪覆盖

“后来查《中国动物志》,发现没有这个,就意识到是个好东西。然后再上国外的网站去查,才知道是新记录。”赵力介绍,这种蛾子(Rhodinia newara)是一种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区的珍稀美丽蛾类。世界关于该种的分布记录为印度、尼泊尔、锡金、缅甸和泰国靠近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的山区。该种属于大蚕蛾科的透目大蚕蛾属Rhodinia,该属全世界已经发现11种。该种1872年首次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被发现,只在印度的罗迪尼亚·内瓦拉地区的少数村庄分布,出现时间为11-12月。

因为珍稀和黄色的翅膀上具有铁锈色斑纹,印度的自然保护组织在宣传网站上形象地称它为“锈迹斑斑的帝王蛾”。另外,因为它只在初冬出现,一些海外爱好者也称它为“冰蛾”。

“由于该种过去无中文名称,我根据它最早发现地域及所在属的名称拟定了它的这个中文名字。”赵力称呼其为“喜马拉雅透目大蚕蛾”。

或许“长在深山无人识”

标本制作完毕 将在华希昆虫博物馆展出

这一次,赵力采集到的的喜马拉雅透目大蚕蛾,包括两只雄性和一只相关记载里认为极难被发现的雌性个体。

这种珍稀蛾类也是在我国首次被发现记录。“这能证明成都地区的生态环境不错,因为它的分布地都是植被很好的山区。”赵力说。

↑喜马拉雅透目大蚕蛾

“它过去在各国的发现地点,都靠近我国边境,但是在我国却从来没有记录,连《中国动物志》在关于我国大蚕蛾科的详细研究报告里,也没有该种记载。”赵力介绍,大蚕蛾科蛾类在全世界虽然只有400多种,但却大名鼎鼎。

“这个科的种类大多数体型硕大、斑纹夸张、色彩华丽,观赏价值很高,因此是昆虫研究和爱好者们耳熟能详的类群。”之所以这个非常容易引起关注的大型美丽物种,长期在我国没有被发现,赵力推测,这应该是和它的出现时间有关,“在昆虫研究者们的常识里,寒冷的初冬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地,是不可能有蛾类活动的。没有人会在这个时间去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调查蛾类。因此,这种大型而华美的蛾类就这样一直‘长在深山人未识’。”

目前标本已经制作完毕,之后在合适的时机会在华希昆虫博物馆展出,大家就可以在博物馆里一览“冰蛾”风采啦。

红星新闻记者 颜雪 实习生 刘远航 图片来自受访者

编辑 于曼歌